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评价改革引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理路与实践向度
作者: 孙延杰 韦卫 李祥摘 要 职业教育评价事关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引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强职业院校人才供给与社会发展需求匹配的必然。职业教育评价改革既能满足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又能满足社会发展的现实诉求。但在职业教育评价改革整体推进的过程中仍存在职教高考制度不完善,缺乏起点入学机会的评价;学校评价体系少特色,缺乏学习过程平等的评价;用人环境导向难扭转,缺乏学习结果公平的评价等问题。因此,需要完善职教高考制度,建立起点入学机会的评价机制;加强职校分类评价,推动学习过程平等的评价改革;改善用人评价环境,促进学习结果公平的评价氛围。
关键词 教育评价改革;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逻辑理路;实践向度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2)21-0019-06
一、问题提出
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新时代背景下,高质量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命题和新要求,职业教育评价事关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引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强职业院校人才供给与社会发展需求匹配的必然。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强调通过“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完善办学质量监管评价机制”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以质图强”,以促进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指出,要健全职业学校评价,改革对学生、教师队伍建设、产业行业企业参与的评价标准,建立健全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评价指标和评价制度。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切实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到2035年,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需求高度匹配,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2022年5月1日修订施行的《中国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指出,为推动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应健全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制,建立职业教育评价体系,形成体系性的质量评价监督机制督促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因此,利用教育评价改革来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未来一段时期内职业教育发展的主线、方向和现实诉求。
学界对于职业教育评价的研究多集中于宏观分析、理论探讨、元素剖析及实践探索四方面。在宏观分析上,学者们基于《总体方案》进行了整体性的职业教育评价分析以及职业教育的改革研究[1][2][3]。在理论探讨方面,学者们注重用理论的引用及模型的构建来创新职业教育评价的理论贡献,强调关注“人”的发展及内在规律,为职业教育评价的各方面改革提供学理基础[4][5]。在元素剖析方面,相关研究主要对评价的主体、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在评价主体上包括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深入探讨[6][7],在评价方式上注重对增值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第三方评价的探讨[8][9],既有整体性的分析也有针对某一点的深入分析。在实践探索上,学者们对职业教育评价试点实施的情况进行研究,通过实施效果来分析现存的困境并提出针对性意见[10][11]。
综上所述,学界关于职业教育评价的研究已经相对丰富,为本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支撑,但现有研究鲜有回应教育评价改革如何引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这一问题,当前的职业教育评价仍处于碎片化的摸索实践状态,少有体系性的逻辑理路,缺乏以学生需求为主的职业教育评价改革的逻辑起点、过程及结果的整体性研究。因此,本研究基于职业教育评价体系中存在的起点、过程及结果之间的相互影响,掌握系统各层级主体之间的平衡协同关系,厘清评价各主体之间的逻辑理路和现实适切性,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同时,对职业教育评价改革的现状进行系统分析,找到职业教育评价改革发展过程中的难为、可为之处,进一步为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向度,进而实现教育评价改革引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诉求,这也是职业教育评价改革的目标所向。
二、教育评价改革引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理路
职业教育评价需要不同的主体共同参与,《总体方案》中要求政府、学校、教师、学生以及用人单位承担相应的评价角色,这些构成了引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评价主体结构,贯穿职业教育评价起点、过程及结果的改革全过程之中,每个阶段的每个主体都有不同的价值诉求。相应的,职业教育评价改革对其社会和个体的发展也有不同的逻辑理路,既是满足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又是满足社会发展的现实诉求。
(一)职业教育评价改革是满足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
社会的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正在不断提高,对人的发展要求和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即使教育还没有在全体人民中取得它应有的地位,它至少已为每一个人做出了一定的贡献”[12]。自马克思提出人的全面发展观以来,其理论从最初的“智力与体力的协调发展”演变到如今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随着“人”这一主体在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当社会的发展不断需要高素质、个性化、专业化的技术技能人才时,职业教育得到大力推广和普及,并向高质量发展目标迈进。但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更为完善的评价机制来保障,需要以职业教育评价改革为契机,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促进。
其一,教育评价改革引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将促进个体的社会化。个体通过职业教育获得知识、技术和能力,提高了劳动效率,获得丰厚的物质财富,为个人谋生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也为个体进一步发展及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其二,教育评价改革引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将促进个体的个性化。职业教育评价改革遵循人的发展规律,以实现满足人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尤其是在专业建设等方面的改革,使得职业院校的学生个体能够将自身的兴趣爱好、自身特长和所学专业相结合,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现了“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特点。
