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创新战略构建、实践路径及启示
作者: 罗婷 杨丽波摘要:挪威高等职业教育秉持提质为本的理念,在提升教育质量过程中,历经了探索期、发展期、深化期三个阶段。为适应经济转型与全球竞争,挪威构建出加强产需对接、实施灵活教育、推崇国际合作的质量创新战略框架,并在这一战略框架指导下开展一系列实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建立高等职业教育“卓越中心”。“卓越中心”通过优化教育内容、能力本位学习、协同多元合作、完善院校治理等路径来促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借鉴挪威经验,我国可以从平衡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提高技能适配性;完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服务全民终身学习;融汇多维协作,集中资源发挥优势等方面出发,增进高职教育质量建设。
关键词:挪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创新;卓越中心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4)09-0085-07
挪威的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上注重实践导向与职业导向,重视个人技能与就业竞争力提升;在教育方式上,强调理实结合、工学结合。为进一步扩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增强国家综合竞争力,挪威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创新战略框架,建立高等职业教育“卓越中心”。在具体实践中,挪威不断匹配产业需求,改进教育服务质量,增强高职教育适应性与吸引力。研究分析挪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创新建设,将为我国在建立高质量高等职业教育人才供给体系、加快技能型社会建设等方面提供有益镜鉴。
一、提质为本:挪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发展的演变历程
教育质量是驱动教育创新发展的核心要素。挪威高等职业教育始终致力于质量的持续优化与提升。从早期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法》(Lov om Fagskoleutdanning)到后续的《高等职业教育法》(Lov om høyere Yrkesfaglig Utdanning),挪威政府不断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并在法律体系的保障下,加强高职教育质量,逐步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与吸引力,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对技能人才的需求。
(一)探索期:完善法律法规制度,明确以质量发展为目标
挪威的学术型与专业型大学自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发展迅速,但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却发展缓慢。一直以来,虽有相关条例规范,但并没有独立的管理体系。2007年,挪威教育部门对《职业教育与培训法》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修订,明确了职业学院的教育层次,即职业学院必须建立在高中教育或同等先修课程基础之上,提供高于高中水平的教育课程,并正式确认职业学院属于高等教育范畴,而非高中与高等教育之间的过渡阶段。这一修订为职业学院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确立了明确的法律地位。随后,在2018年,挪威政府颁布了《高等职业教育法》,标志着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正式分离,赋予了高等职业教育与大学同等的自主权和独立地位,包括教学内容的制定、教育财政支出的管理等关键教育事务的决策权。该法案还强调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目标,即为每位学生提供高质量、令人满意的教育服务。为实现这一目标,挪威政府早已着手进行了前期准备。2010年,通过了《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证与发展条例》(Regulations Concerning Quality Assurance and Quality Develop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Tertiary Vocational Education),明确要求高职院校建立内部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并强化了挪威教育质量保障局(Nasjonalt Organ for Kvalitet i Utdanningen)在学科认证、资格审批及评估反馈等方面的监督管理与指导职能,以促进高职院校发展[1]。2013年,《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监督条例》(Forskrift om Tilsyn Med Kvaliteten i Fagskoleutdanning)的出台,更是进一步完善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监督机制,为挪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与政策支撑。这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完善,为挪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发展构筑了坚实基石。
