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教育产教关系:演进轨迹、影响因素与系统构建

作者: 李新生 杨正香

摘 要 产教关系是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表现,实现产教关系和谐发展是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职业教育产教关系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其演进轨迹具有阶段性和发展性,影响和制约因素复杂多元。新型职业教育产教关系是新时代职业教育体系与产业体系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发展需要遵循职业教育自身的客观规律,体现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特征,彰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现代产业体系和谐发展的趋势,在新的历史方位系统构建高度适应生产力发展、表现形式多样、产教协同共赢、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职业教育产教关系。

关键词 职业教育;产教关系;演进轨迹;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2)01-0038-07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职业教育需要优先实现高质量发展。与社会产业的良性互动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1],产教关系发展是职业教育改革中的重要领域,也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当前,职业教育产教关系还难以实现和谐、协同发展,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科学认识职业教育产教关系的发展趋势。本文试从产教关系发展演变轨迹入手,分析职业教育产教关系发展的影响因素,探索如何构建新型职业教育产教关系,进而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职业教育产教关系的演进轨迹

产教关系是国家教育体系和产业体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社会生产之间的关系,是各种类型教育与产业体系相互作用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和。新型职业教育产教关系是新时代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现代产业体系相互作用形成的社会生产之间的关系。产教关系是社会大生产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体现,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通过思想、政策、制度等要素体现其发展轨迹。职业是随着社会分工而产生,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现代职业教育与社会分工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并参与社会分工,从而促进生产的发展。产教关系是教育与产业之间相互联系的基本形式,也是教育与产业相互发展的客观表现,人类社会三次大分工促进了传统分工的发展,随着现代科技革命加快,社会出现新式分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互融合、协同发展,教育、产业分工将重塑。“科技业的出现是社会生产第四次大分工,人类社会将由传统的生产分工发展成知识理念多层次分工”[2]。职业教育产教关系随着新式分工的出现而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职业教育伴随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变化,与社会各产业的合作呈现出不同形态,成为职业教育产教关系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表现形式。

(一)职业教育确立与初期发展阶段的产教关系:校企合作

新中国建立之初,“理论与实际一致”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提出的教育方法,蕴含了“教劳结合、劳教结合”的思想[3],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提供了思想基础。1958年5月30日发布的《我国应有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明确阐述了两种劳动制度与两种学校制度相互结合的办学思路[4],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是我国校企合作的雏形。改革开放之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容和方法有新的发展,引发了校企合作的理论研究和广泛的实践探索。《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在办学理念、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等方面明确了校企合作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这种形式主要从办学实施等微观层面体现职业教育产教关系,具有具体性和微观性特点。

(二)职业教育规模扩张阶段的产教关系:产学结合和产学研合作

产学结合是教育与社会产业的生产劳动在人才培养和生产活动中的有机结合,是学校与产业部门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办学形式。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走产学结合的道路,解决科技和教育体制上存在的条块分割、力量分散的问题。”从办学模式看,它利用行业、企业、学校、研究机构等不同资源,优势互补、共同培养人才[5]。产学结合和产学研合作是合作教育,《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国发[1999]4号)提出“加强产学研合作”,“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是《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提出的重要思想。产学结合和产学研合作是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举措和高校自身发展的新的生长点[6],也是职业教育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这种合作教育主要从办学主体的微观层面体现职业教育产教关系,同样具有具体性和微观性特点。

(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阶段的产教关系:产教结合和工学结合

产教结合和工学结合是联结教育与社会经济的重要纽带,其源头可追溯到“师傅带徒弟”的“古代学徒制”。1958发布的年《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为产教结合和工学结合奠定了基础。“提倡产教结合、工学结合”是《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国发[1991]55号)明确的基本办学思路,为产教结合和工学结合提供了政策支持。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实行产教结合,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这为产教结合提供了法律依据。“工学结合”旨在利用学校和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两种教育环境共同培养人才,其教育模式涉及学校、政府、企业、学生等各个方面,真实的工作环境体验和融入是“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核心[7],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是“产教结合”“工学结合”在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模式上的具体表现。工学结合主要从微观主体层面体现职业教育产教关系,产教结合从微观和中观两个层面反映职业教育产教关系的发展。

