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进程下相对贫困地区中职学生升学意愿及对策建议
作者: 王启龙 陈嵩
摘 要 中职学生的升学行为是提高自身人力资本的方式之一,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基于青海、云南、四川、新疆、西藏、甘肃6个省24个地市州21980名中职在校学生的调查数据,应用多元回归方法,就当前相对贫困地区中职学生升学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上述地区中职学生升学意愿普遍较强,其中女生意愿显著高于男生,不同地区学生升学意愿和求学地存在显著性差异,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成员受教育程度、中职学校总体水平以及学费减免政策等因素对学生升学意愿均存在显著性正向回归效应。据此提出:当地中职学校要有效激发学生升学意愿,引导学生理性看待升学行为;国家和当地政府应合理统筹当地和外部高等教育资源,最大程度满足学生的升学诉求;加大改善中职学校办学条件,同步提高学生和家庭主要劳动力的技术能力基础;优化助学政策供给方式,缓解学生求学和升学的后顾之忧。
关键词 共同富裕;相对贫困;中职学生;升学意愿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27-0054-07
一、问题提出
当前,我国正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成为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长期任务。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职业教育肩负重要使命。有研究发现,职业教育对于农村家庭及个人收入均有正向显著影响,其中家庭年均回报率8.33%,个人年均回报率高达16.94%[1]。从人力资本和家庭教育投资的角度看,受教育年限越长,子女的人力资本增加也越快。因此,鼓励和引导相对贫困地区中职学生接受高层次教育,将有助于提高家庭反贫困能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发生,为实现共同富裕打下基础。2019年以来,国家先后提出“取消高职招收中职毕业生比例限制”,并鼓励高职院校“分配扩招计划要重点布局在贫困地区特别是连片特困地区”[2],“中等职业学校注重为高等职业教育输送具有扎实技术技能基础和合格文化基础的生源”[3]。这为中职学生继续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政策依据。
但是,相对贫困地区中职学生是否选择继续升学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从微观层面看,学生自身的学习意愿、家庭的文化资本水平和收入水平均是影响其升学行为的关键因素,可作为预测其升学行为的最佳变量。除个体和家庭因素外,职业学校学习体验、升学政策以及当地高职教育资源供给的充足程度等都可能会对中职学生的升学意愿和最终的升学选择产生影响。因此,调查相对贫困地区中职生升学意愿,对于相对贫困地区优化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布局,充分发挥职业院校防返贫功能,进而促进当地实现共同富裕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文献回顾
近10年来,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劳动力市场准入的学历门槛不断提升,迫使职业教育不断完善体系构建,一方面扩大并保持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另一方面逐渐提高本科及以上层次的院校和专业布点,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提高学历层次提供了可能。部分省市尝试通过中高职贯通、中本衔接等试点,引导初中毕业生进入职业教育领域,进一步扩大了中职学生升学路径,间接提高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吸引力,直接促进中职学生升学意愿的提升。丁良南对湖南省2011届毕业生和部分2011级新生共计322人调查发现,认为升学“很有必要”的占43.7%,“有必要”的占44.6%,合计超过90%,其中68.8%的学生将升学作为毕业后的首要选择[4]。汪长明对新疆9所中职学校413名中职学生的调查显示,47%的学生希望继续学习深造[5]。隋海梅等对浙江省和陕西省的106所中职学校共7411名一年级学生的调查显示,51.15%的学生有升学意愿[6]。