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职业院校教师数字胜任力:发展逻辑、内涵要素与提升策略

作者: 许倩倩 吴雪萍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职业院校教师数字胜任力:发展逻辑、内涵要素与提升策略0

摘 要 数字时代下,数字胜任力正逐渐成为教师有效发挥其专业能力的“触媒”。面对数字化教育资源的不足、数字化教育技能的匮乏、数字化教育评价的缺失等困境,提升教师利用数字技术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的意识、能力和责任,是破除教师数字胜任力发展瓶颈,提升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专业能力的重要突破口之一。依据教育部发布的《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及对国内外职业院校数字胜任力理论框架的分析,并结合课题组的实证研究,构建了包含3个一级要素和10个二级要素的职业院校教师数字胜任力内涵要素通用框架。基于该理论框架的方向指引性,提出职业院校教师数字胜任力的提升策略:构建数字化培训体系,推动数字化资源建设,提供数字化学习机会,鼓励数字协作和创新,建立考核和激励机制。

关键词 职业院校;教师专业能力;数字胜任力;数字化转型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023-0013-08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全面融入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和全过程,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突飞猛进的数字技术在不断改变人们社会交流、就业、学习、生活和生存方式的同时,也越来越成为教育发展的核心驱动力。2022年,教育部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其中,将推进职业院校数字化转型作为职业教育中国现代化的关键内容[1],已成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2]。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育和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就愈发凸显”[3]。对于职业院校教师来讲,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如何提升自身胜任力,提升自身利用数字技术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的意识、能力和责任,是当下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值得深入研究的话题。

一、职业院校教师能力转向数字胜任力的发展逻辑

(一)国家政策支撑:职业院校教师数字胜任力提升之顶层设计

为了抓住数字时代新机遇,满足当前数字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实现与国际前沿发展并跑,国家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支持职业院校教师数字化胜任力的提升。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加大信息化教学应用与培训,提升师生和管理者的信息素养[4]。2018年,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推动从技术应用向能力素质拓展,使之具备良好的信息思维,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学习、生活中问题的能力成为必备的基本素质”[5]。由此可见,新时代对于教师信息素养的要求已经不再是简单地应用某项具体软件,而是需要具备更多元的、全方面的数字胜任力。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6]。2020年,教育部发布的《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规范》强调,要重点加强教师职业信息素养、职业技能、网络新媒体素养和信息素养[7]。同年,《教育部教师工作司2022年工作要点》提出,要依托“国培计划”“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等国家级项目,推进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工作[8]。2022年,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发布的《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2022年工作要点》明确指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重点,加强师生信息素养教育”[9]。同年,教育部公布教师数字素养框架,明确提出要提升教师利用数字技术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的意识、能力和责任[10]。上述相关政策为职业院校提升教师数字胜任力提供了发展方向和政策支撑。

(二)时代挑战:职业院校教师能力标准调整之环境驱动

数字时代的到来对教育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得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具体体现在新时代下数字化教学不仅改变了教学方式,也改变了教师的角色定位和能力要求。《地平线报告》提出应对数字时代挑战的有效方法是提升师生尤其是高校教师群体的数字素养[11]。教育数字化的实践层面需要更广泛关注教师发展数字化等整体教育形态的数字化转型问题[12],要探索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教师教育的深度融合,培养具有数字化特征的适应未来需要的卓越教师[13]。教育环境的数字化转型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推动着职业院校教师能力标准的调整和升级。

一方面,传统的教学模式聚焦在知识的传授上,教师通常只需要具备教学知识和技能,然而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教师还需要具备数字技能、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相关技能,能够熟练使用数字化工具和平台进行数字教学,如在线课程设计、教学评估、教学管理等。另一方面,数字化教育环境带来了更加多元、更加复杂的教育场景,如在线学习、翻转课堂、远程教育、混合教学等。这些新兴教育形式对教师的数字素养、教学能力以及管理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除此之外,数字时代的教师职责也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授课能力,而数字时代的教学模式则更加强调教师的指导能力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职业院校教师还需要具备更强的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综上所述,数字时代对职业院校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驱动着职业院校教师数字胜任力的提升,从而更好地推动职业院校的数字化转型和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建设。

(三)现实诉求:职业院校教师应对数字教学之严峻挑战

2019年发布的《中国教育信息化蓝皮书》指出,虽然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教师的数字化能力整体水平仍然偏低,数字教育教学应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其中,高职教育是数字化能力较为薄弱的一环,数字化教学资源利用率相对较低。

当前,学术界关于教师数字胜任力的相关研究表明我国教师在数字化胜任力方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杨诚认为,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片面注重信息化教学与管理,而忽视了教师数字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导致教师不能有效利用数字技术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14]。谭乐平认为教师队伍的信息化水平有待提升,高职院校更要注重教师的数字素养培养[15]。江玉梅等人认为许多职业院校教师面临技术应用方式单一、简单,数字技术与教学融合深度不够,数字资源开发力度不深等问题[16]。兰海涛等人也指出职业院校教师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不足,不能较好地将数字技术运用在教学等各项工作中[17]。叶雷锋对职业院校教师数字能力现状研究发现,教师普遍存在数字教学设计弱、教师数字技术与课程融合不足等问题;职业院校参培教师普遍认为目前培训存在理论性过强、实用性不足等问题[18]。

