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标准与实践路径
作者: 槐福乐 常熙蕾 吕清摘 要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我国已建成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但“质”的发展仍是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遵循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教育性逻辑、政策性逻辑和战略性逻辑,阐释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性,从生态平衡发展观、质量管理发展观和人本主义发展观出发,论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从价值标准、功能标准与方法标准三个维度构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标准,并据此提出制定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战略、完善职业教育高质量标准建设、发挥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挥棒作用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
关键词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内涵;标准;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2)21-0013-06
党的十九大确立了高质量发展的总基调。职业教育作为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建设具有重要作用。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顶层设计,明确了工作要求,意见的颁布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确立、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提供了政策支持。
随着政策话语的生成,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被广泛关注,并进行了充分的学理性探讨。纵观学界关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研究,主要聚焦在三个方面:一是结合我国社会各领域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价值进行深入研究。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新经济、新业态、新技术及人力资源需求的市场变化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职业教育发展应审时度势,从办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上积极回应社会发展与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1]。为实现“十四五”期间教育改革的目标,职业教育应着力提升适应性,即适应人的多样性发展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2]。二是聚焦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相关研究从职业教育各方利益诉求的关系入手,认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提升人民教育“获得感”的重要渠道[3],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战略性工程[4],是加快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5]。三是讨论了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从职业教育面临的现实挑战出发,诠释了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从立德树人、体系建设、内部治理、数字化升级、国际品牌打造等方面提出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6],从产教融合[7]、校企合作[8]、人才培养[9]、师资队伍建设[10]及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建设[11]等内容出发,提出了更具针对性的发展路径。
整体而言,学者们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方面已经形成了共识,认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政治、经济、文化等息息相关。不仅如此,学者们还注意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以改进职业教育现实问题为突破口,但对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前提与理论基础、衡量标准以及实践路径等问题,还留下了一定的研究空间。基于此,本研究基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前提,论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并据此提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标准维度及实践路径。
一、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前提
(一)教育性逻辑
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领域结合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不能简单地将其认为是经济领域高质量发展的拓展,而应从职业教育的特色教育类型出发,探析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性逻辑。据统计,2021年,中、高职学校共计培养1000万左右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同时,在职业培训方面,全国1万余所职业学校每年开展各类培训上亿人次,进而形成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职业教育办学格局[12]。职业学校教育的规模扩张以及职业培训的发展,促进了技能型社会的发展,使职业教育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但随着国际化、数字化、市场化和教育现代化的加速,职业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而职业教育类型办学特色不够鲜明、办学主体单一化、产教融合不够深入、规模质量不够匹配、经费难以保障等正影响着职业教育高质量的发展[13]。归根究底是由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职业教育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职业教育发展之间的矛盾,集中体现在了职业教育质量上。仅仅满足职业教育增量是远远不够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迎合了时代发展需要,有利于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促进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能够实现职业教育“总量扩张”向“内涵发展”的整体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职业教育“去污名化”,增强社会公众对职业教育的获得感,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结构性矛盾。
(二)政策性逻辑
改革开放后,教育质量得到了广泛关注,由此推出了一系列推动教育质量发展的政策指导文件,各政策文件虽有不同侧重,但仍对职业教育变革与转型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80年代,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总结我国教育发展的成绩和问题,并指出了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培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人才,此阶段虽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但对于职业教育质量问题并未引起足够重视。20世纪90年代,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并指出职业技术教育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积极发展[14]。《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了教育质量的重要性,但对于如何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如何提升职业技术教育质量并未明确规定。21世纪以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将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作为重点,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如今,《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等政策的落地实施,为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更是直接提出了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五个”坚持,明确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工作要求。
