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参与多维相对贫困治理助推共同富裕:实然路径、现实挑战与政策建议
作者: 陈嵩 刘鑫珂摘 要 共同富裕是职业教育参与多维相对贫困问题治理的题中之义。职业院校参与多维贫困治理的实然路径是促进形成脱贫致富理念、强化脱贫致富能力、缓解弱势群体脱贫返贫难题、补齐农村民生服务短板、促进校企因地制宜扶贫。现实挑战是多维贫困对象不易识别、贫困人口自身脱贫动力不足、院校办学基础条件差、产业就业吸引力低、职业教育扶贫的评价激励机制不健全。为此提出建立贫困对象识别机制、进一步优化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激发贫困人口脱贫动力、提高职业院校继续扶贫意识和能力、健全职业教育扶贫机制的建议。
关键词 职业教育;多维相对贫困;贫困治理;共同富裕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24-0024-09
当前,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整体上消除了绝对贫困。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1]。因此,绝对贫困的消除并不意味着我国扶贫事业的终结。相对贫困问题仍将持续存在,也就是说,共同富裕目标下扶贫工作重心将由消除绝对贫困逐步转向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帮扶转变,尽力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作为一种“授人以渔”的教育,职业教育可以通过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就业水平以及改善医疗状况、生活环境和产业经济水平等多种路径帮助贫困家庭缓解贫困程度,为职业教育参与多维相对贫困治理、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并助推实现共同富裕发挥独特作用。
一、多维相对贫困的基本内涵与主要特点
我国职业教育要进一步巩固扩展扶贫成果,促进减少相对贫困,落实参与多维相对贫困治理,首要任务是要精准把握相对贫困的特点及政策要求,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多种解决路径,更好地发挥职业教育助力贫困地区脱贫的独特优势。并且,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思路应当关注多维相对贫困问题的发生,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扎实迈进[2]。
(一)相对贫困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认为相对贫困与资本主义制度是密切相关的。尽管他并没有在反贫困理论中对相对贫困做出明确定义,但是根据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阐述[3],可以大致了解他对相对贫困的认识:“就质量来说,他的住所跟彼岸的在财富天国中的人的住所是迥然不同的。”他的这一论述揭示出相对贫困是由于在国家财富收入中,资产阶级收入占比持续上升而无产阶级收入占比持续下降,阶级收入差距无法消除[4];并证明相对贫困问题是因为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相对过剩人口不仅会加重资本对劳动力的剥削,还会形成大量的失业人口,加剧相对贫困[5]。列宁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关于相对贫困的论述,创造性地提出了“绝对贫困化”和“相对贫困化”。他认为相对贫困是在满足生存需求的基础之上,与其他阶级相比处于贫困弱势的地位[6]。
相对贫困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美国经济学家斯托福提出的“相对剥夺”理论[7]。该理论的代表性人物——英国学者汤森指出,相对贫困更侧重于个体与参照群体进行比较时体现出一种“相对被剥夺”的感受[8]。这一界定明确了相对贫困与绝对贫困概念的本质区别,即绝对贫困基于统计数据的客观反映,相对贫困更侧重于在个人与社会整体收入水平比较时产生的一种主观感受;而印度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则强调,减少相对贫困要依靠人的各种能力,同时要考虑多维因素[9]。我国学者王浩斌、李勇从马克思人学理论角度出发,提出应当以人的本质的丰富性考察相对贫困的多维表现,并认为相对贫困涉及到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自身本质之间存在差异性,需要从多元综合性维度来衡量[10]。此外,学者余应鸿、张翔认为相对贫困是一种社会排斥现象,主要反映为贫困人群在有限的社会资源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11],也就是说,对于弱势群体而言相对贫困的社会排斥感较强;并且相对贫困也表现为当社会上一部分人口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低于其他群体时,出现的一种相对匮乏的状态[12]。这种状态在西部地区及其他经济欠发达地区表现更为明显。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当前社会仍存在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对此,学者向德平和向凯提出我国相对贫困主要体现在区域性贫困、城市贫困和农村边缘贫困[13]。学者郑继承认为相对贫困的特点在于多维性和动态性,因此在相对贫困治理过程中要在价值内涵、衡量标准、瞄准对象、战略目标和路径策略等方面做出重大变革[14]。学者高旸指出,相对贫困的复杂性除了致贫因素多样和贫困衡量困难外,更体现在对人民群众社会生产生活实践的持续性限制以及对个体自由发展的长期性阻碍[15]。
