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职业本科教育内涵式发展路径建构

作者: 郝琦

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职业本科教育内涵式发展路径建构0

摘 要 技能型社会建设为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创造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当前职业本科教育内涵式发展取得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现实困境。职业本科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内生动力包含“成就动机”“发展需求”“价值引领”“成长意志”和“内省变革”五个元素,从内生动力激发视角的发展路径是:明确价值引领,找准发展职能定位,坚持“三个明确”;厘清成就动机,打造多维课程体系,做到“五个可循;澄清发展需求,拓展产教融合范围,提高“四个粘度”;激发成长意志,培塑现代工匠精神,倡导“三个融入”;聚力内省变革,培育师生双元队伍,激发“四种活力”。

关键词 技能型社会;职业本科;内涵式发展;路径建构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24-0041-0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1],《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指出:“把发展本科职业教育作为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一环”[2],职业本科教育发展关系到职业教育整体建设质量,关系到我国教育改革的推进与深入。当前,我国提出2025年技能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2035年技能型社会基本建成的目标,给职业本科教育带来时代机遇也带来严峻挑战,如何实现职业本科教育内涵式发展成为技能型社会建设过程中的一道现实“思考题”。内生动力是一种主动而为、由内而外、进取图强的上进力量,摸清职业本科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内驱力量,从激发内生动力视角建构职业本科教育内涵式发展路径,是解答这道“思考题”的一种选择。

一、技能型社会建设与职业本科教育的内在关系

(一)技能型社会的基本特征

技能型社会是以高水平技术技能为特征的社会,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脑神经科学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现代生物技术、空间技术、绿色能源技术等新兴技术的发展,技能型社会技术技能发展将由传统技术技能向高新技术技能升级和转变。从社会形态上看,技能型社会崇尚技能,在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技能型社会”[3]被作为条文写入职教法中,从法律制度层面明确技能型社会建设和职业教育之间的关联性,而实质目的是通过技能型社会建设促使一元单维的“学历评价导向”向多元多维“学力技能评价”转变,形成人人学习技能、社会崇尚技能的良好社会形态。“从价值指向来看,技能型社会关涉整个社会和教育体系的文化和价值重构”[4],技能型社会中人人都将成为技能学习者,学习者作为学习主体将有更多可选择、可持续、可深入的“学习选项”,是学习者终身学习技术技能得以实现的社会,技能型社会“指向是教育制度的重构、新的社会文化的营造以及劳动力市场的完善”[5]。“技能是一种习得性的能力,包括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6]脑神经科学研究发现,人的神经具有可塑性,心智技能学习与获得与脑认知开发和利用具有密切联系,技能训练能帮助神经塑造,从而提升人的技能控制水平。由此可见,技能型社会更加注重人的心智双轨开发,技术技能学习与运用更加突出人机结合、脑机结合的有效性。

(二)发展职业本科教育面临技能型社会建设带来的新挑战

“技能型社会”概念提出来自于我国,而德国“在实践层面的技能型社会建设早已开展”[7],从德国建设经验上发现,技能型社会建设是一个全局化、系统性、整体性建设,涉及到制度安排、社会治理、工业技能、经济水平等多个要素,“技能开发对象上要覆盖全体劳动力、在开发项目上要贯穿劳动力的全生命周期、在开发内容上要囊括社会的全部产业链”[8]。提升整个社会技能水平需要发展壮大高水平技能人才队伍,由此可见技能型社会建设根本落脚点在于高水平技能人才培养上,“其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在整个教育体系层面形成支持技能人才成长发展的制度安排”[9],这种对于教育体系的制度调整给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带来新的挑战。同时,从教育属性特征来看,职业本科教育有着自身独特的教育价值属性,不能单纯理解为高等教育中的普通高校技术技能化,或者技术技能升级版、翻新版的专科层次高职院校,而是职业教育为适应市场供给侧结构调整需要而作出的相应调整,是适应行业对技术技能人才需要推出的教育改革举措。技能型社会建设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格要求更高,这对发展职业本科教育以培养高质量、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提出新的挑战。

