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背景下农业类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构建

作者: 桂文龙 胡新岗 苏治国

摘要:新农科建设背景下,产学研协同育人有利于农业类高职院校和企业、科研院所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深度融合,共同发展。在研究新农科建设对农业类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育人提出的新内涵、分析其面临的新困境基础上,从产学研协同育人的目标、原则、内容、主体和举措五个方面,构建农业高职“12345”产学研协同育人新模式,为培养新农科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借鉴与指导,为我国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关键词:农业高职教育;产学研协同育人;育人模式;新农科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4)09-0023-06

新农科作为新一轮“三农”革命的产物,是推进我国乡村全面振兴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新农科建设需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农业类高职教育又是培养新农科建设生产一线的实用型、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主动适应“新农科”建设需要,创新农业类职教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协同培养人才是农业类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具体方法,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路径。因此,如何创新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深化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改革,高质量实现农业类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育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农科建设的步伐,决定着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对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一、新农科建设对农业类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育人提出的新内涵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与实施,新农科建设也全面启动。农业类高职教育担负着强农兴农的时代使命,只有正确把握新农科的内涵,深化产学研协同育人,才能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更强大的人才和科技支撑。

(一)新农科建设呼唤农业类高职产学研协同育人

从某种意义上讲,新农科建设是一场重大的教育教学改革系统工程,“安吉共识”从宏观层面提出了“新农科”“四个面向”新理念,“北大仓行动”从中观层面推出了“新农科”“八大行动”新举措,“北京指南”从微观层面实施“新农科”“百校千项”新项目, 让新农科建设从“试验田”走向“大田耕作”。农业类高职院校理应站在历史的新高度,创新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加强推进新农科建设,为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蓄势赋能。

一是面向新农业。要对接产业,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创新新农科关键技术,实施新农科科技创新,助力新农科发展。二是面向新乡村。要将人才、智力和科技资源辐射到广大农村,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创新组建现代产业学院,组建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团队,深入农村基层,真正“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三是面向新农民。要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服务新型经营主体等作为新农科建设的着力点,建立农民培训学院,创新服务新模式,多措并举服务新农民。四是面向新生态。要整合地方农业科教资源,全面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农业生态循环改善与提升、农业面源污染预防与治理等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推动农村生态面貌与人居环境的不断改善。

(二)新农科建设召唤农业类专业供给侧改革

长期以来,农业类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比较滞后,专业设置和结构调整不能适应新农科发展的要求,培养的学生知识面窄、技术技能弱。而当前新农科背景下,农业现代化、规模化、智能化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是要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新农科建设是涉农专业的创新发展,农业类高职院校要打破专业壁垒,及时对学校专业结构与布局进行整体规划,调整存量,优化增量,重构专业现代产业学院、农业专业布局,突破传统专业边界,将农业与二产、三产深度融合,适应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二是要加快培育新生专业的增长点。随着农业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新农科对新专业的创新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而专业交叉和融合形成的新生专业,恰恰可为我国农业科学、农业行业、农业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三是要筑牢建设农业类优势特色专业。打造优势特色农业专业,是农业类高职院校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措施。农业类高职院校要围绕高产、高效、安全、优质等农业重大问题,结合地方特色和自身的基础、条件和优势,建设优势专业、特色专业,筑牢学校特色,培养具有区域和学校特质的农业类高素质技术技能专门人才。

(三)新农科建设召唤农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业类高职教育的内涵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产学研协同育人体系,有力促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全面实施。一是创新产学研协同育人新模式。主动对接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顺应农村一产、二产、三产融合发展,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革新,加快推进农业类高职院校“三教”改革,积极探索跨业界、跨专业、跨学术的教学资源整合,为创新产学研协同育人新模式提供良好的环境。二是构建新农科课程新体系。充分利用地方特色产业、文化资源优势,将思想政治教育、农业劳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将农业新技术、新规范、新方法、新模式和新标准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开发新农科优质课程资源,推进农业类教育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构建全新课程体系。三是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活力。融合共生、内外协同,实施农科教育协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创新发展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融合发展,农业类高职院校要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全方位合作,建立合作办学育人、合作科研攻关的长效机制,实现“政行校企”协同育人。

(四)新农科建设召唤农业类高职院校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核心是育人机制。农业类高职院校是培养服务“三农”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如何创新新农科背景下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高质量推进农业类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育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乡村全面振兴的步伐。一是加强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农业类高职院校要积极加强合作,成立乡村振兴研究院等智库,深入研究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乡村振兴提供中国智慧和方案,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农业人才提供路径和模式。二是加强乡村人才培育力度。农业类高职院校是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摇篮,学校要科学制定农业类定向培养招生计划,健全定向培养制度,为地方涉农单位定向培养人才;组建农民培训学院,实施农民培育计划、农民工技能提升计划、农村大学生工程等,全面推动乡村人才振兴。三是创新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农业类高职院校要积极组建农业科技服务团队,与政府、行业、企业合作,创办农业协同创新研究院、农业产品良种研发基地、农业科技小院等平台,开展乡村振兴学术论坛、大国三农大讲坛等系列活动,鼓励农业科技工作者、农业专家和农业教师扎根农村进行研究与服务,积极参加企业生产实践,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二、新农科背景下农业类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育人面临的新困境

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随着新农科建设的大力实施,农业类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育人虽有较大的创新和突破,但受农业大行业传统思想的影响,依然存在诸多不足。农业类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育人尚未达到理想的深度融合状态,导致产学研协同育人实效不明显,需要进一步加强合作、补齐短板、深度协同[2]。

