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劳动教育融入高中通用技术教学的项目式学习策略研究

作者: 尹秀梅

摘要:项目式学习方式能有效地拓展劳动教育的渠道,以通用技术学科为例分析了通过项目式学习将劳动教育融入到学科教学的实施策略,使学生劳动素养和学科素养共同提升,促进综合育人目标的实现。实施中基于劳动教育的核心内涵,探寻梳理学科课程中契合的教材内容,设计基于“真实生活问题”的项目活动主题,并着重关注项目式学习的关键环节来构建劳动教育的多个特色“发力点”暨学生劳动素养的“生长点”,使劳动教育在与学科融合后愈加绽放芳华。

关键词:高中通用技术;劳动教育;项目式学习;劳动素养

劳动教育是全面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中学生“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途径。可以说劳动教育承载着中国梦。《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丰富、拓展劳动教育实施途径,统筹劳动教育与通用技术课程相关内容。”

一、统筹劳动教育与通用技术课程的策略

需要梳理并寻找课程中承载劳动素养和技术素养的关键节点、共有联系,从而发掘出有效的实施途径。

(一)劳动教育与通用技术课程的含义

劳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劳动素养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增强体力、智力和创造力,具备完成一定劳动任务所需要的设计、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通用技术课程是学生通过对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的学习,经历技术设计的全过程,形成一定的方案构思、图样表达、工艺选择和物化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型思维,增强劳动观念。

(二)劳动教育与通用技术课程的区别

从“劳动观念”本身,劳动教育和通用技术教学目标有一致性。从学习方式上,劳动教育中的知识和技能与通用技术教学中的技术知识、技能、思想二者都需要学生在经历任务的设计、操作和团队协作的实践活动中获得,因而在通用技术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具有天然的“亲近感”。但二者核心涵义是不同的,劳动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劳动价值观,培育学生尊重劳动、对于劳动的热情和劳动创造的积极性等劳动素养。通用技术强调对技术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成为有理念、会设计、能动手、善创造的社会主义建设者,“通用技术”的学习是重点。

(三)劳动教育与通用技术课程的联系

综上所述,二者不同的教育目标却有交叉的学习“赛道”,即都要回归“实践育人”的本位。实践育人常表现为学科或跨学科实践活动,这是新课程中重要的一个改革导向,而活动课程可以设计成通过项目式学习而实施的学习任务。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实践完成情境任务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劳动教育和通用技术教学二者共有的“设计、技术操作、团队合作”等典型元素都是项目式学习的实操特征和价值所在,因而项目式学习能够成为二者相融的“锚点”,为实施劳动教育开辟渠道,并成为劳动教育向通用技术学科渗透融合的抓手。

二、劳动教育融入通用技术教学的项目设计

(一)项目设计的理论依据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指出:选择1-2项生产劳动,经历完整的实践过程,提高创意物化能力,养成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品质。“生产劳动”需要物化出有一定实用价值的生活用品或产品,帮助学生认识到劳动创造价值、创造财富、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通用技术课标中指出“应选择基础性好、综合性强且贴近学生生活的技术设计项目”。因而项目的设计要从学生生活中的基本问题出发,围绕来自真实情境中的主题,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活动,完成设计、计划、问题解决、制作作品及交流学习等任务。

(二)项目主题设计的特性

项目主题的设计要具有生活的真实性、问题的探究性、产品的实用性、合作的交流性等特点。作为项目的载体,学生的“任务作品”在生产物化的每个环节中都蕴含着劳动的价值性、技术的创造性等特征。

(三)项目主题设计的范例

在通用技术教学中,我们以教材中“实现方案和评价设计”这一章的学习为突破口,整合章节中“工艺”“原型与模型的制作”“测试与优化”“设计的交流与评价”4小节的内容开发了“设计制作节省空间的学生椅下储物箱”的项目活动。以中华传统的木工艺为主,小组合作测量学生椅下有效空间,根据自身需要设计功能各异的储物箱,在设计、比较、权衡多个设计方案的过程中选择最优方案,并在进行零部件加工、装配、表面涂饰工艺的过程中学习正确使用木工艺的各种技术工具,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提高劳动技能,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和技术核心素养。