二、职业本科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现实图景

(一)职业本科教育内涵式发展成绩

从发展规模上看,高开高走初具规模。从职业本科教育设立试点以来,我国一直积极推进职业本科教育发展,“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联合培养,独立学院与职业院校合并为职业大学”[10],职业本科教育发展走出了一条高开高走的建设道路。截至2021年11月,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共32所,还有3所开办职业教育本科专业的普通高校。32所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包含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等公办院校10所,泉州职业技术大学、南昌职业技术大学等民办院校22所。职业教育领域“国家三大赛”是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教学水平的主要参考,2021年三个赛事获奖总数综合排名前10名的有3所是职业本科学校。同时,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在科研方面具有较为明显优势,2021年高职院校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课题立项中,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共获科研项目29项,位居全国高职院校第一名,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位居第五名,为职业本科教育内涵式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专业设置上看,紧贴行业瞄准新兴产业。2021年教育部印发《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以下简称《专业目录》),根据《专业目录》中统计,职业本科教育涵盖19个大类,农业类测绘地理信息类、电力技术类等89个小类,开设航空智能制造技术、智能网联汽车工程技术等247个专业。247个专业中既有面向传统行业的专业,比如财务会计类、艺术设计类、旅游类等,这类专业具有传统优势;同时,新增的专业瞄准新兴市场,比如中文国际教育、电子竞技技术与管理、全媒体新闻采编与制作、文物修复与保护等。教育部还下发学位管理办法,从“专业设置条件与要求”“专业设置程序”“专业设置指导与监督”三大方面对职业本科教育专业设置进行规定,从而在国家教育管理层面确定职业本科教育专业设置的规范性和科学性。2021年1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关于做好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工作的意见》,明确了本科职业教育中学士学位授予的管理和监督办法,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学历学位证书使用价值和通用价值提供了保证。

从发展动力上看,突出推进地方实践探索。几年来,各校根据自身特点开展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摸索。比如有的职业技术大学探索总结出坚定“五有三性”、瞄准“两个高端”等相关培养经验,被教育部官方网站刊载。2021年10月,教育部与湖南省开启联合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模式,湖南省明确提出,“支持湖南符合条件的独立学院统筹省内优质高职教育资源,探索合并转设举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随后,2021年11月,广州市、宁波市和沈阳市都宣布支持以辖区内职业学校为基础举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杭州、日照、芜湖、湛江、深圳将所属具备举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学校发展建设列入各自城市“十四五”规划建设中或者教育规划建设中,支持这些学校创建和申报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为职业本科教育内涵式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

(二)职业本科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现实困境

我国职业本科教育学校内涵式发展起步较晚,数量有限,办学实力普遍不够强。32所学校中22所为民办职业本科教育学校,因为建设规模缘故有的学校在师生比、设备比、场所比等指标上还有所欠缺,部分职业技术大学是通过整合2~3个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师资、设备而改造形成的,虽然规模上具有整合优势,但是在质量上未能在短期形成聚合效应,影响了教学质量。根据2021年教育部公布的教学改革各类项目数量来看,比如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典型案例等反映院校教育质量的教学改革项目中,排名前10名高职院校中,本科层次学校只有1所。

我国职业本科教育学校有的以“摸着石头过河”方式搞发展,职能定位和主体责任不清晰。部分学校申报专业缺乏专业基础,影响到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整体质量。“部分试点学校对试点任务定位不清,办学理念有待凝练,人才培养方案粗糙”[11],虽然在专业目录中增设了167个新专业,但是有的学校对于实际教学环节的专业教学准备不充分,专业教学针对性、有效性不强,课程授课质量有待提高。