(二)我国相对贫困的现状
上述相对贫困理论对于当下我国治理相对贫困有着重要启示,也可以借此分析我国相对贫困现象所呈现的人口基数大、贫困维度广、致贫风险高三大特点。
一是我国相对贫困人口基数大,广泛分布于各地区各阶层之中,主要集中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绝对贫困发生率已经下降至3.1%[16],而有研究分析发现,同年我国农村地区相对贫困发生率仍高达29.85%[17]。其中,西部地区多维贫困状况最为严重,有数据表明2016年西部地区多维贫困发生率为5.3%,受影响人口达1970万人,高出全国多维贫困发生率2个百分点,多维贫困人口规模占全国的43.9%[18]。有学者提出相对贫困存在于不同群体之间,尤其是在老年人群中,农村老年贫困发生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3个百分点[19]。因此,要对广大西部地区贫困家庭尤其是老年贫困群体的相对贫困问题加以重视。
二是影响相对贫困的因素更多,影响机制更为复杂。相对贫困一般也呈现多维贫困状况,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导致相对贫困的因素是多重的。《2010 年人类发展报告》首次公布了基于AF方法测算的全球104个国家和地区的多维贫困指数,包括教育、健康、生活水平三个维度,具体可细分为入学资格、卫生设施、住房、公共交通等十个指标[20]。我国学者通过对31个省份的相对贫困家庭的调查发现,并未出现聚集于单一维度的贫困极化现象[21];有学者提出,教育、健康、卫生和生活状况四个维度对识别贫困家庭具有较大参考意义[22]。也有学者提出了符合我国实际的多维贫困监测指标体系,包括教育、健康、居住条件、资产收入以及就业5个维度,以及受教育程度、儿童入学数量等10个指标[23]。
三是与绝对贫困相比,相对贫困是一个更漫长的过程,存在着高概率返贫的风险。高风险的致贫因素主要包括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源的流失以及环境污染。有数据表明,我国金融资本流动方向呈现出由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地区、由农村地区流向城市地区两大趋势,进而加剧西部农村贫困地区的贫困状况,加大该地区致贫和返贫风险[24]。除金融资本外,农村的人力资源也在不断流失,适龄劳动力没有稳定收入来源,转移就业现象凸显[25]。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西部农村地区人民生活和交易的相对成本递增,不利于当地人力资本的积累,也导致多维相对贫困的风险剧增。此外,农村地区贫困群体受环境污染导致的健康损害更为严重,污染致病致贫或返贫现象凸显[26]。这些都说明了相对贫困存在着高风险的致贫和返贫因素。
根据以上特点,与绝对贫困相比,相对贫困面更广、影响因素更多,因而贫困时间更持久、治理难度更大,难以依靠政府单方面力量在短期内完全解决。而职业教育可以发挥其独特作用,利用职业教育的特点和优势更好解决相对贫困问题,通过参与多维相对贫困治理实现共同富裕。
二、职业院校参与多维相对贫困治理的实然路径
扶智、扶业、扶志,是教育扶贫之根本。今天,我们全面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已成为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27]。职业教育通过培养人的职业技能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过其培养的人能更好地促进社会发展。并且,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具有教育的社会属性,即对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社会子系统都有积极影响[28]。在参与多维相对贫困治理过程中,必须把握共同富裕的真正内涵,要认识到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此外,还包括宜居宜业的环境,和谐和睦的社会,普及普惠的公共服务等[29]。职业教育利用自身教育优势探索多种路径来改善贫困地区的教育、就业、医疗、生活环境等,不仅发挥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属性,也将个体属性融入其中,将社会发展与个人价值的实现辩证地结合,更好地帮助西部地区实现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本研究结合三区三州所在省区(青海、甘肃、新疆、西藏、四川、云南)2018-2022年的高职院校质量年度报告,从文化教育、就业技能、医疗健康、生活环境和产业经济5个维度梳理职业教育解决多维相对贫困的实然路径。
(一)开展文化教育帮扶,促进形成脱贫致富理念
