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经验完善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
作者: 高黎 程舒通摘要: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具有操作领域专一化、成果认定精细化、成果转换细致化、专业培养科学化等特点。但与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相比,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存在三个问题,包括学习成果类型单一、缺乏学分互认制度、与国家资历框架建设呼应困难等。通过借鉴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的成功经验,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的措施。
关键词:学分银行;终身教育; 职业教育;学习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4)01-0064-05
学分银行是模拟传统银行的功能和优点,以学分为计量单位,实现各级各类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与转换[1]。目前,全国各地已经建立了多个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或继续教育学分银行,在学习成果认定、积累、转换与管理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对支撑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建设起到关键作用[2]。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尚处在建设初级阶段,很多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学分银行建设情况
(一)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的建设
20世纪90年代,国内的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开始模仿欧洲国家探索学分制教育。最早进行学分银行建设的是终身教育领域,上海率先在2012年提出建立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后续福建、云南、河北等省份纷纷出台终身教育促进条例与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管理办法。各地的终身教育促进条例都规定了建立学分积累、转换与认证制度,促进不同类型的学习成果互认和衔接。这就决定了学分银行的目标,即实现学习成果在学分银行中以学分的形式进行积累,学习成果按照学分标准进行互认,前后学习阶段通过学习成果进行衔接等。
目前,上海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的学习成果分为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和文化休闲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等)三类。其中,同类学习成果之间、部分职业培训学习成果与学历教育学分之间,可按规定进行转换,文化休闲教育学分不能转换为学历教育学分,但该学分可作为市民终身学习的依据。
江苏省学分银行在校生已有2 000多人注册学习账户,并实现课程学分互认。北京市学分银行研发了电子商务行业职业能力标准(二级26个,三级200多个),并按照标准开发14门课程资源;与香港资历框架秘书处签约,使之成为香港行业标准,所开发的课程在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开设;推行“北京学分银行计划”;建立了学院路大学共同体,涉及16所高校、174门公共选修课、6个辅修专业,累积选课900多门次,9万多学生选课。
国内学者从不同方向对学分银行建设进行探究,在理论与实践层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果,主要围绕开放大学学分银行建设、学分银行对教育改革的促进、学分管理、资历框架与学分银行关联、不同地区学分银行建设进展等几个方面[3]。
(二)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
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是受教育部委托,由国家开放大学开发设计,并于2020年1月投入试运行。该学分银行在1+X证书制度背景下完成建设,学习成果主要是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两类。
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采用了五层架构的设计,其中在应用层开发了学分银行信息平台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管理服务平台,两个平台的数据实现共享。由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管理服务平台完成对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所有信息的存储与处理,如发布通知公告,搭建培训评价组织与试点院校的申报系统,构建学生个人空间、试点院校业务、培训评价组织业务、教育行政部门监管、综合业务管理等五个平台。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管理服务平台上处理完成的业务数据及时导入学分银行信息平台中,再通过学分银行信息平台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进行记录、认定与转换。在学分银行信息平台中,以学分为计量单位,按照统一的标准对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所体现的各类学习成果进行认定与核算。
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的服务对象分为机构用户和个人用户。机构用户泛指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国家开放大学、培训评价组织等,机构业务包括成果登记、设置转换规则、受理转换申请、管理成果数据、业务统计分析等;个人用户主要指院校学生、社会学习者等,个人业务包括成果申请登记、成果认定、成果转换、成果查询、学习路径指导等。
目前,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中已经登记了300余个学习成果转换办法。转换办法分为两种:一种是职业学院设置的关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专业课程转换的,包括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级)转换的课程范围、转换的学分要求、相同等级转换原则、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转换办理流程、成绩管理、有效期等详细信息;另一种是培训评价组织设置的关于专业课程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免考转换的,包括证书免考范围、免考原则、办理免考流程、有效期等。
二、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的特点
(一)操作领域专一化
国内尚未建成国家学分银行,主要原因就是范围太广,需要包含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成人教育以及培训等各级各类学习成果,成果转换为学分的规则设置极为困难。因此,尽管国家层面呼吁要建设国家学分银行,但建设进展始终得不到突破。
各个省份前期建设的终身教育学分银行面向一个领域,其学习成果来自一个体系,该体系对学习成果的等级及学分已具备相应的描述,所以到学分银行中进行转换变得比较容易操作。
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面向职业教育领域。由于我国已建成了职业教育体系,包括中职教育、高职教育、职业本科教育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等,在这个体系中,学习成果可以进行比较,具备衡量标准,转换为学分成为必然的趋势。但也存在部分并未得到权威机构或教育行政部门认可但又属于体系内的成果,如企业、机构办理的职业培训等,要转换为学分还需要出台更为详细、科学的转换规则。这类学习成果虽然对学生获取学历证书不能起到关键作用,但在终身教育体系中属于个体学习成果的一部分,也是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中不可忽略的内容。
