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沉浸式三维推进策略探析

作者: 王维堂

初中语文沉浸式三维推进策略探析0

摘要:初中语文课堂向前推进应该是螺旋式的,先让学生多一些自主探索,选择重点问题进行品鉴,在拓展之路上越走越远。无论哪一个环节均应该引领学生深入到文本的深处去进行沉浸式阅读与探究。以《列夫·托尔斯泰》为例,探究通过“三维推进”,帮助学生多一些多元自学、多一些整体把握、多一些拓展延伸,促使语文学习向深处漫溯。

关键词:初中语文;三维推进;列夫·托尔斯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要体现学习的进阶特点,以“自学、鉴赏和迁移”为过程的“三维推进”,正是进阶学习的体现。“三维”有序展开,促使学生进入由此及彼的进阶过程或递进系统,完成言语生命与精神生命的丰富。第一维:充分放权。教师唯有放权,学生学习中的“生涩”与“艰难”才能真实地呈现出来,为后续的有效教学提供依据与预警。第二维:选点鉴赏。教师基于学生自学中发现的多方面的问题,选择有代表性的“点”,引领学生进行细致的揣摩与涵泳,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第三维:迁移应用。教师引领学生向深处挖一挖,往宽处扩一扩,多走几个来回,实现能力的迁移与学习的延伸。“三维推进”是学生全身心地深入到作品的深处,沉入作者的心灵秘境,潜入到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中,见微知著,窥斑见豹,发现作品的多重意蕴。统编版语文教材(五四学制)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列夫·托尔斯泰》正是进行沉浸式“三维推进”的典范文本。无论是先抑后扬的写法,还是托尔斯泰丰富而博大的思想;无论是精妙的修辞手法,还是酣畅淋漓的语言风格,都值得师生沉浸,沿径探源、披文入情,向着语文学习的深处漫溯。

第一维:充分放权,促多元自学

最好的学习是自我学习,教师“教”,属于由“外”到“内”;学生“学”,属于由“内”到“外”,有更强的内生力与后续力。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师完全可以放权,必要时含而不露,让学生自主思考、自由交流、自信表达、自主评议、自觉运用[1]。这里的“藏”就是不讲透,不直接显示教学意图,以便学生能够自主发挥;这里的“自”是有一定的参照或方向的———统编版教材自读课文左右就有旁批,其中有文本特色的提示,也有问题启发的提示。正文后面有“阅读提示”,为学生的自学提供了方向。

(一)圈点批注

文本中的旁批皆是教材编写者所为,旨在抛砖引玉,引发学生自己的批注。原批注与新批注互相印证,丰富学生的理解。教师要鼓励学生守正创新,圈圈点点,在正文左右写出属于自己的个性化批注。《列夫·托尔斯泰》教材中的第二个原批注是:“为何用‘低矮的陋屋’来比喻外貌?”一个学生旁边写出自己的批注:“为何把皮肤比喻为‘村舍外墙’?”教材的另一个原批注是:“好好琢磨一下这句‘心里话’。”对此,学生写出自己的批注:“这双眼睛太了不起了,不止一百只眼珠。”“表面看,一百只眼珠是夸张,深层看,是说托尔斯泰的眼睛深邃。”教师巡视查看学生的批注,鼓励他们沉浸其中进行个性批注,深度体会比喻句、夸张句等妙用,丰富其言语生命。

(二)质疑解惑

疑问是教学的灵魂,“学而有惑”意味着学生走进了文本深处,彰显着学生的思维在好好地伸展。对于成长中的初中生而言,自学中提出的问题愈有价值,愈能拓宽其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列夫·托尔斯泰》旁批中有编者提出的问题,学生能否以此为依据自己提问题呢?一位学生问:“为什么用树柴比喻额头?”针对这一问题,结合课文更多处类似这样的外貌描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沉浸进去展开讨论,最终达成共识:用丑陋的外貌反衬高贵的内心与灵魂,能给读者更加深刻的印象。这种“先抑后扬”的写作方式在文学作品中很常见,其现实主义力量不应小觑。

(三)成功分享

你有一个想法,我有一个想法,互相分享就变成两个想法。引领学生积极分享自学所获,在交流互鉴中丰富思想、加深体验,正是“沉浸式”课堂的标志。一位学生分享:“步步蓄势,不仅仅针对来访者的心理落差,更指前文对托尔斯泰丑陋外貌的极力渲染。相比较我们写文章,没有起伏,没有反衬,平平淡淡,所以,文章吸引不了读者……”这样的分享紧扣文本写法,很有意义。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多分享,尤其是个性化学习成果,让生生间的互补效应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

