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普通中学的职业导向教育:价值意义、实施路径与实践特征
作者: 刘江岳 田芬摘要:职业导向教育旨在促进学生职业定位和选择能力的养成,对所有学生成功过渡到升学、培训和工作具有指引作用。德国各联邦州在遵循KMK关于职业导向教育总体规定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职业导向教育准则和细化措施,由各学校负责具体执行。从实施方式看,德国普通中学的职业导向教育主要通过系统的职业导向课程与校内外职业实践活动来落实,具有多主体协同服务、全过程循序发展、信息化手段推进及差异化全纳包容等特点。
关键词:德国;普通中学;职业导向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4)09-0077-08
职业导向教育是德国普通中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半个世纪前,德国就对普通中学开展职业指导和培训进行了深入讨论及实践探索,并以追求学业深造为主旨的文理中学①为试点开展职业导向教育,旨在促进学生职业定位和选择能力的养成。进入新世纪以来,德国对普通中学的职业导向教育政策支持力度加大,相关课程和活动的实施力度也不断加强。分析德国普通中学职业导向教育的政策价值、实施路径与实践特征,有助于更深入地认识职业导向教育的内涵与价值,对我国普通中学教育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德国普通中学职业导向教育的政策规定与价值意义
一般而言,普通中学教育有两种导向:学业导向与职业导向。职业导向可被理解为在学校教育背景下进行的职业选择能力的准备,而学业导向是指学生要考虑大学里不同的专业或学习课程的选择。[1]从表面上看,学业导向与职业导向是两种不同的人生发展路径,但在德国普通中学教育领域,二者紧密融合在一起。普通中学不仅重视学科教育,助推学生获得更高层次的学业深造条件,同时也重视职业定位和指导服务,以便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顺利从中学过渡到大学、工作或相关培训。
(一)相关政策规定
2017年是德国普通中学职业导向教育里程碑式的一年。该年6月1日,各州教育和文化事务部长常设会议(Kultusministerkonferenz,简称KMK)与联邦就业局(Bundesagentur für Arbeit)联合颁布了《德国各州教育和文化事务部长常设会议与联邦就业局关于学校和职业指导服务的合作框架协议》(Rahmenvereinbarung über die Zusammenarbeit von Schule und Berufsberatung zwischen der Kultusminister konferenz und der Bundesagentur für Arbeit)的修订版,指出“有效的职业支持结构建立在成功的学校教育基础之上”,提倡让所有年轻人能从普通中学教育成功过渡到培训或高等教育,把“没有一个年轻人迷失”作为普通中学教育共同的座右铭,并制定了联合行动战略。
2017年12月7日,KMK《关于学校职业导向的建议》(Empfehlung zur Beruflichen Orientierung an Schulen)颁布,强调文理高中阶段仍需继续推进职业导向教育。也正是在这份文件中,“职业导向”(Berufliche Orientierung)一词作为术语出现,各联邦州所有与职业和学业导向相关的表述词语都被归入其中,学业导向(Studien Orientierung)属于职业导向的一种特殊形式。
除了针对普通中学学生整体的职业导向教育政策文件,KMK也颁布了一些针对特殊学生群体的文件。例如,2017年5月颁布的《学校的跨文化教育和教养方案》(Interkulturelle Bildung und Erziehung)针对移民背景学生的职业指导提出了相关建议,帮助相对弱势地位的学生改善职业定位的能力,增加其离开普通学校后找到合适培训场所的机会。2019年6月颁布的《关于普通教育学校职业导向的文件》修订版(Dokumentation zur Beruflichen Orientierung an Allgemeinbildenden Schulen),对各联邦州普通初中、高中阶段的职业导向教育进展进行了汇总,包括相关的目标内容、协议规定、合作方式、实践经验、特别措施、教师培训等。该文件特别指出,由于生活和工作世界的数字化,年轻人选择职业或专业的标准也随之变化,从学校到工作过渡期的年轻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且外界市场的要求条件更为苛刻,各联邦州必须把职业导向教育作为自己的任务,为学生提供支持工具,使其能够在一个变得越来越复杂的世界中尽快做出最合适的决定。
(二)职业导向教育的价值意义
通过上述政策文件的推行,KMK赋予职业导向教育以国家意志的统摄性和权威性,同时也强调了普通中学人才培养的务实性与适用性。从定位上看,这种育人指向与德国中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密切相关。
德国中等教育(Sekundarbildung)分为初中(Seku-ndarstufe I)和高中(Sekundarstufe II )两个阶段。初中阶段的培养目标在于促进学生精神、心理和身体的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的独立决策能力,以及个人在社会、政治、生活方面的责任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2]高中阶段分化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其中,普通高中教育主要指文理中学高级阶段(Gymnasiale Oberstufe),学校通过深化、示范型的普通教育,在发展学生个性、塑造社会责任、加强民主社会参与度的基础上,让学生获得“普通高等教育入学资格”(Allgemeine Hochschulreife),以便学生在高等教育机构进行学业深造,同时也为其参与职业培训和工作开辟道路;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在于扩展学生以前经历的普通教育,让学生获得一定的职业资格,使之能够作为一个合格的专业人员而进行工作。[3]
如果着眼于德国普通教育领域,不难发现“社会责任”是一个关键词。这种强调社会参与责任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德国普通中学教育必须包含职业元素,让具有不同人生志向或需求的学生在中学时期获得一种普遍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准备能力。KMK在这方面有着明确的论述:“普通中学的教育使命主要是为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做好充分准备,使他们能够积极负责地参与文化、社会、政治、职业和经济生活,包括让学生为职业和工作世界做好准备。”[4]
