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人才培养困境与推进策略

作者: 黄振 夏繁茂 崔涛

摘要:文章从农业职业教育创新育人的视角,分析了农业职业教育发展中面临的人才匮乏、综合素养不高,产教难融、科创动力不足, 体系不全、育人模式滞后等困境问题;基于“项目+平台”,探索了“文化引领、‘双融’驱动、校村合作”的人才培养路径;构建了“耕读立德、产才融合、多元协同”的创新育人模式。以期为农业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培育创新型农业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推进策略。

关键词:农业职业教育;乡村振兴;“双融”驱动;推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4)09-0018-05

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破解人才瓶颈,大力发展面向农业农村的职业教育和完善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构建农业职业教育新模式而打造“一体两翼”新格局,亟需结合县域经济社会和文化教育实际,深入开展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和新型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情况的调研论证,并分析探讨农业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困境及优化路径,以期构建创新育人模式,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一、农业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背景和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这为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结合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等纲领性文件,农业职业教育理应以“产教融合”为突破口,使教育和产业互融互通、共生共长,促进产业链与教育链供给匹配;以“科教融汇”为新方向,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培养更多契合乡村振兴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1]。因此,构建“农业强国”的宏伟蓝图,迫切需要实施“双融”驱动策略,推进农业职业教育与县域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的深度融合;并为增强农业职业教育适应性,完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服务乡村振兴的技术技能人才。

培育农业创新人才,“科教融汇”是发展新方向。产业与人才、科技与教育的相互融合是当今乡村产业振兴的必然趋势,已成为培养农业创新人才赋能乡村振兴的核心动力。因此,农业职业教育必须实施产教、科教“双融驱动”策略,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通,构建适应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为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人才、科技和文化支撑。

农业职业教育“文化引领、‘双融’驱动、协同创新”的育人模式和策略,具有丰富的农业职业教育价值底蕴。一方面,具有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引领价值。由乡村党建引领,渗透绿色低碳理念,融入以农耕文化为核心的乡村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赋能新农科课程思政,有利于提升青年学生和乡村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助推乡村经济文化振兴。另一方面,具有跨界协同育人的科学内涵。乡村人才振兴的关键在于构建“农科教融合、产学研创用”协同创新育人模式,这是农业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也是跨界融合理念的学术创新。对接绿色生态农业,将乡村文化融入农业职业教育过程,实施耕读育人;将农业科创元素融入职业教育教学内容,科技协同育人;挖掘地域特色的农文旅资源,汇聚乡村人才,推进多产融合发展,服务产业育人。这将有利于解决农业职业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也是构建技能型社会,推进共同富裕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所在。基于此,赋能乡村振兴战略,破解“三农”问题,农业职业教育应遵循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的“双融”驱动发展策略,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和农业创新人才。

二、农业职业教育与赋能乡村振兴的逻辑内涵

(一)“双融合”驱动“产才融合”是农业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

“产才融合”是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互融互通、共生共长的有效路径。因此,对接乡村振兴战略,应将教育、科技、产业深度融合,以教育创新带动科技创新、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2]。其中,乡村产业振兴是基础、人才振兴是支撑,二者嵌合互动,利于协同发展。因此,以绿色农业产业发展为目标,以培育乡村复合型“三农”人才为重心,“双融”驱动“产才融合”应成为赋能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二)秉承绿色发展理念,培育复合型乡村生态人才是引领乡村生态振兴的关键所在

应遵循“两山”理论,探索农耕文化“天人合一”的伦理价值,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农业绿色发展引领乡村生态振兴。破解乡村生态环境问题,应立足地方区域特色,培养生态人才,并将传统农耕文化、科技创新元素嵌入乡村生态旅游,探索乡村生态农业与文旅产业协同发展的新路径。秉承绿色创新的生态理念,培养乡村生态创新人才,促进绿色生态农业和乡村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有助于乡村生态振兴和实现生态价值。通过农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普及绿色生活新理念,深入挖掘乡村农耕文化内涵,提升复合型“三农”人才的人文素养。可见,为赋能乡村绿色生态农业+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增强绿色创新发展理念,构建“耕读立德、产才融合、多元协同”的育人模式,是赋能乡村振兴培养复合型“三农”人才的根本要求。

(三)“产学研创用”协同育人是全面赋能乡村振兴的基本方略

乡村振兴需要农业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而农业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农业科教融合。农业科教融合是通过涉农专业教学与科研相融通,将农业科技成果纳入农业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实现农业科研与教学的平衡发展,从而创建农业科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3]。以农业生产为逻辑起点,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通过生产实践教学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更好地服务农业生产的高质量发展,实现“以产助教、以教促产、产教融合”。同时,对接农业新产业,研究和解决农业生产技术难题,通过引进新品种、配套新技术,实现“产研融合”;涉农专家、教授结合科研项目,将农业科技新技术、新成果有机植入农业生产实践教学过程,将农业生产实践典型案例转化为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培养新农科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和能力,最终实现“产学研创用”的融汇。由此可见,农业职业教育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需要以县域乡村特色产业为纽带,主动对接农业生产过程,实施产教融合;涉农专家、教授协同开发新型课程体系和创新教学模式,传播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应用农业科技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三、制约乡村全面振兴的农业职业教育育人困境

