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理论基石、现实考量与实践路径
作者: 邓思远 刘新 黄锦涛摘要:劳动教育不仅是培养学生劳动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更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文章从理论基石、现实考量和实践路径三重维度深入探讨数字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内涵。在数字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面临劳动价值偏离、数字技术应用遇阻和评价机制不完善等现实困境。为推动劳动教育的数字化发展,高职院校需要建设数字时代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培养以劳育人的劳动价值导向、构建多元化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以推进劳动教育的创新变革。
关键词:数字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劳动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4)07-0053-05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1]。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数字时代的到来,使人们置身于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建构的数据网格中,由此产生了产业新业态、经济新模式、职业新类型和劳动新形态。这也为劳动教育的形式和内涵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和挑战。高职教育肩负着为党和国家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具有天然的劳动教育属性和开展劳动教育的价值优势[2-3],必须紧跟数字时代的步伐,适应新的劳动形态和技能需求。因而,从理论基石、现实考量和实践路径三重维度深入探析数字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内涵和价值,既是劳动教育应对数字时代需求的重要回应,也是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必然要求。
一、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是数字时代劳动教育的理论源泉
马克思一生的两大理论发现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在扬弃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基石。在这一理论中,“劳动”被赋予了关键的地位,成为连接马克思两大理论的核心纽带[4]。作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核心之一,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贯穿了其整个理论体系。马克思从劳动出发,通过对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的深入分析,进一步深化了对劳动的理解,涵盖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重要概念[5]。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一切价值的源泉,人们通过劳动转化自然物质、创造商品,从而使劳动的价值凝聚于商品之中。这奠定了剩余价值生产过程的理论基础,并揭示了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受到剥削的现象,给经济学和社会学领域带来深刻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强调劳动作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石,也是创造一切财富和价值的源泉[6]。劳动不仅是实现个人价值的手段,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通过劳动,人们改造自然、创造文明,实现自身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在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指导下,劳动教育的角色愈发重要。劳动教育不仅仅是传授职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和劳动精神。劳动教育应该强调劳动的尊严和价值,让学生认识到劳动是创造、奉献和服务的高尚行为,是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途径。
劳动教育应当倡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坚持勤劳勇敢、追求卓越的劳动态度。同时,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培养坚定的毅力,培养他们敢于面对困难、勇于攀登高峰的品质。在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指引下,劳动教育应当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目标,使学生成为具有劳动素养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劳动者。只有坚持深入推进劳动教育,才能让每一个学生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为社会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彻底改变劳动形态,由传统的体力劳动逐步演变为数字化的脑力劳动。这种变革不仅影响了劳动方式,也深刻地影响了劳动教育。数字技术的崛起为劳动教育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塑造了全新的数字劳动教育形式,并在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中得到全方位推动。借助数字技术,数字劳动教育正在重新定义劳动教育的方法、内容和路径,从而重塑教育组织的结构[7]。
在数字时代,数字劳动教育催生了全新的理念和形态,推动了劳动教育的蓬勃发展。数字劳动教育更贴近现实需求,培养出更具适应性和创造力的劳动者。然而,数字化并没有改变劳动的本质,劳动仍是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基石。劳动教育的演进不能忽视这一本质,在引入数字技术的同时,仍需秉持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传承。在数字时代的背景下,劳动教育应既体现时代特征,又体现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内涵。数字化劳动实践应继续以人为本,强调劳动创造人、创造社会、创造价值的核心理念[8]。
二、现实考量:数字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存在的困境
(一)价值困境:劳动价值的偏离
高职教育具有开展劳动教育的价值优势,通过将劳动实践和劳动理论相结合,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爱劳动、会劳动、尊劳动”的劳动观[9]。但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部分高职院校对数字时代“劳动”这一概念的界定变得模糊不清。传统的劳动教育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学生通常是通过真实的劳动实践学习技能、塑造劳动价值观,培养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数字技术的引入,这种实践性教育可能被数字化的虚拟实验所取代。这种变化可能导致学生缺乏实际的劳动体验,而对劳动仅仅停留在表面认知上。总的来看,大多高职院校在数字技术的使用方式上缺乏教育性指导,使得数字技术仅仅被当作简单工具,只用于信息传递和学习辅助,而未深刻融入劳动教育的核心内容。由于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高职教育可能会过于依赖数字工具和虚拟平台。学生可能仅停留在观看和操作的层面,缺乏对劳动背后深层次的历史和文化的理解。在此背景下,数字技术的介入带来了知识信息快速流动的强刺激,对学生的学习构成了一定压力,学生难以很好地了解和掌握劳动的本质,使得劳动教育逐渐演变成一种技能性教学。这种趋势不仅导致学生对数字技术的应用缺乏理解,而且与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等劳动价值观相悖。
