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关键词句的阅读技法研究

作者: 刘强

摘要: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关键词句阅读技法能够有效指导学生快速、准确阅读课文。抓住文章标题,揣测课文内容,无论是哪种体式的文本,通过分析标题,抓住标题中的关键词,就能够揣测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文章首尾,把握文章结构,先读首段、再读尾段,在首尾段的呼应中抓住关键词、短语或句子,捕捉作者的观点态度或情感思想,奠定阅读理解中间段落的情感基础。抓住主体部分,反观各层表现,从标题、首段、尾段中通过关键词(短语)句的提取与分析获取课文中的关键信息,感知课文中的大概内容。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关键词句;阅读技法

关键词句是指在文章中能够起到概括文章内容或层意、揭示文章主旨或中心、展示文章层次或脉络、标示段落关系或逻辑等关键性信息的词、短语或句子。无论是文学体裁的散文、小说,还是惯常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文体,一般都会出现一些关键性的词句。在阅读过程中,抓住这些关键性词句,对于指导学生迅速、准确理解文意,把握文章层次、结构,都具有显著的作用。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中郁达夫的名作《故都的秋》为例,具体阐释这种方法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技法。

一、抓住文章标题,揣摩课文内容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哪怕标题就一个词或一个短语,也会是文章“善睐”的“明眸”,能够对读者“暗送秋波”“眉目传神”。

《故都的秋》的标题是一个偏正式短语,就像文章的“眼睛”一样,读标题就能读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故都的秋”作为短语,中心语是“秋”,修饰语是“故都”,既然中心语是“秋”,那么文章可能是写“秋”的,可以推测出,文章内容应该是秋天的景色。既然修饰语是“故都”,那么,作者所写的“秋”不是其他地方的“秋”,而是“故都”的“秋”。所谓“故”指的是旧的、老的,而“故都”指这旧的、老的都城,可见作者对“故都”的情感不同一般,由此进一步分析,作者之所以写自己心目中“故都的秋”,那可能是因为此地的“秋”就是作者心目中最美的“秋”。

通过标题中的关键词分析、揣测文章内容,不仅能够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还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了这样的分析与猜测,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就可以进一步验证作者在文中所写的是不是秋天的景色,是不是表达对“故都”秋色的赞美之情。当阅读到作者在文中还写了其他地方的秋色时,我们就会进一步去思考:既然作者主要写的是“故都的秋”,为什么还要去写其他地方的“秋”。这样就能理解“烘托”或“衬托”的表现手法———文中写其他地方的秋色,是为了突出“故都”秋色的不同,通过其他地方的“秋”烘托“故都”秋色的不同一般与别致。如此一来,阅读文章就会“未成曲调先有情”,在分析或猜测中对文章中最核心的内容了然于胸。

发现并分析、猜测文章标题中的关键词是有规律可循的。结构为偏正式短语的标题,“正”的部分为文章的重点内容,而“偏”的部分则是需要思考的“艺术性”问题根源。结构为并列式的标题,则重在“窥视”彼此之间的关系。独字、独词形式的标题,字词就等同于“灯塔”,迎着它猜测内容和文章思想、情感,则会不失方向。如果标题是一个句子,则更容易从表面意揣测其深层意义。

二、根据文章首尾,把握文章结构

文章都有结构,无论哪种体式,都会首尾呼应。抓住这一构文特点,就可以通过文章首尾圆合的结构规律,把握文章结构层次,概括文章中心意思。具体的技法是先读首段,再读尾段,在首尾段的呼应中抓住关键词、短语或句子,捕捉作者的观点态度或情感思想,奠定阅读理解中间段落的情思基础。

(一)读首段推测文章内容

先读《故都的秋》首段:“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这一段中,关键性的短语就是“北国的秋”“故都的秋味”,在点明标题的同时,还表明了作者接下来的写作重点。其中的关键句“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对“故都的秋”的特征进行直接概括,即用关键词“清”“静”“悲凉”鲜明概括出了北方的“秋”或者说故都的“秋”的“秋味”或特点。作者写北方的“秋”的特点,却用了“故都的秋”这一标题,来验证在审读题目关键词的分析和揣测是正确的。

当学生用这样的方法感受到自己分析、判断正确的时候,不难想象会多么的兴奋,也可以由此进一步推测,作者在下文中可能就是围绕“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三个特点来行文的。

(二)读尾段验证预测结果

再看结尾:“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关键性的短语“北国的秋天”照应首段中的“北国的秋”“故都的秋味”,关键句“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表达自己对“故都的秋”的无比热爱、眷恋、向往之情[1]。读到这里,学生运用这样的方法把所分析、推测的结果进行验证,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成就感就会促使学生生发阅读兴趣。这也是引导学生运用关键词阅读法进行阅读的好处。

