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里鲁班工坊:海外医药卫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探索

作者: 张彦文 詹少凡 许有华 王德银

作者简介:张彦文(1966—),男,硕士,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校长,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与国际化发展;詹少凡(1990—),男,硕士,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党委学工部辅导员,助教,研究方向为国际化发展与人才培养;许有华(1965—),女,硕士,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国际教育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与中外医学发展;王德银(1988—),男,硕士,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党委办公室副主任,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与国际化发展。

摘要:马里共和国医疗卫生基础薄弱,当地传统医学理论体系尚不完善,医药卫生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现代化教学资源较为匮乏。马里鲁班工坊——一种全新机制的人才培养方案巧妙地解决了上述问题。文章从马里鲁班工坊的建设背景、建设意义、建设模式、建设成效、建设经验及未来展望等6个方面介绍了马里鲁班工坊对于马里医药卫生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创新,也为我国建立中医药类鲁班工坊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马里;鲁班工坊;医药卫生;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4)06-0014-06

马里共和国位于非洲西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马里的医疗卫生基础较为薄弱,目前只拥有约1.1万个医疗机构。马里人均寿命为61岁,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由于当地经济和基础设施薄弱、医疗设备和药品缺乏,其医疗水平也远低于发达国家。西方医学虽然在马里较为普及并被人民接受,但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医疗费用高昂、医疗设施和医生欠缺等问题。与我国类似,马里也有传统医学,尤其是草药的使用也有千年历史,但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中国与马里建交以来一直合作密切。随着两国关系的不断深化,医疗卫生及教育领域的合作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中国帮助马里建立了两所医院和一个医疗中心,并持续向马里派出医疗队进行医疗救助,因此,中医药的使用也逐渐进入当地人民的视野。中国还在马里建立了多所中文学校,为马里学生提供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机会。中国与马里在医疗和教育方面的合作取得了巨大成功,为马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进一步解决马里医药卫生人才短缺、医疗设施陈旧、传统医学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同时也为改变马里当地教育资源与模式单一、传统药物科研成果欠缺等现状,建立一种全新的符合马里当地需求的医药卫生人才培养方案势在必行,由此,马里鲁班工坊应运而生。

一、马里鲁班工坊的建设背景及意义

(一)鲁班工坊概述

鲁班工坊是在中国教育部等部委的指导下,天津原创、首创、率先主导推动实施并打造成功的中外人文交流品牌。[1]鲁班工坊致力于为合作国培养知晓中国产品、熟悉中国技术、掌握应用方法的技术技能人才,是中国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的标志性成果,也是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重大创新。

(二)马里鲁班工坊的建设背景

2018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宣布,在非洲设立10个鲁班工坊,向非洲青年提供职业技能培训。自此,鲁班工坊正式上升为重大国家行动,进入了发展新阶段。[2]

马里鲁班工坊于2019年12月20日在马里共和国首都巴马科的卡巴拉大学城揭牌启运,由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天津市红星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联合巴马科科技大学(USTTB)、巴马科人文大学(USHLB)共建,是全球首个中医药领域的鲁班工坊。马里鲁班工坊以中医适宜技术标准为教学依据,以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为教学模式,学校、医院、企业联合开发双语教学资源(教材),为合作国师生及当地企业员工开展中医药领域的教学、培训及科技研发等工作。

(三)马里鲁班工坊的建设意义

马里鲁班工坊建设是对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提出的“八项行动”的具体落实,也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举措。该项目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和马里在中医药领域的合作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对提升马里整体医疗卫生水平和国民健康水平产生了积极影响。以鲁班工坊为载体,马里师生了解到中医药领域的职业教育体系,马里人民将享受更好的中医诊疗服务;同时,中马双方也将携手参与医学领域的项目研发,最终达成“共研、共建、共用、共享、共赢”,从而服务马里的经济社会发展。[3]

