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专融合: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的路径选择
作者: 郭丽君 廖思敏摘 要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中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虽然具有不同的内涵,但二者是不可偏废的共同体关系,当前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日益增长,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通专融合”发展符合国家定位、社会需求和人的内在需求,但在具体实施中存在教育理念认识的偏离、课程设置分野、教学实施龃龉等现实困境。基于此,应树立正确的通专教育理念,构建通专融合的课程体系,完善教学实施的各个环节,推动通专融合发展,进而促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良性健康发展。
关键词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通识教育;专业教育;通专融合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2)16-0059-06
2021年4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提出了建设技能型社会的理念和战略。为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建成,到2035年技能型社会基本建成,这标志着技能型社会建设正式成为国家战略。建设技能型社会的关键在于强化职业教育类型特色,促进不同层次的教育纵向贯通、不同类型的教育横向融合,逐步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培育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
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建设技能型社会的关键之举。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提出“把发展本科职业教育作为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一环”[1]。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同级不同类,是两种不同类型但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层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亟须融合发展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
一、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中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之辩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依据职业教育办学规律实施的本科层次水平的教育,目的在于培育高水平的技术技能人才,必须坚持“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性质与属性,而让两种属性和谐共生的必要途径是融合发展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一些职业院校忽视通识教育、过分强调专业教育渐渐为社会所诟病,因此,社会各界对于职业院校实行“通专融合”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一)通识教育的内涵
“通识教育”又称为“通才教育”或“普通教育”,它是与职业教育、专业教育相区分的教育思想理念与教育方式,其培养目标是使受教育者提升素质,养成健全人格。通识教育的渊源可追溯至古希腊时期的博雅教育,是自由教育演变的产物,是自由教育思想和教育实际的结晶。博雅教育和通识教育皆非功利主义和工具主义,但博雅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绅士,而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养成健全的人格、培养完整的人。“通识教育”一词是由美国波德恩学院的帕卡德博士在19世纪早期提出的,并将其与高等教育相融合,认为其是接触专业教育前应当了解的综合知识的教育。我国学者对通识教育形成了较为完整统一的认识:“从本质上讲,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它是一种非职业的、面向全体大学生的教育;就其目标来说,旨在培育社会中的人和民族的人,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就其内涵来说,它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培训。”[2]近年来,随着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发展,在本科层次职业院校中发展通识教育早已成为共识。
(二)专业教育的内涵
专业教育从发展脉络上说,是与大学同时产生的,因为大学自中世纪以来就具有专门性。在“专业教育”的内涵阐释上,布鲁贝克在《高等教育哲学》中把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划等号,并把它看作是一种对工作的培训[3]。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张楚廷认为“专业教育是在大学期间学生学习的一个专门领域,也是大学教育活动的基本组成形式”[4]。北京大学教授陈向明指出,“专业教育是对学生开展的教育内容,指按专业发展的不同时期和产业的划分,按专业类别划分,并对学生产生特殊的影响力”[5]。综合以上观点,可以给专业教育下一个宽泛的定义:专业教育是指按知识、学科发展与类别、社会职业分工、社会需求等分类进行高深专门知识的教学与学习的过程。
(三)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无论是职业本科、职业专科还是普通本科亦或是应用型本科,其天然就包含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大部分内容。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并不是相互拒斥的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的共同体关系。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广泛基础与扩展,而专业教育则是通识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与深化,专业教育是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通识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在不同背景下的涵义是不同的,其涵义可以从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三个方面加以剖析。
其一,作为一种教育理念,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代表的是不同的教育思想,前者培养的是“通才”而后者培养的是“专才”,二者有着本质之分。其二,作为一种教育内容,通识教育是指专业性的知识和技能,一般指公共课。专业教育是指有明确专业方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一般指专业课。前者有助于扩大后者的知识宽度、培养综合素养,后者有助于促进前者的知识深度,使其术业有专攻,二者相辅相成。其三,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完整的人,不仅具有精深的专业特长更具有广博通达的见识。专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专一适用性的人才。从这一角度看,专业教育是通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具体到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领域,尤其是在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大背景下,需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合,在通识教育的理念指导下,构建通专融合的教育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既满足国家、社会对人才需求,又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人才培养道路。
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实行“通专融合”的必然趋势
