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探析

作者: 庄宝民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打底工程,也是学生构建语文素养的重要基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低年级学生:“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1]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缺乏科学的记忆方法,依靠死记硬背、机械重复的方式强行植入记忆。这种与新课改精神相背离的识字方式,不但会造成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还容易使学生产生压力感与懈怠感。他们还不具备利用汉字的造字规律进行自主识字的能力。如果教师不能运用汉字学习的科学原理,不能基于儿童认知心理规律开展识字教学,就很难突破识字教学普遍存在的“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这一“高耗低效”的瓶颈。

小学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是一个尖端的课题。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培养学生识字兴趣与识字能力,化解“识字困难”问题以及打破识字障碍,让学生在低年级就能攻破识字关,达到多识字、快识字、识好字的目的,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应当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经过一系列的探索实践,笔者认为遵循汉字的构字规律,运用图文演示法、画简笔画法、分析字形法、对比辨析法等多元识字方法,践行科学、有趣、高效的识字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智慧,陶冶学生情操,让学生有滋有味地学习汉字,进而达成轻松、自主、快乐识字的教学目标。[2]

一、以图文演示法教学象形字

象形字源于实物,源于大自然,是世界上最早、最原始的文字,具有形象性、粗犷简练、偏旁构字、表意性和有限性等特征。在整个汉字体系中,象形字的数量虽然非常有限,仅有200多字,但地位十分显赫,是学习指示字、会意字、形声字、转注字、假借字的基础,在人类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中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象形字主要集中在低年级,是低年级识字教学的“重头戏”。鉴于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教学象形字尤其是对字形进行讲解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形象思维优势,利用我国汉字表形的特点,把抽象的文字还原为原始图形,分析图形与字义的联系,再讲解由图到字的演变过程,分析图形与字形的联系,然后再记忆字形、理解字义。这种将汉字的演变过程演示给学生,让理解汉字字形的难度降低,既能够使学生了解汉字以形体来表示意义,即据形知义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又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触摸象形字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识字素养。[3]

以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识字4《日月水火》这一课的教学为例。课文呈现了生活中常见的8个象形字:日、月、水、火、山、石、田、禾。每个字都以包含事物外形与汉字字形的图片呈现,引导学生借助字理图自主识字,揭示象形字观物取象、以象示意的特点,充分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在教学这些象形字时,教师可以先出示在画板已经画好的这些象形字的图形,让学生找一找藏在画板中的象形字,并试着读一读。学生通过观察、联想和想象后,都能快速且准确地说出画板中象形字的特点,并能读准字音。在此基础上,教师又将“日”“火”“田”“禾”的笔顺笔形描绘出来,让学生从教师的演示过程中直观地体验象形字字形演变的大致过程和象形字的构字规律。比如对“日”字的教学,可以先展示太阳的图画,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再出示古汉字的“日”,让学生明白“日”就是指太阳。紧接着,再用多媒体展示日字字体的演变过程,让学生更深一层地了解“日”的意思。这种融合汉字构型的三个主要规律:表意规律、系统规律、笔顺笔形规律的识字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浓厚兴趣,他们不仅不再觉得学习汉字枯燥无味、难学,而且还从心底里渴望识字和爱上识字课。

二、以画简笔画法教学指事字

与象形字“画成其物”不同,“指事”是一种抽象的造字方法。[4]在汉字造字中,指事字造字量最少,据王筠统计,《说文解字》一书中,指事字只有129个,后世几乎没有创造指事字。指示字大体有两种类型:第一种,受原始社会假定性符号启发而创造的。例如:一、二、三、四、五、上、下、八等,这些字用纯粹的符号组合起来,表示数目或其他比较抽象的事物。第二种,在象形字上增加一个指事符号而造成的。最常见的指事符号是“?”和“一”。例如:刃、本、末、朱、寸、亦(腋字的本字)等,这类字是指事字的主体。它们表示的事物,有些比较抽象,有些比较具体。学习指事字需要系统地学习汉字的演变和符号的含义,而不能仅依靠个人的理解和猜测。低年级学生所接触指事字较为简单、易理解,属于汉字中的基本字。在教学指事字时,可以用简笔画识字的方法。这一方法既可以将平淡无奇的笔画结构和生动鲜明的表象整合起来,让学生更加形象地理解字形、感知字义;又可以培植学生学习指事字的动机与兴趣,提高指事字的学习效率与质量。

