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本科和应用型本科发展:困境与出路

作者: 刘星 黎旋 方泽强

摘 要 职业本科与应用型本科是否相同的争论由来已久,未有共识。从理想类型的视角看,两者都培养理论知识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服务基层一线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因此可把两者视为同类。但由于教育管理体制、利益与观念、社会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现实中宜将两者分类管理和发展。换言之,“理论上划归同类,实践上分而治之”是更务实的管理和发展方式。针对两类高校的发展困境,应用型本科要侧重从“知识型”办学转向“技术型”办学,职业本科则侧重从“技术型”办学转向“知识型”办学,并强化“技术”的综合性、系统性和先进性。

关键词 职业本科;应用型本科;分类;困境;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2)07-0053-06

职业本科高校(以下简称职业本科)与应用型本科高校(以下简称应用型本科)是相同事物,抑或不同事物?有人认为相同,有人认为不同[1]。究其原因主要是理论界与实践一线都想明晰两者的教育属性和办学规律,使它们在实践中科学健康发展。遗憾的是,迄今还没有得出共识度高、说服力强的研究结论。而这一问题正是影响职业本科与应用型本科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从理想类型这一视角对“职业本科与应用型本科是否相同”进行分析,并对两者的现实发展困境及解决对策进行探讨。

一、职业本科与应用型本科的类型分析

(一)内涵观照与争议由来

对于职业本科,代表性观点有:职业本科教育是具有高等教育属性的职业技术教育,面向基层,培养会动手、会研发、会管理、会发展的“四会型”高等职业技术人才[2];职业本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符合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操作技能和高级技术,适应工作岗位并具有明显发展潜力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3]。对于应用型本科,代表性观点有:应用型本科培养的人才是在一定理论规范指导下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其任务是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的操作构思或产品,将知识应用于实践[4];应用型本科是以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协调发展,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等教育,其特征是定“性”在行业,定“向”在应用,定“格”在复合,定“点”在实践[5]。

不难发现,在学理概念上,两者似乎属于同类事物,所培养的人才在道德品质、专业素质等方面的内涵规定极为相同。但如果仅仅停留于概念认知而缺乏结合实践进行的深度剖析,那么显然缺乏充分的合理性、系统性和说服力;而在实践管理中,两者区分明确,被划归为不同类的事物。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把高等学校划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三类进行管理。应用型本科明显属于第二类高校,职业本科归为第三类高校。可见,学理上的相似与实践管理上的不同造成“职业本科与应用型本科究竟是否同类”这一命题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的消极影响:造成了认识上的争论、分歧甚至冲突,以致于很难为实践提供清晰有效的理论指引,更致命的是造成实践办学的左右摇摆、进退维艰,严重时甚至无所适从。为此,有必要寻找合适的理论工具或视角来解释并回答该问题。

(二)理论工具与类别界说

本研究引入理想类型这一视角进行研究。理想类型(Ideal type)是由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创立并运用的概念和工具。理想类型是一种思维的建构,即通过片面强调一种或几种观点,通过综合许多散乱的、不连贯的、时有时无的具体个别现象,并按上述片面强调的观点将这些现象安排到一个统一的分析结构中去,以形成一个“理想类型”[6]。理想类型不是对经验、现实的真实描述,而是对经验、现实进行夸大和扭曲的描述。其特点有:第一,理想类型不是目的,而是概念工具;第二,理想类型不是随心所欲的臆想,而是对社会事实的创设和综合;第三,理想类型既源于事实,又超越事实。

本研究以理想类型为视角来分析职业本科与应用型本科。首先,对职业本科的教务处长、校长等进行访谈,收集他们对职业本科的看法。得到的描述有:职业本科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技术研究能力、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职业本科学生掌握技术、突出应用、注重技能、关注创新。其次,对职业本科的学术概念[7][8]进行剖析,提炼出与人才培养密切相关的关键词汇,主要有:“面向基层”“会动手、会研发、会管理、会发展”“满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工作”“技术人才”等。再次,把实践访谈和理论分析得到的描述进行组合,构建出职业本科的理想类型。显然,这一形象既有对职业本科现实的客观反映,也有对理想目标的主观预期。

对应用型本科的分析也采用相同方法。实践中,被访谈的校长和管理干部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描述是:应用型本科培养的人能动手、实践能力强、掌握理论知识;应用型本科的毕业生契合工作岗位需要,用得上,干得好;应用型人才是管理、技术一线的各类实用性人才,培养时要特别注重实践动手能力。在理论上,对应用型本科概念[9][10]中与人才培养密切关联的词汇进行提炼,得到的关键词有:“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操作”“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应用”“实践”等。综上所述,“将许多散乱的具体个别安排到一个统一的分析结构”,得到了应用型本科的理想类型。

比较职业本科和应用型本科两种教育理想类型发现,两者十分相似。“相似”这一结论并非前文所提到的概念界定“相似”的初步判断,而是建立在实践总结和概念分析基础上得出的综合性结论。进一步分维度研究发现:从人才培养目标来看,职业本科培养高层次技术人才,应用型本科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从工作内容来看,职业本科培养的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操作技能、高级技术以及创新素质,应用型本科培养的学生所从事的工作是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的操作构思或产品,其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从就业面向来看,职业本科培养的学生面向基层,应用型本科培养的学生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显然,这一细致的分析进一步确定并强化了“两者相似”的观点,即两种教育类型高度相似,甚至重叠。综上所述,把职业本科和应用型本科归为同一类事物的结论是可信的、理由是充分的。