胡哲等对内蒙古某高职学院中职护理专业2013级和2014级共188名学生调查发现,97.3%的学生希望继续学习深造,其中72.3%的学生希望对口升本科,14.9%的学生希望升入专科,10.1%的学生希望升成人专、本科[7]。李佳等以广东佛山某职校为样本调查发现,2012-2016年间该校护理专业中职学生升学率从7.43%提高到45.13%[8]。黄玉淑对广西少数民族地区2016届和2017届的240名中职学生调查发现,近90%的学生认为升学“很有必要”或“有必要”,52.46%的学生将升学列为毕业后的首要打算[9]。据《2022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数据显示,2021年中职学校毕业生升学人数超180万人,升学率为55.9%[10]。
已有关于学生选择升学的影响因素研究,普遍从家庭的经济因素、文化资本、当地经济和教育政策等方面探讨。首先,家庭经济因素是影响个体选择教育类型和层次至关重要的因素。Moenjak&Worswick和Aypay的研究均发现,家庭社会经济状况与学生的教育选择以及未来的教育成就与经济收入有着密切的关系,家庭经济因素的影响力要远大于个体升学愿望、动力和能力等因素,是影响个体升学选择至关重要的因素。学生毕业后的教育选择会受到家庭社会经济状况以及居住地特征等因素的影响[11][12]。我国学者也得出相类似结论。于志晶等认为,家庭收入较低的学生有更为强烈的升学意愿[13]。申家龙发现,职业教育的成本问题直接影响着个体及其家庭的选择,其中间接成本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14]。黄玉淑通过实证研究证实,学费太高是影响广西少数民族地区中职学生升学的最主要因素[15]。丁良南认为,那些将就业作为首要选择的学生中,40.1%的学生表示是为了减轻家庭负担[16]。另外,家庭文化资本对中职学生升学意愿具有影响。Dustmann研究发现,父母受教育水平通常与其子女选择普通教育的可能性呈正相关关系[17]。周昊昊对浙江省480名中职学生的调查发现,家庭文化资本对中职学生升学意愿既有直接影响,也存在间接影响[18]。再次,国家政策也可能对学生及其家庭选择升学产生影响。有学者研究发现,中职扩招和免学费政策都对农村学生读中职和大专产生了促进作用,即政策会对农村学生受教育状况产生更为有益的深远影响,并且政策效应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步增强[18]。接受中职教育者并未获得预期或者理想的教育收益,而高等教育相对于中职教育具有显著的、持续的、不断拉大的收益率优势[19]。当然,上述影响因素并非单独发生作用,而是在共同影响中职学生的升学意愿和行为选择。比如,李洁研究发现,影响中职生升学意愿的因素不能简单归因于单变量效用,而是功能价值、象征价值、体验价值组合效用的结果,资金/时间投入可能发挥抑制作用,“务实”的功能价值感知对中职生升学意愿影响相对更大[20]。
梳理发现,已有研究多在较早年份、较小范围内开展,在取样上大多仅局限在某一省或市,一般面向广义的农村地区,对于中职学生升学意愿(需求)的结论略有不同。笔者认为,职业教育以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为主,职业教育的院校布局既要满足经济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也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中职学生已经进入职业教育系统之中,就读职业学校的教学资源条件、教师素质、教学模式与内容,可能会增加其对职业教育的好感,进而产生继续升学的意愿。另外,相对于经济发达地区,相对贫困地区的中职学生可以享受更多的国家免学费和各类补助政策,进而适度缓解家庭教育成本压力,可能会对个体升学意愿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亟须准确了解中职学生升学意愿、原因及求学目的地等一系列问题,比如相对贫困地区中职生升学意愿总体如何?不同地区是否有差异?对于升学目标地有何诉求?哪些因素对于中职学生的升学意愿有影响?为此,在较大范围开展实地调查十分必要,以便为政策制定和采取有效措施提供数据基础。
三、数据来源及样本分析
(一)数据来源
为了解当前相对贫困地区中职学生升学意愿、动因以及目标地等,笔者对青海、云南、四川、新疆、西藏、甘肃6个省(自治区)“三区三州”地区(以下简称“相对贫困地区”)进行了实地调查,并对部分校长、教师、教育局工作人员等进行了深度访谈,初步总结出可能影响当地中职学生升学意愿的因素,并据此设计了相应的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星数据平台,对6个省(自治区)24个地市州共92所中职学校在校生进行了在线问卷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每所学校抽取学生样本至少10%,共有超过80所学校学生填写了问卷。
