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与协同:职业教育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的新纵深
作者: 王斯迪摘 要 由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点联盟主办的“2023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研讨会”于2023年12月10日在石家庄举办。会议深入探讨了职业教育学科建设为研究生培养奠定基础和方向、职业教育学科发展面临的问题制约了职业教育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就业水平、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相互促进等话题,充分发挥研讨会推动教育理论思辩、促进学术交流、服务教育教学改革的功能,为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提供思想源泉和知识贡献。
关键词 职业教育;学科建设;研究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36-0033-04
学科建设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类型,更侧重于将学科知识与实际职业应用相结合,致力于培养学生在特定行业中具备强大的实践能力和适应性的专业技能。发展职业教育学科有利于更好地满足职业领域的需求,促进产业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和人才培养质量。高层次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学科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其不仅涉及到学科知识的深入传授,更需要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对行业发展的前瞻性认知。职业教育学科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培养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2023年12月10日,由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点联盟主办,河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省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承办的“2023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研讨会”在河北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中青年职教研究者、职业院校管理者及教师、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新闻媒体共300余位代表参会。研讨会由沈阳师范大学辽宁省职业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田铁杰,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点联盟顾问、惠州学院特聘教授张桂春联合主持。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点联盟顾问、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名誉所长石伟平出席会议并致辞。他指出,此次研讨会聚焦职业教育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就业质量提升,希望能够为促进职业教育学科建设、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以及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围绕会议主题,7名专家学者分别作专题报告,深入探讨了职业教育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等议题。
一、职业教育学科建设为研究生培养奠定基础和方向
学科建设通过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选择关键研究方向,以及鼓励实践与研究相结合,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了全面支持。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徐国庆教授在主旨报告“职业教育学科发展现状与未来重点”中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职业教育学科发展迅猛,硕士、博士点数量迅速增加,研究人员和研究生数量不断扩大,职业教育相关研究成果显著增加。这一时期的发展不仅使职业教育学科在高校体系中找到了更为坚实的地位,而且为未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徐国庆提出,优化职业教育学科建设,一是应高度重视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学术功底扎实、治学严谨、求真务实的领军人才培养;二是要充分重视研究成果质量,要选择具有重大基础性、战略性意义的问题展开研究,提升成果质量意识,研究真问题、寻找真答案;三是应加强与实践的联系,要沉浸到实践中开展研究,处理好研究者与实践者的关系,积极服务地方行政决策,耐心指导职业院校办学,实践沉浸深度会直接反映到研究者的学术视野和见解中,要在实践过程中寻找研究课题,更好地助力职教学科建设发展。学科建设通过历史发展阶段的变革,为职业教育学科提供了丰富经验,奠定了研究生培养的基础。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院长米靖教授在主旨报告“职教领域教育硕士的就业‘脱轨’及其破解”中,详细介绍了职教领域教育硕士培养体系的历史发展,强调了不同阶段的变革对学科奠基的作用。在“中职硕士”(2000-2010)阶段,主要致力于培养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着重提高其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2011年开始,“中职硕士”的招生对象扩大到高职院校教师,并因此改称为“职教硕士”(2011-2015)。2015年4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核批准,“教育硕士(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进一步扩展到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及管理人员。米靖教授指出,不同时期培养目标的扩展为学科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为职业教育学科的未来发展指引了方向。
学科建设在职业技术教育学学术型研究生培养中通过建设健全的学科体系为研究生提供深厚的学科基础和明确的研究方向。沈阳师范大学、辽宁省职业教育研究院副院长韩玉教授作了题为“就业能力何以影响职教学硕研究生的就业质量?——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的主旨报告,强调了职业技术教育学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并明确指出其定位为培养“专业型研究人员”,强调“学术性”是其主要价值取向。韩玉深入解读了学界对职业技术教育学学术型研究生就业观点的多元性,指出学界存在两种主要观点:一是大部分毕业生在教育领域从事教育教学和服务管理工作,只有少数从事科研工作;二是就业方向有偏离本专业的趋势,只有极少数毕业生从事相关专业工作。为此,需要通过建设健全的学科体系,为研究生提供深厚的学科基础和明确的研究方向,从而推动其更好地服务于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的实践和发展。
二、职业教育学科发展面临的问题制约了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就业水平
学科地位边缘化、研究人员认可度不足使得职业教育学科在高校体系中缺乏足够的支持和关注,这影响了研究生在职场的竞争力。徐国庆针对职业教育学科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他指出,职业教育学科的各学科点仍然处于高校的边缘地位,而研究人员在教育学中的话语地位尚未确立。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学科的整体地位和研究人员在教育学中的认可度。职业教育学科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的认可度相对较低,可能是由于学科自身的发展阻力或者外部环境对其认可的不足所致,这可能对职业教育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和就业水平产生影响,因为学科的地位和认可度直接关系到研究生在职场的竞争力和发展前景。因此,解决学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提升职业教育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就业水平的关键,需要通过全面而有针对性的改革来提升学科的地位和研究的深度,以适应学科发展需求。