(一)产学研主体协同性不协调,导致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不成熟

随着新农科建设的不断推动,农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也随之改变。现有的高职教育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较为单一,产学研各主体缺乏协调,难以适应新农科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一是农业类高职院校协同性缺乏创新。首先,表现在组织管理上缺乏创新。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管理模式源于传统的“直线型”职能组织结构,便于管理,但缺乏有效沟通,各职能部门间交流较少,关联性不够。其次,表现在协同机制上缺乏创新。农业具有较大的区域性特点,不同地区的农业类高职院校受地理环境等差异影响,学校的办学特色、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明显不同,各高职院校之间交流、互通、共享等协同机制创新不足[3],导致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创新差异化明显。再次,表现在校企合作上缺乏创新。校企合作深度不够,产教融合没有形成体系,协同育人体制机制不畅,校企之间不能有效共建共享资源等。二是农业企业主动协同意识淡薄。一方面,企业间发展不平衡。不同的农业企业间存在实力不等、经济效益不同等现象,优秀企业能为农业类高职院校的学生提供优质的资源、平台,可小型企业无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从而影响农业类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出现主体实力差异较大的困境,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不均衡,使企业丧失参与产学研长期合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以营利为特性的企业在育人投入上缺乏积极性。企业往往看重的是眼前利益,缺乏长效合作意识,而产学研协同育人是一项长期工程,期望企业在合作过程中进行资源投入,但往往不容易实现。

(二)产学研机制协同性不畅通,导致产学研协同育人路径不明晰

近年来,我国农业类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发展迅速,在人才培养上也有新的突破,但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人才培养目标偏离新农科需要,产学研协同育人路径不够明晰,主要表现为产学研协同机制不畅通。一是农业资源共享机制不畅通。目前,由于没有良好的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在师资、实验实训基地、信息化教学资源等方面共建共享不畅,从而导致产学研协同育人资源得不到保障。二是农业交流沟通机制不畅通。产学研合作重要的途径是有效沟通,需要合作各方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维护长期的合作。由于当前我国农业为劣势行业,加之农业类高职院校办学条件相对较差,缺乏交流和研究平台,而且忽视过程管理,没有长期的深入融合,从而导致产学研协同育人不能实质落地。三是质量评价机制不畅通。当前,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目标比较模糊,且合作育人的评价指标体系不健全,评价主体不明确,不能适应新农科对人才的规格要求。究其原因是评价机制不顺畅,导致培养的人才偏离乡村振兴所需的人才目标。四是激励约束机制不畅通。产学研合作顺利的关键是激励和约束机制,然而从国家、地方及农业类高职院校各层面看,缺乏行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类政策制度,尤其是农业类高职院校没有鼓励教师参与协同育人的制度,农业企业也缺乏合作动力,从而导致农业类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育人进展缓慢。

(三)产学研融合协同性不深入,导致产学研协同育人保障不完善

产学研融合是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延伸,也是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业类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目前,农业类职业教育产学研融合不深入,停留在传统的校企合作层面,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存在着“两张皮”现象。宏观上的根本原因是教育与产业融合不够深入,良性互动格局没有根本建立。比如农业类专门人才培养规划、层次、类型与农业产业布局、需求不相适应,存在农业类技术技能人才需求量大与农业类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大的供需结构性矛盾。二是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头热”。虽然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强调校企合作由来已久,但实际上当前农业类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仍然以自发式、松散型为主,“学校热、企业冷”的“一头热”现象更为严重,合作也表现为浅层次、低水平状态,“重理论、轻实践”问题依然普遍存在,从而导致产学研“合而不深”。三是产学研合作实用技术供给“不适应”。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高职院校缺乏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农业生产实用技术的能力,向企业提供的大多是单项创新农业技术或农产品,不能满足现代农业企业规模化生产对实用技术的需求。

三、新农科背景下农业类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构建新路径

未来,农业类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应以新农科建设为出发点,聚焦当前农业类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育人的现实问题,着力推进新时代乡村振兴产学研合作政策、产学研协同育人新路径、产学研融合机制的迭代研究。农业类高职院校要在新农科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思想指导下,积极探索构建农业高职“12345”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1”是以培养新农科技术技能人才为根本目标,“2”是以资源共享和互惠互利为产学研合作的两个基本原则,“3”是以知识、能力、素质提升为人才培养的三个根本内容,“4”是以政府(农业部门)、农业科研院所、农业类高职院校、农业企业为四个主要协同主体,“5”是以课程资源建设、“双师”队伍打造、教学教法改革、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实践平台搭建为五个基本举措,切实增强农业类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实效性。

(一)以培养新农科技术技能人才为根本目标

在新农科背景下,产学研合作的不同主体的育人目标也各不相同。农业类高职院校关注的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农业企业关注的是人才为企业产出的效益,农业科研院所关注的是人才的学术成就及高水平研发,只有将三者的育人目标达成一致,产学研合作才能获得长远的发展。因此,农业类高职院校要主动对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农业产业转型,适应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等对人才的要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上进行深化改革,为新农科发展培养出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农业企业要对接技术革新和农产品创新等提出的新要求,主动联合高职院校,共同培养具备扎实的农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从而达到将知识转化为农业企业生产力的目标。农业科研院所要针对农业类高职院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上的不足,为学校和企业提供良好的科研平台和学术环境,从而提升新农科人才的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