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青年脆弱性:欧盟终身学习政策行动与困境
作者: 陈晓雨摘 要 关怀青年脆弱性是欧盟终身学习政策的重要面向之一。以促进就业为核心,欧盟在超国家层面建构并巩固“技能审计—学习机会—技能验证”程序,成员国层面遵循预防、补偿、激活、赋权四重逻辑开展实践,聚力弥合技能体系与终身学习差距进而实现关怀青年脆弱性的目的。但从本质上看,其政策实践重在激活“个体”或“私人”发展就业技能,忽视了青年危机源于广泛深刻的社会结构性矛盾。将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危机转化为教育问题导致欧盟终身学习政策的人文属性不足,对关怀青年脆弱性、推动欧洲职业教育一体化及促进社会包容作用有限。
关键词 终身学习;青年就业;新自由主义;职业教育;教育政策
中图分类号 G71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30-0067-06
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1],后疫情时代青年失业率高位运行、青年消沉及反抗性表达等问题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于欧盟而言,“解决青年问题”与“建设包容欧洲”形成双螺旋结构并成为终身学习政策语料库高频词汇,青年脆弱性从公共社会问题演变为政策中心话语。本研究探究欧盟关怀青年脆弱性的终身学习政策问题建构与实践路径并展开批判性思考,藉此扩宽我国青年就业问题研究视域,助益实现技能型社会和学习型大国建设宏伟目标。
一、青年脆弱性与欧盟终身学习政策
(一)何为“脆弱性”
“脆弱性”是自然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概念,灾害管理学科最早用其描述和评估建筑物体、基础设施、农业生产面临的风险或潜在损失[2]。随着复杂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干预的范围和深度扩大,公众对自然灾害之外的生活结构变化、福利供给、经济安全、健康威胁等风险感知程度大幅提升,学界对“脆弱性”的理解也从自然灾害风险取向走向了社会综合取向。
20世纪下半叶以来,越来越多的社会科学研究学者基于公共危机全球化和新形式资本主义危机关注“脆弱性”。奥基弗等人(O’Keefeet al.)认为,除了自然灾害冲击以外,不良经济条件也是人类遭受风险损失的重要诱因[3]。库杜埃尔和亨彻尔(Coudouel & Hentschel)在此基础上提出脆弱性不仅涉及经济要素,还包括健康、暴力或社会排斥导致的风险[4]。2000年世界银行发布《世界发展报告》之后,“脆弱性”更是被贫困与发展、政治生态等领域研究者频繁使用。经济学家将“脆弱性”概念化成家庭经济单位对风险的应对过程与结果[5];政策学视角下脆弱性被视为受伤害的可能及受伤害后的有限复原性[6];心理学家认为脆弱性是容易导致个人出现心理问题的认知偏见或思维模式[7];教育学家则基于人性完善角度强调教育应当关怀脆弱性从而弱化“强人所难”,限制“制造狂妄”,避免“生命意义的僭越”[8]。甚至有学者将脆弱性比喻为几乎每个人需面临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并试图从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被抛”的披露性认识论中探寻不同脆弱情境与社会背景间的关联性[9]。
回顾“脆弱性”概念发展史:第一,其从“生物/物理脆弱性”延展至“社会脆弱性”,不同情境下的概念释义存在明显差异性,而学界尚未就“脆弱性”达成标准性定义;第二,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的“脆弱性”通常与“风险”“弱势”“社会排斥”等术语密切关联,其所适用的研究领域广泛。表面上,“脆弱性”概念似乎如此多样而难以澄明表达,但实际上,正是乌卡时代所描述的复杂性、模糊性、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给每一位公民和研究者带来关于脆弱性的具身体验,“脆弱性”概念才变得通用、公认、模糊和富有弹性。如同政治哲学家玛萨·艾伯森·法曼(Martha Albertson Fineman)所言,“脆弱性应该被理解为人生存时内在的、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而那些将社会捆绑在一起的社会契约应该围绕着‘脆弱主体’这样的概念,而这样建构的概念应该替换掉当下那些政治法律中核心责任概念的、自主的、独立的自由派主体”[10]。