(二)发展期:加强教育内容质量保障,衔接技能供给与社会需求
高等职业教育在许多方面都扮演了连接技能学习与工作生活的桥梁角色。在培养方式上,相比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更加侧重实践性和操作性,注重学校本位学习与工作本位学习相衔接。在培养目标上,高等职业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具备直接应用于工作的技能,确保毕业后能够顺利融入工作与社会生活。实际上,挪威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尤为强调职业教育培训的相关性与衔接性。早在1994年的教育改革中,就要求所有职业课程学习均采用2+2模式,即两年学校职业教育与两年工作实习。而随后,又在2006年与2020年的“知识促进”改革中,进一步推进了职业课程要围绕一般工作职能与任务开展,深化职业院校与企业的紧密合作,明确能力本位学习要求[2]。此外,挪威在1950年就已完善了非正规与非正式学习的国家认证体系,将能力学习与经验学习进行互通认证,对于先前学习成果可以颁发经验证书[3]。在此基础上,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计在注重紧密连接工作生活的同时,又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继续学习的要求。2023年,挪威教育研究部门携手行业企业,共同推出了针对信息与通信技术、农林园艺绿色技术等行业的课程计划。该计划不仅面向职业院校学生,也广泛吸纳在职员工及失业求职者,同时从学分管理、学习评估、学业支持及学习模式等多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4]。行业标准与能力学习的有机结合,既有利于加强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联系,又能够满足不同学习者个性化学习需求。
(三)深化期:推动教育质量发展与创新,提高高职教育地位与吸引力
据2016—2020年间挪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数据显示,挪威的高等职业院校数量由91所合并至73所,而进入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人数,从15 061人增加至23 279人[5]。从学习者接受高职教育的反馈结果来看,其选择高职教育的动机多源于实现个人能力发展与职业生涯建构,这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即必须不断提升教育质量以增强其吸引力。为此,挪威为健全高职院校内外部质量保证体系制定了长远规划。在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体系建设方面,挪威采取双重策略:一是给予高职院校更高程度自治权,通过挪威教育质量保障局放宽学科开发与认证权限,使院校能够自主审批课程,并灵活调整教学内容;二是注重提高教师教学技能,推动教师能力的发展。在外部质量体系建设上,挪威设立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发展基金,为教师发展、学生资助、教学研究等方面提供资金支持[6]。自2017年以来,挪威政府共向挪威公立职业学院与私立职业学院的206个项目提供了2.3亿挪威克朗的发展资金[7],以促进高职教育机构可持续发展。此外,挪威还完善国家资格框架体系,将高职院校课程学习列入更高层次的资格认证中。这不仅提升了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也为学生的职业发展与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质量之锚:挪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创新战略构建
随着知识经济与技能导向型社会的加速推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日益成为稀缺资源,而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劳动力、提高经济竞争力、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至关重要。为在技能人才培养与全球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挪威致力于加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创新,扩充人力资源库。为此,挪威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其中包括2016年的《高等职业教育—未来技术工人报告》(Fagfolk for Fremtiden-Fagskoleutdanning),该报告旨在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与重点;随后,在2021年,又发布《职业学院、大学学院与大学开放且灵活的教育》(Flexible and Decentralised Education at Vocational Colleges, Universit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进一步强调了教育体系的灵活性与去中心化,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另外,挪威政府还参与2021—2027年间《伊拉斯谟+和欧洲教育区合作战略》(Erasmus+ and the European Education Area Strategy),这一战略为挪威及其他欧洲国家提供了一个跨国合作平台。基于上述政策文件与战略计划,挪威构建出以适应性、灵活性与国际化为标准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发展框架。
(一)促进产需对接,增强高职教育适应性
