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专业课程思政信息资源库建设:缘由、构架与路径

作者: 杨晓东 甄国红 姚丽亚

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专业课程思政信息资源库建设:缘由、构架与路径0

作者简介

杨晓东(1965-    ),男,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校长,教授,博士(长春,130052);甄国红(1968-    ),女,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教授;姚丽亚,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基金项目

2021年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新时代职业技术师范本科课程思政信息资源库建设与实践”(JLJY20214

0587306),主持人:杨晓东;2022年度吉林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以大思政理念统领部校共建新闻出版学院的新机制研究”(JJKH20220176SK),主持人:姚丽亚

摘 要 以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为研究对象,针对其特殊性建设专门的专业课程思政信息资源库,能够促进课程思政精准化、体系化、专业化、个性化发展。课程思政信息资源库,包含分别对应学校、学院、专业、课程群、课程、章节信息资源上的六级用户,专业资源库、思政主题库、特色资源库、示范案例库四个一级库,以教学资源形式存在和独立存在的两类信息资源。建设课程思政信息资源库,应强化顶层设计,做好资源库建设工作的分类与统筹;强化标准引领,细化课程思政信息监测指标;强化融合意识,做好入库资源思政元素的提炼、解 读;强化制度保障,形成课程思政资源库建设政策氛围;强化持续改进,完善资源库结构及信息资源条目。

关键词 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课程思政;信息资源库;协同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29-0069-07

课程思政是高校运用各类专业课程及其教学过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进行立德树人的教育活动。从2014年上海市部分高校实施课程思政开始,到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正式使用“课程思政”这一概念,再到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可见党和国家对“课程思政”的基本理念和实践指导日趋明晰,高校课程思政改革也从局部地方试验扩展到全国性整体推进。伴随着发展阶段的变化,课程思政的建设难点也发生了变化,由最初的理念认识难转变为如今的实践落地难,其中,思政信息资源庞杂、未形成系统是影响其落实的主要问题之一。

教学资源共享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年来的传统[1],能否持续有效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成为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入发展的关键[2]。教学资源共享的物质基础是资源库。200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实行的“开放式课程计划”[3],以及我国自2010年实施的国家职业教育专业资源库项目建设,近20年的中外实践证明,资源库在促进学生学习、提高教学质量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因此,提升课程思政质量,需要建立健全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机制[4],促进教学资源在不同区域、层次、类型高校之间实现共建、共用、共享[5]。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独特类型,其办学定位的多重属性带来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复杂性。目前来看,以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为专门对象的课程思政信息资源库建设理论研讨与实践探索均不够深入。基于此,本文以阐明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专业课程思政信息资源库建设的缘由为起点,在阐明资源库建设的基本结构基础上,提出资源库建设的主要路径,以期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课程思政改革提供参考。

一、为何: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专业课程思政信息资源库的建设缘由

专业课程思政信息资源,是指专业教师运用于专业课程之中的、承载着思想政治育人元素的资料、素材,通常来自思想政治学科之外,以教学资源的形式进入专业课程。专业课程思政信息资源库,是依托网络技术优势,围绕课程思政信息资源开发、设计、整合和入库等内容搭建的优质资源搜集渠道和整合基地,能够推动课程思政向精准化、体系化、专业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

(一)增加课程思政信息资源辨识度,促进课程思政精准化

课程思政精准化是指融入专业课程的信息资源与课程价值目标相契合,准确识别信息资源是课程思政精准化的前提。但从外部形态来看,课程思政资源的辨识度较低。以往提及课程思政的“隐性”性质,多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知识、经验、活动过程中因感染、暗示、模仿、从众、内化等心理学机制作用表现出来的潜在性、间接性、渗透性特征[6]。事实上,课程思政的“隐性”特征,还表现为承载价值目标的信息资源具有“隐性”特质。这些资源不是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外部形态上不具备思想政治教育素材的显著特征,理想、信念、品德、情怀、修养等思政元素,以内隐的方式存在于信息资源之中,需要通过专业教师的“解读”和“说明”才可能得以呈现。

从内涵特征来看,内隐于信息资源中的种种思政元素,往往以“品德”“态度”“观念”“意识形态”等不同形式交织在一起,且互有渗透、影响。再加上信息资源中含有何种思政元素,几乎完全依赖于专业教师的“解释”,而“‘解释’不为人们提供关于对象具体、客观的信息、答案或知识,而是通过对问题的独特的理解方式提供对对象的意义的理解和把握”[7],这就导致即使面对相同的信息资源,不同教师也会根据各自不同的专业需求,作出差异化的育人价值判断,无疑增加了课程思政信息资源应用的难度。

课程思政信息资源库的作用之一可以使长期处于分散和原始状态的信息资源积累、聚集于同一平台。这些信息资源经过平台科学分类整合之后,更加集中、明确,便于辨识、提取,有助于教师准确解读和有效运用信息资源,从而提高课程思政的精准化程度,使课程思政信息资源库的资源集中效应、优化功能、增值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二)融通课程、教师、资源,促进课程思政体系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逐渐形成了学校、地区、国家三级垂直式、部门式管理模式,高校内部由学校党委主导,通过专门的思想政治工作部门或人员做思想政治工作[8]。改革开放以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专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主体上,党委、宣传部、学工部门作为专门力量得到充分发展;教学组织上,多数高校成立了独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研室(部)或学院;教学内容上,从“85方案”“98方案”到“05方案”,虽然不同历史时期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有所差异,但始终“坚决服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内容的国家统一规定”[9]。

