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结:在观照中建立联系,培养结构性思维
作者: 李杰摘要:运用结构性思维阅读与理解古诗词,能够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提升学生的理解力、迁移力与语文素养。这就需要联结,即寻找关联,为迁移和运用奠定基础。统编教材中一组古诗的学习,适合于结构性思维的培养。“此诗”与“彼诗”可以联结,彼此关照,关联情境、想象与资料,完成由碎片到整体、零散到有序、单篇到单元教学的转变。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教学为例进行探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结构性思维;古诗教学
所谓结构性思维,就是从多个侧向进行思考,并分布在结构的各个部分,注重厘清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从而更全面、更清晰地思考、表达并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适合于通过结构性思维进行教学。这是因为同一课中的好几首古诗词彼此之间有内在关联,既有主题上的“求同”,亦有艺术上的“求异”。通过结构性思维,能够实现由碎片化学习向整体性学习的过渡。教师要善于从千头万绪中进行联结。联结是寻找关联,建立对应关系的过程[1]。夯实这一过程,在观照中建立联系,必将实现古诗词全面理解的长效性,从而提升学生的古文鉴赏素养。下面仅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古诗三首》的学习为例进行探析。
一、比较:在寻异求同中培养思维的广度
就一组古诗而言,应“从多个不同处窥斑见豹,既发现相同点,又发现不同点”[2]&。这样的比较在建立对应关系的同时,帮助学生发现诗歌与诗歌间的内在关联。《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究竟有什么关联点?三首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其意义何在?厘清上述问题有助于学生建构古诗词学习体系及方法,进而培养其思维广度。
(一)横向比较,由浅到深
统编教材单元中的双线———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皆可以通过横向比较凸显出来。《古诗三首》中的前两首《出塞》与《凉州词》可进行横向比较,这是因为这两首古诗的创作背景、体裁类别、思想情感、内容结构与方法,皆有相似之处,当然亦有不同之处。教学时,并非一课一课地进行,而是从整体角度出发进行结构化教学。
第一次比较:发现两首诗的相同点。两首诗都是边塞诗,而且都处于盛唐时期。
第二次比较:发现两首诗的不同点。因为一首诗针对个人,一首诗指向集体,所以意象的选择不同,前者选择“明月、边关”等,后者选择“葡萄美酒”等。
第三次比较:发现相同处的不同点。这是深层比较:两首诗都表达英勇善战及家国情怀,但不同意象所指向的情感不一样。前者慨叹将士远征之苦,希望能启用良将,尽早结束战争;后者通过豪饮,既彰显战士的豪迈,同时反衬战争的残酷与漫长,表达对战争的厌倦及对战士的同情。
还可以从个人命运与集体命运、自然景观等多个不同处进行比较,体会诗词艺术的万千景象,获得丰富的理解。这种比较从整体出发,注重多方面的关照,同时落实到局部及细节中,正是培养结构化思维的应有之义。
(二)纵向比较,获得启示
如果说,横向比较是往“宽处走一走”,那么,纵向比较就是往“深处走一走”。所谓纵向比较就是从时间轴的角度比较诗人的前后作品,在“古”与“今”的关照中,通过有意义的勾连、新的融通与拓展,以此让学生获得一种全面而丰富的理解。关照“时间轴”是一种更为深入的方法,犹如“拨开水藻,露出一眼小活泉”,更深入地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更好地触摸古诗的精气神。
《古诗三首》中的第三首《夏日绝句》的教学,可进行纵向比较———选择李清照早期的作品《如梦令》进行比较。从作品风格及情感的比较中,学生发现李清照的作品由早期的活泼明快到后期的沉郁忧伤,由细腻婉转到恢弘雄放,由婉约派到豪放派。当学生关联到特殊的时代背景、结合李清照坎坷的人生经历进行深度鉴赏时,其思维波动是立体而丰富的,获得的启示是深刻而长久的。
这样的横向与纵向比较是结构化的,不仅仅比较作品的表面因子,还比较作品背后的深层因子———思想与情感的丰富性、变化性以及背后的根源,由浅到深、由形式到内容,螺旋上升。由此,联系到本单元导语页中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三首古诗“爱国”的主题明确,学习爱国诗歌阅读方法的教学聚焦点由此确定,体会诗歌复杂的思想情感,成为学生深入诗词深处的缘由,这就是联结的作用。语文教师应该多一些资源融通意识,多一些见微知著与窥斑见豹,在以“比较”为手段的多维联结中,引领学生发现言语生长的契机,开阔思维,丰富言语与精神生命。
二、关联:在语言解码中培养思维的深度
(一)关联情境