(三)实践逻辑与分类缘由

尽管理论上职业本科和应用型本科可归为同一类,但现实中宜将两者进行分类发展和管理。因为在实践中将两者视作同一类,还是分类发展,不仅要遵循学理逻辑、教育逻辑,更要适应政治逻辑、社会逻辑。一定程度上看,发展教育要以服务于现实的政治与社会需要、有利于教育实践为首要原则,而不能单纯以学理来作为指引。职业本科和应用型本科要分类发展和管理有如下现实原因:

一是教育管理体制的原因。我国应用型本科多数是2000年前后新建的地方本科高校。从设立之初就一直归属教育部高等教育业务部门管理;而2019年第一批独立设置的职业本科从设立之初就明确由教育部职业教育业务部门管理。我国素来有“师出有名”“名正言顺,名不正言不顺”的文化传统,如此,要尊重历史,把上述两者作为两类教育。更需要正视的是,两类教育在不同业务部门管理下已形成办学惯性和路径依赖,按同一类教育来管理需要配套成熟的条件,目前条件还不太成熟。

二是利益与观念方面的原因。如果说地方本科向应用型本科的转型是一场观念重塑和利益调整活动,那么,在实践上把职业本科和应用型本科区分为两类教育还是归为同一类教育来管理和发展,也是一场观念和利益的重构行为。当前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本科转型之路还面临诸多困难。如果说现实中把应用型本科在政策上硬性与职业本科划上等号,无疑是在原有转型发展的基础上“加码”,会增加改革压力和难度,搅动原有的利益格局,这可能带来强烈反弹,影响应用型本科的发展。在观念认识方面也存在障碍。如此,把应用型本科和职业本科作为两类教育来发展是次优选择。

三是社会与文化方面的原因。如果说应用型本科在社会上是处于中性评价(不好也不坏)的话,那么职业本科并没有获得较高的社会评价。主要承担培养科学人才任务的普通教育显然受到更多青睐,而主要承担培养技术人才任务的职业教育则地位不高。这一情况不仅在我国存在,在其他国家也是如此。这既有“劳心者治人,劳力者受治于人”等文化因素的影响,也有不同教育类型对个人的回报率、不同类型教育对社会分层的影响等现实因素制约。为此,脱胎于普通教育的应用型本科宜作为一类教育,先天列为职业教育的职业本科宜作为另一类教育,而不宜将理论上两者相同这一观点照搬并用于实践。

二、应用型本科的困境及发展策略

(一)困境:宏观和微观之弊

在我国,应用型本科兴起和发展于21世纪后。2013年教育部主持开展了“应用技术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以此作为政策铺垫。2014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引导一批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释放出改革信号。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全面推进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型本科转型发展。经过几年的实践,应用型本科转型与建设取得了若干成绩:形成了明确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体系逐渐完善[11],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注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此同时,也存在办学目标游离化、政策执行功利化、实践探索表层化[12]等问题。目前,转型中有两个问题急需解决:一个涉及宏观层面的办学顶层设计,另一个涉及微观方面的人才培养具体操作。

一是办学理念、组织和行动需变革。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为应用型本科,不仅仅是称谓上的改变,而且涉及到以“应用”为核心词的办学理念的根本性变革,以及由此引发的组织、制度和行为的整体性变革,具体包括:人才培养理念要变革,办学功能要变革,组织机构要变革,管理制度要变革,教育教学行为要变革,教师发展方向和方式也要变革。事实上,“应用型”最重要的内涵是学校培养的学生更加符合社会需要,学校具备更强的服务地方、服务行业和产业的能力,落脚点是办社会满意的教育[13]。遗憾的是,部分学校缺乏充分和深度的思想认知,多数改革行动未触及并解决转型的深层次和关键性问题。之所以办学理念、组织和行动的转型如此困难,是因为“市场和社会是一个巨大的、开放复杂和不断变化的系统,依据社会需要、产业行业和市场发展要求,对于应用型高校办学来说无疑是一场结构性甚至可以说是颠覆性的变革,展现在它面前的是一条与传统学术型教育截然不同的道路……高校毕竟不是企业,它已经习惯在社会和市场之外的轨道上运行,并不清楚如何直接参与市场活动”[14]。这一观点分析了应用型本科建设的艰难所在,也指明了应用型本科的前进方向。面对市场和社会的不确定性挑战,地方本科高校要真正转型为合格的应用型本科,急需在办学理念、组织和行动方面进行变革。

二是重构专业和课程。应用型人才的核心特征是从事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技术或实践方案的工作,能够适应现实的职业岗位需要。人才培养的关键词是“技术”“应用”“职业”“岗位”。这要求人才培养全过程要贯穿、融入这些特征或要求。在专业建设层面,应用型本科建设的关键在于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是职业还是学科知识。众所周知,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学科知识为逻辑起点,但此模式并不适合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培养应用型人才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开展职业分析,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明确岗位工作任务,提炼核心能力,构建课程[15]。这一点已逐渐成为共识。如此,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要从原有以学科知识为逻辑起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向以职业为逻辑起点的模式转变。无奈的是,现实中仍有许多高校并没有主动选择以职业为逻辑起点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在采用以学科知识为逻辑起点的人才培养模式,仅仅是在增加实践课时比例、开设职业指导课程等方面作了局部调整,无法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另外,应用型本科的课程建设也相对滞后。转型前,主要是以理论课作为课程资源体系的主体;转型后,则应以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综合课程作为课程资源体系的主体,尤其是课程要多以项目课程、活动课程等形态呈现。这是因为应用型人才要以应用导向的课程资源来支撑,但遗憾的是,不少普通高校在转型过程中未能开展相应的课程改革,或者是有改革但力度不强。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