迄今,脆弱性成为解剖社会危机、考察政府职能和进行政策分析的重要视角。贝克(Ulrich Beck)在《风险社会》中指出,政治与大众媒体甚至将脆弱性作为日常话语使用,以致其被视为强大而规范的文化隐喻[11]。
(二)青年脆弱性何以成为终身学习政策问题
首先,青年时代的脆弱性上升为相似性社会话语,增强了政府干预青年问题的合理性和导向性。民众普遍意识到青年正在经历人生关键阶段,能否成功实现教育目标、保持经济独立并积极发展社会关系直接关涉其未来生活质量;然而青年人缺乏经验、自身资源掌控有限、处于全面社会化的“相对弱势”,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越来越复杂困难。青年脆弱性成为同质化、类型化、网络化公共问题,特别是社区里辍学、寄养、有犯罪记录、经济地位低下、缺乏家庭支持、存在心理问题的青年处境引发了大规模讨论。欧盟开始关注青年问题给社会带来的不稳定性,并采取监督和监管手段干预“弱势青年”。
其次,欧洲经济大衰退暴露并加剧了青年失业问题,欧盟终身学习政策话语被重构,关怀青年脆弱性的决策议程开启。2008年金融危机对青年群体造成严重打击,欧洲15岁至24岁青年的失业率从2007年的13.1%上升到2012年的21.2%[12]。大规模青年失业危机加剧了青年脆弱性,抑制了欧洲经济复原速率,加剧了社会贫困与不平等,问题之严重程度大大超出欧盟预料。传统“弱势青年”集体性描述难以概括经济衰退后普遍存在的青年危机,并且以往的监管政策无一例外“失灵”。于是,欧盟政策制定者把目光投向具有强大动力学功能的教育政策工具,新一轮终身学习政策话语重构启动。2010-2018年,欧盟终身学习政策语料库中52次提及“脆弱性”并数百次论及与之密切相关的“风险”“排斥”[13]。较之以往监管“弱势青年”的政策目标,经济大危机之后欧盟终身学习政策聚焦关怀普遍意义上的青年脆弱性,促进青年就业成为其新的意义宣称内容。
最后,新自由主义“转换叙事”论调使关怀青年脆弱性的终身学习政策话语得以巩固和延续。在自由竞争、自由选择和放松管制的新自由主义思想下,青年被视为既可以投资又能实现自治的灵活主体;终身学习政策重点从强调普遍教育权利转向培育人力资本、提升经济竞争力。由此,教育与就业问题不断去政治化而转向依赖市场和经济原则决策,终身学习政策进一步被当作关怀青年脆弱性的工具,更为准确地说是支持青年从学校过渡至工作、实现就业的重要路径。欧盟青年失业危机催生了终身学习政策关怀青年脆弱性的话语机会,而新自由主义政治理性则致力于通过政策制定与扩散最大程度发挥终身学习政策工具价值。伴随着现代社会风险性、不确定性加剧,欧洲青年问题进一步凸显,终身学习政策随之具备了稳定的关怀青年脆弱性的符号意义,为后续政策行动奠定合法性基础。
二、欧盟关怀青年脆弱性的终身学习政策行动
(一)以发展就业技能为核心目标
欧盟政治精英回避脆弱性复杂定义,重点陈述青年脆弱性问题构成要素——失业。最为鲜明的观点是,“任何人都要以就业为里程碑朝着融入劳动力市场的方向发展……不管脆弱性存在多少可能,青年必须在20多岁时成为工作者,否则会进一步遭受更为严峻的社会性问题”[14]。这一观点突出经济情景、就业取向,将其与个体生命历程行动加以编码,对真实的青年脆弱性加以简化和压缩,形成了一套公众普遍接受的价值偏好与思维方式。
当工作被视为理想生命历程结构的隐形规范,发展就业技能即成为终身学习政策关怀青年脆弱性的首要目标。作为欧盟社会治理的纲领性政策文件,《欧洲2020战略》提出“为了支持年轻人,特别是没有就业、教育或培训的年轻人,成员国应与社会伙伴合作帮助其实现初步就业或获得进一步教育培训的机会,并在年轻人失业时迅速干预”[15]。将教育与就业勾画为关怀青年脆弱性的重要驱动,强调干预失业对缓解后金融危机时代青年危机、降低贫困与社会排斥风险、促进包容欧洲建设的重要意义。2016年《欧洲新技能议程》再次明确高水平就业技能可以降低个人陷入失业、贫困和社会排斥的风险并有效提高社会参与度[16]。2018年《关于终身学习的核心素养提案》亦强调发挥教育与行业之间的协同效应促进青少年就业和刺激经济复苏[17]。