作为年轻人天然的成长场所及最重要的社交场所,学校教育促进职业定位和职业选择可以被理解为所有类型中学普通教育任务的一部分。[5]学校职业导向的价值意义并不在于让学生从学校毕业后立即成功过渡到某种职业或工作,而是让学生“尽可能独立地塑造他们的职业取向”[6]。职业导向教育的关键在于以学生自身的潜力、兴趣和行动为基础,不断支持学生发展个人在职业和学习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和选择能力,正因为如此,KMK在文件中强调,“早期的、以实践为导向的、个人的职业定位对于所有学生成功过渡到升学、培训和工作具有核心意义”。[7]
当前,在德国教育体制中,职业导向教育已经发展成为涵盖学业导向教育的上位概念,将职业导向教育紧密融入学校的各个教学环节之中,成为普通中等教育的关键特色。
二、德国普通中学职业导向教育的实施路径
德国各联邦州在遵循KMK关于职业导向教育总体规定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职业导向教育准则和细化措施,由各学校负责具体执行。无论是初中阶段还是高中阶段的普通中学,职业导向教育都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从实施方式看,学校主要通过系统的职业导向课程与校内外职业实践活动来落实职业导向教育,促进学生职业定位和选择能力的养成。由于文理中学是德国普通中学的主要类型,且与我国普通中学在功能体制上较为类似,故下文涉及职业导向教育的具体例举时,多以文理中学为代表。
(一)系统化的职业导向课程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和重要载体。课程体系之外的零星机会并不利于职业选择能力的建立,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与能力,有针对性地将职业指导内容嵌入课程体系是必不可少的。[8]德国不来梅州一所文理中学的职业导向教育试点项目表明,集中的教学措施能有效落实对学生的职业导向教育。[9]因而,系统化课程是德国普通中学开展职业导向教育的一个主要途径,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形式。
1.将职业导向内容融入常规课程
职业导向教育作为一项贯穿普通中学的跨领域任务,也是所有学科的教学任务。所有科目都必须融入职业导向的内容,“以便学生及早为可行的职业选择确定方向,从而成功过渡到升学、培训和工作”。[10]职业导向教育丰富了各个学科的教育理念,补充和扩展了所有年级的学科学习内容,学生们在塑造学习过程、反思学习成果和选择学习路径方面都将得到职业导向内容的支持。
在巴登符腾堡州,职业导向“被螺旋式纳入了从一年级到资格阶段的所有科目课程”②。[11]以英语科目为例,11年级的学生应能在模拟场合例如实习申请或奖学金面试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并针对反馈作出适当的回应,为适应多元文化世界做好准备。
在萨克森-安哈尔特州,文理中学7~8年级的数学和科学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对各种职业领域重要的技术背景具有一定的见解;9年级德语课程应包括工作申请和简历准备的相关知识;10年级德语课程中要给予学生在工作面试申请和准备方面的指导。[12]在黑森州,MINT(Mathematik, Informatik, Naturwissenschaften und Technik)科目,即数学、信息、自然科学与技术,特别强调女孩的参与力度,通过女孩未来日、黑森女孩营及专门针对女孩的机器人课程等打破科学技术领域以男性为主导的职业认知惯性,提高女孩对MINT科目和相关职业的兴趣。[13]
2.开发跨学科的职业导向课程
通过学科交叉与融合落实职业导向教育是一种全新的尝试,较多施用于初中阶段。这种跨学科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构建相对完善的知识系统,也促使他们能从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提高在职业和学业选择过程中的识别、分析、评估和判断能力。
由于经济学与职业世界、劳动力市场密切相关,职业和工作也是经济领域的核心内容,经济学教育对职业导向教育具有核心意义,跨学科的职业导向课程也大多围绕经济学课程开展。
在巴登符腾堡州,自2016年起,“经济/职业和学习方向”(Wirtschaft/Berufs und Studienorientierung,简称WBS)作为一项新课程被列入文理中学的教育计划,8~10年级每周三学时。以其中“职业选择”部分的内容为例,通过学习,学生可以塑造职业选择的决策过程,并在各种信息和指导服务的帮助下,将自己的目标和期望与工作世界的要求进行比较。[14]
在拜仁州,文理中学的职业导向教育以经济学和法律等科目为主导,这项跨学科的学习任务在9~10年级每周2学时,学生们将集中学习与职业选择有关的内容。[15]
在梅克伦堡-前波莫瑞州,职业导向是包括文理中学在内的各类普通中学5~10年级的跨学科任务,其中 “工作—经济—技术”(Arbeit-Wirtschaft-Technik,简称AWT)和“信息技术”(Informatik)课程在职业导向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16]
在柏林、不来梅和勃兰登堡州,职业导向是所有学校课程科目的主题,其中“经济—工作—技术”(Wirtschaft-Arbeit-Technik,简称WAT)课程与职业导向密切相关,从学生进入中学一直持续到10年级。[17]WAT使学生们习得了经济领域各种相互关系的基本知识,在由经济、工作、职业和技术所塑造的世界里,能够胜任决策和采取行动。[18]
其他比较有特色的跨学科职业导向课程还有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文理中学的经济学—政治学科目,萨克森州文理中学的社会学—法律教育—经济学科目,汉堡州文理中学的政治—社会—经济科目等。
3.设置专门的职业导向课程
尽管德国的普通高中涉及学生选科和高中毕业资格考试,学生的课业压力大于此前,但职业导向教育依然是贯穿该阶段的重要任务。普通高中学校大多设置专门的职业导向课程,但不同联邦州的课程名称和开展方式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