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均衡视域下中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现状、问题及方略

作者: 周维莉 胡思宇

教育均衡视域下中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现状、问题及方略0

摘 要 合理的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是区域职业教育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通过对2013-2020年长江经济带中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情况进行测度,发现长江经济带中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总体呈现上升态势,集中反映在师资力量大幅提升以及经费投入不断增加等方面,这为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但长江经济带中职教育资源配置面临着办学条件不达标和区域性失衡两大挑战。未来,优化长江经济带中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应加强跨区域多主体合作的顶层设计;以需求为主导,补足短板;加强合作,共享共建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以实现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中等职业教育均衡发展。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中等职业教育;教育资源配置;均衡发展

中图分类号 G71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24-0046-08

一、问题的提出

职业教育不仅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我国区域发展新格局的关键一环,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区域优势互补、解决区域人才供需矛盾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1]。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明确提出,强化中职教育的基础性作用,把发展中职教育作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2]。但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突出,职业教育投入满足不了规模扩张的需求,成为职业教育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长江经济带具有独特的区域战略地位和建设价值,因其天然的区位和地势联结着东中西三大区域[3]。长江经济带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板块,能够发展成为东中西互动合作、协同联动发展的经济带。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国家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要立足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加快形成点线面结合、东中西呼应的教育发展空间格局,提升教育服务区域发展战略水平[4]。长江经济带横跨东中西三大板块,覆盖了我国11个省市,区域间资源禀赋的差异性和社会资源配置的非均匀性都会导致中等职业教育资源供给的差异性[5]。本文以长江经济带中等职业教育为研究对象,测度并比较长江经济带中等职业教育近8年的资源配置水平与均衡程度,力求客观评价长江经济带中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水平,对于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区域协调发展具有理论和现实价值。

本研究基于相关文献计量研究,从师资配备、硬件资源、经费投入三个维度构建中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师资配备包括中等职业教育副高及以上职称专任教师比例、本科及以上专业教师比例;硬件资源包括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生均图书、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数;经费投入包括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和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选取2013-2020年,呈现长江经济带中等教育资源的配置水平空间格局及其面临的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长江经济带中等职业教育区域资源配置的建议,以期为进一步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参考。

二、长江经济带中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

(一)师资队伍:整体呈上升趋势,江浙沪地区相对富集

从中等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来看,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中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任教师(以下简称中职高级专任教师)比例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上升幅度较小。其中,增量明显上升的省市是重庆、江苏、浙江、云南。2020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中职学校中高级专任教师占比较大的是云南与江苏,比例超过30%,其中云南中职学校拥有的高级专任教师比重最大,达到35.42%。湖北与贵州中职学校的高级专任教师比重较小,低于20%,贵州比重最低,仅占16.47%,见表1。从高级专任教师比例的增速来看,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中职学校总体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12%,表明长江经济带中等职业教育高级专任教师的比例从2013-2020年间整体上增速相对较缓,其中重庆、江苏、浙江、云南等省市增速位于前列,除了长三角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高级专任教师比例保持稳定增长外,西南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高级专任教师的比例也在大幅度的增长,增速最大的是重庆,年均增长率达到4.44%。但长江经济带中游地区中等职业教育中高级专任教师的比例整体存在下滑趋势,呈现负增长趋势,负增长较强的是江西与湖南,这与长江经济带的其他地区产生较大差异,见图1。由此表明,长江经济带中游地区中等职业教育高级专任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要引起重视。

从长江经济带中等职业教育中本科及以上专业教师队伍来看,本科及以上专任教师比例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整体上达到90%以上,表明中等职业教育中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得到优化。但江西、湖南两地教师的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低于90%,未达到国家标准,见表2。截至2020年,长三角地区中等职业教育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遥遥领先,达到95%以上。西南地区中等职业教育本科及以上学历专任教师比例的增幅与增速都在增大,增速最快的是贵州,年均增长率达到1.46%,高于长江经济带平均年增长水平,见图2。长江中游地区除湖北保持较大增长外,其他省(市)中等职业教育本科及以上学历专任教师比例增长较缓,低于平均年增长,尤其是江西省,出现负增长。

通过比较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中等职业教育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专任教师与本科及以上学历专任教师比例的基尼系数发现,本科及以上学历专任教师的师资力量较为均衡,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专任教师的师资力量却差距较大,在经历2013-2016年基尼系数小幅度上升的趋势之后,在2017年后,基尼系数大幅度上升,到2020年,长江经济带中职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专任教师比例的基尼系数已是本科及以上学历专任教师的4倍,见图3。这表明长江经济带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师职称结构不均衡问题突出。

(二)硬件资源:人均占有量分布不均,西南地区与长三角地区差距较大

在长江经济带中等职业教育的校园建筑面积上,2013-2020年生均占地面积整体呈现振荡状态。2013-2017年呈现上升态势;2018年后,长江经济带中等职业教育生均占地面积出现增长滞缓并有所下降的趋势,见表3。2020年,江苏、安徽与贵州的中等职业教育生均占地面积都达到40平方米以上,其中江苏继续保持领先地位,贵州中等职业教育的生均占地面积增量最大。就增速而言,见图4,长三角地区包括部分西南地区年增长速度超过长江经济带的平均水平,尤其是贵州,年均增长率超过7%。长江中游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生均占地面积的增速低于长江经济带平均水平,并出现负增长,其中湖北的年均增长率低于-5%,生均占地面积大幅度减少。这表明长江经济带各区域间中职的校园建筑面积存在地区差异与资源分配不平衡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与办学条件。