三、劳动教育落到实处的项目实施策略

把握劳动教育的核心内涵———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即“要向学生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同时坚持劳动教育的原则。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要与促进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德智体美)相结合、要具有道德性和公益性、劳动形式要多样化、强调创造性和手脑并用、注意劳动的普遍性、经常性和连续性等[1]。

明确劳动教育的内涵与原则后再与项目式学习的流程节点交织融合,抓住关键特性,挖掘搭建劳动教育的“发力点”,“生成并催长”学生头脑中劳动价值观的“意识形态变化”。

(一)项目问题的提出,是开展劳动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唤醒点”

“问题”的确立要基于身边的生活情境,我们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反思自己或他人的需求,提出确定项目设计的主题。在实践中广泛征求学生建议。学生提出教室空间有限,学习资料堆放不下占用了桌面书写空间,因而应大多数学生的需求确定了设计制作节省空间的“学生椅下储物箱”的研究主题,并引导学生思考:此设计解决了什么问题?是否也满足了其他学校同学们的需求?怎么实现该设计?学生得出结论: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头脑、双手设计制作符合自己和他人需要的储物箱作品。教师由此“起点”出发,有意识地设计问题来“唤醒”学生的劳动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通过劳动创造为自己和他人解决问题是光荣而令人尊重的。从而弘扬劳动精神,让学生初步懂得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二)项目的计划制订,是开展劳动教育活动的“聚点”和“燃点”

项目式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一定的劳动能力,学生需要成为问题的“思考者”和解决问题的“规划者”。将问题“聚合”在一起来全面呈现,系统地观察、思考,才有利于学生学会统筹规划,构思方案。如学生需要考虑“学生椅下可利用的有效空间尺寸是多少”“适合身体正坐时腿部弯曲尺寸和储物箱结构外形是否契合”“哪些材料、工艺适合制作”……所有这些问题都成为学生创造力迸发、身体力行的“燃点”。经过讨论,学生最终决定的设计方案是以长方形箱体为主体结构,且前低后高的造型,前低适合学生随时俯身从腿部取放物品,后高防止物品掉落和遮挡视线以保持学生椅下呈现出统一规整的空间视觉效果。期间小组成员“热烈地讨论”“大胆地假设”“积极地实验”等行为透射出“热诚自发”“主动进取”的学习热情,劳动教育的“火炬”被充分地“点燃”了。

(三)项目的探究实践,是实施劳动教育活动的“重点”和“沸点”

项目任务驱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挖掘所需要的学习资源并消化吸收,学生需要成为实践创造的“探索者”和物化产品的“实干家”。这既是技术素养发展的过程,也是劳动素养培养提高的“重点”途径。

如学生为把设计图纸放样到板材上,需要融合数学知识测量运算;为把板材加工成零件,需要学习传统木工手锯的规范操作方法;为提高切削的质量、效率和装配的精度,学生选用了电锯、电钻等现代化的劳动工具。操作中学生手脑并用,在持续的“边流汗、边动手、边琢磨”的过程中加强了劳动体验,增强了体能,磨炼了意志品质,提高了劳动能力。尤其在刻苦练习最终成功掌握高效率的电动工具并亲手锯切出小组设计的零件时,围观的学生会不由自主地热烈鼓掌,共享成功的喜悦。作为劳动的主体“他或他们”在那一刻所迸发出的掩盖不住的“成就感”如“熔岩般滚烫的快乐情绪”迅速感染着现场的教师和学生。

感受到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这更激发了学生在掌握技艺的基础上进一步尝试新方法、探索新技术的勇气和热情。如学生巧妙使用电锯电钻两种工具配合加工出了“镂空”工艺的把手,不仅美观大方还加强了作品的实用性;学生由“滑动的写字椅”联想到了给储物箱安装“万向轮”的省力装置,大大提高了作品使用的舒适性。更有的学生想到“改成自动伸缩的控制方式甚至语音的智能控制”……创新创造的想法层出不穷,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这种积极进取的劳动精神使劳动教育的活力被“煮沸”了!