如何实现产业需求与人力资源供给平衡仍是当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面临的难题,而高等职业院校是应对这一问题的关键角色。高等职业院校既是文化再生产的场所,也是将工业需求、公民需求、技术和市场有机联系起来的机构。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专业课程与教材及教育系统可以说是身体化、客观化、机构化的不同形式文化资本表征[8],尤其是课程教材与教学方式、实训基地等客观实体,其实施的过程是影响高职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挪威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创新战略把握客观化的文化资本,从高等职业教育学习内容与教学实践入手,增强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的相关性。《高等职业教育—未来技术工人报告》指出,在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方式上,增强行业适应性,并突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行业所需技能人才的重要定位。一方面,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提供职业生涯需要的、对学生有吸引力的教育课程,加强高职院校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并以行业需求的反馈来设置课程内容,保证课程内容的针对性与时代性;另一方面,行业企业必须向学生提供完成高等职业教育之后的工作机会,帮助学生继续进行知识技能学习,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提供理实结合、工学一体化的教育方式,为学生创造提前进入工作岗位的环境。
(二)实施灵活教育,扩大高职教育可及性
挪威是高就业率、高生产力的国家之一,与许多其他OECD成员国相比,挪威的技术工人在阅读、计算和ICT(信息、通信与技术)方面有扎实的基础技能[9]。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基础技能的作用,在教育培训和终身学习上投入巨资,提高了国民基础技能水平,挪威已不再处于领先地位。为更好地应对国际竞争与突发性挑战,挪威采用灵活教育的方式,依托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为不同群体开放继续教育与培训通道,提供多学科、多领域、高质量的知识技能学习。《职业学院、大学学院与大学开放且灵活的教育》中的“开放”是指职业学院与综合性大学对大众开放,并允许在除了专门教育机构以外的地点、采取不同方式与途径进行学习;“灵活”是指在时间、地点、范围等方面有最大限度自由,有不同学习方案选择。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措施具体包括:让高等职业院校接纳受教育程度低或基础技能薄弱的成年人,为其提供知识学习与技能培训机会;开放绿色技术与数字技能的网络课程,提供与工作场所结合的非全日制、非正规学习,在学习空间上增加便利性;促进高职院校与社区机构、行业企业合作助力农村地区的技能培训,解决教育薄弱地区的继续教育问题。灵活教育战略在目标对象上面向所有群体,扩大教育培训参与范围;在战略宗旨上,促进技能升级,解决技能匹配与就业问题,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发展方案。
(三)开展国际合作,搭建高职教育交流平台
知识的全球化与高等教育国际化促进了知识技术的快速传播与转化,逐渐形成了以信息为基础的“网络社会”。在这个网络社会中有无数网络节点,这些节点是开放的、具有高度活力的,节点与节点之间不断整合,革新信息与技术[10]。高等职业教育系统也处在这个网络社会中,在与外界不同网络节点的交流联系中不断推陈出新。因此,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方式之一,能够革新教学方法、教育技术与教育资源。为了进一步加深国际教育合作,提高教育质量,挪威参与《伊拉斯谟+和欧洲教育区合作战略》 。此战略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计划,涉及各级各类教育和不同国家群体,为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与合作提供支持。在这项战略的支撑下,挪威加大高等职业教育与国际接轨,促进高等职业院校师生国际流动。在该战略运行期间,有10 000名职业学院的学生以工作见习、实地考察、学术访问等形式与其他国家进行国际交流。另外,挪威还在该战略支持下建立职业教育培训卓越中心,以推动教育与技术研究,加深教育培训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创新区域发展。例如,为应对欧洲能源危机,挪威的罗加兰职业学院(Fagskulen i Rogaland)作为职业教育培训卓越中心试点院校,通过TShore项目与荷兰、爱尔兰、比利时和丹麦这些欧洲国家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旨在形成一个稳固的培训组织网络,专注于开发海上风电再生能源技能培训方法与课程,并根据实际需求设计培训计划与方案[11] 。
三、实践之石:挪威高等职业教育“卓越中心”实践路径
据2018年挪威统计局的预测数据显示,到2035年,劳动力市场将需要至少7万名技术工人[12],50%的企业要寻找具有高等职业教育背景的技能人才,60%的企业希望雇员能持有中等职业教育及以上级别的职业资格证书[13]。这一预测显示未来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为应对这一挑战,挪威在质量创新战略框架的指引下,积极推行创立高等职业教育卓越中心的实践举措。卓越中心的创立旨在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与影响力,并促进其优质发展。在此实践项目中,共有7所高职院校参与,其中罗加兰职业学院和维肯职业学院(Fagskolen i Viken)被选为高等职业教育卓越中心重点试点院校。参与项目的高职院校被要求在既定框架内探索并实施多样化、创新性的教育方案,这些方案要涵盖优化教育内容、协同多元合作、能力本位学习、完善院校治理等多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