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教学模式在现场工程师培养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王珩安摘要:探索契合现场工程师培养的教学模式,是提升我国现场工程师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理念、教育教学方式、专业教学实践等方面与现场工程师培养高度契合。在EPIP理念下,现场工程师培养的价值意蕴主要包括情境化的工匠精神创新培育、综合化的工程实践能力养成、协同化的校企双元主体联动和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标准对接。需要从创设多维教学情境、打造真实项目教学、推进校企深度协同、全面对接国际话语等方面入手,有效运用EPIP教学模式,助力现场工程师培养的质量提升。
关键词: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教学模式;现场工程师培养;价值意蕴;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4)07-0017-06
制造业牵系国家经济命脉,是科技创新、综合国力竞争的主战场。我国是制造业大国。长期以来,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制造业体系有效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为持续推动中国制造由大变强,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描绘了建设制造强国的宏伟蓝图。
制造强国的建设要坚持创新化、优质化、绿色化的发展方向,不断向高精尖迈进,必然需要大量适应产业需求、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此,2022年9月,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发布《关于实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提出“培养一大批具备工匠精神,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的现场工程师。”现场工程师是中国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类型,探索契合现场工程师培养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现场工程师培养的适应性和质量,更好地助力制造强国建设。
一、我国现场工程师培养质量提升的时代诉求
自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正式发布《通知》并于2023年3月开展第一批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项目申报工作后,学界针对现场工程师培养开展了丰富的理论研究。现场工程师是我国提出的职业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类型。《通知》为现场工程师的培养提供了指南,即“具备工匠精神,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部分学者在此基础上针对现场工程师培养的内涵和目标定位进行了深入探讨。有学者对《通知》进行详细解读,认为现场工程师必须具备强大的技术能力,具有处理工程现场事务、解决工程现场问题的能力,尤其要能及时解决工程现场各种复杂问题;[1]有学者从工程师的内涵出发,认为普通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均能培养现场工程师,并将普通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的现场工程师培养对象、范围加以区分;[2]也有学者从布迪厄场域理论的视角出发,将实际的工作过程解读为生产活动场域中的各种要素之间网络关系的运行,并认为现场工程师要能很好地处理一线工作场域中存在的这些复杂网络关系;[3]还有学者认为,现场工程师实质上具有现场技术工人和工程师的双重身份,是岗位职能叠加的人才,其岗位能力主要包括技术岗位实践操作能力及管理岗位创新能力,这两种能力分别与专科层次和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能力定位相符,是一种复合型的创新人才。[4]
在聚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基础上,学界也有人针对现场工程师的培养过程、培养方式进行了深入研究。有学者认为,现场工程师培养需要在宏观层面加以统筹,对现场工程师培养的主体、方案、质量评估等方面进行推进、把关,确保现场工程师的培养质量;[5]有学者认为现场工程师的培养要有合理的评价标准体系,要充分考虑学生在实践、协作、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及理论水平,并对评价过程、结果进行严格把关,确保现场工程师的培养质量;[6]有学者认为,现场工程师的培养要具体到专业层面,从专业布局、专业教学等方面强化现场工程师培养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之间的适应性,重视专业的匹配程度,实行动态调节,加强精准化的标准建设,进而保障人才培养质量;[7]也有学者认为,现场工程师的培养要深入贯彻产教融合,校企双方要深化合作,共同打造岗位标准、人才培养方案和实习实训基地,协同推进现场工程师的培养工作并进行多维把关;[8]还有学者从更加综合化的视角,提出现场工程师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人才培养体系要进行系统化、全面性的设计,并提出从目标制定、标准建设、课程开发、教学实施、评价反馈、质量保障等六方面建构现场工程师的人才培养体系。[9]
可以看出,学界对现场工程师培养的关注程度较高,针对现场工程师培养质量规格及培养方式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一方面,明确现场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定位;另一方面,从多角度提出现场工程师培养的实践路径。教学过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也是落实现场工程师优质化培养的关键。目前,聚焦实际的教学过程、探索创新的教学模式等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从教学模式创新的角度入手,探究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教学模式在现场工程师培养中的应用,和已有研究形成有效的互补,丰富现场工程师培养的实践框架,进而更加有效地提升现场工程师的培养质量。
二、EPIP教学模式与现场工程师培养的契合性分析
(一)EPIP教学模式内涵解析
现场工程师是我国提出的一种创新人才培养类型,同时也应该是能够和国际标准相对应的一种工程技术人才。在现场工程师的培养过程中,应当采取适应技能人才培养要求、符合我国人才培养特色的教学模式。我国有学者创造性地提出“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教学模式,并将其落实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EPIP教学模式是在扎根中国大地办职业教育的过程中生成的一种教学模式,是系统化的教学理论和具体化的教学实践的统一。EPIP是“工程(Engineering)”“实践(Practice)”“创新(Innovation)”“项目(Project)”四大元素的有机结合,其基本内涵也与这四大元素紧密相关。[10]首先,EPIP教学模式强调“工程化”,指的是教学要基于真实的工程,要能够解决实际工程中的问题,教学及考核都要从实际工程出发。其次,EPIP教学模式突出“实践性”。动手动脑、德技并修,是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基本要求。为此,必须强化实践教学,确保人才培养能够适应工作过程、技能操作的实践要求。再次,EPIP教学模式重视“创新型”。创新能力是当今时代各级各类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聚焦点。EPIP所要求的创新,实质上也是在工程活动中基于实践探索的创新。最后,EPIP教学模式要求“项目式”。实际的工作过程是完整、连贯的,需要在真实的项目中将所学到的知识、技能等结合在一起,体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工作岗位需求之间的适应性。