(一)人才匮乏,综合素养不高

1.涉农专业人才不足

目前,乡村发展呈“空心化、老龄化、妇孺化”趋势,乡村振兴的农民主体缺失,回流到乡村就业的部分劳动力,因缺乏相关技能培训,导致专业技术技能不足[4],严重缺乏“留得住、用得上、懂技术、会管理”的农业实用人才。相关统计数据表明,农村初中以下文化人口占绝大多数,高学历人口不足10%,近70%的农民不愿意接受职业教育[5]。这说明赋能乡村振兴的高素质人才匮乏,扎根乡村的新型职业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有待提升。

2.农耕文化缺失,耕农意识不强,绿色创新发展理念淡薄

由于农业职业教育“离农”式发展,以农耕文化为核心的耕读教育理念不强,忽视了农耕文化传承和对学生的乡土情怀教育[6],以及绿色创新发展的理念修为,致使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呈现“去农化”现象,“亲近三农”的创新意识淡薄。

(二)产教难融,科创动力不足

1.专业与地方特色产业对接的匹配度不够

一方面,农学类专业与课程设置“去农化”发展,实践教学缺乏生产性真实场景,“离农”趋势明显,致使产教难融,专业服务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强[7-8]。另一方面,涉农职业院校现代农业技术类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与乡村特色农业新产业需求相互分离,制约了县域绿色生态农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同时,因缺乏校企共建的生产性实践教学基地,实验、实训条件滞后,专业导师和产业教授混编的“双导师”教学团队不足,“走出去、请进来”的运作机制缺失等情况,必然导致产教难融、校村企不合的困局。

2.科教融汇创新的驱动力不足

一是农业职业教育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重理论轻实践,仍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要形式,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难以提升,创新创业素养不足。二是实践教学内容落后于农业生产一线技术,农业科研新技术、新成果不能及时应用于生产性实践教学中,使农科教分离[9]。三是与地方特色产业相配套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标准等先进绿色农业科技成果难以推广到农户,严重脱离现代农业生产实际,农业科技创新程度不高,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不足。

(三)体系不全,育人模式滞后

目前,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的后劲不足,农业特色资源综合开发的力度不够,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链衔接不良,发展地域特色农文旅融合产业的配套政策、制度、资金等协同体系不健全。

因此,基于“双融”驱动模式,亟需整合绿色生态农业+农耕文化+乡村生态旅游+农业科技创新元素,顶层设计“政校村企行研”多方参与的育人共同体,完善配套体系和教育、科技、人才融入机制,将县域特色生态农业产业与乡村文化、乡村休闲旅游等融为一体,打造农业新产业、新业态。

四、赋能乡村振兴的高素质农业人才培养策略

本研究以校村合作共建山东枣庄职业学院药茶两用菊花等典型生产实践项目为例,基于农业职业教育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赋能乡村振兴的困境,研究探寻了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赋能乡村振兴的优化路径。并基于校村合作+项目驱动模式,实施农耕文化为引领、“双融”驱动路径为核心和“产学研创用”多元协同育人的推进策略,打造赋能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以期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一)文化引领:耕读立德育人

以乡村党建引领示范,传承乡村农耕文化、儒家文化、工匠文化和红色文化基因,赓续发展生态农业的绿色创新理念,普及乡村文化,提升生态文化素养,实现“耕读立德”育人目标。一是倡导课程思政育人,厚植创新理念。实施涉农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渗透“一懂两爱”育人思想,植入绿色创新发展理念,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推动乡村的全面发展。二是弘扬乡村农耕文化,培育乡土情怀。实施乡土文化教育,普及农耕文化知识,丰富地域文化内涵,在地化培养“亲近农民”的乡土情怀。三是践行农业耕读教育,丰富创新素养。实施“田间课堂”现场教学模式,让青年学生躬耕力行农事操作过程,实现“扎根农村”创新创业和服务“三农”的奋斗夙愿。

(二)双融驱动:产才融合育人

凭借产教、科教“双融合”驱动,构建“项目+平台”模式,助推“产才融合”育人,提升新农科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造就创新型“三农”人才。

1.产教融合,驱动育训一体

首先,以产教融合为重点,涉农专业的设置对接新产业需求,构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育训协同驱动,培养本土化农业技术技能人才。一是基于产教融合,涉农专家、教授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校村企共建产教融合实践教学中心。以立德树人、农耕文化、实践育人理念为引领,革新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县域特色产业需求培养人才。二是对接绿色农业发展模式,增强农业职业教育的适应性。为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对接区域特色农艺产业集群,调整设置绿色生态农艺生产技术、设施园艺与智慧农业、绿色生态农业、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模块化现代农业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三是强化课程思政,持续开展乡村农耕文化教育和耕读立德育人等,提升“三农”人才的综合素养。四是革新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动态调整技术技能课程的教学内容,实施“田间课堂”现场教学,培养“三农”技术技能人才。

其次,实施“三教”改革,打造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新模式。一是对接校村合作项目,校企共建专业导师和产业教授混编的“双导师”生产实践教学团队。坚持涉农专业教师“走进乡村”,积累实践教学经验,提升科研水平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同时,外聘农技专家、“田秀才”或工匠能手等走进课堂授课。二是涉农专家和专业教师应紧密结合县域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制订生产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革新人才培养方案。将地域特色农耕文化、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红色基因和数字素养等有机融入农业职业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丰富项目化、科研化的教学体系。将农业科技项目和生产一线的新技术、新成果和新规范等转化为教学案例,涉农专家、教授共同编写具有乡土特色的新型实践教学教材。三是对接农艺产业的生产过程,改革教法和教学模式。依据农艺生产周期,开展田间现场教学,就地打造实用技术技能人才。适应数字化教学转型升级需求,共筑“校村企”协同的数字化创新平台,实施“实训项目科研化、模块教学数字化”的教学模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