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计划”背景下城轨专业群校企协同育人实践与创新

作者: 崔惠珊 刘亚磊 张路

“双高计划”背景下城轨专业群校企协同育人实践与创新0

摘 要 专业群建设是“双高计划”的核心内容,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城轨专业群被列为北京市教委第一批特色高水平骨干专业(群)建设项目。基于首都轨道交通行业优势,城市轨道专业群明确了以培养安全意识、团队协作、服务意识、专业能力和智慧地铁导向的“STSPS”建设内涵,确立了专业群长远发展目标,深耕校企合作平台,重塑专业群人才培养体系,共建共享校内外实践基地,践行“三教改革”,创办系列职业素养活动平台等,迈向了提质、培优、创新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关键词 双高计划;城轨专业群;校企协同;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2)02-0012-06

201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城市轨道交通人才规模不足、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逐渐凸显,不能适应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要求“加快扩大轨道交通职业教育培养规模,着力解决运营企业技能型人才总量短缺难题”。2019年3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同年10月联合发布《关于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拟建单位的公示》,拟立项建设56所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41所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学校,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建设与实施时期。

“双高计划”的实施对高等职业教育产生巨大的导向作用,“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完善教育教学相关标准”“打造一批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职业学校和骨干专业(群)”,是推动高职教育深化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1][2]。因此,如何深化校企合作、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毕业生就业服务质量来满足快速发展的轨道交通行业的需求,成为城轨专业群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群建设背景

为支撑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需求,根据《北京市“十三五”时期交通发展建设规划》,发挥交通先导作用,构建以轨道交通为主的客运走廊,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和“京津冀一小时交通圈”,北京城市轨道交通进入了飞速发展时期。根据《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二期建设规划》(2015-2021年),北京市全力推进地铁3号线、12号线、17号线、19号线、昌平线南延等线路按计划施工,加大推进地铁28号线(CBD线)、新机场线北延、平谷线和13号线扩能提升工程的建设,到2021年底,形成27条运营线路、总长998.5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北京城市轨道交通正朝着“网络化运营、自动化运行、智能化运维”的方向发展。北京城市轨道交通快速、高质量发展对城轨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供给提出了新的要求。

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城轨系始建于2007年,对接北京市轨道交通行业,是学校的“拳头系”。历经十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城轨系已逐渐发展成为由城轨运营、车辆、通信信号、机电技术、机电一体化组成的专业群,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2019年,北京市教委根据《北京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相关要求,公布了第一批北京市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及第一批特色高水平骨干专业(群)建设名单。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群作为第一批特色高水平骨干专业群,致力于服务北京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培养首都地铁网络化运营的管理者、地铁车辆与机电设备的智能运维者、先进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的运行管理者,旨在为北京市轨道交通输送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群建设内涵

“双高计划”专业群建设应把握“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质量内涵,紧跟时代对新技术的要求,明晰专业群与行业岗位的关系,确立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培养内涵[3]。因此,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结合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群的建设特点和行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特殊性,充分利用北京轨道交通行业企业资源,结合专业特色稳步发展,明确了以培养安全意识(Safety)为基石、以培养团队协作(Team)为特色、以培养服务意识(Service)为出发点、以培养专业能力(Professional)为基本功、以智慧地铁(Smart-Metro)为创新发展导向的“STSPS”专业群建设内涵,见图1。专业群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立德树人,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将学生培养成为思想道德高、技术技能实、职业能力强的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人才。

(一)Safety——以培养安全意识为基石

北京确立的首都“四个中心”城市功能定位,决定了安全大于一切,保证安全是轨道交通企业进行运输生产的底线,是每一个轨道交通从业人员都需要牢固树立的基本理念,也是每一个城轨专业学生需要培养塑造的核心意识和底线思维。学校在人才培养中,将安全意识的培养,贯穿于专业群全部课程体系;贯穿于思政教育、学生活动、劳动教育、职业发展教育的全部育人环节;贯穿于校内教育、校外实践、企业实习的全部育人场合。

(二)Team——以培养团队协作为特色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个大联动机,需要多部门紧密配合,协调联动,才能保证完成安全、高效、便捷的运输服务。轨道交通运营的这个特点,要求相关人员具备较强的团队精神,尤其是注重专业间的相互配合,在掌握本专业工作内容的同时对相关专业有所理解,能实现协调联动,保证整个系统正常运行。城轨专业群将“团队精神”的培养作为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一大特色,通过课程体系的构建,实现各专业课程相互渗透、各专业能力相互融合。

(三)Service——以培养服务意识为出发点

追求优质的乘客出行体验和出行服务,永远是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的核心价值。“服务意识”是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用人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学生的培养,“服务意识”的培养是教育教学的出发点,是学生技术技能学习的出发点。需要让学生认识到,专业知识的学习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乘客出行,为乘客提供优质的出行服务,是职业价值的具体体现。“服务意识”的培养需要建立在乘客出行的全过程中,落实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实施和评价考核中。