(三)战略性逻辑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职业教育培养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是重要保障。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现在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职业教育自觉围绕区域产业人才需要而“转”,随区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而“动”,为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而“变”,跟着产业结构升级而“走”[15],体现了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责任与战略愿景。随着职业教育高质量被社会公众广泛关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应以职业教育的时代责任为出发点,遵循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战略,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的适应性,顺应教育模式变革大趋势,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符合高质量标准,进而实现人口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型升级。
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以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外部逻辑为出发点,结合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特征,从生态平衡发展观、质量管理发展观和人本主义发展观三个方面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内涵进行阐释。
(一)生态平衡发展观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既要遵循职业教育内部发展逻辑,又要注重与外部因素在结构上保持平衡、在功能上实现优势互补,从而处于生态平衡状态。一是机制平衡,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经济社会发展催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同时,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在满足个人需求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生态平衡发展,这也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职业教育自身的系统性变革与调适,最典型的表现是职教本科的出现与发展。二是结构平衡,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由“中职—职教专科—职教本科”的职业学校教育体系与职业培训体系共同组成,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彰显了职业教育的责任与担当,以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重的职业教育发展结构趋向更加平衡。三是过程平衡,从职业教育系统要素的不断调整可知,职业教育的发展正处于由不平衡向平衡发展的过渡阶段,这一过程凸显出了我国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独特特征,还应不断调适以期实现更大、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进而呈现出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样态。
(二)质量管理发展观
作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基本主题与方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内涵丰富性[16]、主题多元化、内容拓展性等相关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职业教育质量管理观的革新。
学术界对“质量”概念的界定有共通之处,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定义:“质量是指实体的若干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17]。这一概念指明了质量的本质,将企业管理领域中的质量管理观引入职业教育领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ISO“质量”定义与职业教育领域“质量”相差甚远,企业管理领域的质量管理具有“统一性”“逐利性”特征,而职业教育领域的质量管理更侧重“多样性发展”,机械地将企业管理领域的质量管理观引入职业教育领域,无法揭示职业教育质量的本质[18]。因此,引入质量管理观,首先应兼顾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有机结合,职业教育作为与企业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并不意味着只有企业是职业教育质量的承担者,应兼顾职业学校学生与教师等多主体的发展;其次要吸收借鉴企业管理领域统一标准的质量管理观,在统一标准的基础上建立非统一标准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且相对灵活的职业教育质量观,即广泛关注职业教育各主体的特征及其发展方向,通过自己设定的标准来衡量自身发展质量,超越基于外部标准的、依靠外部评价和监管统一标准的企业管理质量观,要融合职业教育自身发展,树立具有职业教育发展特色的职业教育质量观;最后注重职业教育质量的全面性发展,树立职业教育全面与全要素发展的质量观。从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出发,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提出“国家鼓励发展多层次和形式的职业教育,推动多元办学,支持社会力量广泛、平等参与职业教育”;从职业教育管理机制出发,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指出:“应实行政府统筹、分级管理、地方为主、行业指导、校企合作、社会参与”[19];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出发,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其中不仅包括职业学校教育,还包括职业培训[20]。因此,应建立全过程、全员参与、全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质量发展观。
(三)人本主义发展观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但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路径依赖[21],政策贯彻实施多以外部指标作为衡量标准,忽视了质量提升中“人”的主观能动性。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关切着学生接受高质量职业教育的权利,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黄炎培曾指出“凡精神必由形式而生”,职业教育领域中的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的精神等必定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产物,需要职业学校学生在实践中养成,并最终形成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追求[22]。在质量提升过程中,教师是质量提升的另一关键主体,目前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展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每年需要培养100万左右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障。因此,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职业教师教育彰显办学特色,培养一流的职教师资,从“培养什么样的人”“由谁来培养人”的角度出发,不断完善专门化培养与职后培训相结合的“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机制,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基于职业教育两大主体——学生与教师,考量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彰显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同时也是职业教育以“人”为本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理念体现。
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标准维度
(一)价值标准: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培养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
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个性更鲜明,实现了从崇尚劳动、经世致用到服务社会与尊重个性、面向人人的转变[23]。作为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地位的类型教育,职业教育同样遵循教育规律,具有内在教育性逻辑特征,体现出教育培养人的价值立场。但就目前职业教育育人模式来看,职业教育受普通教育影响较大,使其类型特征相对模糊,培养的学生难以满足劳动力市场需要,容易陷入“低技能陷阱”。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和决定性意义是人的全面发展[24],而职业教育类型定位鲜明地指出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应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