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职教出海”的跨越式发展与未来展望

作者: 程涛 王正青

摘 要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文+职业技能”教育已成为引领中文教育和职业教育国际化的重要途径。纵观历史,“中文+职业技能”经历了职业教育、中文教育和文化传播互助的预热期、互补的发展期和融合的成熟期的跨越式发展,并表现为“技术+中文”“中文+专业”“中文+职业技能”三种类型。职业教育驱动国际中文教育和中华文化传播的作用力不断加强,“职教出海”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服务“一带一路”的功能不断增强。通过教育实践的历史反思和现实观照可知,未来应以真正融合的“中文×职业技能”实现超越性的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职业教育科学出海、优质出海和融合出海,聚焦受教育者跨文化职业胜任力培养,以实现受教育者及教育惠及国的自主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一带一路”倡议;职教出海;职业教育;国际中文教育;中文+职业技能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33-0021-07

“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了以共同利益、命运和责任为基的政治、经济、文化共同体思想体系。十年来,这一深具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色并高度契合当前世界区域一体化趋势的倡议,引领了人类发展“共商、共享、共建”的新方向。新方向引领了“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与中国教育国际化的良性互动生态[1]。职业教育国际化作为中国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方面,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职业院校留学生教育与鲁班工坊、“中文+职业技能”项目和海外独立办学项目等职业技术教育“引进来”和“走出去”项目形成合力,积极推动职业教育相关的技术标准、质量标准、认证标准和教育标准等的对外输出,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话语体系逐步形成。

根植于“一带一路”建设需要,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2016年7月教育部印发的《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引领职业教育和国际中文教育实践的融合发展新趋势。2019年,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在国际中文教育大会上提出积极推进“中文+职业技能”项目,大会设立了“中文+职业技能”专题论坛[2],正式开启“中文+职业技能”教育进程。此后,教育部等九部门2020年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21年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2021年发布的《“中文+职业技能”教学资源建设行动计划(2021-2025)》等陆续颁行,引领“中文+职业技能”教育的新一轮快速发展。但是,当前“中文+职业技能”教育的发展仍面临人才培养机制、人才认证标准和教学手段不健全等诸多问题。通过审视“中文+职业技能”教育的主要实践模式及其对“职教出海”的作用,对职业院校加强“中文+职业技能”教育实现“职教出海”进行展望,可以助益“中文+职业技能”教育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

一、职业院校开展“中文+职业技能”教育的历史回溯

(一)1978-2013年:职业教育、中文教育和文化传播互助的预热期

1.职业院校参与技术培训援助和来华技术培训项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开始探索国际化发展道路,商务部技术援助项目是我国参与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方式,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十大教育援外基地是其重要保障,大批职业院校通过选派教师和师资培养培训参与该项目。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作为全国第一家教育援外基地广泛参与技术培训援助,“派遣援外教师500余人次赴亚非国家援教,培养培训当地师生5万余人”[3]。该校还广泛参与了本土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培训,创新培养了埃塞俄比亚等国本土“双证书”硕士师资[4]。教育援外过程中,中文教育和中华文化经由职业教育师徒制教学模式得到一定传播。

2.职业院校面向世界各国开展国际职业教育服务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职业教育开始对外输出,主要对象为亚非国家和地区,主要形式为“课程、师资培训和留学生培养”[5]。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向新加坡输出移动电话维修工程师课程。中外合作推进职业教育交流,如中澳(重庆)职业教育与培训项目(ACCVETP)已初具政行校企协同特征,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重庆工商学校、重庆市旅游学校等职业院校参与其中。中国与国际组织合作,拓展职业教育输出空间,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合作建立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技能发展促进农村转型”是其重要工作议题[6]。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成立非洲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并于2012年升级为非盟研究中心。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则通过对东南亚推广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事标准和出版推广外文职业技术教育教材开展职业教育输出。职业教育服务中,部分项目开设了中文兴趣班,而职业文化、技术文化及中华文化伴随输出。

3.职业院校申办商务部援外专业技术培训项目和基地

2012年,商务部出台的《商务部援外专业技术培训基地试行办法》支持援外专业技术培训项目和基地建设,覆盖全球61个国家和地区,领域包括“工业生产和管理、农业种植养殖、文化教育、体育训练、医疗卫生、清洁能源开发、规划咨询等”[7]。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于2009年承办的发展中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管理研修班,为来自叙利亚、也门、越南等32个国家的学员提供培训服务[8]。漳州科技学院于2010年承办的第二届发展中国家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培训班也为13个国家的学员提供培训服务[9]。通过申办商务部援外专业技术培训项目和建设基地,一批职业院校不断加快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文教育和中华文化经由教育人文交往而得到一定预热,部分受培学员对中文和中华文化产生了极大热情。

