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满意度视角下西部地区农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价
作者: 景琴玲 文聪
摘 要 利用陕西省微观农户调查数据,采用路径分析法与最优尺度回归模型,基于农户满意度视角,对西部地区农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绩效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仅有37.3%的被调查农户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总体状况持满意态度。在影响因素方面,培训组织管理评价、培训内容评价、培训效果评价和培训政策评价等中间变量对农村职业教育满意度有显著影响。初始变量中文化程度、从事职业、参加培训次数、家庭成员中是否有人担任村干部或协会负责人、家庭生产经营活动、对农业技术作用的认知、对农业政策的认知等因素对农户满意度有直接与间接影响,年龄、家庭年均收入则通过中间变量对农户满意度产生影响。在此基础上,从供给、需求和推广方面提出促进西部地区农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农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价;农户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2)27-0045-08
作者简介 景琴玲(1981- ),女,昆明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博士,研究方向: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昆明,650214);文聪(1998- ),男,昆明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国际合作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西部地区农业职业教育政府供给效率评价与优化路径研究——以陕西省为例”(17XJC880002);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陕西秦巴山区职业教育扶贫绩效评价及提升路径研究”(2020P035),主持人:景琴玲
一、问题提出与文献综述
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西部地区受到区位条件、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巨大挑战[1]。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方向与契机。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人才振兴。目前,西部地区农业农村优质劳动力资源持续“离农”或“非农化”,再叠加以农业农村人口的快速老龄化,人才已经成为西部地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瓶颈制约。农村职业教育是破解乡村人才瓶颈制约、促进西部地区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途径。经过多年创新发展,西部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取得了良好成效,但培训中供需不对等、培训效率低等问题依然突出。新时期,西部地区农村职业教育更加注重教育质量与绩效的提升。作为农村职业教育的直接受益者——农户有效需求的满足程度,将直接影响西部地区农村职业教育质量与绩效评价,因而深入厘清农户主观评价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增强西部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工作的针对性,提升教育质量与效率[2]。
农村职业教育一直为国内外学者所关注,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农村职业教育研究进入崭新阶段,学者对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与困境[3]、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与功能定位[4]、农村职业教育的战略转型与发展路径[5]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高质量发展战略提出以来,学术界就其内涵特征、实现路径、绩效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但研究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文献较少,且仅限于理论层面的探讨[6];在实证研究层面,蔡文伯等借助2006-2016年省际面板数据,利用动态面板GMM模型与面板门槛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7]。
要实现农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以及对农村经济的支撑引领作用,需要建立科学、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在农村职业教育绩效评价方面,学者除了进行教育效果的质性研究之外,主要从以下两个视角进行实证研究:一是基于投入产出关系构建绩效评价理论分析框架,研究农村职业教育绩效,主要借助宏观面板数据,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Malmquist指数模型等对农村职业教育效率等进行实证评价[8];二是基于过程要素建立绩效理论分析框架,普遍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农村职业教育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综合评价法等进行实证分析[9]。然而教育绩效不仅包括从事教育活动的效率、经济性和效力,还包括教育活动实施主体对预定活动过程的遵从度以及该项活动的公众满意程度[10]。
综上所述,当前关于农村职业教育高质量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涉及农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价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尤其是以农户对农村职业教育满意度作为评价标准,研究农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绩效的研究较为匮乏。鉴于此,本研究采用路径分析法与最优尺度模型,结合课题组2018年、2020年开展的陕西省农户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分析西部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绩效满意度及其直接与间接影响因素,以及各因素的影响机理,以寻求提高农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绩效的有效路径,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
二、变量选取与分析框架
农户职业教育有效需求的满足程度是一种主观上的心理感受,关于农户职业教育满意度的测量主要基于问卷调研的方法,通过培训对象对职业教育打分直接体现农村职业教育满意度水平[11]。农村职业教育满意度影响因素既包括评价对象(政府)供给水平和质量,也包括评价主体(农户)自身综合素质和资源禀赋,还包括评价主体(农户)的认知水平[12]。其中,农村职业教育供给水平和质量受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投入水平、政府政策[13]以及培训内容、培训地点、培训时间、培训效果等方面的影响[14]。评价主体综合素质和资源禀赋主要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收入水平[15]等方面。评价主体认知水平包括从事农业生产积极性、对农业科技的重视程度、对培训政策的了解程度[16]。
