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技术创新的区域教研数字化转型

作者: 赵志平

摘要:哈尔滨市阿城区基于本区教研工作的实际需要,锚定教育部“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发展目标,积极开展教研数字化转型实践。依据区情“量身定制”,研发出“CNKI阿城教育创新服务平台”。平台融合教研、科研、师训、信息四大创新应用,服务于全区教研工作,为教研决策提供了依据,保障了全区教研工作的统一引领和集约化管理,实现了校本教研向“区本教研”的转变,生成了基于自主研发平台的区域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与应用新模式。

关键词:区域教研;精准教学;精准教研;数字化转型

信息技术赋能教育呈现出融合创新的发展新态势。聚焦数字化时代区域教研方式转型,有效推动基于数据诊断的精准教研、教学,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它可以推动区域教研工作的全方位升级,为区域教研工作进行精准画像,有效促进数据驱动的精准教研实施,持续推动区域教研方式变革,赋能区域教师精准化教学与个性化成长。

一、多元谋划,构建迭代发展路径

2018年阿城区被教育部遴选为“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区域研修模式研究及试点区”,借助华中师大与华南师大联合开发的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区域研修平台,引进“智课”系统与移动教研,以项目推进的方式,开展“大数据驱动下的精准教研模式研修”,探索“经验+数据”的实证研究。2019年提炼出“五部四式”教研法。在“五部四式”教研法的引导下,总结提炼出大数据驱动下的课例研修、微课题研修、主题研修和直播课堂同侪研修四种精准教研模式,提升了教研员和全区教师的信息素养、数据分析能力。2020年我区又被遴选为“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省“中小学教师(幼儿园)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实验区”。基于此,我们顶层设计了多区融合共建的工作思路,用信息化提升区域教研质量,为突破平台制约,生成教师个性化研修,构建“基于技术创新的区域教研数字化转型”奠定了理论基础,积累了实践经验。

二、锚定目标,基于真实问题研究

创新服务平台是基于需求导向建构的,它具备“应用+创新+技术”三大支撑要素。没有应用就没有开发的必要,没有创新就没有开发的价值,没有技术就没有开发的可能。它有效解决了一些APP功能单一,而且相互之间不能兼容的问题,也克服了一些教育平台功能繁杂不能有效利用的问题。自主创新过程是实践、改进,再实践、再创新的递进过程。这更有利于教师突破校内教研的壁垒,实现校际或跨区域研修与交流,从而实现以教研员和骨干教师为引领,全区教师共同参与、人人皆为主体的集体研修。将校本研修拓展成以区为本的集体研修,生成基于校本问题建构“区本研修”模型,实现用“区本研修”解决校本教学问题,从而更有利于教师在建构与实践当中不断改进与完善,有效弥补区域间师资差异,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同时基于知网资源背景,教师可以直接检索知识、验证主张,保障了研修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三、创新实践,实现特色发展目标

在探索“基于数据的精准教学模式”中,从“建、管、用、研”多维度、有步骤、分阶段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以实现教师“教学过程有效闭环”和学生“学习过程有效闭环”。通过数据对教与学行为和目标进行调试,发现和培养优势潜能,甄别和补偿学习障碍等实践,实现精准教与学,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因此,建设一个能够支撑教师研修工作的平台成为一个紧迫的现实需求。

(一)开发平台,建立了教师研修理论与技术基座

2020年12月,基于教研数字化转型共识,我校与知网达成共识,共同研发“CNKI阿城教育创新服务平台”。基于知网强大的开发团队及庞大的优质资源库,我们以数据驱动下的精准教研理念为引领,以应用为驱动,经过多次优化改版,形成了集课堂观察数据统计分析、精准教研活动纪实、精准教研案例展示、优质课例学习、协同备课与作业发布、文献学习与创作等功能于一体的数字化教研平台。平台为“新型教与学模式”研究提供了大数据支持、网上教科研空间和优质资源库,为教研决策提供了依据,实现了全区教研工作的集约化管理。