综上所述,我国职业院校教师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一是数字化教育资源不足,即数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无法满足不断提高的教学需求;二是数字化教育技能匮乏,即教师在数字化教学技能方面的能力和水平较为有限;三是数字化教育评价缺失,即缺乏对数字化教学成果进行科学评价的方法和手段。因此,职业院校教师迫切需要提升数字胜任力。

二、职业院校教师数字胜任力的概念流变与内涵要素

(一)教师数字胜任力的概念流变

1973年,戴维·麦克利兰(David McClelland)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表了《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一文,标志着“胜任力运动”的诞生,同时也掀起了胜任力研究的热潮。国际培训、绩效和指导标准委员会认为,“胜任力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整合,使人能够以这样一种方式有效地执行特定职业或职能的活动,以达到或超过特定职业或工作环境的预期标准”[19]。

从内涵发展来看,教师数字胜任力的内涵经历了从教师数字技能(Digital Skills)到教师数字素养(Digital Literacy)再到教师数字胜任力(Digital Competence)的演变过程。早期的教师“数字技能”多指与处理信息问题有关的技术与能力。保罗·吉尔斯特(Paul Gilster)在其著作《数字素养》中明确指出,“数字素养不仅仅是简单的打字操作技能等,而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20],此后,教师的数字能力已经从单纯的操作技能转变为更加综合和复杂的数字素养。近年来,“素养”一词已经逐渐被“胜任力”代替,体现了综合性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欧美国家开始采用“数字胜任力”来取代早先的信息素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用“数字胜任力”进行概括。欧盟于2017年发布的《欧盟教育者数字胜任力框架》中特别指出,教师数字胜任力是具有竞争力的从事具体教师工作的综合能力。该框架将教师数字胜任力因素分为教育者的专业胜任力(Educators' professional competences)、教育者的教育胜任力(Educators' pedagogic competences)、学习者的胜任力(Learners' competencies)三个维度。西班牙国家教育技术与教师培训机构2017年发布的《教师的共同数字胜任力框架》从五大维度对数字化时代的教师数字胜任力作了规定,将内涵因素具体划分为数字知识胜任力、数字内容创作胜任力、社会协作胜任力、数字安全胜任力、教学实践胜任力五个方面[21]。2017年,挪威教育信息技术中心发布的《教师专业数字胜任力框架》从七个维度三个层面对教师胜任力作出了具体规定,主要涉及学科与基本技能(Subjects and Basic Skill)、社会中的学校(School in Society)、伦理(Ethics)、教育学与学科教学法(Pedagogy and Subject Didactics)、学习过程的领导力(Leadership of Learning Processes)、交流与沟通(Interaction and Communication)、变化与发展(Change and Development)七个维度的内容,并分别从知识、技能和能力三个层级对教师数字胜任力作出了详尽规定[22]。2022年11月,教育部公布《教师数字素养》,从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专业发展五个维度对教师数字素养作了规定。孙晓红等人认为教师的数字胜任力是整合教师数字知识、数字技能、数字态度的一种数字综合能力[23]。郭炯等人认为智能时代教育素养框架包含技术、教育、社会三个维度的因素[24]。郑旭东认为教师数字胜任力是一种整合知识、技能、动机、态度、价值观等的综合性的能力特质群[25]。

综上可见,关于教师数字胜任力的本质已形成相关研究成果,但针对职业院校教师数字胜任力的内涵要素研究相对匮乏。鉴于此,本研究立足于数字时代对职业院校教师数字胜任力提升的迫切要求,深入分析教师数字胜任力的内涵在职业院校教师中的具体体现,进一步确定职业院校教师数字胜任力内涵要素,以有效提升职业院校教师的数字胜任力,推动数字化教学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育质量。

(二)职业院校教师数字胜任力的特质分析

与其他类型的教师相比,职业院校教师作为职业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其所面临的职业环境、学生群体和课程设置等方面的特殊性质,使其需要具备更高的职业素养、更深入的专业知识和更丰富的教学经验。职业教育更需凸显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实践教学培养并更关注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第一,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职业院校的教育目标是为学生提供实用性强的职业技能培训,因此职业院校的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教授学生实际应用技能,注重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在数字化时代,职业院校教师还需要掌握数字化技术和工具,以更好地实现职业技能的培养。第二,强调职业素养的培养。职业素养是指学生在职业生涯中所需具备的道德、心理和社交等素质,也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职业院校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数字文化和数字公民意识,帮助学生掌握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增强职业意识和职业责任感。第三,注重实践教学的特点。职业院校的教学方法需要注重实践性,帮助学生掌握实际技能。数字化背景下,职业院校教师需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技术知识,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加实用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第四,关注学生职业发展的需求。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对于职业发展的需求更加明确。职业院校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了解数字技术的最新发展,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优势,帮助学生制订职业规划,积极参与数字社会的发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数字技术,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