其三,教育评价改革引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个体从谋生到自我实现的人生转变。促进个体谋生到自我实现的人生转变最重要的体现是终身学习,将终身学习的理念贯穿到个体发展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兴职业的不断出现,社会职业也在不断发生更迭变迁,这就要求通过职业教育评价改革对学生进行终身教育,促使他们不断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及储备能力,从而能够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有效发挥人生潜能。
(二)职业教育评价改革是满足社会发展的现实诉求
现代社会的发展对科学技术的快速更新提出了更高要求,能否将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生产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产品决定了社会的发展进步程度,这一切都需要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型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传统的、陈旧的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已不再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这就需要通过职业教育评价改革改变以往落后的职业教育培养状况,从而在教育评价改革的过程中引领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其一,社会的不断发展带动经济结构的调整,从而促进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社会的发展变化催生出许多新兴职业、产业和行业,呈现出由农村经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的产业结构趋势。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是高附加值、高技术化的产业,因此,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建立在工业经济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质的飞跃,这就需要职业教育培养大量的高技术、高素质的劳动者,带动产业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从而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其二,教育评价改革引领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多层次、多领域的技术型人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要想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不仅需要普通教育培养的知识型人才,也需要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型人才。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情况来看,亟需通过职业教育评价改革来转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同质化的现状,改变传统的就业观、择业观,实现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其三,职业教育评价改革提升劳动者素质,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职业教育评价改革从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及用人单位等主体出发,坚持内部和外部改革相结合,为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途径。这不仅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社会素养、职业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劳动者素养的提升也会带动区域人口整体素养的提高,同时职业教育的发展使得个体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促进社会的公平化,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三、教育评价改革引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反思
职业教育评价事关职业教育的发展质量,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总体方案》颁布后,各省份积极学习、自查自清并出台了评价改革措施,但在整体推进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职教高考制度不完善,缺乏起点入学机会的评价
完善起点入学机会的评价事关人才培养质量的“入关口”,是职业教育评价改革的首要突破点。目前,从职业教育招生制度看,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办法亟待完善。整齐划一的文化素质考试难以选拔出适合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而过低的文化素质考试录取分数又会影响职业教育的社会声誉和吸引力。与此同时,高职院校逐渐探索出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职业能力测试+推荐注册入学”等多种形式的“职教高考”,技能测试评价标准较为模糊,效果也有待验证。另一方面,中职招生情况更不容乐观。从各地中职招生简章看,更多是许诺条件,承诺就业等,“选拔”一词对中职学校似乎并不在考虑范围,加深了公众对中职招生“无条件”的低水平认知,中职招生难问题严峻。综上所述,无论从中职还是从高职的招生制度来看,政府在顶层设计上还无法有效地做到把好职业教育生源的“入关口”;同时,起点入学机会评价的不完善也阻碍了各级评价制度及评价主体的系统推进。
(二)学校评价体系少特色,缺乏学习过程平等的评价
在学校方面,从评价主体看,第三方参与、企业参与评价不足。一方面,目前尚无成熟和专业的第三方教育评估机构,“第三方”评价还处于探索尝试阶段;另一方面,职业教育评价中评价主体仍然较为单一,外部质量评价机制没有建立,企业参与不足,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不深入等问题同时存在。从评价定位看,职业教育的评价定位应体现分层分类的办学导向。调研中发现,许多专业评估如组织的普通本科高校专业评估等,通常是将各类普通高校横向比较,在整齐划一的指标体系下,省属高校多占据学科优势,而职业教育评价机制的“职业”特色不足,难以适应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定位的办学需要,包括以赛事成绩代替技能指标、评价指标“普教化”痕迹明显等问题也被集中反映。同时,也有一些学校反映,教育评价信息化的经费投入和支持力度不够,造成评价资料准备成为较重的工作负担。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教师评价方式不灵活。职业院校教师群体既是职业教育评价的实施者,也是职业教育评价的主要对象[13]。传统的评价方式忽略了教师群体的个性化需求。由于职业院校教师评价方式与普通教育教师的评价方式相差无几,评价内容同质化,而企业的高级技工兼顾企业和学校多方面工作性质,单一固定的评价方式影响了企业高级技工参与学校教学的积极性,不利于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从职业院校的学生评价来看,也存在忽略学生需求的问题。职业院校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差,一些高职院校新生入学后需要对最基础的物理、数学等知识进行学习,文化课学习任务较重,也影响了其进一步的实习实训。与此同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面临较大安全风险、学业风险,加之一些企业接受学生实习的动力不足、动机偏差,造成学生在校企合作中的权益保障存在一定风险,需要加强监管。同时在人才培养的质量上,职普融通的宽度广度还不够,职业院校毕业生的专升本比例仍然偏低,继续升学的机会较少。
(三)用人环境导向难扭转,缺乏学习结果公平的评价
《总体方案》在用人评价方面,强调“树立正确用人导向”,提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具体措施是“人岗相适”。围绕《总体方案》在用人评价方面明确提出的“职业学校毕业生在落户、就业、参加机关企事业单位招聘、职称评聘、职务职级晋升等方面,与普通学校毕业生同等对待”的具体规定,对《总体方案》颁布后2021年度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招聘公告或简章进行分析,初步勾勒出当前“用人评价”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