(二)突破校际,构建了学科教师以区为本的研修模式

基于实现研修过程数据化、研修评价精准化和研修对象个性化发展理念,生成支持开展数据驱动下的精准教研活动“阿城范式”。在“CNKI阿城区教育创新服务平台”中,我们创新了具有阿城特色的“线上听评课”“现场评课”“课例学习”“精准教研”“精准教研案例”等多个功能。教研员根据研究内容不同,首先在课例研修、微课题研修、主题研修和直播课堂同侪研修四种精准教研模式中自主选择,带领学科全体教师注册创建研修团队,通过骨干教师引领、全体教师应用,实现课堂教学过程诊断报告获取、优质课例共享、精准教研过程记录、精准教研案例推送展示等。这样就形成了以教研员和骨干教师为引领,本学段全部学科教师共同参与,人人皆为主体的“区本研修”模式。

(三)跨越时空,实现了域内学科教师共学共研

我们利用“CNKI阿城区教育创新服务平台”中的线上听评课、现场评课功能,让教师可随时分享优质课例,供全区教师交流学习,实现即传即评,系统自动生成单节课堂分析报告和一次活动所有课例的对比分析报告。教师据此改进教学行为。此功能特别适用于跨区域和校际间开展课题研究实验课、同课异构、同课同构、教学大赛等研修活动。课例学习功能除了起到传统的资源库作用,教师还可以边听课边在课例旁边记录听课笔记、教师间进行互动交流、记录参与学习教师的人次、依托知网资源库查阅相关资料等,充分发挥了教师线上研修快捷、即时、延续、深化的特点,践行了教师线上、线下混合研修新模式。

(四)化繁为简,促进了教师研修成果向学术成果转化

教研是科研的基础,科研会支撑教研。在“研读学习”功能中,我们开展“专项培训———研读学习———创作投稿———成果转化”四位一体的科研活动。教师根据需求创建学习专题,按专题进行文献查阅。通过“可视化分析”功能中的发文量总体趋势分析点状图、主题及次主题分布柱状图、文献来源扇形图等可视化图表的数据分析,快速找到目前研究的热点和空白点,方便论文的选题。同时,教师可利用平台提供的科研工具进行科研课题策划、立项及进展管理等多种工作。教师还可以开启动态、交互、图谱化的新型增强阅读模式,查找阅读学术文献资源,观看全国名优教师讲座,团队成员协同编写教育研究文档,形成团队智慧结晶等,从而科研能力得到快速提升。

四、以效为纲,结出教研转型硕果

(一)依托“CNKI阿城教育创新服务平台”,建立数字化资源库

“CNKI阿城教育创新服务平台”整合了大量的数字化资源,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优质、便利的教学资源和信息化服务,开发了教学资源库、学科素材库、典型课例、典型案例等。这些应用成果一方面实现了教育教学过程的数字化,另一方面丰富了教育教学资源,有利于教师共享学习,提升教学效能。目前,我们以“CNKI阿城区教育创新服务平台”为基座,组建了义务教育学科教研员研修团队30个,覆盖了区内全体任课教师。89个校级名师起航工作室,涵盖全区685位名优教师和校长。创建各类网络教研团队达305个,已开展各类教研活动5953次,参与教师3474人,产出资源总数32841条,阅读次数209135次。其中听评课4471节、课程评价6687条,现场评课课例776节,课例学习7859节,校园成果245个。

(二)依托“CNKI阿城教育创新服务平台”,区域教研结硕果

2021年,阿城区有7个信息化应用案例在全国第四届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线上展览会上展览。同年,阿城区《数据驱动下的区(县)级精准教研模式》案例入选教育部“2021年度基础教育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示范案例”。2022年我区“大数据驱动下区域精准教研模式的实践研究”等3项成果获得第三届黑龙江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22年全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培训会上,我区信息化《整区推进融改实验数据支撑精准教学》作为典型材料进行经验交流分享。2024年全省基础教育教研工作会上,我区做了《技术赋能教育,融合创新教研》典型发言。2020、2021两年国家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测,我区四年级德育状况监测7项指标均为10星;八年级德育状况监测8项指标中,5项为10星;四年级和八年级数学质量监测,学业水平均达到三级,校际间差异小于15%。

技术支撑的教研模式改变着课堂教学,正在全面、深入地影响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全面发展有效赋能。区域教研数字化转型是新时代教育教学领域的必然方向,可以有效弥补教育资源差异,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编辑/赵卓然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