根据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的学情调查发现,职业本科教育学校整体发展平稳,“学校教育环境明显改善,学生学习感受良好,学习反馈积极正向”[12],但是也有学生在“心理投入”“行为投入”“认知投入”等方面有待提高,仅有28%的人在“学习获得感”上感到学费付出非常值得。同时,职业本科教育学校内涵式发展过程中遇到高职院校发展建设的相同困境,比如“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困境,区域教育发展不均衡困境,产教融合过程中不充分困境。随着大学生毕业人数增加,职业本科教育学校毕业生作为一类拥有学士学位群体,势必要经受市场人力资源筛选,究竟本科毕业生质量如何,是否适应行业需求和技能型社会建设还需要时间检验。

三、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职业本科教育内涵式发展内生动力的激发路径

(一)职业本科教育内涵式发展内生动力模型及表征

内生,来源于生物学领域。从系统论角度看待“内生”为一种内因系统结构,“可以界定为事物内部生长的动力机制,相当于系统的结构”[13],系统要素之间的组合,“这样的综合导致了系统的一种内在的、整体性的规定是事物发展的内因”[14]。从心理学角度看待“内生”为一种内在驱力,“外界刺激会诱发个体产生行为,成就需要则是推动有机体追求成功或特定目标的内在动力”[15],而自主性与胜任感是内在心理需要,个体形成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化的重要因素。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角度看待“内生”来自于人的需要,人的需要是多种类型的,最终统一到个体身上,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根本动力。不同理论对“内生”都进行了阐释,综合来看,内生动力是一种主动而为、由内而外、进取图强的上进力量,将“职业本科教育”作为“单元个体”来看待和分析,职业本科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内生动力则是在职业本科教育内部一种由内而外的发展动力,主要包括成就动机、发展需求、价值引领、成长意志和内省变革五个元素,见图1。

“职业本科教育”内生动力的五个元素中,“价值引领”处于内生动力结构中的“价值观”位置,职业本科教育内涵式发展要有价值引领,回答的是职业本科教育“为谁发展”的问题;“成就动机”是内生动力结构中的自我生成与自我成长“上升性”元素,职业本科教育内涵式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有目标牵引,回答的是职业本科教育“向哪里发展”的问题;“成长意志”是内生动力结构中的品质表征,职业本科教育内涵式发展过程中会经历现实困境、各类挑战,职业本科教育内涵式发展要有上进的品格,不仅在顺境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还能在面对困难时克服重重阻力而奋进向上;“发展需求”是内生动力结构中的需要性元素,职业本科教育内涵式发展需要性分为两个向度,一个是从外而内的向度,技能型社会建设对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一个是从内向外的向度,作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图深图强的内在需要;“内省变革”是内生动力结构中的内观表征,与“人”“群体”密切相连,职业本科教育向前发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依靠力量是职业本科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只有人力性元素保持内省机制并为之变革才能将职业本科教育内涵式发展推向实处。

(二)基于内生动力激发的职业本科教育内涵式发展路径

第一,明确价值追求,找准发展职能定位,坚持“三个明确”。“定位问题是决定发展方向的根本性问题”,职业本科教育内涵式发展首先要解决定位问题,这决定着职业本科教育发展方向,是职业本科教育价值追求的具体表现。其主要是做好三个明确:一是明确为党育人定位,“为谁培养人才”是我国职业教育首先需要回答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职业本科教育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职业本科教育要坚持党管教育,要坚持为党育人;二是明确教育类型定位,职业本科教育是类型教育,职业本科教育内涵式发展逻辑起点是类型教育特色,突出服务供给侧改革和产业结构升级,服务于产业链更迭升级,填补技能型社会建设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规模缺口;三是明确“技德兼备”培育定位,职业本科教育内涵式发展所遵循的价值追求是激发内生动力的力量来源,一方面体现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育人才,另一方面体现在培育的人才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职业本科教育内涵式发展培育定位要坚持立德树人。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