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培融通的理论逻辑、现实依据及实践方向

作者: 周劲松 袁运乾 张晓湘

摘 要 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职院加强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全方位互融互通。在理论逻辑上,生态位理论、结构功能理论、供给侧改革理论、适配理论对高职院校教培融通具有重要启示;在现实要求上,优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政策推动、破解受教育者职业生长瓶颈的责任、构建育训一体办学格局的发展要求以及适应产教融合发展的需求,是教培融通应然性的客观依据;在实践方向上,优化办学功能结构、构筑融通资源体系、打造融合型团队、创新融通运行机制等行动路径有助于推进高职院校实现教培融通。

关键词 教培融通;理论逻辑;现实依据;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32-0006-05

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突出地位。2022年新修订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简称“新职教法”)将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列为职业教育的两大职责任务。长期以来,从国家政策导向和职业教育实践来看,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分别在各自领域相对独立发展,再加上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分属于教育部门和人社部门管理,加剧了两者之间的拘囿和分离。为此,在新的政策引导下,高职院校需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促进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全方位互融互通,大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实现自身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在此背景下,探究高职院校学历教育与培训融通的理论逻辑、现实依据及实践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一、高职院校教培融通的理论逻辑

(一)生态位理论:教培融通是高职教育的生态位矫正

生态位理论认为,不同物种在同一区域中占据环境资源的不同位置,在生态系统中具有不同的功能地位,因此各物种在系统中基于位置的不同就形成了迥异的功能以及相互间的竞争排斥与合作关系。将生态位理论应用于教育生态系统就称之为教育生态学理论,即各类教育组织占用资源的状态称之为教育生态位,各类教育生态位高度重叠就会引发激烈的竞争,而较低的重叠度则有利于激发各类组织的差异化发展,并有助于教育组织之间形成良好的竞争与合作关系。高职教育受到教育系统中各要素和社会系统中各要素的影响,必须找准自己的资源环境位置和功能定位并与外部环境形成竞争合作关系。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在定位、体系及结构方面都存在生态位失衡的现象,特别是在职业培训方面的功能缺失表现更为突出,以学校职业教育为主的观念根深蒂固,在满足人们对教育需求的提升、技术更新、岗位更迭等多元功能的实现方面有必要及时校准生态位偏差[1]。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必须坚持强化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协同发展的理念,增强职业培训在推动在校学生技能提升方面的地位和作用,促进学历教育更加精准地对接岗位技术技能。

(二)结构功能理论:教培融通是高职教育功能链的延伸

结构功能理论认为,社会系统由相互依存但各具特定功能的各部分依照相应结构组合而成,其结构实现、功能履行及稳定秩序取决于四个基本需求,即对内外环境的适应性、获取目标及实现目标的功能驱动能力、系统结构要素的整合、系统结构的维持。依据结构功能理论,高职教育兼具教育性和职业性,其功能链明显区别于普通教育并将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延伸拓展。高质量发展带来了人才需求结构的大规模重组,高职教育在满足经济社会整体发展需求的同时,还需适应并满足社会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需要。在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成为主体需求的背景下,高职院校要着力提质培优以增强适应性,在提高学习者现代化技术素养和精湛职业技能的同时,大力发掘面向社会的职业培训、社区教育等社会服务功能,为个体就业技能的提高、促进劳动者获取更多收入机会并提升社会包容能力做出积极贡献。高职院校实施教培融通办学模式,为拓展延伸高职教育的基础教育、技术创新、社会服务、助力民生等功能链创造了环境条件。

(三)供给侧改革理论:教培融通是提速高职教育有效供给的催化场

供给侧改革理论认为,劳动力、社会资本等都是市场资源的供给端,通过对供给侧各要素结构的改革创新可以刺激产生新需求,进而促进经济产业转型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将供给侧改革理论应用于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就要针对职业教育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从供给端发力推动形成高质量的新供给以满足经济社会及受教育者需求,要着力提高职业教育供给的广泛性、精准度和供给效率。从职责使命上看,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技能型社会。要大规模开展面向企业职工、就业重点群体、贫困劳动力、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技能培训,就必须有高质量的技能教育与培训系统作为基石。从人力资源再生产角度看,劳动者在不同的职业阶段必然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职业能力,这种能力的提升固然建立在原有学识以及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要依靠专业化的职业培训来实现持续的提升,高职院校应建立健全教培融通体系以适应这种现实需求。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高职院校要聚焦解决学历教育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适应性不足等问题,通过教培融通实现受教育者专业技术与实践能力的同步提升。在接受教育培训服务的对象上,终身教育理念下全民教育培训成为必然,高职院校既是就业准备性教育也是就业中间性教育,还应是就业后教育,需要将岗前、转岗以及返岗教育培训等多形式需求、多层次人群纳入服务范围。