(四)项目作品的交流评价,是收获劳动教育成果的“焦点”和“爆点”

项目式学习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学生在围绕问题构思方案、实验探究、决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创造力、系统分析等高阶思维能力得以锻炼提高。因而项目活动的作品不仅是表层面上体现生产劳动的“物质财富”,更是学生团结协作、手脑相长进行创造的“劳动成果”。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道德上感到了深深的满足。今后在劳动种类的选择上,不再局限于物质利益,而是着重于兴趣和责任感。[2]”这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劳动的社会价值,领会“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内涵与意义。

项目作品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的精髓,要“趁热打铁”搭建“交流评价”的学习平台,使劳动教育的成效进一步“发酵”。展示中要引导学生“聚焦”劳动成果的创造过程,在反思实践中获得的技能技巧,加强劳动成果实用价值的功能体验,感悟收获的乐趣和成就感。我们举办了班级范围内的展示分享活动,由小组同学轮流带储物箱上台测试作品的功能性、安全性和舒适性,简述集体的“劳动故事”,反思收获和不足。而其他小组也有针对性地提出他们的改良建议,教师再适时地点拨和引导。之后在教学楼大厅举办“公众作品展”,让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师和家长们都能够“观赏评价”。他们的热忱感言能够瞬间“燃爆”学生的创造热情,让其产生“无与伦比”的幸福感。这种多元的来自于公众的认可评价使劳动教育的效果进一步增值和发酵,有助于立德、益智、健体、育美的综合育人的价值功能的实现。

(五)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关注劳动教育存在的“弱点”和“难点”

学生在项目活动中忽视公益性劳动是劳动教育中存在的“弱点”问题。学生对项目活动的热情和兴趣大多体现在与己有关的集体创造过程中,而对于“小组和教室的器具整理、卫生打扫等公益性劳动”却不屑于做。反映出某些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不尊重劳动,不尊重普通劳动者的错误观念。教师作为项目活动的引导者和监督者,要培养学生关注“平凡的劳动”,扎实做好身边的小事,身边的公共利益要有“视为己任”的意识。教师需要结合课程内容、挖掘课程资源,如“大国工匠”“劳动模范”等加强培育学生积极的劳动精神的教育,培养学生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还可以通过实验室劳动制度的管理和建立劳动记录评价表等方法帮助、规范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

学生安全意识薄弱是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难点”问题。未成年人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自我约束能力较弱都可能成为实践活动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学校要把劳动安全教育与管理作为组织实施的必要内容,强化劳动安全意识,建立健全安全教育与管理并重的劳动安全保障体系。在此基础上,作为指导教师,还要根据项目活动涉及到的实验场所、工具设备、材料工艺、活动流程等因素准备对应的防护用品,制定劳动实践活动风险防控预案,将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扼杀在“摇篮里”。

生活即是教育,反映生活实际问题的项目式学习能够将劳动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到通用技术学科教学中。融合的关键之一是以劳动教育的核心目标梳理学科教材,分析内在联系,创设挖掘劳动教育资源,设计体现生活情境的项目活动,搭建综合育人的实践平台;关键之二是关注项目式学习的环节特色,寻找建设实施劳动教育的“落脚点”,将正确的劳动观念、必备的劳动能力、积极的劳动精神等劳动素养涵育在学生意识发展、行动探索的每一个前进的“脚印”上,促进综合育人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曾天山,顾建军.劳动教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0:38-139.

[2] [苏]B.A.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论劳动教育[M]. 萧勇,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117.

课题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教研专项重点课题“高中通用技术学科实施劳动教育的主题活动开发和实践策略研究”(JYB1422046)

编辑/杨馥毓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