党的十八大之后,构建开放式、一体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理论构想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中逐渐明朗。“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和“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初步显示出将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开放、整体的意图。2018年5月,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这一概念。2018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善于运用一切场合、一切载体、一切方式来做思想政治工作,并能带动所有教职员工和学生共同来做思想政治工作”。2019年3月,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解决好推动其他教职员工和思政课老师相辅相成的问题,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人才培养体系”。从“三全育人”,到三个“一切”,再到一个“带动”、二个“推动”,是高校专门化、封闭式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向协同化、开放式工作体系转变并逐步深化的过程,标志着我国高校以“融入式、嵌入式、渗透式立德树人协同效应”为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10]。

课程思政的本质是协同育人。课程思政信息资源库作为开放的资源平台,能够促进专业教师与思政理论课教师,以及专业教师内部之间的交流。在课程方面,可以促进专业课程与思政理论课的信息资源、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思政信息资源、实体课与网络课的信息资源协同互补。另外,为保证资源库形成有机整体,库内资源的界限和区别会被淡化,以避免不同形式、载体的思政信息资源彼此孤立或脱节。正是通过促进教师合作、课程融通、资源协同,信息资源库才能够打破高校传统思政教育模式的人员界限、课程界限、资源界限,从而促进课程思政教育走向体系化。

(三)提高专业教师思政育人能力,促进课程思政专业化

教师是推动课程思政走向深入的关键,课程思政的专业化主要表现为专业教师育人能力的专业化。但当前专业教师思政育人能力普遍不足。

“如果学习被看作是一个吸收知识的过程,那么,资源的运用对教师而言可能被限制在公式引用、算法及知识的罗列上。但如果学习被看作再创造或发现,那么教师就必须运用材料去创设。”[11]课程思政信息资源库至少能从技术与内容两个层面,为专业教师思政育人能力培养提供支持。从技术层面看,已有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理论、泛在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这些理论的共性在于:以学习者为中心、承认学习者主体的个人能动作用,在资源库中的典型应用就是以“积件”理念进行资源素材贮存、管理。积件理念的基本观点是“将教学信息资源与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学习理论相结合的主动权交给教师和学生,……它适应任何类型的教师与学生,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可重组性”[12]。从内容层面看,根据信息资源管理领域分类,课程思政信息资源属于非结构化资源。与以专业信息资源为代表的结构化资源相比,课程思政信息资源的突出特点是资源的独立性强、结构松散[13]。这意味着,这些信息资源更易于被专业教师从原有的知识体系中抽取出来,借用或移植到其他专业,并灵活组合其他知识点。

总之,课程思政信息资源库显示出了作为专业教师灵活、自主、个性化、探究式学习平台的意义。在平台上,各专业教师根据不同的育人目标,自行甄选相关思政信息资源,再将这些资源与专业知识进行个性化、智能化匹配、组合与改造,并探索创造性观点,逐渐构建个人课程思政知识体系,最终实现思政育人能力的提高。

(四)针对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特殊性,促进课程思政个性化

从属性上看,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是专门为职业教育培养培训专业课师资的教育,具有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师范教育的三重特征。目前,我国独立设置的12所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中,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的办学定位为“应用性、师范性、专业性”,江苏理工学院为“学术性、技术性、师范性”,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为“学术性、师范性、职业性”,广西职业师范学院为“地方性、应用型、职师类”。上述定位,体现了各校对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属性的认识基本上是一致的,其中,“职业性”“技术性”是职业技术师范教育“职业性”的体现;“应用性”“地方性”是普通高等教育的办学规定;“师范性”符合1995年原国家教委、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职教师资班学生享受师范生待遇的通知》提出的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应属于师范生的说法,是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师范性”的体现。

从理论上看,“三性”定位科学周全,但也带来了办学实践的复杂性,表现在课程思政上,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专业课程思政要突出目标的职业性、师范性。相应地,思政元素的选取、课程思政资源和示范案例的遴选等均要围绕并回应这两个特征。因此,考虑到办学定位复杂性给该类院校课程思政改革带来的困难,有必要进行以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为专门对象的资源库建设探索,从而为同类院校或专业提供参考案例。

二、何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专业课程思政信息资源库的建设构架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以下简称“吉林工师”)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第一所专门为职业教育培养培训专业课师资的全日制本科院校,作为较早系统开展专业课程思政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目前已发表相关理论文章10余篇,出版全国首套“高等院校课程思政探索系列教材”11册,遴选课程思政优秀资源1230项,打造省校两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5门。在学校课程思政探索积累的大量素材和经验基础上,根据用户需求调研结果,本文提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专业课程思政信息资源库的建设构架,目标是建成资源覆盖多用户、多专业、多思政主题,形式多样、来源广泛,且具有鲜明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特色的专业课程思政信息资源库,具体见图1。

(一)资源库用户:六级分层,全员覆盖

课程思政是面向全员的教育教学要求。因此,本着以用户为中心的原则,资源库可探索逐级建设,即按照学校—学院—专业—课程群(专业方向)—课程—章节六个层级收集、分类、归档信息资源,每个层级分别对应的主要目标用户为学校管理层、学院管理者、专业负责人、专业方向负责人、课程负责人、课程负责人(助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