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格局下职业教育供给侧与需求侧协同高质量发展的策略

作者: 李俊玲 杨保华

摘 要 面对国际国内新形势,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改革,实现新发展格局,是国家顺应时代要求采取的全局性战略决策。新发展格局下的职业教育,首先需要解决的是职业教育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及其后续问题,包括有效供给不足和无效供给过剩、需求下降与需求外移等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是:加强供给侧与需求侧互动反馈,促进供需良性互动,避免政策失灵;畅通供需反馈,把握新旧动能转换良机;捋顺供需调控,实现职业教育“双属统效”。发展策略是:需求侧与供给侧协同发展,优化职业教育结构;供需协同创新,促进职业教育融合发展;供需协同拉动,引领职业教育服务社会;供需协同共进,鼓励职业教育先行先试。

关键词 新发展格局;职业教育;供需协同;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2)12-0041-04

一、研究缘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十四五’时期,要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1]。在此背景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改革协同推进”理念,推动构建“内外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国家应对新形势所采取的全局性战略决策,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

新的发展格局对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标志着驱动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动力与背景发生了重大变化[2]。职业教育在新发展格局下,更需要从供给侧和需求侧深化改革,协同构建能够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明确自身作为一种类型教育的发展路线,完成新格局下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任务。在新发展格局的实现过程中,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基础性意义[3],能够有效沟通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及教育链。推动职业教育在新发展格局下的高质量发展,从供给侧端充分发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应用技术研究、服务国家及区域发展和精神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多方优势;从需求侧端找到影响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问题环节,补齐新兴产业急需的人才短板,全面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人才需求之间对接,在满足不断提升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过程中,形成职业教育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平衡,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下,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夏晓青从协同学视角指出基于供给侧的改革是实现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的重要着力点[4];赵晓东等指出从供给侧多维度增加本科职业教育的适应性[5];鄢彬提出促进供给侧需求侧动态平衡来为新发展格局释放内需潜能[6];章君提出职业教育应在深化人力资源开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精准发力,不断增强新发展格局下的适应性[7];马彦指出新发展格局下职业教育需要打破供给侧和需求侧的“两张皮”现象,构建“产业需求侧主导”的人才培养体系[8];朱艳峰指出产业学院是以职业教育校企需求供给互补为运行基础的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举措[9]。从现有研究文献来看,当前相关职业教育供需两侧改革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宏观措施方面,而在供给和需求两侧协同发展改革的研究较为鲜见,因此明确新发展格局下职业教育的供给与需求两侧协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职业教育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现状与问题

(一)职业教育有效供给不足和无效供给过剩

在智能制造领域,随着技术知识与技术结构升级及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结构与素质结构的重塑,导致职业教育有效供给存在严重不足。据统计,2020年我国智能制造领域人才缺口约300万人;预计到2025年,缺口将增长到450万人左右,高技能人才有效供给严重不足正成为制约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当前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结构与当下市场需求不符,专业设置及调整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培养的人才专业知识技能单一,无法适应新时代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最终造成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供给无效的窘境。因此,职业教育亟需通过高质量发展,提高人才培养层次,不断加强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补齐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短板,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有效供给能力。

(二)职业教育供给滞后与产业链高端需求上扬

在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国家产业体系间的竞争主要集中在高端产业链人才的竞争。但目前我国产业链不稳、不强、易被卡脖子的问题依然存在。这主要源自于改革开放初期实行的“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发展模式。在过去的几十年,我国“世界工厂”的发展模式,使我国制造业总体处于全球产业链中低端。另外,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核心产业供应链的技术受制于人,断链风险不断加大。因此,站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高度,打造以职业教育专业群与产业群为载体提升产业链层级的发展平台,增强我国产业链的稳定性和发展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传统技能人才需求下降与中高端技能人才需求外移

当前,我国技术人才在需求侧端存在传统技能人才需求下降和中高端技能人才需求外移并存的现象。一方面,部分专业如人力资源、行政管理、文秘等专业培养的人才社会需求下降,存在大量的过剩现象[10]。另一方面,对海外技能人才需求加大。因此,解决技术技能人才领域的供需错配问题,促进技术人才结构紧跟产业,通过技术升级释放社会发展潜力的同时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形成有效供给反哺有效需求,是职业教育供给侧与需求侧协同改革的关键点。

三、解决思路:加强供给侧与需求侧互动反馈

新发展格局下,我国职业教育进入关键蜕变阶段,供需两侧均表现出较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抓住供给侧改革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将重点放在引导职业教育要素创新,解决中高端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足等供给侧结构性难题,能够形成职业教育供给侧与需求侧双向动态均衡的良好局面。

(一)促进供需良性互动,避免政策失灵

促进供给侧和需求侧形成紧密关联的互动反馈,能够避免职业教育管理中单方面的政策失灵。人才是引领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变革的第一推动力,然而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对技能人才的培养仍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尤其是中高端复合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其原因在于当前供需两端互动不足,单方面的政策体系未能发挥出令人期待的效果,存在单方面系统失灵的现象。故此,形成供需紧密关联又有区分的良性互动关系,需要供给侧与需求侧两种政策彼此配合协同并举,让职业教育更好适应新发展格局下我国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的支撑作用。

