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本科教育的政策演变、现实困境和发展路径

作者: 陈永利 李素敏

摘 要 在社会互构论视角下,职业本科教育是人的发展、教育发展、社会发展的互构共变,是多元主体的跨界融合、系统整合、发展演进,是一种新型跨界融合教育。这种人才培养类型和培养层次的共时性、相应性、互构性变化,带来新的理论建构和路径探索。从政策演变来看,职业本科教育先后经历理念提出、试点探索、落地实施、完善法治等阶段,正在跨入内部装修的攻坚阶段。从实践来看,职业本科教育主要面临办学体量较小、受益群体较小、办学类型复杂、办学实力不足、经费来源单一、办学后劲不足等现实困境。从生成逻辑来看,人的发展是职业本科教育的本质性逻辑,教育发展是职业本科教育的内生性逻辑,社会发展是职业本科教育的外生性逻辑。因此,职业本科教育的发展路径是:打破教育观念束缚,推进教育公平;健全投入保障机制,解决资金瓶颈;构建评价与培养体系,提高话语权;稳步扩大办学规模,推进职教高考与普通高考改革;消除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壁垒,推进共生融合。

关键词 职业本科教育;社会互构论;互构共变;跨界融合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2)16-0053-06

2021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7.8%,高等教育事业进入教育类型多元化、教育层次贯通化、教育结构系统优化、教育质量再提升、教育改革跨界融合的普及化发展阶段,这是职业本科教育的内生驱动逻辑。随着产业的转型升级、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人力资源强国和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服务需要,职业本科教育在与社会互构共变过程中契合了更高质量、更加充分择业就业和创业兴业的迫切需求,这是职业本科教育产生的外部驱动逻辑。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是教育内部需要和外部需求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是发生在人、教育、社会之间的一种新型跨界融合教育,带来人才培养类型和培养层次的共时性、相应性、互构性变化,促成基于社会互构理论的新型教育理论。新理论的产生,表达了人们对教育的新理解和新诠释,也为教育政策、教育实践、发展路径提供了理论支撑。社会互构论主张互构共变的建塑与型构,为职业本科教育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提供了新的阐释视界[1]。本研究基于社会互构论视角探析职业本科教育,为职业本科教育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提供理论性和框架性参考。

一、职业本科教育的概念界定与基本特征

(一)概念界定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依据2022年5月1日施行的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新修订《职业教育法》)对职业教育的界定,职业本科教育是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种职业或者实现职业发展所需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而实施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建设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技能型社会是职业本科教育的社会环境基础,是在教育与社会以及与人的发展相联系的辨证统一中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战略规划。在职业教育视野下,职业本科教育是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社会化、质量化、类型化、跨界化转型升级的产物,是职业教育划时代的跨界性变革。在高等教育视野下,职业本科教育是中国特色现代高等教育体系层次化改革、结构化改革、体系化建构的产物。从社会互构论来看,职业本科教育是指为了促进人的发展、教育发展、社会发展,在个人、教育、社会之间互构共变过程中产生的教育效应或变革结果,具有鲜明的职业性、高等性、本科性、类型性、学位性、跨界性。促进人的社会化、职业化、技术技能化,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和就业的现实需求,顺应世界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是职业本科教育的根本遵循和路径依赖。职业本科教育在促进就业创业兴业的过程中促进人的发展,在促进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技能型社会建设的过程中推动社会的发展,在促进人与社会互构共变过程中推动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基本特征

职业本科教育在更广阔的“人的发展”“教育发展”“社会发展”的互构共变过程中相互建塑与型构而成,具有鲜明的标志性特征。高质量发展和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是跨越性变革和跨界性融合的必然选择。学界对职业本科教育高度关注。姜大源提出“三个特色”,即鲜明的中国特色、职业特色、原创特色[2]。马东霄提出“三边界特征”,即职业教育本质属性的类型边界、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层次边界、独特价值贡献的生长边界[3]。王兴提出“四性特征”,即应用性、层次性、创新性、复合性[4]。崔奎勇等人提出“六性特征”,分别指适应性、高等性、职业性、本科性、技术性、实践性[5]。从内涵与边界来看,职业本科教育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第一,职业本科教育是面向行业企业生产、依据职业需要整合技术、重视物化技术对人的塑造与培养的职业教育[6],其基本特点是遵循职业教育规律的职业性,是职业教育链与现代产业链、技术链紧密对接,现代职业技术人才链与数字链、创新链有效衔接,这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本源逻辑。第二,职业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其基本特点是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的高等性,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专门教育,包括高等职业学校的本科教育和普通高等学校的本科职业教育,这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发展逻辑。第三,职业本科教育是本科教育,其基本特点是遵循本科教育规律的本科性,完善了学历制度体系,是深化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现代化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创新举措,这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必然逻辑。第四,职业本科教育是类型教育,其基本特点是遵循教育类型定位的新理念,是与普通本科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类型逻辑。第五,职业本科教育是学位教育,其基本特点是遵循学位教育规律的学位性,将其纳入国家学位制度体系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学位逻辑。第六,职业本科教育是跨界教育,其基本特点是嵌入社会的、经济的、政府的、行业的、企业的跨界融合。跨界的教育,必须有跨界的思考,这是职业本科教育哲学反思的逻辑起点[7]。这种高度复杂融合的跨界逻辑,促成新修订《职业教育法》明确“政府统筹、分级管理、地方为主、行业指导、校企合作、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第七,职业本科教育是实践教育,其基本特点是职业技能、职业资格、职业能力的实践性,课程结构是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技术技能与职业知识、实习实训与行动能力的互构融合,教学过程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德技并修、面向实践、面向市场、促进就业的逻辑建构,这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实践逻辑。