针对学生与课堂教学实际,以上三种方式可全部进行,亦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或者两个灵活运用。无论哪一种类型,都应该让学生沉浸到文本深处,发出自己的“声”,表达自己的“意”。哪怕有一些“声”与“意”不太符合文本主旨,但毕竟是思考的结果。这是三维推进中的第一维,旨在大面积地激活学生的自主意识、梳理自我问题,为有效教学奠定基础。

第二维:选点鉴赏,促整体把握

第一维中学生的自学结果较多且凌乱,需要教师做一番删减工作,积极做减法,精简内容,突出重点,即舍弃无意义的、无关紧要的琐碎问题,筛选有意义、能体现文本艺术、思想主旨的问题进行沉浸式的鉴赏[2]。“选点鉴赏”成为进阶学习中的“第二维”。这里的“选点”与语文要素紧密相连,是文本中最核心的地方。此维度紧密联系第一维,拾级而上,促使学生以一种“老牛耕地”般的精神沉浸到文本的更深处进行细微的涵泳,见人所未见,发现一片更辽阔的语言世界及思想、情感的乾坤。

深入到《列夫·托尔斯泰》的文字深处,可以发现有两个“选点”值得师生以沉浸式的方式进行深度品鉴:一是“先抑后扬”的写法究竟有何作用?二是托尔斯泰的眼睛究竟有何神奇,以致于“具有这种犀利眼光的人却缺少属于自己的幸福”?这两个“选点”意蕴十足,几乎涵盖全文内容,“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整体把握。

(一)选点鉴赏一:先抑后扬

学生自学中的诸多问题其实都可以在必要的甄别、筛选后归类为一个问题:作者在文中的前半部分极力描写托尔斯泰平凡甚至“粗劣”的外表,其用意是什么?对此,教师利用大屏幕出示清朝文人袁枚的名句:“文似看山不喜平。”追问:“写文章最忌平坦,其实符合人们的审美习惯,就比如你去看风景,是喜欢大面积的一马平川,还是有起伏、有拐角、有柳暗花明或者峰回路转的景物呢?”学生异口同声,自然是喜欢后者———过于一马平川的风景,一眼能够看到尽头,旅游者就会厌倦。过于平淡的文章也是如此,读开头就能想到结尾,就不想读了,或者读起来味同嚼蜡。既然读者“不喜平”,那么就应该切换一个角度,制造一些“陡”,先“抑”后“扬”,有反转、有迂回、有辗转,使文章情节多变,形成波澜,才能吸引读者[3]。这样的引领就是沉浸式学习:通过袁枚的名句与别的审美活动的比较,归纳出普遍规律,学生醍醐灌顶,沉浸到深处。

(二)选点鉴赏二:关于幸福

关于托尔斯泰的眼睛,尤其是最后的“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是本文重点中的重点。教师出示有关托尔斯泰的生平资料视频,给予学生辅助性理解。托尔斯泰是一个大文豪,但婚姻生活并不幸福,一度曾离家出走。在等级分明的贵族与平民之间,他居然想抛弃上层身份而向往平民生活。他提倡博爱,但这不能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他怀疑自己的不抗恶思想,但无力改变社会现实……家庭、社会、国家等或多或少让他失望,所以“具有这种犀利眼光的人却缺少属于自己的幸福……”

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多多研读背景材料,沉浸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中,沉浸到作家的内心秘境中,在整体上对托尔斯泰进行全面地、立体地、多维度地解读。学生在钦佩大文豪的同时,生发出同情之心以及其他的人文情感。

“第一维”学生多侧向提问题;“第二维”学生往深处“钻一钻”,从宽度走向深度。教师需要注重文本细节,注重“他处”的资源,引课外活水滋补于课堂,以便于学生更深地理解作品内容、主人公情感与思想。

第三维:迁移应用,促拓展延伸

上述学习历程只是指向认知阶段而未指向实践应用阶段,“一通百通”才是更理想的境界,方法的迁移、能力的应用、学习的延伸,才是语文学习中更有意义的状态。如果学生总是拘囿于一时一隅,不去“他文”中用用已有的方法,那么,便很难发生迁移性成长。唯有学用结合,冲出“自留地”,冲到更多文本中进行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探究,才能实现学习中的增值,得到附加值。由此,迁移应用自然而然成为“第三维”。