2013-2020年长江经济带整体中职生均图书册数持续增加,见表4。其中,长三角地区优势明显,各地区生均图书册数达到30册以上,上海市中职生均图书册数最高,2020年达到57册,约是拥有生均图书册最少省份云南的4倍。此外,其他8个省市的生均图书册数低于国家标准。就增幅而言,见图5,川贵地区与江浙沪地区增长势头迅猛,超过长江经济带平均增长水平,其中贵州的年均增长率达到9%。而长江中游地区整体中职生均图书册数增幅低于长江经济带平均水平。在低于平均水平的地区中,云南、湖北与湖南等地出现负增长,且云南与湖北的年均增长率低于-4%,这表明长江经济带各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生均图书册数呈现差异扩大的趋势,尤其是云南,增量与增幅都在不断减少,与其他地区差异显著,该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生均图书量还不能较好满足学生的学习发展与教师的教育教学要求。

教学使用计算机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教育经费投入在提高教学质量上的比重。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浪潮奔腾而至,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对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产生着深刻影响,需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6]。从整体来看,2013-2020年生均教学用计算机数不断增加,且上升幅度较大,表明长江经济带中等职业教育在计算机教学设备的投入不断扩大,见表5。但生均教学用计算机数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2020年长江经济带中等职业教育生均教学用计算机数的平均值每百生达到26.23台,超过平均值的地区全部集中在江浙沪地区,其中生均具有教学用计算机数量最高的是上海,每百生达到71.75台,约为平均值的2.7倍,是第二位江苏的近2倍,约为生均拥有计算机数量最低的云南省5倍,西南地区整体计算机生均拥有量较小,远远落后于长三角地区,其中云南生均拥有计算机数量低于国家标准。就增速而言,见图6,长江经济带的生均教学用计算机数年均增长率的平均值达到3.84%,除了湖北与云南略有下降趋势外,整体都保持高速增长。

在教学设备方面,长江经济带所有地区生均教学设备的资产值都在显著增大,整体的增幅也比较大,见表6。长江经济带的平均值达到106.356元/生,年均增长率超过10%。其中,教学设备的资产值与增幅超过平均值的集中在江浙沪地区,且优势特别明显。2020年,上海地区的生均教学设备资产值达到439.146元,约是平均值的5倍。就增速而言,见图7,除江浙沪地区增速较快外,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增长势头强劲,但长江中游地区中职生均教学设备资产值发展速度相对滞后。整体而言,江浙沪地区与西南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差异显著,西南地区与长江中游地区差距较小。

综合上述各类基础条件的指标,对2013-2020年长江经济带中等职业教育的硬件资源计算基尼系数发现,见图8,生均占地面积基尼系数呈不断下降趋势,表明长江经济带各区域间生均占地面积的差距正在不断减小;生均图书与生均教学用计算机数的基尼系数呈上升趋势,表明这些指标都在地区间不断拉开差距,需要各地方政府提高关注,缩小差距;生均教学设备资产值的基尼系数增长明显,表明地区间差距较大,分布极不均衡,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整体而言,长江经济带中等职业教育的硬件资源逐年提高与改善,但各地区间差异较大,且有差异扩大的趋势。尤其是长三角地区与西南地区差异较大,但部分西南地区例如贵州、四川等地中等职业教育的硬件资源发展势头也十分迅猛,而长江中游地区的发展相对滞缓。

(三)教育经费:生均经费供给稳步提升,但区域投入差异较大

2013-2020年长江经济带中职生均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整体呈现增加态势,增速明显,见表7。到2020年,生均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的均值已达16711元,超过平均值的地区集中在湖北、江西与江浙沪地区,其中上海地区经费资源比较富集。西南地区整体生均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的投入与长三角地区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贵州,生均教育事业费的投入低于1万元。上海中等职业教育生均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是贵州的4.68倍,这表明长江经济带各地区在中等职业教育上的财力资源分配不均,存在很大的不均衡性。就增速而言,见图9,整体保持高速增长。湖北、江苏、江西等地增速较快,年均增长率超过10%,其中,湖北增长显著,2020年的生均教育事业费投入约是2013年的2.5倍。云南、湖南等地增速相对滞缓,发展较慢。此外,贵州生均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的投入在2013年到2016年处于下降趋势,2017年后有小幅度增长,但无论从生均经费的规模还是增速来看,与其他地区的差异都比较大。

长江经济带中等职业教育整体生均公共预算公用经费投入逐年增大,见表8,到2020年,生均公共预算公用经费均值达到6149元,超过平均水平的仅有上海、浙江、江西与湖北4个省份。其中,上海的生均公共预算公用经费约为均值的1.87倍,西南地区全部低于平均值,表明在生均公共预算公用经费上,地区差异显著。增速上,见图10,湖北、江西、浙江与江苏等地增速较快,年均增长率超过9%,其中湖北增速势头强劲,年均增长率达20.31%。此外,云南与湖南中等职业教育生均公共预算公用经费处于波动振荡状态,整体增速滞缓。贵州中等职业教育的生均公共预算公用经费从2013年起持续下降,2019年略有提升后继续缩减,整体经费的投入与增幅在长江经济带占据劣势,政府应引起重视,并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