(二)畅通供需反馈,把握新旧动能转换良机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阶段,随之而来的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翻转课堂、慕课等新技术、新概念、新形式进入职业教育,为职业教育的教学方式方法和载体提供了新动能。新动能驱动职业教育结构性改革,将成为优化职业教育供给的重要路径。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数量不断增长的高新技术企业也是促进职业教育转型升级的新动能。据统计,2020年全国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7.8万家,庞大的高新技术企业群体对中高端人才和技术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不断通过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和推进职业教育升级,培养更多中高端复合型技术人才,满足企业对中高端技术技能人才不断增长的新需求,夯实我国职业教育和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三)捋顺供需调控,实现职业教育“双属统效”

在供需两侧加强互动反馈的基础上,捋顺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目标,能够激活职业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捋顺供需调控,实现供需两侧的相互配合,能够让职业教育的技术、师资和环境政策得到更有效地优化和调整,形成有效的知识网络和政策环境,进而促进职业教育结构升级和产业协同发展。一方面,政府主管部门通过适度简政放权,赋予职业院校一定的办学自主权,激活职业院校和相关企业的发展能动作用,不断提高产教融合的层次和水平,充分激发职业教育的活力与潜能,促进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增强职业教育对新发展格局的支撑作用;另一方面,在保证职业教育发展的同时需坚守民生底线,不断改善受教育者的基本教育需求和教育权益,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属统效”。

四、发展策略: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改革协同并举

(一)供需协同发展,优化职业教育结构

随着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改革的持续深入,职业教育需要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效率,提升自身层级,全力推进需求侧管理和供给侧结构改革协同发展。一方面需注重发挥需求管理的“稳定器”作用,有效规避传统产业结构下行业人才供给饱和过剩的矛盾及风险,实现需求侧管理对供给侧改革的有效牵引,保障职业教育的长效发展。另一方面,发挥供给侧改革是职业教育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速器”的作用,推动解决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的中高端供给不足问题,完善国家职业教育纵向体系和发展标准;通过对智能制造典型工作场景的分析和描述,在教学内容上对接产业发展链,根据学习对象认知特点,组建个性化项目课程,构建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的项目化培训资源共享平台,将场景化真实项目与成果转化为教学、实训资源,促进技术创新反哺学生培养,实现工作内容与教学内容对接、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对接。

(二)供需协同创新,促进职业教育融合发展

协同创新是以知识增值为核心,以政府、企业、大学、研究机构、非营利性组织和中介机构等为主体,共同组成的大跨度创新模式,是当今科技创新的新范式。当前,“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和“新基建”是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维度,借助新技术、新理念给职业教育带来的创新契机,在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构建人才供给—需求反馈—多元主体培养的良性互动关系,实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深度发展,是职业教育供需协同创新的核心要义。通过发挥各参与主体的优势、实现资源整合及优势互补,以嵌入式和沉浸式方式促进职业教育与文化传承、技术创新融合发展;以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为主旨推动职业教育与企业融合发展,协同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活动,协同实现“政用产学研”一体化[11],最终产生1+1+1+1+1>5的非线性效应。通过这一过程,高职院校能够实现“新供给创造出新需求”,促进职业教育产教跨界发展、深度融合。如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校企双主体“七共”建设机制,创新校企合作形式,促进职业教育融合发展。一是资金共投,学校投入人才培养服务费、校企共投创新中心建设费用;二是方案共制,共同制订专业集群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三是教学共施,采取“一课双师”创新教学模式,探索“一项目、一团队”模块化教学路径;四是资源共建,双方共建集“专业标准输出、人才培养培训、技术研发应用、成果孵化推广”于一体的创新平台;五是师资共融,共同组建“项目引领、矩阵联动”的校企混编、专业融合教学团队;六是成果共享,积极推进科研成果与产业应用,共享创新应用成果;七是风险共担,学校制订绩效考核评估体系,每年对校企双主体办学情况进行考核评估。

(三)供需协同拉动,引领职业教育服务社会

面对新发展格局下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职业教育要在明晰类型教育定位的前提下,通过供需协同拉动,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一是对接社会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实现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与国家重大战略布局和区域发展布局同向同行,深化职业教育与先进制造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接,提升职业院校专业布局与企业人才需求的匹配度。二是持续深化校企合作办学。打造一批与企业共建共进共享的高水平集成平台,聚焦区域产业链的新兴高端产业,以区域重点产业群打造高水平专业群,以先进技术为纽带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层次和供需适配度。三是深化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融合发展。以高质量职业教育作为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支撑,强化高职院校的社会培训职能,开发线上线下教学资源,优化社会服务队伍,打造品牌培训项目,促进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的深度衔接,形成符合地方特色的专业培训机制,以缓解地域人力资源市场结构性变革对职业教育造成的冲击,实现项目特色化发展,持续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质量、能力和水平。四是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通过实施“中文+智能制造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建立海外学院,对接国内跨国企业的人才需求,立足专业特色,服务“走出去”的企业人才本土化战略,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