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型社会背景下“双师型”教师认定指标体系与成长路径

作者: 李国良 王斌

技能型社会背景下“双师型”教师认定指标体系与成长路径0

摘 要 技能型社会背景下,“双师型”教师被赋予了多样化的角色,包括在德行方面的“人师”,在育人方面的“经师”,在教学层面的“事师”,在技术层面的“技师”。从师德师风、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服务能力和实践基础六个方面构建了“双师型”教师认定指标体系。据此,可以从基于师德为先的“双师型”教师师德教育模式创新,基于校企合作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创新,基于阶梯提升的“双师型”教师发展平台创新,基于制度保障的“双师型”教师管理制度创新等方面来优化“双师型”教师的成长路径。

关键词 技能型社会;“双师型”教师;指标体系;专业知识;专业技能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25-0050-07

2022年10月,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的通知》,首次明确提出了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的基本标准。技能型社会背景下,开展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对于推动职业教育以技传志、以技传道、技以载伦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固化工匠之师共育机制,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技能型社会,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又有重要的实际指导价值。

一、“双师型”教师的角色定位

技能型社会背景下,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在素质层次和能力层次上呈现出专业化趋向,主要体现在师德、育人、教学和技术层面。

(一)师德层面的“人师”

“人师”是指“双师型”教师成为人格引导之师。“双师型”教师担负着人格引导的重要责任。一是要有崇高理想。习近平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教师“要坚定信念,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1]。只有自己信仰坚定,才能引导学生真信、真学、真用。有理想信念是“双师型”教师的基本素养,一个有理想信念的“双师型”教师,是将教书育人事业同党、国家和民族命运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教师。广大“双师型”教师应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进而担负起教书育人的伟大使命。二是要有高尚师德。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双师型”教师要用高尚的道德情操感染学生、赢得学生。“双师型”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作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者、引路人,“双师型”教师应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崇高的人格修为、无私的爱生情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更多的大国工匠、能工巧匠。三是要有仁爱之心。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没有仁爱之心,不可能成为一位优秀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要充分关爱学生,以自身的健全人格去感染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善于观察,做到言传身教、因材施教、以身作则、有教无类,用真情、真诚、真心感化、教育每一个学生。“双师型”教师要充分尊重、理解、宽容和信任学生,教育引导学生克服学历自卑心理,提升职业素养,为学生成长赋能,为学生成才增智。

(二)育人层面的“经师”

“经师”是指“双师型”教师成为专业知识之师。“双师型”教师担负着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重要责任。一是要有扎实学识。扎实学识是成为“双师型”教师的基本要求和专业标准,是专业实践有效开展的条件。“双师型”教师应具有精深的科学知识、深厚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知识。“双师型”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展现的学习指导、为人处世、文化传承、专业实践等方面的智慧,能够促进自我成长与学生个人素养的提升。“双师型”教师要不断汲取新知识,“要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互相转化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用个人的真才实学去启发、引导、影响学生”[2]。二是要有教育智慧。“双师型”教师的教育智慧“表现在文化传统、教育理念、政策规划、课程设计、方法原则、课堂实践六个层面”[3]。“双师型”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选择和运用不同教学方法。“双师型”教师要善于捕捉、回应和重组课堂教学资源,通过回答、追问、评价和奖励等措施,和学生形成良性互动,不断将问题引向深入。在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背景下,“双师型”教师应培养智慧教学素养,具有“智慧课程设计与开发能力、教学语言与形体表达能力、人机协同教学能力、智慧课堂教学组织等基本教学能力”[4]。三是要有创新精神。“双师型”教师具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有创新能力、创造能力的学生。“双师型”教师是与时俱进的教育者,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理念的更新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不断汲取创新理论、创新经验,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育模式、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双师型”教师要利用新媒体、新技术为职业教育赋能,促进职业教育与技能型社会深度融合。

(三)教学层面的“事师”

“事师”是指“双师型”教师成为职业指导之师。“双师型”教师担负着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的重要责任。一是要有严谨态度。“双师型”教师进行职业指导一定是建立在严密科学逻辑基础之上的,既能够准确理解又能够准确表达。要根据职业特点、职业要求,不断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成为“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师。“双师型”教师要准确传授知识,无论是理论阐述还是实践操作都能够准确把握。要以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对课程内容的概念、特征、内涵、价值、措施等方面准确认知,对事物的生成逻辑、发展脉络准确认知,铸就严谨治学的理论素养。二是要融会贯通。“双师型”教师要对课程内容融会贯通,善于对课程资源整合重组,对教学案例旁征博引、融古通今。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双师型”教师要理解和把握每个章节与其他章节、每个知识点同其他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熟悉所教课程的重点难点,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特点的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双师型”教师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除了教会学生书本知识,还应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具体实践过程中。三是要以理服人。无论是理论之理,还是实践之理,“双师型”教师都应讲明白、说透彻。做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指导学生追本溯源,明晰课堂教学内容所涉及的原理、概念,用清晰的语言表达描述分析和解答问题的全过程,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行为特点因材施教,以自己的真学、真用、真信、真懂,将课堂内容从精确、精通到精彩,不断增强课堂教学的感召力、亲和力、理论性、实践性。

(四)技术层面的“技师”