二、职业本科教育的政策演变

(一)理念提出和试点探索阶段(2014-2020年)

2014年5月2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首次提出“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开启了我国职业本科教育的新探索和新征程。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拉开了职业本科教育试点工作序幕。根据试点招生需要,分别于2019年、2020年先后独立设置少量职业本科教育专业,摆脱和突破普通本科教育专业目录限制,以专业设置为引领推进职业本科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历史性的突破和开创性的革新。2020年9月16日,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将试点工作提到稳步推进、支持试办、推动转型、适度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新高度。

(二)落地实施的划时代发展阶段(2021年)

2021年1月至3月,教育部先后印发了《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按照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职业本科教育的要求,首次明确职业本科教育的学校设置标准和专业设置办法,对职业本科教育专业目录进行系统性设计、前瞻性布局、专业化升级和数字化改造,形成19个专业大类、97个专业类、247个职业本科教育专业的体例架构。同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职业本科教育发展提供了思想引领、行动指南和理论遵循。同年8月,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明确提出,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实现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学习成果双向互通互认、纵向流动。同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确立职业本科教育稳步发展、高标准建设、扩大招生规模、保持三不变(办学方向、培养模式、特色发展)等总基调。同年1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关于做好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工作的意见》,首次明确将职业本科教育纳入现有学士学位工作体系。同年11月,财政部、教育部印发《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资金管理办法》,首次将职业本科教育列入职业教育生均拨款制度范畴。职业本科教育进入全面构建和落地实施的划时代发展阶段。

(三)完善法治和内部型塑的攻坚阶段(2022年)

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将多年来党中央决策部署、政策举措、改革实践成果、创新理念理论转化为法律规范,为发展职业本科教育预留了空间、提供了法律保障。至此,职业本科教育的标志性和引领性方案都已出台、基本框架体系已建立、顶层设计规制已完成。这一时期,人民日益增长的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加多样的教育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的教育发展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人的发展、教育发展、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矛盾[8]。一方面,要解决教育发展中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不断提高职业本科教育质量,促进职业本科教育公平,加快推进职业本科教育适应性;另一方面,要全面贯彻落实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着力破解其中的体制机制障碍,让每个接受职业本科教育的孩子都能实现类型上的差异化发展而不是高低层级上的差异化发展[9]。因此,在各方主体需要和利益博弈面前,职业本科教育已从构建阶段进入到增值赋能、提质增效的攻坚阶段,必须遵循互构共变和跨界融合的基本规律,处理好人的发展、教育发展、社会发展之间的互构共变和跨界融合关系,以更好地适应人的发展需求和社会的发展需求,主动回应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期待、人的发展新期盼、社会发展新需求,以获得合法存在的社会基础,创建稳步发展的社会环境。

三、职业本科教育的现实困境

国家层面陆续出台系列标志性政策文件和法律法规,推动了职业本科教育里程碑式的改革进程。高质量发展和稳步发展成为聚焦点,这是职业本科教育的跨越性变革和跨界性互构共变的效应或结果。职业本科教育以全新的教育类型定位、本科层次定位、嵌入社会的跨界定位登上历史舞台。然而,由于办学时间较短,职业本科教育还处于理论构建和实践探索的初期阶段,面临场域内部、场域外部、理论话语体系亟待重构与完善的现实困境[10],标准制度建设落地难、办学条件支撑保障难、专业建设迭代升级难等发展瓶颈[11]。

(一)职业本科教育办学体量较小,受益群体较小

从政策演变和试点实践来看,目前还没有完全意义上的4年制职业本科教育毕业生。从在校生数量来看,2021年普通本科教育在校生1893.10万人,而职业本科教育在校生仅为12.93万人,体量还非常小;从招生数量来看,2021年普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在全国高考中占比约44.40%,而职业本科教育招生4.14万人,占比仅为0.41%,受益群体还非常小;从高校数量来看,普通本科教育高校多达1238所,而职业本科教育院校仅为32所,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优势还不明显。另外,职教高考只设置高职专科教育招生,未设置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还不能满足职教高考群体对职业本科教育的迫切需求。因此,职业本科教育体系规模还不足以满足人的发展需求、教育发展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职业本科院校类型复杂,办学实力不足

2021年全国有职业本科教育院校32所,主要类型为:公办高职专科院校独立升格为职业本科教育高校,即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1所公办;民办高职专科院校独立升格为职业本科教育高校,如辽宁理工职业大学、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湖南软件职业技术大学等21所民办;公办高职专科院校与独立学院合并转设为职业本科教育高校,如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等9所公办;独立学院独立转设为职业本科教育高校,即景德镇艺术职业大学1所民办。另外,还有少量应用型本科高校自行申办部分职业本科教育专业,高职专科院校与普通本科高校合作试点举办部分职业本科教育专业,普通本科高校自行申办少量职业本科教育专业。从举办高校类型来看,民办居多占主体,公办较少处劣势,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参与较少,双一流普通高校无一参与,企业办学主体作用未发挥,导致办学实力严重不足。因此,职业本科教育社会认可度较低、社会知名度不高、社会适应性不强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