(三)根据文章结构选择分析方法

教给学生分析、预判的方法,对于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成就的体验,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总分总结构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构文方式,教师可以教给学生根据文章结构选择不同的分析、预判方法,以记叙为主的文章,首段的铺垫、张本、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悬念设置等,一般也是基于对文本内容的概括而彰显艺术性的;尾段的画龙点睛、“神龙见首不见尾”“余音袅袅”“出人意料”等各种结尾,也是通过故事的收尾或主旨的揭示、情思的升华等来追求艺术效果与表现力的。

以议论为主的文章,首段一般会引出论题、亮出论点、表明作者的观点态度;尾段一般就是收束全文、呼应首段或标题、重申论点等。以说明为主的文章,首段一般会引出说明的对象或事物的特征等,结尾一般会总结全文。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句,就能按照不同体裁或体式的特点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推测。

三、抓住主体部分,反观各段表现

抓住主体部分,就是抓住主体部分各层中的关键词句,反观对首尾段关键词句的表现。具体技法是从标题、首段、尾段中通过关键词(短语)句的提取与分析获取课文中的关键信息,感知课文中的大概内容。对于激发学生好奇心、培养学生的预设与求证性思维、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深入探究课文中作者的情感思想、领会课文中的写作特色、理解课文中的难句等,都能起到提示作用。

(一)抓住关键信息进一步探究课文的情思、内容、写法

《故都的秋》从首尾段中已经清楚作者喜欢的是“北国的秋”“故都的秋味”的“清”“静”“悲凉”,而且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那么,作者喜欢“北国的秋”“清”“静”可以理解,而“悲凉”呢,作者怎么也喜欢?在内容上,作者集中写了“北国的秋”“故都的秋味”还是也写了其他地方的“秋”?在写法上,对“北国的秋”“故都的秋味”是正面描写还是侧面烘托?抓住已获得关键信息通过推测的方式进一步探究课文情思、内容、写法,则不仅能激发学生阅读欲望,激活学生阅读思维,调动学生的潜在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还能有效培养、训练、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关键词句对文章意蕴的体现

读完首尾段后带着这样的思考回头来读第二段,由“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这个关键性的句子我们一下子就能印证自己的猜想了:作者在接下来要通过“江南”“秋”的描写来烘托“北国的秋”“故都的秋味”了!欣喜之中,就会为自己的“预先猜测”而骄傲。对于学生而言,这就是“在享受中享受成功的喜悦”。由“一个人夹在……市民中间……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显然,作者对“江南”的“秋”不太“上心”———直接抒情时用“不”字对“江南”的“秋”进行否定,而且直接说“赏玩不到十足”!可见,在作者看来,江南是不合适领略秋的,是让自己不满足的,感到遗憾的。

第三段的首句“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也很关键。显然,从文思上来看,上段作者写“江南”的“秋”,在自己看来有点遗憾,这段又回到“北国之秋”上,交代自己“已将近十余年”“不逢”“北国之秋”了,所以“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为什么?喜欢呀!“在北平……早晨起来……向院子一坐……也能看得到……听得到……”在这幅北国秋色图中,作者以“秋晨之景”,突出的是首段中“故都之秋”“清”的特点[2]。第四段“北国的槐树……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作者通过“秋槐之景”的描绘,突出“故都之秋”“静”的特点。第五段“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这秋蝉的嘶叫……”作者描绘“秋蝉之景”,连用“衰弱”“残声”“啼唱”“嘶叫”四个关键词,把“故都之秋”“悲”的特点,渲染得淋漓尽致。从第十一段的关键句“北方的果树,到秋天,也是一种奇景”上,我们又知道作者写到了“北方的果树”,通过描绘“秋果之景”突出“故都之秋”的“悲”而且“壮”。第十三段“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可见作者对“北国的秋”“故都的秋味”的眷恋向往之情。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关键词句阅读法,不仅能够通过预先的猜测,在阅读中验证中间部分所写内容、所发情思、所用手法,还能够全面解决关键问题。像这篇文章的阅读,就深入探究课文中作者的情感思想而言,《故都的秋》蕴含着深沉的故都之恋、故国之爱,也蕴含着作者孤独、忧郁的心态,处处渗透着作者消极与积极情绪在纠结与斗争的痕迹;就领会课文中的写作特色而言,其主体部分从故都“秋晨之景”“秋槐之景”“秋蝉之景”“秋雨之景”“秋果之景”五个方面摹绘故都的秋景,紧扣“故都”和“秋”两个关键词,表现“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在表现手法上运用对比烘托,把作者对“北国的秋”“故都的秋味”的眷恋向往之情烘托得“饱”“透”“十足”。

参考文献:

[1] 陈萍.通过品景来品情:品读《故都的秋》[J].西藏教育, 2012(6).

[2], 徐安辉.品味审美表达,落实“语言建构与运用”核心素养培养[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0(6).

编辑/王波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