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双融双促”: 内涵特征、问题审视和实现策略

作者: 刘任熊 冯立元 季云峰

摘 要 高职院校在深化产教融合发展的实践中,创新和丰富产教融合办学形式,积极探索产业学院这一校企合作办学新样态,对其赋予将产教融合与科教融汇再融通、促进校企共同发展的历史使命。但在现实发展过程中,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还面临责权利边界厘定不清、人才培养定位模糊、运营管理中企业角色弱化、设置地点脱离企业、学生权益保障不足等困境。需要形成“深融合”“同治理”“共发展”的建设理念,以建设政校行企命运共同体为逻辑起点,实现产业、教育、政府和企业协同发展;以促进“四维度”耦合为建设向度,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以“跨界”组织优势获融合“乘数”效应为目标导向,服务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产业学院;双融双促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36-0037-06

党的二十大对职业教育做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1]的战略部署,为高等职业教育在新时代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产业学院是产业链、创新链和教育链融合后呈现的高级组织型态,具有跨界特征[2]。建设产业学院是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共生共长的重要途径。产业学院组织制度创新的实质是使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市场化,有利于打破各类创新主体之间的组织壁垒,有效集聚技术、管理、市场、设备、资金和人才等要素[3]。产业学院建设的逻辑起点源于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教育深度对接产业、社会多元主体“跨界合作”三个方面[4]。实现“双融双促”(即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促进职业教育发展、促进产业发展)是高职院校建设产业学院的价值旨归。

2020年,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印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正式启动产业学院建设项目。产业学院承担着将产教融合与科教融汇再融通的历史使命,同时也被赋予特定的愿景,是“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需要”[5]的题中应有之义,将更好地“推动校企共建共管产业学院、企业学院,延伸职业学校办学空间”[6]。深入探究政府主导下的高职院校产业学院运行机制,对促进一批特色鲜明、与产业紧密联系的高职院校“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7],建设若干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产业学院,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产业学院建设现状

有学者认为产业学院的概念是一个“舶来品”,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1998年所倡导的“产业大学”[8]。但另据考证,我国产业学院概念的源头出自覃晓航于1988年发表的《广西民族高等教育发展试探》一文[9],而实体源头是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与浙江物产集团于2006年在杭州创建的物流产业学院和汽车后服务连锁产业学院[10][11]。而今,在国家政策推动下,产业学院已逐步从个别区域的探索性实践走向全国范围内的广泛开展。产业发展最迫切需要的就是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技能人力资源供给的支撑,产业学院的应运而生完美诠释了“产”与“教”的融合[12]。

产业学院作为一种新兴的高校内设机构组织架构教育教学组织模式,因其发展走向暂未明晰,体量规模仍难估量,目前暂无国家层次的法律对高职院校建设产业学院做出规定。但从实践层面看,当前高职院校设置产业学院已经成为一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常态,政府因势利导,校企联姻协调发展成为其基本规律。比如,以“产业学院”为关键词,依次在教育部、江苏省教育厅网站进行站内搜索,可分别得到304条、303条信息,这些信息呈现最多的是地方(主要指设区市)推进举措、高职院校建设动态等。另一项2021年度的调研结果显示,“375所院校中,已有311所院校设立了产业学院,占比82.93%,其中有101所(26.93%)院校建有两个及以上产业学院”[13]。

江苏省是现代制造业大省、科教大省,当地高校发挥着培养创新人才主阵地的作用,聚焦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需要,大力推进产业学院建设。江苏省教育厅2020年出台《关于推进本科高校产业学院建设的指导意见》(苏教高〔2020〕1号),要求“探索建设以高校为主导,地方政府积极参与,高校、产业领军企业或行业协会为共同办学主体的现代产业学院”,并成立江苏省重点产业学院建设专家委员会作为指导协调组织,主任委员由时任教育厅厅长担任,副主任委员由4名应用型本科高校校级领导和2名知名企业负责人担任,来自政行校企四个领域的19名人士担任委员,充分发挥高校、行业专家的技术指导和决策咨询作用。

截至2023年10月,江苏省以应用型本科高校为主要建设主体,以项目推进形式累计立项建设(含推荐申报)两批共24所国家现代产业学院,先后启动三批共52所省级现代产业学院。该省一大批高职院校也从不同角度切入,“试水”产业学院建设。如,无锡科技职业学院采用双主体管理模式,与行业龙头企业携手打造集“教学、研发、转化、服务”功能为一体的产业学院,实践校企双主体联合管理委员会下的产业学院院长负责制,鼓励企业主动参与产业学院的日常运行管理。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学校优势专业,瞄准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校企协同共建以4项基本运行要素和6项人才培养任务为核心的“4+6”产业学院建设模式。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牵头成立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产教联盟,建设一批产业学院,在学徒制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培训课程与教材开发、双向人才交流等方面深度合作。

二、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双融双促”内涵特征

近年来,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在国家职业教育利好政策的推动下,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但总体而言,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改革创新仍处于零碎化、片段化状态,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缺乏向心力,校企协同资源效益最优化受阻。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应立足“双融双促”目标,扣住“深融合”“同治理”“共发展”等内涵特征,为产业学院高质量发展找准着力点。