在发展就业技能目标指引下,各成员国青年失业率不同程度下降。2020年公共卫生危机后,欧盟青年脆弱性问题与弊端再次暴露。若以失业率为衡量标准,捷克共和国2020年底失业率比2019年底高2.19倍,爱沙尼亚青年失业率同比上升2.5倍,青年失业及其溢出效应几乎成为每一个成员国需予以关注和解决的公共性问题[18]。青年群体延缓经济独立、延迟成立家庭以及生育率大幅下降,这对国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19]。危机并未从本质上得以解决,青年脆弱性继续被欧盟终身学习政策重点关注。2021年以来的《波尔图宣言》《数字教育行动计划(2021-2027)》等政策中均延续了终身学习政策的职业倾向,同时侧重赋予青年在数字化时代中参与技能培训的权利。直至今日,发展青年就业素养仍是欧盟终身学习政策的核心。
简言之,欧盟终身学习政策视域下的青年脆弱性被概念化为失业风险,而关怀这种脆弱性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即为促进教育与就业。从终身学习政策话语演进源流来看,将关怀青年脆弱性的目标集中于发展就业素养更像是一种危机管理策略,即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基于生命历程理论连结失业风险与青年脆弱性,以就业为同一性标准建构政策承诺,成功地将资本主义经济与社会危机转化为教育问题,期望藉由教育政策中介调节作用来实现对个体生命品质的关怀。
(二)聚力弥合技能体系与青年终身学习差距
青年脆弱性被问题化成关于“就业技能”的话语能量空间,弥合技能体系与青年终身学习间的差距成为政策落地的重点。
超国家层面,建构并巩固了“技能审计—学习机会—技能验证”程序。近年来,欧盟在《关于提高技能途径的建议》《21世纪成人学习宣言:学习的力量和乐趣》《欧洲教育区2025行动计划》《如何帮助缺乏谋生技能的成年人获得教育培训机会》《关于学校成功之路的建议》等政策或报告中,不断强调通过“识别技能属性与学习需求、满足技能教育与培训机会、提供技能认证”帮助青年群体发展就业技能。而为了带动和支持成员国践行这一操作程序,首先,欧盟从价值共创视角支持成员国政策学习,组织教育机构、公共就业服务部门、社会合作伙伴以及欧洲社会基金等利益相关者形成联盟网络互动,生成以就业为核心关怀青年脆弱性的一致性信念,共同参与欧盟青年技能提升的相关政策方案;其次,欧盟推进专门型与配套型项目联合运作,统整“欧盟就业和社会创新计划”结构改革支持方案与“欧盟社会基金、伊拉斯谟+、欧盟区域发展基金、欧盟援助最贫困人口基金”等多方资源,推动成员兑现关于优质教育、技能开发与终身学习的承诺;再次,欧盟运用金融杠杆进行政策动员。据统计,从2014年到2020年,欧盟投资270亿欧元用于教育培训、技能和终身学习,投入212亿欧元用于社会包容建设,另投入308亿欧元支持高质量就业[20]。多举措提高技能体系与青年终身学习间的粘合度,成为欧盟教育关怀青年脆弱性的重中之重。
成员国层面,在终身学习政策扩散中遵循预防、补偿、激活、赋权四重实践逻辑开展实践。预防逻辑遵循“教育失败”与“劳动力市场排斥”间的线性因果关系,核心任务在于降低早期离校生和既未就业也未接受教育和培训的青年所占比率。补偿逻辑通常用机会平等和补偿正义做规范,旨在平衡青年因家庭背景、经济地位、社会阶层等因素缺乏或错过教育/职业资格认证问题,重点是通过提供补充教育机会、生活辅导或心理支援提升弱势青年的个体复原力[21]。激活逻辑鼓励青年在社会结构调整中主动、积极、独立地追求职业目标和适应劳动力市场变革。其聚焦青年与劳动力市场融合问题,在终身学习政策中遵循新自由主义取向,强调增强青年个体发展就业技能、应对失业等风险的主体责任。赋权逻辑则在各成员国终身学习政策行动中占比较少,这类终身学习政策将青年脆弱性置于国家立法、劳动力市场、技术结构与数字化变革等结构中考量,其行动要素是基于青年立场提高技能供需匹配度、创造就业机会和提供学徒名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