总体来看,EPIP教学模式是“以实际工程项目为导引,以实践应用为导向,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以项目实践为统领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新途径。”[11]目前,该教学模式已在我国部分职业院校应用,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律,能够确保应用型人才步入劳动力市场工作之后的适应性。
(二)EPIP助力现场工程师培养的契合性
EPIP思想精髓和实践模式能够有效助力我国现场工程师培养,具体而言,契合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人才培养理念的契合性。现场工程师是在技术技能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的基础上探索出的一种创新型人才培养类型,从本质上来看,是在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深度融入了工程思维。因此,现场工程师既要具备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在技能操作、管理协作方面的优势,提升其在实际工作现场的问题解决能力,也要具备工程教育工程技术人才系统性、整体性的逻辑思维,以及把握整体工程项目的综合能力。EPIP教学模式首先强调的就是“工程化”,基于真实的工程场景培养人才的综合能力,从EPIP教学模式对应的人才培养类型角度来看,就是在实际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强调工程思维、工程理念的融入,强化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完整性。从这一点来看,EPIP教学模式和现场工程师的人才培养理念高度契合。
第二,教育教学方式的契合性。一方面,EPIP教学模式强调真实工作情境教学,即工作过程导向,要求教和学的内容必须来源于真实的实践活动和项目。采用项目式的教学方式同样也是要在真实的项目中完成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现场工程师需要常在“现场”,其身处现场、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要求相对较高,因此,在培养现场工程师的过程中,也必须强化真实工作情境的教学。另一方面,EPIP教学模式的实践性要求校企合作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主张“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现场工程师培养的重点任务就是校企联合实施学徒培养,强调校企双方共同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因此,从教育教学方式上来看,EPIP强调真实情境教学和校企合作模式,与现场工程师的培养方式高度契合。
第三,专业教学实践的契合性。职业教育是专业化的教育,现场工程师的培养需要深度聚焦专业领域。目前,EPIP教学模式已在多个专业领域得到应用,例如智能化、自动化相关专业领域,并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成效。尤其是在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赛项是EPIP教学模式的典型转化成果,在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进行了世界范围的推广。[12]现场工程师的培养同样聚焦工业机器人等先进制造业重点领域。EPIP教学模式在专业教学实践中所取得的成效能够为现场工程师的培养提供有效的支撑。因此,从专业教学实践的角度来看,EPIP教学模式在专业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和现场工程师培养的实践需求高度契合。
三、EPIP教学模式应用于现场工程师培养的价值意蕴
(一)情境化的工匠精神创新培育
工匠精神是现场工程师培养的一项重要要求,亦是我国造就大国工匠的重要基础。“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特别是具有工匠精神的大国工匠的需求越来越迫切”[13]。《通知》在提出现场工程师五个维度的能力要求之前,重点强调了现场工程师要具备工匠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这十六个字能够精炼概括工匠精神的丰富内涵,而这些素养的培育,不能仅仅在传统课堂中进行传授,还需要在实践中生成。EPIP教学模式突出实践性,且倡导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实施教学。因此,基于EPIP教学模式的工匠精神培育,必然要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进行。
具体而言,情境化的工匠精神创新培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工作情境的真实性。EPIP教学模式要求在真实情境中教,在真实情境中学,在真实情境中做,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直观、真实地感受工匠精神,使之真正成为学生内在的精神素养。第二,工匠精神内化于心的完整性。EPIP倡导教学过程的完整性,教学内容同样也要完整。工匠精神内涵丰富,需要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体会完整的工作流程,感悟其中涉及“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相关要素,进而使工匠精神完整地内化于心。第三,创新精神和创新素养的养成。EPIP教学模式重视“创新型”,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要求也会落实到创新精神的养成和创新能力的培育上。这就需要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在真实情境探索中不断追求创新。
(二)综合化的工程实践能力养成
从《通知》对现场工程师提出的五个维度的能力要求来看,现场工程师的能力结构与传统技术技能人才不同,仅仅掌握“一技之长”是不够的,必须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的转型升级,劳动力市场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产业升级促使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提出更加综合化与复杂化的能力要求”[14]。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势必要走向综合化。这与EPIP教学模式的要求相一致,同时也符合现场工程师的能力结构要求。
具体而言,综合化的工程实践能力养成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技术实践能力和技术知识的一体化。现场工程师既要精操作,也要懂工艺、能创新。这就对现场工程师提出了更加综合化的能力要求。EPIP教学模式强调工程实践能力,从本质上来看,是集结了实践操作的能力和理论性的工程思维。第二,个人能力与团队管理的综合化。借鉴EPIP教学模式,现场工程师要能在工程实践情境中充分发挥个体能力和协作效应,尤其是项目式的要求,必然需要现场工程师能够在团队推进真实项目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第三,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综合能力。EPIP教学模式通过项目式的实践,以综合性的训练来提升学生解决真实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
(三)协同化的校企双元主体联动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一直以来都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模式,“对职业教育而言,校企合作是其根本依托”[15]。体制机制的完善、优质资源的获取、人才培养的推进、办学成效的评价等,都需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现场工程师的培养体现职业教育和工程教育的双重逻辑,必然要深入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确保现场工程师培养的适应性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