实现共同富裕不只是生活上的物质富裕,也包括精神上的自信自强。职业院校不仅要在学习经费上对学生加以援助,还要从根本上培养其脱贫致富的思想观念,提高其不断奋斗的思想觉悟,实现真正的自信自强。相对贫困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较高,由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存在地区差异,这些地区相对贫困群体中在主体意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与现代社会发展还存在隔阂[30]。因此,职业院校采取文化教育帮扶路径,坚持传播扶贫理念,通过普及文化知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高贫困地区群众思想文化素养,缩减民族地区贫困人群在知识技能和思想意识方面的差距,实现“造血式”扶贫。
比如,青海某校开设了汉藏双语教学专业[31],面向藏区贫困家庭实施汉语普及教育,并打通中职升高职的渠道,让贫困地区孩子能接受更高更好的专业教育,激发了贫困家庭自我发展、自主脱贫的内生动力。西藏某校结合当地非遗传统技艺和文化资源,开设唐卡专业,融入了现代美学思想[32],不仅更好地传承了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而且提高了少数民族子女思想教育素养。这些实践举措进一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以及欠发达地区职业学校学生们建立起自信自强的精神,激发其脱贫致富的内驱力。
(二)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强化脱贫致富能力
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全体人民的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需要每一个人付出实际的努力,共建美好家园,才能共享美好生活。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通过技能培训使贫困群体在获得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能获得谋生的手段,为其未来的就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四川某职业院校积极探索“高校+企业+贫困户”的订单式培养模式[33],培养贫困青年掌握一门就业技术,帮助贫困青年找到一份工作。3年来,贫困青年参加“宽带装维人员培训项目”后就业率达到95.33%,起薪达3000元,推荐就业单位以通信服务类公司为主。新疆某农业类高职院校充分发挥专业优势[34],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业产业扶贫生产技能培训、青年农场主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等项目,2018年累计培训2000余人次,通过开展技能培训,有效提高了当地群众的就业水平。学校在此基础上,开展送技术下乡活动,选派教师赴南疆开展农户养殖技术及果蔬种植技术指导,带动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极大促进了乡村地区产业发展。西藏某地区高职学院积极开展农牧民培训[35],2019年共开展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行业人员岗前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汽车驾驶教练员职业资格培训、汽车维修质量检验员培训、道路维修从业资格培训、职业技能等级考试培训等各类培训40余期,培训人数1200余人次,面向社会和在校生开展职业技能鉴定项目达4971人次,实现贫困人口转移就业100余人。高职院校对贫困地区劳动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等一系列举措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参与多维相对贫困治理效果显著。共同富裕要靠共同奋斗,职业教育帮助一部分人获得职业技能并摆脱贫困的目的是为了让这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同时先富带动后富,才能有效防止社会阶层固化,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奋斗、人人发展的致富环境,实现更加公平合理的职业教育扶贫之路。
(三)普及养老健康知识,缓解弱势群体脱贫返贫难题
追求共同富裕就是追求全体人民的富裕,走向共同富裕就要保障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进入“十四五”时期,我国老龄化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因老致贫、因病致贫等成为职业教育扶贫的重点关注问题。受地理环境影响,西藏地区易引发肺病和心脏病,四川阿坝州多发大骨节病,四川色达地区易患包虫病,因病致贫是主要致贫因素[36]。职业教育不断加强医疗扶贫,积极适应乡村贫困地区人群需求,借助医学类高等专科学校医疗资源和专业师资,深入当地帮助普及健康医疗知识,培训保健护理理论与实操技能,努力提高农村及贫困地区医疗健康水平。四川某卫生职业学院组织党员师生志愿队伍[37],开展健康护理帮扶。该校通过结合医学类高职院校的办学优势和专业特色,组织党员志愿服务队、师生志愿服务队深入乡村、敬老院,开展健康监测、康复护理等志愿者服务。通过为山区群众提供志愿医疗服务,提高贫困地区人群的健康保健意识,努力减少相对贫困地区人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