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职业院校“三圈三全”人才培育模式构建
作者: 陈庆 王杭芳
摘 要 面向现代学徒制,加速构建职业院校“三圈三全”人才培育模式有利于聚焦第一课堂育人、形塑校园育人空间和共筑人才培育合力。职业院校“三圈三全”人才培育模式是在“三全育人”基础上,增添“内圈”“中圈”与“外圈”,核心要素包括设置人才培育目标、制订人才培育标准、优化人才培育流程、搭建人才培育空间、实施人才培育评价。职业院校“三圈三全”人才培育模式实施进路为:深耕“内圈”,完善课堂育人模式;赋能“中圈”,优化校内育人环境;拓展“外圈”,丰富人才培育形式;贯通“三圈”,形成育人新格局。
关键词 现代学徒制;职业院校;人才培育模式;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32-0011-05
现代学徒制以培养具备较高技术技能、创造能力及职业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是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育的新模式。2019年5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工作的通知》,要求总结现代学徒制试点成功经验与案例,在相关专业领域全面推广现代学徒制。但就现实情况而言,各试点单位在落实现代学徒制过程中遇到诸多问题[1]。在此背景之下,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强调分类型开展“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并在8个省、25所高校、92个院系开展了改革试点。上海市在“三全育人”的基础上,创新高校人才培育模式,形成“三圈三全”育人模式,为每个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2]。“三圈三全”涵盖“内圈”“中圈”“外圈”三个圈层,其中,“内圈”主要关注第一课堂育人主渠道,“中圈”主抓素质教育第二课堂及网络虚拟第三课堂,“外圈”聚焦外部社会资源。由于“三圈三全”育人模式侧重理论教学与企业岗位高效对接,注重培育学生岗位适应性,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存在高度一致性。在现代学徒制背景下,“三圈三全”育人模式通过深耕“内圈”、赋能“中圈”、拓展“外圈”,可有效突破时空限制,实现课堂、校园与企业三大育人主体横向贯通,使得职业院校育人目标从单一“知识传递”转变为多元“心智发展”,最终打造出人人育人、时时育人、处处育人的协同育人环境。为此,以现代学徒制为导向,形塑职业院校“三圈三全”人才培育新模式,以期为职业院校高质量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借鉴。
一、面向现代学徒制:职业院校“三圈三全”人才培育模式的价值主张
职业教育下衔基础教育,上接社会教育及终身教育,是整个教育阶段中最关键一环。“三圈三全”是在“三全育人”的基础上,对三个“圈”的概念作出的进一步阐释和拓展,旨在促进职业院校育人体系的科学化、具象化、立体化。“三圈三全”人才培养模式较为完备地囊括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将主客体、全时空整合于一体,对于培育符合现代学徒制“工学结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内圈:扎根课堂主战场,聚焦第一课堂育人
“内圈”聚焦第一课堂育人,强调抓好课堂主战场建设。“内圈”育人依托“全员育人”与“全课程育人”,强调教师既要教授学生文化知识,又要通过“课程思政”发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育人元素,实现全课程育人。一方面,“内圈”育人强调育人内容的有效供给,其课堂教学主要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以思想政治理论传播为主旨,要求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开展智育与德育教育[3],确保第一课堂育人功能得到有效发挥。另一方面,“内圈”育人扎根课堂主战场,有机结合各学科课程与相关思政内容,推动教师积极承担育人职责,实现价值引导与知识传递有机融合,提高各选修课与专业课教学质量。
随着社会办学力量的壮大与社会培训组织的兴起以及数字化教学模式蓬勃发展,传统面对面式教学模式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尤其是现代课堂教学主体已由单一教师授课转化为了多元主体供给。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那里获取知识和技能,还能够从社会培训组织、网络机构等多元主体获取。但是,作为育人第一战场,课堂教学是符合现代学徒制要求开展人才培养的关键场域,其育人成效明显强于培训组织、网络机构及家庭教育[4]。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既是知识与思想传递播撒的过程,亦是情感表达与塑造人格的过程。教师扮演“引路人”的角色,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这既是第一课堂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也是“内圈”育人的优势所在。
(二)中圈:强调课堂联动,形塑校园育人空间
“中圈”育人强调在课堂内部教学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职业院校内部治理、增强校园文化氛围、优化后勤服务。“中圈”育人能推动学校内部各部门密切配合形成有效合力,助力立德树人任务真正在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各方面落地[5]。而且,“中圈”育人强调与第一课堂联动,结合实体育人目标搭建虚拟育人空间,形成课内课外、线上线下为一体的育人空间。
在实体育人空间方面,“中圈”育人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促使学生坚定理想信念,锤炼道德情操,提升综合素养。在当前新一轮产业革命与科技变革背景下,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受到课上课下、线上线下等因素影响,育人环境日趋复杂。“中圈”育人强调职业院校塑造学风、班风、寝风、校风的重要性,旨在将育人内容融入校园文化活动、生活社区等场景之中。职业院校依托学生熟知的校史故事、工匠精神及优秀师生事迹向学生传递正能量,有助于提升学生个人素质与职业素养,助力立德树人目标实现。
在虚拟育人空间方面,伴随信息时代到来,网络正逐步成为职业院校人才培育的重要战场,促使职业院校育人空间得到极大拓展[6]。在此背景下,职业院校育人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打造线上虚拟育人场域。但与实体课堂教学育人不同,职业院校对于网络虚拟空间育人的投入相对不足,尚未形成线上线下协同育人模式。立足“中圈”育人,职业院校应加强校内治理与校园文化建设,同时重点关注网络空间育人,使立德树人任务真正落实到职业院校各个角落,形成“中圈”校内育人合力。