二、马里鲁班工坊的人才培养模式

马里鲁班工坊是世界首个中医药领域的鲁班工坊,其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推广我国传统中医药文化并传授中医技能,同时将先进中医诊疗设备应用至马里,为马里培养医药技术人才服务、为马里人民健康服务并为马里青年提供就业机会。

(一)建设适合当地发展需求的中医技术专业

马里鲁班工坊一期建设专业为中医技术专业,是以我国颁布的针灸推拿专业国家教学标准为基础,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先进经验而建设的专业,符合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通过调研国内外中医药相关行业企业发展现状,结合我国中医药相关行业最新职业标准,探索马里人才需求,开发专业教学标准。在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教学模式的指导下,融合以能力为本位(CBE)的教学理念及方法,依托我国“岗课赛证融通”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国外中医药相关行业的岗位能力要求和人才需求,不断提升马里鲁班工坊内涵建设。

(二)培养能够教授中医技能的马里教师

通过引进中医专业高层次人才(如马里籍中医学博士迪亚拉)作为中医技术鲁班工坊教师团队带头人,开展相关建设工作。通过为具有医学及中文教学背景的马里当地教师进行中医基础技能培训,培养能够配合马里鲁班工坊进行中医教学与实践的师资。在培训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最终形成了一套符合马里鲁班工坊师资培训的方案,使马里教师在学习中国职业教育先进理念的基础上,提升专业知识水平、专业实践能力、专业教学能力,能够对当地青年进行职业技能教学。

(三)制作国际通用的双语教学资源

围绕中医技术专业国际化教学标准和培训标准,对接合作国行业岗位能力要求及典型工作任务,以培养高素质中医技术技能人才为宗旨,联合国内外20余家企业、院校开发编写中法双语教材,制作可视化双语教学资源,建成中药资源博物馆虚拟实训仿真平台及中药鉴别虚拟仿真教学系统,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协助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这既解决了中医技术专业课程在中外交流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药材难以运输的问题,也满足了当地师生学习中医文化及技术的要求。

(四)共建理实一体化的海外教学实训基地

中马双方院校在马里建成约600平方米的中医技术鲁班工坊实训基地,包括中医设备诊疗实训区、中医技术实训区、中医传统养生保健实训区、药食同源物展示区、中草药标本展示区、茶道文化体验区等6个功能区域。中医设备诊疗实训区配备脉象训练仪等虚拟仿真实训设备,承担中医诊断学、中医养生课程的中医望诊、脉诊、体质辨识等实训项目;中医技术实训区配备标准针灸穴位模型、拔罐模型等设备,承担针法灸法、推拿手法、针灸治疗、推拿治疗等课程的毫针刺法、艾灸、拔罐、刮痧、耳穴压豆、成人常用按摩手法、保健按摩等项目;中医传统养生保健实训区、药食同源物展示区、中草药标本展示区、茶道文化体验区配备中药标本、茶道座椅及器具等,承担中医养生、中药等课程的药物识别、药膳、茶道、养生功法等项目。

(五)共享中国制造的高新中医诊疗教学设备

中医诊断晦涩难懂,为满足马里当地师生对中医诊断的学习需求,同时配合我国企业“走出去”,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方式,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与慧医谷科技有限公司等国内高新医药装备制造企业联合研发了中医诊疗教学装备。与传统诊断方式相比,此教学装备可为学生提供立体式、沉浸式、交互式的学习体验,提升了中医诊断的标准化、客观化,使鲁班工坊学员更容易理解中医脉象。中医诊疗设备在马里的成功应用,不仅助力马里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也向其他国家展示了我国高级技术的创新性,也同时带动中国制造走向世界。[4]

三、马里鲁班工坊的建设成效

(一)开展多元化培训,服务世界人民健康

马里鲁班工坊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合作国师生和当地企业员工开展中医技能培训。疫情防控期间,马里鲁班工坊教学模式采用“空中课堂”形式,借助中医技术鲁班工坊在线学习平台及中方院校改造升级的智慧云教室,为马里师生进行线上教学与培训;同时,带动“走出去”企业,为当地员工开展急救、中医药基础等课程培训;借助马里鲁班工坊影响力,为突尼斯、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中医技术技能培训。截至2023年末,合作国师生及企业员工累计培训近1万学时,各项满意度均超95%。