(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产教关系: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是我国职业教育进入新时代的起点和标志,“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是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教育发展方略[8]。《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进一步提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促进了产教融合学术研究的空前繁荣。从发展政策推进的频率看,《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教职成[2018]1号)、《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国发[2019]4号)、《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发改社会[2019]590号)、《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发改社会[2019]1558号)等国家政策密集出台,省、直辖市、自治区相继出台产教融合区域推进政策,职业院校结合办学实际进行深入探索,产教融合从国家宏观、区域中观及学校和企业微观层面全方位体现职业教育产教关系发展,具有系统性和协同性特点,把职业教育产教关系发展推进到新的历史阶段。

上述分析显示,由于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发展因素的影响,职业教育产教关系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征,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产学研合作、产教结合和工学结合不仅是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办学模式,其实质是职业教育产教关系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表现形式。现代科技革命改变着社会劳动形式,智能化时代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既是直接的生产者,也是科技的运用者和创造者,由于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应用,社会分工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科技革命推动产教融合的孕育和发展,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产教关系在生产力发展新阶段的表现形式,也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互融合新式分工背景下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是校企合作从校企层面、区域层面向国家层面不断推进的演进过程[9],也是职业教育产教关系从学校和企业微观层面向区域中观、国家宏观层面发展的过程。

二、职业教育产教关系演进的影响因素

职业教育产教关系是社会生产发展中的一种客观现象,其演进轨迹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受多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全面分析其影响因素,把握其发展规律,对科学制定职业教育发展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具有实践意义。

(一)经济发展

职业教育是在社会经济建设和生产发展需要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受社会生产力的影响和制约。新中国成立之后,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至1978年止,发展职业教育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主,规模发展缓慢,全国中等专业学校(不含中等师范学校)招生数为26.80万人、在校生数为52.93万人,全国高中招生数为692.9万人、高中在校生数为1553.1万人,中等专业学校仅占高中阶段招生数的3.72%[10]。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战略转移,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变革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标志着我国经济建设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当时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中等职业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得到快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环境中萌芽和发展起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影响职业教育产教关系发展的核心要素。为了扭转教育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局面,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技术人才,1983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国家计委关于加速发展高等教育的报告的通知》提出“积极提倡大城市、经济发展较快的中等城市和大企业举办高等专科学校和短期职业大学”,可见,经济发展直接推动了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为职业教育产教关系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

(二)教育政策

国家教育政策为职业教育发展带来直接动力,对职业教育产教关系发展产生直接影响。从1980年以来的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政策看,1980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强调“改革中等教育的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倡各行各业广泛举办职业(技术)学校”;“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要与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相适应”是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的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方向;《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国发[1999]4号)明确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国务院历次颁布的职业教育相关文件对职业教育产教关系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国发[1991]55号)指出,要面向社会实际需要,部门办在地方的学校,在首先满足本行业所需人才的同时,也应积极为当地培养所需人才”;《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指出,要充分依靠企业举办职业教育,企业要和职业学校加强合作,积极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指出,职业教育要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大力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指出,将产教融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融入经济转型升级各环节,贯穿人才开发全过程。职业教育政策的变化体现了职业教育产教关系的发展变化,对国家政策文本分析表明,国家职业教育政策对职业教育产教关系发展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进由隐性的模糊变得显性的清晰。

(三)政治体制

政治体制是国家最根本的政体制度,职业教育产教关系发展受政治体制的制约和影响。我国政治体制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推进依法治国,确保人民享有更广泛的民主权利和教育的权利是我国政治制度的基本要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利益至上的制度体现,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人民属性,发扬民主和实行集中统一有机结合,激发全国政治主体的活力,有效保证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实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实现中等职业学校在招生规模上与普通学校大体相当的目标[11];高等职业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这是政治制度推动的优势体现。《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644.66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42.38%,普通专科招生人数、在校生数分别为524.34万人、1459.55万人,分别占全国普通本专科招生人数和在校生数的54.2%、44.43%[12]。据统计,1997-2020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毕业学生(含结业)总人数8839.39万人,普通高职(专科)毕业(含结业)学生总人数5087.8万人[13],为社会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支持,为形成最广泛的职业教育产教关系奠定了基础。

(四)经济体制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