(二)成果认定精细化
首先,对所有学习成果进行分门别类,按照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形成两个大类。正规教育是指接受国家认可的学校教育,在正规教育中,学习成果是指在校期间产生的学习成果;非正规教育是指在企业、机构参加培训,其学习成果主要是培训业绩。然后,面向每一个大类再进行细致分类,如正规教育中可以分成学历证书成果和非学历证书成果,前者就是学历证书及支撑课程,后者属于学历教育边缘成果,如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学术论文、专利等。非正规教育可以分成核心培训(与专业紧密度非常高)以及非核心培训(紧密度一般或者很少)。两次分类后,如果成果转换中还存在模糊的理解,则可进一步细化分类。最后,将所有分类安置在一个框架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分级分类体系,让学习成果认定更加精细、科学。
(三)成果转换细致化
有了成果认定精细化的基础,不仅形成了分级分类体系,同时体系中不同成果的差异程度及交融部分也得到展现。如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本属于两类学习成果,但其中的课程或课程模块相同或相似,那么在成果认定时就可作为共同评价部分。目前,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在设置转换规则时也是采用这样的办法。如果成果之间不具备相似性,即差异性很大,则可作为两种独立成果转换学分,如专利无法与具体的课程挂钩,与学历证书等其他成果不存在关联性或者关联度很低,则各自转换学分计入学分银行。成果认定精细化带来的好处就是成果之间的转换及成果与学分的转换变得更加细致、理性。
(四)专业培养科学化
分级分类体系不仅使成果转换精细化,同时倒逼职业院校在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需要进一步反思和改进。如每所职业院校实施的企业顶岗实习,这部分内容属于职业教育的核心部分,在学历证书成果中得到体现,企业顶岗实习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都在分级分类体系中,均属于正规教育大类下的培训成果。如果这两类成果的内容一致,则说明选择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类别与开设企业顶岗实习是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以电子商务技术专业为例,面向该专业的职业技能等级有电子商务数据分析,如果该专业学生的企业顶岗实习岗位与电子商务数据分析相关,则证明人才培养方案是正确的,学生不仅通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获得了实践技能,还通过企业顶岗实习将实践技能转换为实战能力,进一步提高了就业能力与岗位适应能力。如果不一致,则表明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适应的岗位在本地区需求量不大,以选择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并未体现专业培养核心理念。这就要求人才培养方案要满足以下三个目标:一是人才培养方向与本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相符;二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至少有一项与人才培养方向一致;三是学生选择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要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特色。
三、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向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的经验借鉴
目前,从整个建设内容和进展来看,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学习成果类型单一、缺乏学分互认制度、与国家资历框架建设呼应困难等。因此,可借鉴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已经成熟的经验,推进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
(一)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存在的问题
1.学习成果类型单一
由于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处于初级阶段,与真正标准的学分银行还有相当的差距,其中问题之一就是学习成果类型过于单一,不能涵盖职业教育领域的所有学习成果。尽管《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提到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要首先解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存储与认定,但成果类型单一容易导致学分银行发展后劲不足,也无法体现对国家资历框架建设的支撑作用。
2.缺乏学分互认制度
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由于前期的重点工作放在了1+X证书制度,所以学分互认制度的建设还停留在学历教育课程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这个层面,并未在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和不同职业院校之间开展。这部分工作如果不及时跟进,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将停留在学习成果与学分转换的简单操作层面,无法发挥其真正的社会效应。
3.与国家资历框架建设呼应困难
国家资历框架是对国内学习成果以资历的形式进行描述,采用等级的方式将所有的资历放置在一个框架中,是一种科学的学习评价参照体系。我国国家资历框架建设从2016年开始被正式提出,但由于教育成果的复杂性及教育体制原因,加上面临各方面的挑战,如学习成果转换互认困难、社会意愿不强、国内尚未形成发达的职业教育体系等[4],因此国家资历框架建设进展缓慢,至今还停留在课题论证阶段,未能在国家政策层面有所突破[5]。
国家资历框架建设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国内学习成果无法实现统一,如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类教育产生的学习成果就不能得到统一的评价标准。要实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形成共同的标准,职业教育自身就要做到学习成果的统一评价,这就离不开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的支撑。
现阶段,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能操作的学习成果只有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体现的学习成果,且学历证书不是作为完整的成果纳入学分银行,相对于学分银行建设标准来说较为单一,使得无法实现对学习成果进行分类分层,不仅对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产生了阻碍,也影响了资历框架建设。
(二)向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可借鉴的经验
1.增加学习成果类型
以江苏终身教育学分银行为例。成果名录包括学历成果、非学历成果及其他成果,收录了来自江苏开放大学、南通职业大学等214所学校共计13 647个学历成果(学历证书)、128个非学历成果(培训证书、职业培训项目、社会教育培训课程、职业资格证书、通用能力水平证书等)及21个其他成果(技能竞赛证书)。面对类型丰富的学习成果,江苏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给出相应的转换规则,包括源成果机构、源成果名称、目标成果机构、目标成果名称、开始时间与结束时间等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