在数字时代,社交媒体的普及为个人诉求和观点表达提供了广泛的交流平台。这些社交媒体平台充满了多样的信息,其中部分内容涉及“反劳动”文化。社交媒体的广泛传播渠道使得一些非理性文化在短时间内快速传播,并深刻影响广大受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例如,近年来网络上出现的“躺平”“摆烂”等,将“反劳动”文化在一些青少年中传播开来,与享乐主义等亚文化相互交织,严重阻碍了劳动教育的顺利开展[10]。一些传播“反劳动”文化的网络用户通过匿名发表言论的方式,逃避责任和批评。整体而言,数字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为“反劳动”文化在互联网平台上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长此以往将不利于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弱化劳动教育的成效。
(二)技术困境:数字技术融合之难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学生需要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劳动技能和提升职业能力[11]。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数字技术在各行各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劳动力市场对于高素质、数字技术娴熟的劳动者的需求日益增长。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学生数字实践操作和数字技能的培养。然而,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对数字劳动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相较于其他学科的课程改革,劳动教育与数字技术的融合仍面临着诸多困境与挑战。
一方面,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内容难以有效融入最新的数字技术。当前,数字技术更新速度快,而很多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的更新和教学内容的调整则相对滞后,尚未将数字劳动教育的相关课程列入人才培养方案。这导致劳动课程与数字技术结合的程度不深,劳动课程缺乏数字实践,劳动教育内容无法满足数字时代对劳动者的需求,缺乏前瞻性和创新性[12]。面对新兴技术和行业的不断涌现,劳动市场对劳动者的要求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劳动教育需要及时调整课程内容,紧密结合产业界的实际需求,引导学生掌握最新的数字技术,以适应日新月异的劳动市场。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还面临着数字化教育平台建设的挑战。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教育平台成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一些高职院校的数字化教育平台还不够完善。首先,数字化教育平台内容不够丰富和多样化。劳动教育的特点是强调实践,然而一些平台设计偏向于传统课堂教学,缺乏与劳动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内容。学生无法在平台上体验真实劳动情境和接受实际技能培训,从而影响了劳动教育的效果。其次,教学资源不够充足也是数字化教育平台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问题。数字化教育平台需要丰富的教学资源支持,包括教学视频、实验资料、教材、案例等。然而,一些高职院校由于资源不足或缺乏资源整合能力,导致平台教学资源匮乏,难以满足数字劳动教育的要求。
(三)评价困境:评价机制尚不完善
劳动教育不仅是培养学生劳动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更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劳动教育通过劳动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这种综合性的育人价值不仅体现了数字时代高职学生的核心素养、劳动技能和关键能力,还是高职教育应对数字时代需求的重要回应。劳动素养作为劳动教育的关键内核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将劳动教育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不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还有助于学生拆除数字时代的“信息茧房”,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13]。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劳动素养评价方法趋向于量化评价,主要依赖实证主义定量研究和数字技术。这种评价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更准确、更客观地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劳动成果数据,帮助教师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然而,过于强调数字技术和数据导向也使得劳动素养评价忽视了劳动教育的内涵。学生的劳动素养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不能简单地用数据来衡量。《意见》强调对劳动价值观、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劳动精神等劳动素养的培养。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化方式去捕捉学生劳动过程中外显信息数据的劳动素养评价方式,无形中将学生个人的劳动兴趣、劳动价值和劳动情感等内隐要素剥离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情景外,难以全面衡量数字时代高职学生的劳动素养[14]。此外,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践本身具有实践性、多维性、创新性和动态性的特点,而数字技术的使用不当会使劳动育人价值单向度化,不利于高职院校学生劳动技能、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三、实践路径:数字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途径优化
(一)明确逻辑起点:坚持以劳育人的劳动价值导向
在数字时代,信息文化、技术工具、知识、观念等劳动要素耦合作用,为劳动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高职院校劳动教育需要坚持以劳育人的劳动价值导向,并以数字技术赋能劳动教育,服务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一,高职院校劳动教育需要坚定“以人为本”而非“以数字技术为本”的劳动价值取向,应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劳动教育,将技术作为辅助性手段。这意味着在利用诸如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等技术时,高职院校不能忽视学生个体的需求,不能简单地让技术主导教学过程,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创新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劳动之能、劳动之观和劳动之魂。
第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需要平衡传统和数字时代劳动教育的矛盾,实现多元统一。在这方面,传统劳动教育的价值观和数字技术的应用方式需要有机融合。高职院校可通过思政课程、创新创业教育等,阐释数字时代劳动教育的意义,明确数字技术在劳动教育中的作用,确保劳动教育在数字时代保持可持续的发展,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总的来说,数字时代赋予了劳动教育新的维度,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应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始终注重学生的个体需求、价值观的培养和传统与现代的融合。通过合理融合数字技术,劳动教育将更好地引导学生成为具备创新能力和正确劳动价值观的有为之才,为社会贡献更大价值。
(二)优化课程体系:建设数字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在数字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完善课程体系,以满足劳动力市场对高素质、精通数字技术的劳动者需求的增长。传统的劳动教育模式已难以适应数字时代的发展,新的机遇与挑战迫使高职院校不断创新,构建适应数字时代的全新劳动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