(一)“深融合”:融合融通,内外兼修

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关键在“融”,核心是职教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的互动匹配,重点是专业群与产业行业企业的互融互促。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发展,融合育人是其运行核心[14],应以产业趋势、企业急需为指引,汇集行业顶级人才和优质资源,聚力产学一体、研用结合,强化社会服务,持续推进产教融合与科教融汇深度融通,实现高职院校和企业联盟、与行业联合、同园区联结。比如,无锡集成电路产业学院由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联合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及中电科第五十八研究所共同发起,瞄准集成电路产业人才需求,定位为江苏省首家政府主导建设、政产学研多元参与的现代产业学院,为地方集成电路产业提供设计、封装、测试和装备人才,探索实践“双主体、深融合”产业学院育人新模式,构建“共建专业及实训基地、共同管理、共育人才、共组师资、共融文化、共享利益”的校企合作“六共”长效运行机制和多方参与的考核评价机制。

产业学院运作还主要处于高等职业教育系统的“内循环”状态,“外循环”溢出效应需进一步显现。一是强化行业发展指导。厚植核心优势,培育标杆企业,提升产业链的段位和层次。二是强化科研创新服务。依托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建设协同创新平台,深入进行产品研发和技术转化服务。比如,长沙汽车产业学院由长沙汽车学校在长沙雨花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主导下,联合长沙市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等,寻求政、校、企三方“最大公约数”,联动共建提炼出“以时间造空间”的产业学院办学理念(即人员互聘、场地共用、项目共享、技术共研),让学生在校期间提前熟悉工作环境、岗位技能,相应地减少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时长,缩短学生成才时间,企业提供场地让师生进行实践锻炼,扩大中职学校的教学场域和空间。

(二)“同治理”:政策激励,协同运营

产业学院发展的动力因素,取决于利益相关者的预期收益和成本,需要多方利益契合和地方政府推动[15]。企业是产业学院的关键组成部分,在产业学院运行中需进一步激励企业参与。从政府部门角度看,产教融合政策供给有待加强,除落实对企业“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政策外,更应该鼓励企业利用资本、技术、知识、设施、设备和管理等要素参与校企合作,在降低企业经营成本、获取优质劳动资源和经济利益等方面给予政策保障,激发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内生动力。同时,产业学院要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治”。因产业学院组成角色较多,需建立具有独立决策权的理事会,负责对人、财、事等重大事项进行决策部署。要在法律上明确理事会、董事会等组织地位,优化以学校的行政指令为准的领导模式,但在产业学院具备独立法人地位之前,理事会做出的决策需经高校备案,以确保产业学院的运营管理仍然处于可控状态[16]。比如,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工匠学院由平顶山工业技术学院联合平高集团有限公司教育培训中心,首先构建基于产教融合理论的技术技能积累模型,然后成立工匠学院理事会、院务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和校企督导组,形成由工匠学院理事会统筹决策、专业建设委员会指导咨询、院务委员会管理执行的协同运行模式,以解决产业资源与教育资源有效迁移和转化的问题。

(三)“共发展”:关联契合,人才共培

产业学院是有政府公信力背书和企业强劲需求托底的教育改革项目,发力于政产学研用人才培养共同体,需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比如,江苏经贸九如老龄产业学院由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和上海九如城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校企联合实施PPP办学模式下的多元化投入,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创设“紧密型、一体化”的办学组织联合体,组建“双元身份、双兼互聘”的教师发展联合体,构建分阶段人才培养的“理实融合”教学联合体,形成“情境化、体验式、公益性”的社会服务联合体,搭建开放式的协同育人平台,校企优势互补,人才共育,项目共建,成果共享。

校企以产业学院来关联契合体现在以下方面:高职院校为了提升专业(群)建设质量,提升人才培养、培训质量,培养“双师型”教师,提升科研、社会服务水平,以及优化实践教学条件等;行业企业介入学校人才培养过程储备所需的专业人才,深度利用师生科研能力进行产品研发、技术创新,作为员工培训基地提升员工专业水平[17]。比如,现代学徒制佛山模式①由佛山市陈村职业技术学校抓住佛山市建设教育部全国首批地市级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契机,根据“政府引导行业参与区域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建设任务,先后建成7个混合所有制产业学徒中心,形成“政府引导、多方聚力、打造区域分布式产业学徒培养模式”经验,构建“学校+产业学徒中心+企业”的佛山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三、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问题审视

产业学院的存在前提是校企双方互有诉求,运行保障是校企双方深度参与,发展秘诀是校企双方利益共享。产业学院要正常运转,需具备三个基本要件。一是组建产业学院的校企两个主体具有较好的合作基础。这体现在两方面,首先是校企双方均为各自所在领域的“头部”单位,具有相互吸引的物质基础;其次是校企之间建立了长期合作的友好关系,具有相互成就的情感基础。二是充分体现职业教育适应性。产业学院遵循职业教育适应性的生成逻辑,契合当地支柱产业发展需求,形成了一套适合自己的生成和运作模式。其中有的由地方政府主导,有的是校企联姻合作,有的由理论先导衍生,有的是基层创新先发。三是更关注企业的利益诉求。为激发校企双主体的办学活力,确保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有的产业学院引入行政力量为合作关系背书保证企业权益,有的产业学院以契约形式约定企业经济利益回报目标。但是,即使是从目前发展态势比较好的产业学院来看,校企诉求难以完美兼顾,顺利实现“双融双促”目标存在诸多障碍。

第一,产业学院责权利的边界厘定不够清晰。虽然相关政策文件对产业学院发展目标、建设原则和任务等提出了指导意见,但对其法律主体地位、产权归属、资金税收、利益分配等问题尚未给出明确解决方案,产业学院建设运维主体在涉及国有资产处置、事业单位人员聘任等政策性比较强的问题时,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