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实施学科人才和应用人才分类,通识和专业教育彼此相结合的培养制度”[6],这为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明晰了实行通专融合的发展方向。通专融合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动态平衡,要兼顾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和外部的适切性[7],符合人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
(一)符合国家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定位
国家颁发的一系列政策文件表明,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依据职业教育办学规律实施的本科层次水平教育,其培养目标是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理智和理性能力,主张将学生培养成完整的人,具体来说就是培养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思维能力等,专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谋生能力。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能够培养知识广博、具有创造性且对专一领域有专攻的技能型人才,这类人才符合国家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本科层次职业院校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兼顾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动态平衡,在专业发展的整个进程中,坚持人文和科技素质的培育。既要设置通识课程体系,也要优化通专课程结构,在协调通识课程有关资源,开设好人文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科学素养等通识课程的基础上,确保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产业生产过程相结合,搭建完善的通专融合课程体系[8]。
(二)满足社会对高层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旺盛需求
在技能型社会建设的背景之下,企业和工作单位对于劳动者的能力要求发生了变化,不但需要劳动者是职业领域的“专才”,即具备丰厚的专业知识储备、掌握娴熟的操作技能,还要具备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创新创造精神,概括而言,国家和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具有创新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如果说专业技能是走向工作岗位的一块“敲门砖”,那自身所具有的职业道德修养、科学素养、团结合作、踏实的工作态度等综合素质是决定其在工作岗位上达到何种高度的“垫脚石”,“敲门砖”固然重要,但“垫脚石”更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如今的用人单位不一定要求劳动者科班出身、专业对口,更倾向于期待劳动者具备“垫脚石”般的态度和综合素养。由此可见,单凭专业教育很难满足国家和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而这些素养正是通识教育能够实现的目标。因此,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要积极推动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既要站在实用主义和经验主义思想的角度上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又要避免落入工具主义的窠臼,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与修养等内在综合素质,全方位体现教育的作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满足国家和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日益旺盛的需求。
(三)符合人全面和谐发展的内在需要
所谓“人的全面综合发展”是指将“人”的基本能力进行划分,包括“德”“智”“体”“美”等方面的综合发展。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仅靠专门的技能来教育人是不足够的,只有专业或职业的学习,能使人变成一个有用的机械、机器,不能实现人的全方位、协调的发展,教育最基本的目的是使学生们理解价值观并对之产生充沛且热烈的情感[9]。而爱因斯坦所提到的让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正是需要通识教育才能实现的内容。实用主义和工具主义倡导的专业知识技能短期有效,但却缺乏长期稳定的续航能力,尤其是在这个信息快速膨胀的时代,假设劳动者具备娴熟的专业操作技能,但缺乏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学习方法,难免会面临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淘汰。部分高等职业院校一味注重学生在校过程中专业性知识、技术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其人文科学素质的涵养、创新创造精神的树立和优良价值观的塑造,以致于学生毕业后只拥有较强的专业知识技能,但却面临贫瘠的科学人文素养、狭隘的视野、较差的社会适应能力等现实,毕业后无法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和多样化标准的用人单位。
而通识教育正是为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和谐发展,帮助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为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本科层次职业院校要审时度势,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深度融合,才能帮助学生既实现术业有专攻,具备做事的本领,又增强学生深厚的科学人文素养,塑造正确的价值观,有做人的修养,进而让学生拥有毕业后永续发展的能力,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三、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通专融合”面临的困境
在通专融合的实践探索过程中,本科层次职业院校不可避免地保留了一些职业教育的惯性,受到“就业导向”和“专业划分过细过窄”等影响,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存在“两张皮”现象,二者融合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
(一)教育理念认识的偏离
通专融合是一种教育理念,即实现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目的是为了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既掌握职业发展专业知识技能又具备科学人文素养的人才。但是在我国本科层次职业院校通专融合的实践探索中,对二者教育理念及其关系的认识存在偏离,未能将通专融合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加以认识,导致通识教育理念和专业教育理念彼此处于游离的状态。
第一,本科层次职业院校通识教育的机构发展不健全,缺乏对通识教育的专门研究。在理论上,我国通识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发展缓慢,没有形成符合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发展规律的理论体系;在实践上,往往复制国外的通识教育实践模式,直接嫁接到我国的高等教育领域中来,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无法指导国内本土教育[10]。本科层次职业院校不能照搬国外或者其他院校通识教育发展的经验,应该力图找到一条贴合学生、契合本科层次职业院校的通识教育发展之路。部分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对通识教育缺乏顶层设计,究其背后原因,是其缺乏对通识教育进行科学研究,甚至部分院校都未曾设置通识教育研究部门[11]。纵使部分职业院校认识到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开设了诸如通识教育中心此类的研究机构,也很少能够起到实际作用,很少能够真正以通专融合理念为指导,开发和设计出核心的通识教育课程,最终只能形成一些通识教育选修课或者“水课”,导致通识教育流于形式,未能实现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