(四)适配理论:教培融通是增强高职教育适应性的驱动源

适配理论认为,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适应、相互作用以及和谐匹配是事物普适共生的一种存在。对职业教育而言,表现为其产品供给及功能拓展与社会发展、人的发展、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以及职业教育自身发展需求相适配。具体而言,高职教育的适应性包括:在办学目标上能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将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赋能产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培养目标上能实现学生具备“谋生本领”、掌握必要技能和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在适应受教育者需求方面,能提供与其个性发展相匹配、与其价值彰显相适配的资源条件及服务供给,创设有助于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成长发展的教育培训环境。因此,高职院校要主动适应高质量技能供给的内在需求,在推动育训一体化上下功夫,推动技术技能人才结构均衡匹配产业需求。通过建立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融通系统,将系统的全日制职业能力培养和持续性的职业技能提升结合起来,将职业学校、企业和部门多主体的资源进行汇聚,可以较好地发挥育训共同体的增值作用[2]。为此,外部要重点解决职业学校、企业及培训机构之间的参与形式与互动机制问题,内部要解决教学部门、培训部门之间的互融互通问题。

二、高职院校教培融通的现实依据

(一)优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政策依据

新职教法提出了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的新定位,确立了职业培训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地位,并对职业培训的办学主体、培训对象、队伍建设、培训收费、学分积累及转换等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3]。新职教法将职业学校确立为与职业培训机构、企业等同等重要的职业培训实施主体。由此可见,职业学校发挥自身优势,在增强学历教育功能的同时,全面发展在职业培训、技术服务以及社区教育方面的办学服务能力,已成为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新要求。新职教法要求,将学历证书、学业证书、培训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纳入职业教育证书体系,实施学分互认制度,进一步为终身职业培训和让每个人不断实现价值提升提供了法治保障。《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等文件中均明确提出构建育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强化职业学校的培训服务及终身学习服务功能,要求职业学校面向在校学生和全体社会成员开展职业培训,以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升级的紧密衔接和系统配套。

(二)破解受教育者职业生长瓶颈的履责依据

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当前就业市场不具有核心竞争优势,存在职业进入障碍较大和职业生长乏力的瓶颈,其中岗位经验的缺乏、技术基础的薄弱和岗位发展能力的缺陷是重要原因。目前,高职院校普遍不重视职业培训,或者仅仅将职业培训作为额外创收的手段,没有看到职业培训在延缓技能衰退和技能贬值中的突出作用,这是当前职业学校人才供给与市场偏离的主要根源之一。调查数据显示,在校学生在职业培训过程中不仅能获得附加就业机会,更多的是获取了自信、自主、协调和协作等情感技能及社交技能,从而为职业生涯发展提供了基础的素养准备。在实施全日制学历教育的同时,高职院校开展面向在校学生的职业培训,能够实现从特定技能到通用技能、从应用技能到学习技能、从专业技能到连接技能的跨越,并使职业技能证书成为潜在技能的载体和进入职场的通行证,可以有效提高人力资源迭代效率,也是增强职业教育包容性和开放性的重要举措。因此,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关键场所和职业培训的实施主体,理应积极探索教培融通体系的整体构建,通过多元合作和资源集成,为在校学生和社会各类劳动者的职业发展提供持续的教育培训服务。

(三)构建育训一体办学格局的发展依据

新时代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需要解决战略定位问题,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双轮驱动的“育训并举并重”办学格局应成为提升学历教育质量、发展优质职业培训的基本定位。全日制教育和职业培训都是高职院校服务行业企业的功能输出形式,也是校企合作发展的基本载体,在开展专业教育与技能训练过程中,在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交互行为中,高职院校为行业企业提供精准和即时性人才供给服务,同时也可以吸引企业将设备、项目、技术、人才等资源投入高职教育并促进学历教育转型升级,并可以为在校学生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4]。当前,由于认识上的偏差、重视程度的不够以及自身能力的不足,高职院校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发展极不均衡,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在管理层面,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互割裂甚至相互掣肘,各自为政和互不往来,校企合作资源互不融通;在激励层面,职业培训活力不足,内生动力不强;在实施层面,对培训市场变化敏感度不高,培训标准及培训产品适应性差;在培训能力层面,存在团队、设施、课程(项目)资源、方法创新方面的明显短板。