(一)依托兴趣读一读

《列夫·托尔斯泰》属于自读课文,其教材中的价值定位是“粗知大意和迁移方法”[4]。所谓“迁移方法”,即将学习《列夫·托尔斯泰》一文的方法迁移应用到其他文章的阅读中,如依托作品背景材料进行整体阅读的方法,达到举一反三、互相印证、积累经验、视野拓展的目的。推荐《托尔斯泰》全文和茨威格的传记名篇《三大师》《三作家》让学生阅读。一方面,基于兴趣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另一方面,引领学生活学活用,立体化理解人物形象,整体性解读思想主旨,创生性模仿修辞手法,真正进入到沉浸式学习的理想境界。从中学生发现,“整体把握法”尤其适合于《三作家》的阅读。唯有从三位作家的思想出发,综合多方面的资料进行结构性合拢,从单篇文章中跳脱出来站在高处审视三位作家的异同点,才能得出“时代不同但精神高地却一样”的结论。而这仍然离不开沉浸式阅读方法的灵活运用。学生用同一种方法,却理解了不同文章的丰富意蕴,正是语文学习向深处漫溯的标志。

(二)联系实际画一画

大师级别的肖像画总是看不够。传记文学中大师的肖像总是个性化的,给人深刻的印象。李白、鲁迅、托尔斯泰等大家的肖像画在网络中屡见不鲜,总能引起读者的兴趣或临摹行动。茨威格笔下的托尔斯泰,其肖像别具特色,眼睛的犀利程度令人难忘(见图1)。教师布置三个方面的任务:一是画一画托尔斯泰的肖像,尤其要体现眼睛———既要画出“犀利”,亦要画出“不幸福”;二是找一个生活中或身边的人物,发现其个性之处画一画,凸显其特别之处———或许是眼睛,也或许是额头、嘴巴、鼻子等;三是画一画自己崇拜的一个大师,力争画得惟妙惟肖。学生画出来的可能“很有个性”,也可能“毫无个性”。这不奇怪,因为生活周围的人毕竟以普通人居多,也因为学生对大师的理解不够深入。教师不妨出示一些大师的自画像,为学生开拓思路,然后引领学生再次画一画。画完后,不具名,直接呈现出来让学生完成“猜一猜”活动。猜中了,说明学生理解了文本,理解了大师,猜不中,说明“画家”未能沉浸式地深入到人物的本质联系和内心世界中。以此,学生得到启发,研读传记文学作品需要沉浸式进入,画画需要沉浸式进入,两者皆需要抓住人物特点不断品鉴。不同艺术的鉴赏与创作有融通之处,发现融通点,必能演绎精彩。

初中语文沉浸式三维推进策略探析1

(三)基于文本写一写

仅仅读一读、画一画还不够,基于文本写一写可以让理解与应用统一起来,让鉴赏与创生相辅相成。一位学生以《人不可貌相》为题,通过托尔斯泰与更多大师的外貌的举例,说明以貌取人不够理性,仅仅依据外表对一个人盖棺论定不够科学与全面。唯有透过表面看内心、看品质、看本质,才是科学识人的应有之义;另一位学生用先抑后扬、层层铺陈、步步蓄势的方法描写了自己的英语老师,生动形象,赢得了学生们的好评;还有一个学生用比喻句、夸张句行文,而且做到了恰当生动……可以发现,学生在模仿中有创新,共性中有个性,实践中有突破。

“三维推进”属于进阶性活动,皆是沉浸式向前推进,一环接一环,环环相扣,让学生学会触摸文本深处的温度,学会在一个更深、更宽的层面深耕细作,让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向高阶发展[5]。我们相信,做精做细做活“三维推进”,语文深度学习将得以实现,学生言语与精神生命得以丰富。

参考文献:

[1] 周文忠.自学:自读课教学的必然选择[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1(2).

[2] 钱娟.长文巧教:在“做减法”中实现语文学习价值[J].语文建设,2021(8).

[3] 李燚鑫.平凡手法彰显伟大: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写作手法赏析[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9).

[4] 高修军.统编教材略读课文教学的三个基本点[J].语文建设,2020(16).

[5] 薛霞.浅谈深度学习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语文建设,2021(7).

编辑/王波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