通过上述文献研究可知,农村职业教育满意度主要受供给水平和质量、农户自身综合素质、资源禀赋及认知水平的影响。同时,不同因素对农村职业教育满意度的影响过程不同,有的直接影响培训满意度,有的则需要通过中间变量间接发挥作用[17][18]。因此,本研究采用路径分析法,将变量分为初始变量、中间变量与因变量[19]。因变量为农村职业教育满意度,初始变量选取农户资源禀赋和主体认知2个指标,中间变量选取培训组织管理、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效果、培训政策5个指标。中间变量会直接影响农村职业教育满意度,而初始变量不仅会直接影响因变量,还会通过以上5个中间变量间接影响农村职业教育满意度,见图1。
由于问卷调查中农村职业教育满意度因变量以及5个中间变量的测量均采用“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太满意”“不满意”五级测量尺度予以测量[20],并按照“ 5、4、3、2、1”直接赋值方式予以量化,同时本文所选初始变量、中间变量以及因变量中大多是有序或无序多分类变量。因此,本文采用最优尺度回归模型(Optimal Scaling Technique)分别研究中间变量对因变量农村职业教育整体满意度的影响;初始变量对因变量农村职业教育整体满意度的影响以及初始变量对各中间变量的影响。
三、数据来源与变量描述性统计
(一)数据来源
本文分析所需数据来源于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青年基金项目课题组2018年7~9月以及2020年7月对陕西省农户所做的实地抽样调查。按照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调查区域选取采用分层抽样与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式,首先选取了经济较发达的定边县、城固县、凤翔县,发展水平中等的横山县、眉县和洋县,以及经济欠发达的镇安县、白河县、宜川县。而后在每个县随机抽取3个乡村社区,以户为单位随机发放调查问卷30份,共计发放问卷810份,剔除无效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720份,占全部问卷总数的88.9%。问卷内容涵盖农户基本情况、农村职业教育需求、农村职业教育供给、农户职业教育满意度四个方面的内容[21]。
(二)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文初始变量的具体定义及描述性统计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在720户被调查者中,男性占比51.7%,女性占比48.3%;在年龄方面,40.5%的被调查者集中在41~50岁年龄段,以中年人为主;在文化程度方面,初中以上学历占绝大多数,达到76.5%;从事职业中,33.7%的被调查者为纯农户,常年从事农业生产活动,36.9%的农户主要在外务工;79.6%的被调查者只参加过1~2次职业教育培训;59%的被调查农户主要生产经营活动为种植业;被调查农户家庭年均收入主要集中在10000~30000元之间;73%的被调查者认为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有很大作用”和“有作用”,60.1%的被调查者对国家农业政策“不太了解”和“一般了解”。
四、西部地区农村职业教育满意度绩效评价现状
(一)农户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整体评价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陕西省农户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总体评价一般,平均分为3.32分,大多数农户处于“一般”和“比较满意”之间。其中,表示“一般”的占46.1%,“比较满意”的占23.1%,“满意”的仅占14.2%,“不太满意”的占10.5%,“不满意”的占5.8%。调查结果显示,陕西省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农户总体满意度有待提升。
(二)农户对农村职业教育具体项目的评价
在农村职业教育具体评价中有5个项目,从各项指标来看,农户“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是培训政策和培训内容,分别占比46.5%和45.9%;而农户觉得“一般”“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依次是培训方式、培训效果和培训组织管理,分别占比63.1%、59.5%和59.2%。
就5个具体项目的简单统计描述来看,农户对各项具体项目的实施绩效的满意度都偏低。在5项具体指标评价中,平均得分最高的是培训内容评价(3.40分),考虑到满分是5分,3.40分按百分制换算得分为68分[22]。平均评价得分最低的为培训方式评价(3.07分),同样,按百分制换算,培训方式的满意度评价水平为61.4分,属于偏低。在全部5个项目中,按满意度评价平均得分排序,位列前3的项目为培训内容、培训政策和培训组织评价;而排在后2位的项目包括培训效果和培训方式评价。
1.农户对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评价
在农村职业教育5个具体项目的满意度评价中,农户对培训政策的满意度最高,“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比例占46.5%;同时,其平均得分也最高,为68分。陕西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农村职业教育快速发展。2020年,陕西省启动了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三年行动计划,培养了大批高层次、高素质农民和乡村振兴产业带头人。总体而言,其政策措施符合西部地区乡村振兴的整体战略和区域特色。因此,农户对农村职业教育政策满意度评价相对较高,但是资金投入和相关配套政策还有待改进与创新。
2.农户对农村职业教育内容的评价
除了“培训政策”以外,农户对农村职业教育内容的满意度也相对较高,表示“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比例为45.9%;同时,其平均得分67.8分,仅次于“培训政策”。在调查问卷“您更期望获得哪些方面的培训”中,选择“种养新技术”和“农业经营管理知识”的占比最高,分别为72.3%和44.7%;26.5%的农户选择“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15.8%和13.2%的农户选择“职业农民素养”和“创业技能培训”。通过深入访谈了解到,陕西省各地区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充分依托当地的资源禀赋优势和产业发展比较优势基础,采取科学化和差异化的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开展了“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策略。为了配合乡村产业振兴,各地区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多为本地特色农产品种植、栽培以及养殖技术培训,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此外,由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家庭农场主培训、农民创业培训等培训工程的开展,更多农民开始关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职业农民综合素养、创业技能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的培训,说明陕西省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的需求日益多样化。
3.农户对农村职业教育组织的评价
在农户满意度评价中,农户对农村职业教育组织管理“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占40.8%,平均得分排名第三,说明农户对农村职业教育组织的满意度一般。通过深入调查发现,陕西省在农村职业教育组织管理方面,参与主体众多,省、市、县各级农业、教育相关部门都涉及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同时,农业企业、行业协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程度逐步增强。由于各参与主体之间缺乏统筹安排和协调统一,未能建立共商共建共享机制,导致农村职业教育内外部资源配置低效,进一步导致培训过程中存在培训信息不对称、培训对象不精准、培训内容不适应等现象,这导致农户对农村职业教育组织评价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