(四)Professional——以培养专业能力为基本功

服务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专业能力的培养是城市轨道交通各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功。面向城市轨道交通各岗位技术技能需求现状,专业群构建了三级专业技能建设体系:以计算机应用、语言文字能力为代表的通用技能;以电工电子技术应用、机械技术应用、急救和应急处理为代表的专业基础技能;以站务、综控、车辆检修、车辆驾驶、通信、信号、电梯和综合机电检修为代表的专业应用技能。

(五)Smart-Metro——以智慧地铁为创新发展导向

面向未来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智慧地铁”这一发展方向,围绕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全自动驾驶、智能化运维的发展趋势,以“智慧导向”为学生创新发展的方向,构建专业教学与行业应用相结合、实验实训与创新创业相结合、课程建设与创新发展相结合的“智慧地铁”创新发展平台,将城市轨道交通新技术融入课程标准,打造创新性人才培养载体,满足未来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对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三、城轨专业群校企协同育人实施路径

(一)名企引领,深耕校企合作,健全合作机制

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城轨专业群先后与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北京京港地铁有限公司、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北京运捷科技有限公司等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并在校企合作框架下不断开展行业技术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企业员工培训、校企教材开发、教科研课题共研、专利共申共享、校内外实训基地共建、党支部共建、学生社会实践等活动,通过校企协同育人实现校企双方互利共赢。

专业群聘请行业企业技术专家,成立了校企合作专业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制订年度工作计划,积极寻求新形势下校企合作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研究人才培养、实习基地建设、培训与合作方面的工作事宜,完善紧密型校企合作办学长效机制。

(二)构建“平台+模块+综合应用”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实现学岗直通

结合城市轨道交通各专业特点,专业群本着“师资共用、资源共享、课程互通”的原则,搭建“平台+模块+综合应用”的专业群课程体系。一是搭建三级共享平台,即大公共课程平台、专业基础课平台和专业核心课程平台。二是根据不同的岗位方向,构建面向轨道交通行业的“八大岗位”模块,即站务员、综控员、车辆驾驶、车辆检修、信号、通信、电梯检修、综合机电。三是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进行综合应用,组织学生开展岗前培训和顶岗实习。

1.三级共享课程平台

(1)大公共课程平台

大公共平台课程由11门公共必修课程和15门公共选修课程组成(见表1),公共必修课程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合格的职业素养、优良的身体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针对公共选修课学生可根据自身特点选修,确保学生个性发展得到尊重。

(2)专业基础课程平台

“轨道交通系专业平台课程”由机械制图与识图、城市轨道交通概论、电工基础及工艺训练、电子基础及工艺训练、机械基础及工艺训练、PLC技术及应用、电力电子技术 7 门课程组成,实现专业群课程资源、实训设施、师资力量共享,见图2。

(3)专业核心课程平台

每个专业设置6门专业核心课程,其中每个专业核心课程中的1~2门课程,是其他相关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或专业选修课程。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为例,其核心课程“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为城市轨道车辆应用技术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其“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设备管理”是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的必修课程,见图3。

2.八大岗位方向课程

八大岗位为站务员、综控员、车辆驾驶、车辆检修、信号、通信、电梯检修、综合机电,每个岗位由2~3门核心课程完成其岗位工作内容的教学任务,如表2所示。以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技术专业为例,其课程体系如图4所示。

3.综合应用课程

就业方向性课程设置在第五、六学期,学生经过地铁公司面试确定录用岗位后进行的岗位训练,由第五学期的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岗前培训和城市轨道交通专业顶岗实习与毕业大作业组成,主要通过学生参加岗前培训和顶岗实习,完成学校到企业的过渡、学生到员工的转变、知识技能的学习到岗位应用的实践,经学校和合作企业的共同考核鉴定,合格后直接上岗。

(三)精准对接企业岗位,创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在校企合作框架下,专业群根据轨道交通人才培养的要求,建设了电工实训室、电子实训室、机械基础实训室、PLC实训室、钳工实训室、车辆检修实训中心、轨道交通综合实训中心等大型实训基地,不仅供轨道交通专业群做校内实训使用,也为校企合作企业员工技能培训提供了实践场所。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在北京地铁的车站、车辆段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如北京地铁昌平站、南邵站、十三陵车辆段、定泗路停车场、马泉营车辆段、阎村东车辆段以及地铁其他各车站等。校外实训基地在人才培养中采用学生课内外调研学习、学生社会实践、学生顶岗实习,教师挂职锻炼和交流培训等形式完成学生和教师的专业学习和技能训练。同时,将行业企业的优质资源转化为专业群课程资源,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和产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知识、方法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发挥行业企业、专业群的资源优势和整合作用,形成项目资源、课程资源、企业资源等资源库。

(四)践行“三教”改革,提升专业群实力

1.践行教师改革,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

轨道交通专业群打造了结构合理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团队,加强校内“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师企业挂职锻炼制度,加强专业群教师对轨道交通新技术、新装备的师资培训,健全特殊人才引进机制,将行业知名人士、企业能工巧匠引入学校,解决校内教师岗位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科学素养和人文修养,组建德技兼备、育训皆能的高水平结构化教师创新团队[4]。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