以指事字“上”的教学为例。《说文解字》讲:“上,高也。指事。”“上”本义是高处、上部。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一张纸上用蓝色彩铅笔划一条短线,代表地平线。紧接着,又让学生换用黄色彩铅笔在蓝色横线的中心位置上面增加一个指事性符号,代表它在地平线的上方。在“上”的轮廓大体成型之后,教师又指导学生改换红色彩铅笔画出“上”的基本形态。学生在领略汉字积淀的人文底蕴之后,不仅能够牢牢记住“上”字的音、形、义,而且还可以利用这一方法延伸学习与“上”字相对应的“下”字,以及其他一些简单的指事字。这种以直观形象的简笔画开展识字教学,契合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征和儿童心理特点,因而能够强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迅速主动地参与到识字教学活动中来,并有效地激起他们的好奇心、识字欲,以及唤起他们主动识字的情感,使他们在快乐识字中发现规律、掌握规律,避免机械化、灌输式、随意性识字等有违儿童天性和教学规律等无意义的做法。

三、以分析字形法教学会意字

会意字属于“合体造字法”。其判断标准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或不同的构件组成的新字。[5]它表示许多抽象的、用象形或指事的方法难以表示的意义。相较于象形、指事、会意法具有明显的优势。直至现在人们还用会意的方法创造简体字或方言字,如灶、尘、国等。会意字分为异体会意字和同体会意字两种类型,它的的来源有三种:第一种是直接借用天然形象;第二种是摹拟图片和实物形态;第三种是把几个词义相关的字形合起来。其中最常见的要数像“木”字这种,它是以生命的树为基础创造出来的。这个非常形象直观,不需要任何解释就能让人理解其意义。可见,会意字的一大特点是利用已有的字组合成新字,形象地表现出并联的意思。如“人”“言”二字组合成为“信”字,表示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基于会意字的构成方式及其特点,在教学会意字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字形分析法来展开。这一方法有助力于学生在了解每一个会意字被赋予特殊意义后,都能够被联想为一个动作、一种神态和一个景象,以达到辨其形、更知其义的识字效果。

例如,在教学“尖”这一会意字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讲一讲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尖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观察,回答说人的鼻子、铅笔、梳子、小叉子、毛衣针、铁塔、牙签、棒棒糖等都是尖的。紧接着,教师追问:上述这些物品在形状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呢?学生发现这些尖的东西在形状上的共同特点是:上面小下面大。此刻,学生就不难理解“尖“这个字的构成,如同上述物品的形状一样:上面小下面大。这样的教学,“尖”这个字一下子就变得既直观又可感。它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又如,在教学“牧”这一会意字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感知“牧”字是由两部分组成:左边是是“牛”字旁,右边是“攵”字旁,并弄清楚声旁牛为象形字,表示牧的本义与畜类有关且表音;形旁“攵”字旁通常表示“打、击“的意思。在辨析字形、掌握字义的同时,还应究根问底,进一步探析作为放着牲口的“牧”字,为何是由“牛”与“攵”构成?由此启发学生思维,感悟“攵”背后的丰富内涵和文化品味。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汉字内涵的理解,又可以接触和了解中华传统文化,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联想,可谓“一石三鸟”。