学科设置不足、结构不合理导致学科发展与实际需求脱节,使得研究生培养质量难以满足当前行业的实际需求。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立法基地主任陈鹏教授作了题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的时代使命”的主旨报告。他剖析了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发展中的问题,其中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质量不稳定等方面的困境直接制约了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就业水平。学科发展不足的核心在于学科设置的不足,缺乏足够数量和质量的硕士和博士点,迫切需要有针对性的学科建设。与此同时,学科结构不合理也是一个挑战,缺乏专业博士和职业技术教育方向的教育博士,使得学科发展与实际需求脱节。此外,当前一些研究成果的质量不稳定,应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提升研究水平和成果实用性。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深化学科建设和改革,加强对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研究生的培养,以适应行业发展和提升学科整体水平。
职业技术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就业问题主要源于学科发展的不顺利,这导致其在就业市场上的认可度相对较低。米靖分析了当前职业教育领域的硕士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多重挑战,包括在中等职业学校就业困难、培养单位协同不足以及对职前培养的轻视等因素。这些问题共同导致了就业“脱轨”现象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米靖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包括提高社会认可度、优化专业设置、加强高校与中职学校的协同等。他强调,学科发展的问题直接影响了研究生在职场的竞争力和发展前景,而通过学科建设的深化和战略性改革,可以促进学科更好地融入职业教育领域,实现就业与专业对口的良性循环,从而提升研究生的整体竞争力和行业认可度。
学科建设中实践教学难以有效落实使得研究生在实际工作中可能面临实践与理论不符的情况,从而影响其在职场的表现。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吴向明教授作了题为“学科交叉 行业渗透 文化浸润——职业技术教育硕士研究生就业质量提升策略”的主旨报告,探讨了职业技术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定位及其就业质量提升策略。他指出,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生源质量有待提升、培养模式有待优化和师资队伍有待夯实等方面。为此,他提出以下三种策略,一是学科交叉策略,包括建立跨学科课程、导师团队、课题项目和交流平台,促进学生跨学科综合素养的培养;二是行业渗透策略,其中包括协同育人机制、行业引领的研究项目、案例建设以及实地考察与行业实践,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职业的发展需求;三是文化浸润策略,包括师范、学术和技术文化的浸润,旨在培养学生在专业、学术和技术方面的全面素养,以提升其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综合能力。他的观点凸显了对当前教育体系中存在问题的深刻认识,并提供了实质性的解决方案,以促进学科发展与学生就业的良性互动。
三、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相互促进
学科建设聚焦实践教学和国际视野,为培养更具竞争力的职业技术教育人才提供支撑,促进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副院长王奕俊作了题为“以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支撑职教研究生高质量就业”的主旨报告,介绍了同济大学的“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实践教学和国际视野的拓展,使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生培养朝着更全面、多元的方向发展。他关注当前存在的问题,如实践环节难以有效落实和实践教学质量不足等,呼吁政府部门协调高校与职校的“双元”培养模式,以促进两者的衔接融通。这一模式旨在为未来高质量就业提供有力支撑,培养更具国际竞争力的职业技术教育人才。王奕俊教授的观点表明,构建更为综合和贴近实际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推动学科的高质量发展,同时,高质量的学科发展也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更为丰富和深厚的知识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和更好的发展机会。
学科建设强调实际问题导向,助力培养出更全面的职业技术人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兼教育学院院长欧阳忠明作了题为“职业技术教育硕士研究生循证实践素养培养的探索与实践”的主旨报告。他强调了职业技术教育硕士研究生循证实践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推进培养模式的具体措施。包括构建以循证实践素养为核心的“三融合”课程,整合不同领域知识,使学生更全面地理解职业技术教育。通过以循证实践设计为抓手,构建强调实践性的“四进阶”培养路径,引导学生深入实际问题,提升问题解决能力。最后,通过以循证实践行动为支架,构建协同合作的“五协同”培养平台,促进学校内外资源整合,实现与行业、企业等外部机构的合作。职业技术教育硕士研究生循证实践素养培养强调了实际问题导向的培养,通过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和培养路径,以及建立协同培养平台,使职业教育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相互促进。
学科建设借助创新性培养模式,实现多主体协同,为促进高质量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米靖分析了职教领域教育硕士对口就业的破解之道。他提出,一是开展职教师资本硕一体化培养。探索“4+2”的职教师资本硕一体化培养体系,试点职教师范生免试攻读全日制教育硕士办法,根据教育硕士的前置专业,加快探索职教领域教育硕士的分类培养与个性化指导。二是健全多主体协同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制定职教师资培养专业目录;明确职教硕士管理主体,特别是教育实习问题;落实“三导师”制度,特别是企业导师、职校导师,深化校外导师的权责、薪酬、遴选等管理办法。三是探索职校在职教师学历提升专项计划。探索职业院校在职教师免试攻读非全日制教育硕士实施方案,对中职教师给予倾斜,拓宽职教领域教育硕士生源,促进职教领域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多样化。
四、结语
本次研讨会积极响应国家需求,紧扣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和自身使命,构建起业内专家学者经验交流、成果展示的重要平台。与会专家深入研究了职业教育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相互关系,凸显了学科建设在研究生培养中的关键性作用。各位专家强调了学科建设对于研究生培养的基础性作用和方向性引领。专家们共同强调学科建设对于培养高水平师资队伍、选择研究方向和注重实践的必要性,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学科建设也面临一系列问题,如学科地位边缘化、结构不合理等,直接制约了职业教育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就业水平。解决这些问题势在必行,需要通过全面而有针对性地改革提升学科地位和研究深度。综合而言,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相辅相成,共同推动职业教育领域的繁荣与创新。未来,职业教育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将注重提升学科地位与认可度,加强多学科与跨学科研究[1],优化学科结构以迎合实际需求[2],强化实践教学与行业合作,健全多主体协同机制,提升国际化水平以及创新培养模式[3]。通过这些举措,未来职业教育学科将更紧密地与社会需求相契合,培养更具竞争力的职业技术人才,推动整个领域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