对于思维还处于不断进阶中的小学生而言,应通过关联情境来拓展思维、加深体验、丰富理解。毕竟,以绝对空白的状态去接触诗词,其效果可能是费时低效的。设置有意义的情境,能够化抽象为形象,变苦学为乐学,促使学生的思维向结构化趋近。一方面,情境能够激活学生的表象经验,靠近思维的最近发展区,顺利地进行语言及情感的解码;另一方面,情境所具有的“暗示、启迪、浸润”等力量能够快速地作用到学生身上,“入境始于亲”,为学生的具身感悟提供帮助。
王昌龄的《出塞》首句中“明月”“边关”背后所蕴含的思想与情感,不宜直接灌输给学生。教师可创设配乐与动态情境:随着低沉、悲怆的音乐响起,一轮明月冉冉升起,照着千百年来似乎永远存在的边关,仿佛在诉说着什么。请你补充一下。再如,王翰的《凉州词》首句中的“葡萄美酒、夜光杯、琵琶”等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可以设计情境体验表达练习:“马上要出征,临行喝个痛快。如果是你,当你一饮而尽美酒后,你会说:。”这样的情境表达中,“他心”换“我心”,学生的思维有了深度,能够正确地解读意象背后的本质,达到结构化理解的效果。
(二)关联想象
优秀的诗词主题意蕴十足,应该是一个空间。理解这个空间的丰富性,离不开想象力的调动。通过想象让读者去体味、填补,诗词的思想情感便能显现出来。想象应该针对意象的聚焦点和感情的坐标点而展开,通过画面填补的方式辅助学生理解。教师可运用“读诗句想画面”的策略,通过有意义的关照填补主题空间。
学习《出塞》与《凉州词》时,设计如下环节:
1.学生读前两句,捕捉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互相说一说,画面中有什么。2.给画面中的景物配上颜色,选择一个词概括画面。3.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凉州词》。
意象与颜色的再现与还原都离不开学生的想象。这种想象并非天马行空,而是与诗人充分对话、与作品充分对话后的结果。如此,诗句变成了画面,图文互辅,学生的主观感情、诗人的主观感情之间有了联结点与结合点,诗词、画面因为有意义的关照与想象而融为一体,学生于不经意间丰富了理解,形成了结构性思维。
(三)关联资料
每一首诗或多或少都是时代的反映、时代的见证。一首诗通向一个人丰富的内心,指向生平中的重大事件,指向波澜壮阔的社会历史。古诗之所以那么凝练、含蓄,是因为字字珠玑,背后蕴含着个体生命的体验与整体背景的烙印;古诗之所以那么富有弹性与张力,是因为沿径探源,就会发现生平经历、典故、时代背景融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更大的思想与情感的乾坤。因此,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必须关联与之相关的资料,帮助学生缩短时空距离,拉近与诗人的心灵距离,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度。
针对《出塞》的教学,可以关联古代的兵役制度,如唐朝时规定戍边战士六十岁才能退休。针对《凉州词》的教学,可关联凉州历史、西域特产(葡萄酒)、西北流行乐器(琵琶)等,帮助学生理解表面上的欢乐与背后的心酸与无奈。针对《夏日绝句》,可以关联李清照后期颠沛流离的生活,让学生了解她的词风变化的内因。
针对《出塞》的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教师可用图示法(或思维导图),把“秦汉”时期与诗人所在的“唐朝”连接为一条时间轴,体味悠久感和沧桑感,也体味着“战士戍边”的共同性。而这,离不开关联时代背景等资料。同样的,可以关联历史上阴山与现在阴山方面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边塞战争的缘由———不同民族间资源争夺的矛盾。进一步关联当今民族大融合的资料,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幸福。
运用结构性思维阅读古诗是一个渐进、丰富、开阔的过程,从乐读走向会读,最终迈向深读[3]。这样的一个进阶过程表明,师生的联结愈多,关照愈有力,学生愈能实现从单一思维向结构性思维的转变。当我们采用结构性思维研读古诗词时,诗词所特有的意象的丰富性、大写意的艺术手法,以及文化属性及浸润性,便会豁然呈现出来。沉浸在其中的学生就会轻松地整合文学经验,高质量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朱水平.结构性思维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以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教学为例[J].语文建设,2021(6).
[2] 马文霞.依托古诗词阅读提升学生审美素养[J].黑龙江教育,2023(11).
[3] 汪豪浩.课外阅读,向思维深处走一走[J].小学语文教学,2020(11).
编辑/赵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