(三)外圈:借力社会优质资源,共筑人才培育合力
“外圈”育人聚焦社会优质资源,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场馆、师资等资源拓展职业院校育人平台、空间或载体,实现全社会共同支撑职业院校育人工作的局面,达成“全方位”育人目标。“外圈”育人强调社会各领域资源协同育人,主要涵盖政府、社区、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家庭等[7]。因此,打通校内外壁垒,提升校外资源服务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水平,是“外圈”育人的主要目标。一方面,“外圈”育人要求职业院校依托校外优质育人资源,通过专业实习、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教育等方式,共筑人才培育合力。同时,“外圈”育人要求学生关注国家民族产业发展、了解历史文化、明确责任使命[8]。另一方面,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作为育人工作的重要推动者、组织者及评价者,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来实现对教育资源的高效调配,这不仅能够丰富高校育人资源,同时极大拓展了校外育人空间。总之,需要发挥政府、学校、企业、社会、家庭等“外圈”育人资源的功能,形成多主体协同育人,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提供重要支撑。
二、服务现代学徒制:职业院校“三圈三全”人才培育模式的构建
现代学徒制要求深化工学结合、加强专兼结合,逐步形成与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为此,现代学徒制下的“三圈三全”人才培育模式构建需以市场需求为轴心,以校外政企优质资源为关键支撑,通过设置育人目标、制订育人标准、优化育人流程、搭建育人空间、实施育人评价等手段实现高质量人才培育目标,见图1。
(一)设置人才培育目标
“三圈三全”人才培育模式的根本目标在于实现教学场景、资源的有机衔接[9],注重学生全面发展,致力于将学生知识、技能及职业素养培育放在首要位置,以满足现代学徒制对“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型人才培育的需求。职业院校“三圈三全”育人目标肩负着引导课堂教学的重大使命,主要内容既要涵盖基础文化课知识、专业技术技能理论、职业道德和素养等,还要包括实践操作、技术研发、创新创业等相关知识。因此,要面向现代学徒制人才培育要求,以培育高素质人才为目标、推动高质量就业为发展核心,以课内(内圈)、校内(中圈)、校外(外圈)有机联动为基础,制订符合市场所需、衔接企业发展需要、助力学生实现全方位发展的“三圈三全”育人目标。
(二)制订人才培育标准
制订人才培育标准是职业院校“三圈三全”人才培育模式构建的重要先决条件。现代学徒制是结合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实际,并借鉴西方学徒制经验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实行的一项实验,已成为职业院校培育工学结合型人才的新范式,也是制订人才培育标准的主要依据。此外,教育部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国家已发布347个高职和230个中职教学标准[10],为职业院校立足现代学徒制背景制订“三圈三全”育人标准提供了行动框架。为此,面向现代学徒制,职业院校“三圈三全”人才培育标准应充分体现职业活动完整性,尤其要突出以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为核心、以职业活动为载体,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三)优化人才培育流程
“三圈三全”人才培育模式以课堂、职业院校及企业为育人主阵地,各阵地之间需要明确和优化育人流程,以发挥校内外多种资源的整体效能。一方面,在课堂与校园联动方面,要构建课堂与校园协同育人机制,构建集技能理论与操作实践于一体的育人流程,促进课堂主渠道育人与校园文化育人之间的协同与融合。另一方面,以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实践及创新创业培训为重点,着重贯通职业院校与校外社会各领域沟通合作渠道,形塑产教融合型育人流程。尤其是要以产学研战略联盟为着力点,校企共建学习、实习、研究、实践、就业育人流程,协同办学、协同创新、协同育人、协同就业的“四协同”格局。
(四)搭建人才培育空间
搭建优秀育人空间有利于推动职业院校探索知行合一、德业兼修的人才培育机制,从而推动现代学徒制发展。现代学徒制下,职业院校“三圈三全”人才培育空间是指课堂、校园及企业所提供的育人场所。基于马克思社会空间理论,实体育人空间对职业院校学生成长的影响已较为明确[11]。“三圈三全”育人模式在以课堂教学为主要育人空间的基础上,将育人场域延伸至校内育人空间与校外育人空间[12]。课堂育人空间,重点关注课堂内教学情况,强调课堂教学质量,提升职业院校学生成才率。校内育人空间,强调在校园文化活动、生活社区(宿舍、食堂、操场)中实现对学生素质与人格的浸润。校外育人空间,强调依托校外优质社会资源,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协作等方式,培育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与工匠精神。
(五)实施人才培育评价
现代学徒制背景下,职业院校“三圈三全”育人模式评价以课堂、校园与社会企业为核心,对职业院校人才培育与社会效益展开综合评价[13]。在课堂教学层面,教师依托数字信息技术与现代化教学管理手段,对学生学习行为、过程、结果进行全方位评价,检验“内圈”人才培育成效。在职业院校层面,通过完善诊断性评价、增强过程性评估以及侧重总结性评价,对育人成效进行综合评价,检验“中圈”育人成效。在企业层面,聚焦现代化学徒制人才培育目标,依据社会经济与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对学生职业发展能力展开考评,在此基础上,相关企业根据评定结果及时优化人才培育方案,助力“外圈”育人成效的提升。
三、引领现代学徒制:职业院校“三圈三全”人才培育模式实施进路
职业院校应立足现代学徒制人才培育需求,从深耕“内圈”、赋能“中圈”、拓展“外圈”角度出发,开展“三圈三全”育人模式实践。
(一)深耕“内圈”,完善课堂育人模式
第一,转变“内圈”课堂教学理念。转变课堂教学理念的核心在于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全方位发展置于主要地位,重点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力及岗位胜任力。转变课堂教学理念的关键在于要树立数字化赋能教学的理念,善于运用信息化技术分析学情与教情、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挖掘教学资源,为学生学习提供多样化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