(二)样本分析
本次调查共回收问卷30915份,其中有效问卷21980份,有效率71.1%。调查涉及被访学生的个人特征、家庭背景、教育与就业规划等多方面内容。样本的性别、民族、年级、家庭背景、区域分布等基本特征如表1所示,样本代表性良好。本文主要利用学生问卷数据并结合部分公开统计数据进行分析。
四、研究发现
(一)总体情况
针对学生的升学意愿,问卷中设置了问题“从当前学校毕业后,你有什么打算?”,并提供了4个子问题(“升学”“就业”“创业”“其他”),采取五分量表形式,根据符合程度来选择。在本文后续分析统计中,将选择“比较符合”及“非常符合”的合计为“具有升学意愿”,将选择“不太符合”及“非常不符合”的合计为“不具有升学意愿”。统计显示,“具有升学意愿”的样本比例为89.0%,其中“非常符合”占57.4%,“比较符合”占31.6%,另有5%的学生则表示“我说不好”。具有升学意愿的值为2.61,相对于就业、创业等选择,升学意愿水平最高,见表2。这表明,对于相对贫困地区中职学生而言,升学是最主要的发展意愿。
从升入学校的类型看,样本主要集中在高职层次(85%),升入本科比例不足15%。从升学的主要目的看,可分为“为了升学而升学”和“升学背后的现实意义”两大类,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升学这一行为本身的理性思考程度和价值取向。数据分析发现,具有较高升学意愿的样本之所以选择升学的主要原因有三大取向,其中“改善自己命运”占比最高(58.2%),其次为“获得更高学历”(54.7%),“喜欢所学专业,想继续深造”(44.9%)排名第三。可见,中职学生对于升学的需求比较现实和理性,获得学历的现实动因较强,而热爱专业的理性成分相对不足。
(二)女生相对于男生更加倾向于选择升学
笔者在调查问卷中设置了学生性别、民族、年级、所在地区等人口变量学指标,对中职在校学生的升学意愿在不同人口学变量下进行交叉列联表及卡方检验分析,以准确了解“总体可能”升学的学生类型。对具有升学意愿的群体进行单变量差异检验分析发现,该群体在性别变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见表3、表4。比较平均值发现,女生相对于男生更加倾向于选择升学。在相对贫困地区,女性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改变命运的路径相对有限,随着女性独立意识的提高以及摆脱贫困的愿望增强,女性学生试图通过升学来改变命运的意愿更加明显。调查数据显示,对于“我想通过提高学历改善自己命运”表示赞同的女生占比61.0%,而男生为55.5%。
(三)不同地区样本在升学意愿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在省份的差异比较中发现,各省生源的选择存在相对明显差异。其中青海省92%的样本具有升学意愿,而云南省仅为77.13%,二者相差15个百分点,云南的样本中明确表示“不准备升学”和“没想好”的比例均是青海的3倍左右。见表5。
进一步对各地(市/州)的数据分析发现,各地市州学生的升学意愿存在明显差异,见表6。比如,云南怒江州具有明确升学意愿等样本仅为27.8%,在所有样本地区中最低;而青海玉树州该比例为91.4%,在所有样本地区中最高。在各省内这种差异同样明显。比如,西藏的阿里地区具有明确升学意愿等样本为40%,而日喀则市则高达70.9%。
(四)升学目标地方面存在地区差异
为具体了解中职学生升学的目标地,笔者在问卷中设置了本地市(州)、本省其他地市、东部沿海省份、其他省市等选项,以准确了解各地区升学目标地的意愿。数据分析发现,各地区样本在升学目标地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总体来说,中职生愿意留在本省范围内升学,其中新疆和西藏的学生更愿意在本地市升学,而青海、四川、云南和甘肃的学生则相对更愿意去省内的其他城市,见表7。进一步分析发现,倾向于去东部沿海省份或其他省市的样本中,其原因主要是自身和家庭两方面的考虑,比如49.6%的学生表示自身“向往城市生活”,40.6%的学生表示“父母在外地工作,很想让我和他们在一起”。
(五)家庭、学校和政策三个因素具有显著影响
为清晰呈现中职学生升学意愿的根源驱动因素,依据相关研究,筛选家庭—经济状况、家庭—受教育程度、学校-中职资源水平、学校—高职供给能力、政策—学费减免等5个因素作为自变量,选择中职学生升学意愿程度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模型整体方差存在统计显著性,见表8。其中,家庭经济状况、家庭受教育程度均对学生升学意愿产生了0.001层面的极显著性正向回归效应;学校层面的资源水平以及政策层面的学费减免对学生升学意愿产生了0.05层面的显著性正向回归效应,见表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