(二)打造数字化资源,服务教育教学转型

马里鲁班工坊通过“校、院、企”相结合的方式,联动开发可视化双语教学资源600余项(包含微课、短视频、虚拟主播课程、VR动画等),将中医先进技术标准、产品标准、医疗器械标准和服务标准融入教学资源,形成虚实结合、理实一体的学习提升模式,建成集“中医特色、高度仿真、知技协进”三位一体的教学环境。以中医技术和国际化技术相融合的视角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教学,着重突出“工程化、项目式”,力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实现中医药技术高效教学。

(三)建设规范性标准,服务中医标准输出

为全面配合当地教学,通过调研实践,结合EPIP教学模式制定了《中医技术》与《中药养生保健》专业标准2个,《中医基础理论》《经络与腧穴》《推拿手法》《针法灸法》《中医药养生》《中医诊断学》《中医技术实训》《中药制药专业国际化教学标准》课程标准8个,中医技术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的培训标准3个,编写《中医基础》《经络腧穴》《常用中医技术》《常见病的中医治疗》《中医养生》《中医技术实训(上册)》《中医技术实训(下册)》中法双语教材7部,以及《植物与健康生活艺术》《欧非药食同源技术》《芳香疗法与药香同源》中药普及读本3部。同时,制定《中医药类鲁班工坊建设标准》,为同类院校“走出去”奠定基础,引领我国同类院校推进中医药鲁班工坊建设。

(四)促进中马医学相融合,服务当地人民健康

马里与中国相似,拥有自己的传统医学,有记载的历史可以上溯至公元三世纪,与此同时, 出现了以草药、放血和按摩等为主要治疗方法的传统医学。[5]马里鲁班工坊的课程和教学内容契合了中马传统医学融合发展的需要,将中国“天人合一”的理念与构建生理—心理—社会一体化健康生活模式相融合,将中医药的药食同源、药香同源、药茶同源与膳食营养、芳香疗法、积极心理学相融合,与马里草药、按摩等传统医学相融合,从而培养掌握中医技术的马里本土专业技能人才。

四、马里鲁班工坊的建设经验

(一)科技赋能、数字化增效,以现代化推进中医药传统文化和技能“走出去”

联合天津慧医谷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现代中医诊疗设备,解决国外师生对中医四诊理解过于抽象等问题;联合百芳千草有限公司,改进中药标本包埋技术,解决了中草药标本出境检验和长久保留展示的难题;自主研发药食同源辨识平台,提升学习的效率和趣味性、交互性。以“校、院、企”相结合的方式联动开发可视化双语教学资源,采用“空中课堂”、中医技术鲁班工坊在线学习平台、智慧云教室等形式,建成集“中医特色、高度仿真、知技协进”三位一体的教学环境,形成虚实结合、理实一体的学习提升螺旋。

(二)促进中医药与鲁班工坊所在国传统医学相融合,推进中医药教育“走出去”

马里鲁班工坊将中医学与马里传统医学相结合,参考行业标准,融入现代医学理念,传播特色医学文化。中马合作院校采用“校院结合、课证融合、学训交替、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马里康养、卫生行业发展需要的技术人才。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天津市北辰中医医院、马里医院等中马合作医院作为马里鲁班工坊师生的临床培训基地,为建设马里鲁班工坊品牌奠定了雄厚的传统医药融合创新基础;马里鲁班工坊以中医适宜技术为导向,收集并归纳包含中非共有的传统药材的经典验方,建设针对常见疾病的双语教学资源,实现鲁班工坊学员学习中医药知识与技能时易记、易懂、易作,进而在临床和实践中会用、好用、善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带动传统中医药文化与马里共享。以鲁班工坊为依托,深化“校院、校校、校企”深度合作,造福马里人民。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