四、以对比辨析法教学形声字

形声字是汉语中一种很有特色的字。它的字形多数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部分表示字的音节,一个部分表示字的意义。也就是说,形声字是由表义的形旁和表音的声旁组合而成。形声字声旁虽表示字的读音,但一般不太大准确,大多是近似音。形声字与会意字的区别在于组成不同、形成方式不同、特点不同,但最根本的区别则在于前者带表音成分而后者不带表音成分。“形声”是一种最能产的造字方式。在现代楷体汉字中,90%以上的字都是形声字,并且仍然能够创造新字。可见,形声字在现代汉字中居于主体地位,既是识字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6]引导学生加强形声字的学习,对于他们掌握大部分汉字具有重要作用。基于形旁和声旁是认识形声字的主要提示工具,因此,在形声字的教学时,如果能够引导学生巧妙地运用对比辨析这一策略,必将有助于学生掌握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将形音、形意融合起来建立音、形、义的内在联系,做到读音而析形晓义,见形而知音解义,知义而辨音认形。

以形声字“操”字为例。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析讨论“操”字的构字特点,揭示“操”字是由左右两部分组成,左边是形旁“扌”,即“手”的部首;右边是声旁“喿”(cāo),表示在田地里作业。为帮助学生轻松地记住字形及深刻地理解字义,教师应带领学生对表义形旁“扌”作进一步探究:

师:“扌”是什么旁,表示什么?,

生:它是表义的形旁,俗称“提手旁”,意思同“手”,表示这个字与手的动作有关。

师:回答得很好。但有一个问题:表义的形旁“扌”表示手的动作,将其与表音的声旁“喿”组合,成为“操”字后,怎么读,又表示什么?

生:“操”读cāo,表示用手指挥、把持、掌握的意思。

在学生理解“操”的含义的基础上,教师又趁势进行延伸、拓展,让学生比较辨析与“操”字读音相近、字形也较难区分的一些字,如“澡、躁、噪、燥”。这些字有一个共同特点,字形结构均为左右,右边都是表声形旁“喿”。区别之处:左边表义形旁不同。这样,这些字的意思也就自然而然地跟着不同:“澡”读zǎo,意思是指洗手、洗浴,所以从“水”;“躁”读zào,意思是指生出要走动的众多事物,所以从“足”;“噪”读zào,意思是指许多鸟或虫子乱叫,所以从“口”;“燥”读zào,意思指干,缺少水份,所以从“火”。这样的讲解,往往能收到“讲好一字,学会一串,便利一系统”的教学效果。

有必要指出的是,随着社会语言文化的变迁与发展,汉字语音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变。尽管在现代汉字中声旁起标音作用的形声字仍居于主体地位,但也有不少形声字的声旁已失掉标音作用。因此,在教学形声字时,千万不要一味“有边读边,没边读中间”。否则,就可能因读错音、认错字而闹出笑话,甚至产生不良后果。正确的做法是要引导学生注重利用字典、词典等识字工具,使学生具有独立识字能力,做到无师自通。

总之,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小学低年级是学生识字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学生养成怎样的识字习惯和能力,对他们今后的识字及整个语文学习影响很大。2022年版课标对低年级学生提出明确的识字要求。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识字教学的价值意蕴,通过多元教学方法积极化解“识字困难”及打破识字障碍,使低年级学生不仅能够有效地攻破识字堡垒,多识字、快识字、识好字,还能够有意识地体会古人创造汉字的大智慧,传承汉字文化,促进思维发展。为此,语文教师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汉字教学的相关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识字教学水平,能够依据汉字构字规律和学生认知特点,开展有针对性、有深度、多元化的识字教学,使学生在获得更加丰富的文字积累的同时,掌握科学、自主、高效的识字方法,让他们快乐地徜徉在奇妙的汉字世界里,尽享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和神奇力量。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第7页。

[2]王晓雯:《快乐识字,提升语文素养——论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3年第7期,第161页。

[3]高富莹:《基于项目的小学象形字教学策略探析——以小学一年级为例》,《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23年第1期,第82页。

[4]王海莹、赵秀峰:《小学低段字源识字结构化教学实践研究》,《山东教育》,2021年第53期,第31页。

[5]李梦笛:《从汉字构形角度看现代会意字的空间组合》,《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报》,2021年第3期,第76页。

[6]李沁宇、黄金丽:《具身认知理论指导下的第一学段形声字教学策略》,《小学语文》,2022年第10期,第34页。

(作者单位:福建省惠安县辋川中心小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