“技师”是指“双师型”教师成为专业技能之师。“双师型”教师担负着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责任。一是技以启智。掌握、精通一种或多种专业技能,能够更好地发挥教师的智能。“双师型”教师是以工匠精神做事、匠心情怀育人、坚守职业理想、锤炼自身技术水平、夯实教学能力、铸就德技双馨的工匠之师,不断推动专业技能与创新创业相结合。“双师型”教师通过传授学生专业技能,进而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我修缮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育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专注执着、追求卓越的大国工匠,达到学技富脑、启智聚力的目的。二是技近乎道。道是一种技能品质,是对专业技能最高境界的追求。“双师型”教师担负着塑造职业精神的责任,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实际上就是技近乎道的职业精神。在无数次的实践后形成娴熟的职业技能,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达到技近乎道的境界。“‘双师型’教师只有在清晰合理的价值导向下将技术纳入理性系统之中,才能通过技术传播与技术传承将技术教学目标内化为学生认知,使学生形成稳定而自觉的职业观念。”[5]“双师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三是匠心圆梦。技能型社会背景下,“双师型”教师并非单纯的传授专业技能,而是应让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过程中进行人文性的反思,关注专业技能带给人们生活的变化,感悟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劳模精神,从而达到匠心圆梦的境界。“双师型”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还要把学生塑造成专业技能的行家里手。“双师型”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同时,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把“德技并修、匠心育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从而成为一名“双师型”良师,以培育更多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二、“双师型”教师认定指标体系构建

截至2022年,河南、福建、新疆、吉林、甘肃等多个省份陆续出台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文件并开展了相关认定工作。但各职业院校在认定“双师型”教师的工作过程中,还存在认定标准不统一、认定过程不规范、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2022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了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总体上涵盖了“初级、中级、高级”的发展标准以及“师德为先、育人为本、教学为重、技术为要”的通用标准,本文从师德师风、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服务能力和实践基础六个维度构建“双师型”教师认定指标体系,为职业院校开展“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提供参考。见表1。

(一)师德师风

《通知》明确指出,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衡量“双师型”教师能力素质的第一标准。“双师型”教师应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良好的师德素养和热爱职业教育事业的态度,强化对师德师风的考察。其中,遵纪守法、恪守规范是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体现,为人师表、关爱学生是师德素养的重要体现,严谨治学、爱岗敬业是教学态度的重要体现。

(二)专业知识和技能

“双师型”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即掌握本专业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熟悉本专业的专业知识、理论基础和操作技能,获得了专业相关的综合奖项,并胜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复合型教师。其中,学科背景、熟悉教育学和心理学相关知识、具有创新精神是理论基础的重要体现。参与行业培训、参与进修访学、参与顶岗实践、熟悉并传授相关专业知识是专业知识的重要体现。具有专业实践能力、具有规范实验操作能力、具有规范工艺分析能力、具有规范仪器设备和工具维修的能力、获得相关的国家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是操作技能的重要体现。近5年来获得省级以上政府(含省级)举办的技能竞赛(高职教师组)二等奖及以上奖项,艺术类专业教师获得省级以上政府或行业协会举办的专业技能竞赛二等奖及以上奖项,指导学生参加教育部举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获得三等奖及以上奖项,获得省教育厅颁发的技能竞赛指导教师奖是综合奖项的重要体现。

(三)教育教学能力

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是“双师型”教师认定的重要方面,“双师型”教师应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能够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运用新媒体和新技术开展教学,具备良好的课程教学能力、实习实训教学能力、专业建设和技术革新能力。具备组织或参与教学活动、教学改革、教育培训、课程开发、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能力是课程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指导学生参与企业实践能力、指导学生参与技能竞赛能力是实习实训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在专业建设实践中取得较为突出的成果,具备材料创新、产品创新、工艺创新、手段创新的能力,具有自主创新能力是专业建设和技术革新能力的重要体现。

(四)科研能力

“双师型”教师应具有科研通用能力、科研方法能力、科研反哺能力等指导和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在专业建设实践、教学改革中取得较为突出的成果,在教学团队中发挥关键作用。具有撰写一定学术水平论文、教材和专著的能力,具有科学实验的能力,具有发明专利的能力,具有申报课题的能力,具有产学结合的能力是科研通用能力的重要体现。具有研究选题能力、信息检索能力、资源整合能力、成果转化能力是科研方法能力的重要体现。成果应用案例收集能力,应用案例融入课程能力是科研反哺能力的重要体现。

(五)服务能力

“双师型”教师在技艺传承、文化传承、技能创新、成果转化、成果推广等方面都应发挥重要作用,为企业研发、生产实践等提供服务,主要表现为:技术服务能力、培训服务能力、文化服务能力等方面。技术研发服务能力、技术应用服务能力是技术服务能力的重要体现。职业技能培训能力、职业技能鉴定能力是培训服务能力的重要体现。传播职业文化的服务能力、传播技术文化的服务能力是文化服务能力的重要体现。

(六)实践基础

“双师型”教师应具有丰富的企业相关工作经历或者实践经验,熟练掌握本专业技术流程、工作过程,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取得突出成果。具有一定的企业工作或挂职经验,具有一定的行业经验或社会兼职经验是教师企业相关工作经历或实践经验的重要体现。熟悉本专业的规范、标准、规程,了解本专业国内外最新技术状况和发展趋势,能将新技术成果应用于工作实践是熟练掌握本专业工作过程或技术流程的重要方面。在校企合作的技术革新、实习实训教学、设备改造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果,在产教融合的企业共建教学、科研与对外服务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果是在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方面取得突出成果的重要体现。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