(四)适应产教融合发展的需求依据

产教融合是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也是高职院校合作发展的必然路径。实施高质量的学历教育,开展高水平的职业培训,都需要学校、行业、企业的资源共享,发挥相关主体的专业优势、仪器设备优势、高水平专家团队优势、产教融合项目优势等,在教学理念、课程设置、实践型师资配比、“1+X”证书开发、职业训练场所等方面共同为学历教育学生和职业培训学员提供更多的资源保证。融通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可以将专业理论与现场实践中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有效结合起来,为学历教育专业教学提供更多的教学项目资源。通过学校专业教师开展职业培训,企业大师、培训教师和行业高级专家开展学历教育教学,可以形成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等高技能人才的双向流动。高职院校开发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和职业培训开发的技能资源包,通过教培融通可以形成集成优势、汇聚优势和互补优势。

三、高职院校教培融通的实现路径

(一)优化教培融通办学功能结构

高职院校要依据政策规章的要求,结合学校发展规划全面开展教培融通的制度、措施及功能体系的顶层设计[5]。一是调整办学机构及职能设计。要单独设置职业培训职能机构或者对教务处赋予职业培训的职能,以便其实施对全校职业培训的统筹管理和考核,将各专业二级学院、教学部的教育资源、培训资源纳入一体化管理当中,明确各专业二级学院应该承担的职业培训职责。二是统筹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两个业务板块。将“育人”与“培技”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业务结构的两个板块,以全面服务在校学生的多元成长成才和服务培训学员职业发展为宗旨,统筹实施财务、人事、质量保证等方面的资源调配和管理,实施后勤、实习实训、课堂教学、课程资源、合作企业资源方面的一体化建设和保障。通过融入区域专业集群、行业专业集群发展的方式,找准学校的人才培养供给定位,为行业企业提供“打包式”的新进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和技师技能人才职业提升服务[6]。三是精准定位学校的培训供给体系。高职院校应依托自身优势,开展针对性的培训项目开发,构建与所在地区、所在行业的差异化竞争格局,全力打造高端培训项目和培训品牌。

(二)构筑教培融通资源体系

一是建立专业资源与培训资源共享共融机制。高职院校要整合现有的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资源,建立并利用与政府组织、行业协会、企业以及社区的协同创新平台,推动专业资源与培训资源共享共融。高职院校要将政企行校多元主体纳入教培一体化课程开发团队,构建分工合作的专业教学、职业培训课程联合研发机制。要统筹和整合实习合作企业、精品课程、产教融合性实训基地及实训设备、教学创新团队等专业优质资源,打破职业培训和学历教育界限,增强资源建设与配置的针对性。二是依托优质专业资源开发职业培训项目。高职院校要以夯实专业办学条件为先导,着力提升专业教学资源、培训师资、实践教学条件等软硬件水平,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发满足社会需求的职业培训项目。面向在校学生开发强基础、拓技能的培训项目,服务其多元成长成才;面向社会人员研发强技能、拓能力的培训项目,满足其高质量就业和职业发展需要。其中,岗位就业技能培训项目以基础实践技能培训为主,主要满足在校学生的就业技能培养需要;职业能力提升培训以中高级职业技能培训为主,主要满足行业企业职工和在岗教师职业发展的需要。三是重构行动导向的学历教育课程体系。高职院校要实施以系统任务为逻辑的行动导向课程体系改革,摒弃以普通教育模式、与职业岗位相关性低的课程模式,促进学校教育与企业岗位需求的近距离对接[7]。提高职业教育课程相关性,要增强完成岗位相关实践和任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项目,实现学校的职业准备与工作现场的职业学习高度匹配,从而促进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在推动技术技能人才成长中发挥相得益彰的作用。四是建立共享的课程资源平台。建立包含专业教学资源库、案例库、工程实践项目库、培训项目库、标准库等在内的在线学习平台,推送个性化学习任务,满足不同人群的跨专业学习与培训需求。要根据行业企业生产技术及管理等要素的变化,及时调整职业培训的内容体系,将现场技术、职业要求、职业标准要求、职业规范、法律法规等纳入动态更新的重点内容,使职业培训与产业升级、技术发展同步。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