(二)2013-2019年:职业教育、中文教育和文化传播互补的发展期

1.职业院校依托“一带一路”开办鲁班工坊创新职业教育输出模式

2013年,我国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即“一带一路”倡议,引领职业教育国际化新发展格局。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对加强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出了新要求。自2016年以来,由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等职业院校重点推进的鲁班工坊在“一带一路”沿线的泰国、英国、印度等国兴办,推动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天津市第二商业学校、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和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组成的天津职业院校集群,与全国高职院校一起推动了天津职教模式出海,深具中华文化底蕴的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是中国职教智慧输出的典型代表。截至目前,中国已在全球建设了20余所鲁班工坊,鲁班工坊建设中,中文和中华文化是其重要内容,鲁班工坊与孔子学院的海外联合已取得一定进展。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大学鲁班工坊与浙江师范大学兴办的达累斯萨拉姆大学孔子学院紧密合作,共同为坦桑尼亚中资企业和本土企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10]。

2.职业院校迎来留学生教育快速发展时期

2016年,教育部印发的《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明确要求,实施“丝绸之路”留学推进计划[11]。我国职业院校开展留学生学历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在中国政府奖学金、“一带一路”国际学生奖学金、丝路奖学金等支持下,至2022年,参与合作办学的高职院校已有400余所,全日制来华留学生规模达1.7万人[12],生源聚焦“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于2015年开始举办学历留学生教育,已培养来自意大利、缅甸、南非等45个国家的478名留学生[13]。在来华留学生招生要求中,HSK、HSKK、BCT等汉语水平考试证书经常作为申请条件之一,并在面试中考察学生的中文表达能力,推动了中文预科教育的发展。

3.职业院校海外分校建设广布“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

2016年,教育部印发的《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明确要求,开展多层次职业教育和培训,培养当地急需的各类“一带一路”建设者[14],依托于传统中国教育援外项目和职业院校主动出海规划,职业院校海外办学步伐加快。2015年,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等获批教育部职业教育“走出去”首批试点学校。2019年,由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等共同支持的中国—赞比亚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职业院校海外独立办学时代到来[15]。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国援建的卢旺达穆桑泽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创办的穆桑泽国际学院是中国职业院校海外办学的典型代表之一,汉语和职业技术培训是其主要教学内容,并具体通过一年期在卢旺达本土的汉语学习和多年期的赴华留学学历教育加以实现,为卢方培养兼具汉语和职业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实用型技术技能人才[16]。仅2018年,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就接收了21名卢旺达留学生,分别学习物联网应用技术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17]。职业院校海外办学项目一方面展现中国教育吸引力,驱动学习者对中文和中华文化的学习动力;另一方面则经由课程设置加强学习者对中文和中华文化的熟悉程度。

(三)2019-2023年:职业教育、中文教育和文化传播融合的成熟期

1.职业院校促进职业教育与国际中文教育融合的政策环境逐渐成熟

随着职业教育与中文教育和文化传播的实践日益成熟,职业教育与国际中文教育深度融合得到了中外政府的高度重视。2019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在论述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时,明确指出促进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特色发展、鼓励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在海外建设“鲁班工坊”和健全对外教育援助机制[18]。2020年,《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明确要求,“推进‘中文+职业技能’项目,助力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提升国际影响力”[19]。2021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探索‘中文+职业技能’的国际化发展模式,服务国际产能合作,推动职业学校跟随中国企业走出去”[20]。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作为“中文+职业技能”的领导单位,将“中文+职业技能”作为国际中文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通过基地、项目和资源建设等加以落实。

2.职业院校促进职业教育与国际中文教育融合的组织架构逐渐成熟

随着“中文+职业技能”引领职业教育与国际中文教育深度融合时代的到来,其组织架构也通过基地建设、协商机制和实践基地拓展不断成熟,并得到“一带一路”职教联盟、中国—东盟职业院校合作联盟等支持。基地建设方面,2020年,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与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成立了全国首个“中文+职业技能”国际推广基地,2021年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中文+职业技能”教育实践与研究基地正式成立。南北两大基地“探索推进专业标准、教学资源、国际化师资人才、职业中文水平考试、国际化‘1+X’证书等方面创新发展”[21]。协商机制方面,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牵头建立了“中文+职业技能”教育北方校企协作机制,初步形成了政、校、行、企协同发展“中文+职业技能”事业的良好局面[22]。实践基地拓展方面,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泰国汶干技术学院“中文+职业技能”基地、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海外华裔青少年“中文+技能”职业教育基地、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老挝占巴塞华侨技术学院“中文+技能”交通人才培训基地、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装配式建筑“中文+职业技能”国际推广基地、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中文+职业技能”琼菜工坊培训基地等多个“中文+职业技能”实践基地在海内外广泛设立,与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西藏珠峰阿根廷锂钾有限公司中文工坊、华东交通大学中国铁建俄罗斯有限公司中文工坊、山东商务职业学院刚果(金)拉米卡股份有限公司中文工坊等一起,形成“中文+职业技能”集群式发展的良好态势。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