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理论依据、现实需求与实践路向

作者: 唐高华

摘要: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新概念,赋能新质生产力是颇具现实意义的新话题。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既具有丰富的理论依据,具体表现为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理论、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理论等,也有着相互促进、双向赋能的现实需求。职业教育应结合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与实践要求,基于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优势与使命,从赋能新型劳动者队伍建设、新型生产工具升级、新型劳动对象优化和新型生产关系生成等方面,探寻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向,使职业教育从中获得社会价值提升和发展空间拓展,推动职业教育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征程中行稳致远。

关键词:职业教育;新质生产力;新型劳动;新型劳动者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4)10-0030-06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党中央面对全球经济新趋势和新一轮科技革命新机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而提出的新命题、标明的新航向。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概念。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对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全面阐释和系统部署。2024年3月,新质生产力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1]学术界对新质生产力的关注度和重视度也在不断提高。目前,社会各领域都在探讨如何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在我国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宏大时代场景中,面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使命和新要求,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高度同构性的职业教育,可不可以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如何在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上做出贡献?这是新时代职业教育需要思索并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有必要阐释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理论依据,明晰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现实需求,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寻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向。

一、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理论依据

任何一种实践行动的发展,都需要一定的理论依据,没有理论支撑的实践行动,将是盲目的,也是不可持续的。[2]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理论、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理论等理论,从多个层面为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提供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是在探索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中形成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及其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 [3]这说明,不仅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是生产力要素,自然条件、分工、协作、科学等影响因素也属于生产力要素。[4]马克思认为,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等要素的有机结合和辩证交融,构成一个相对完备的生产力系统[5]。同时,“生产力,即生产能力及其要素的发展”[6],“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7]。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对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作了详细的界定,并揭示了生产力是一种不断发展、具有开放性的能力。在劳动者素质提升方面,马克思认为,“要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使他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和训练。” [8]强调了教育对于劳动者劳动能力提升的关键作用;同时,更进一步指出“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9],阐述了教育以促进人的劳动能力提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充分显示了教育在生产力发展中的独特作用。

综上可见,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从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和功能发挥,以及教育在其中的作用等方面,为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提供理论依据。

(二)人力资本理论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理论,明确指出人力资本是当今时代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认为人力资本是人们投资的产物和结果。[10]人力资本积累是社会经济增长的真正源泉,主要通过包括教育、职业培训、医疗保健和人力资本迁移等人力资本投资来形成和实现。他把人力资本投资划分为医疗保健、培训、教育、继续学习、迁移等重要组成部分。[11]此外,舒尔茨还认为,有知识、有技能的人是一切资源中最为重要的,教育活动是能使人增加能力的一种生产活动,教育旨在获得一种具有生产能力的潜力。[12]人力资本理论充分说明了教育对提高劳动者质量、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人力资本理论突出了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了教育与培训对于人力资本的重要性。这从提升劳动力质量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进生产力发展的视角,为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提供理论依据。

(三)“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理论

20世纪中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理论。该教育理论在继承和发扬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础上,指出社会主义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主张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各方面的协调发展[13];强调教育目标“就是让走向生活的每一个青年男女的才能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14]。“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理论以“全面发展”为主体,把“个性发展”“和谐发展”与“全面发展”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15]

“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理论阐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特征和要求,将全面发展教育理论推到一个新高度。对于职业教育来说,该理论给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带来较大影响。对于新质生产力来说,表面看似与此理论毫无关联,实质上却也不无关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新质生产力所需要的劳动者不论对技术技能要求有多高,整体上都应该是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水平与新质生产力息息相关。因此,“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理论从受教育者成长成才的目标定位和实施要求等方面,为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提供了理论依据。

(四)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理论

20世纪20年代,我国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先生提出了“大职业教育主义”理论。黄炎培认为,“办职业学校的,须同时和一切教育界、职业界努力的沟通和联络;提倡职业教育的,同时须分一部分精神,参加全社会的运动。”[16]他认为,办职业教育“决不愿局限于学校或是教育事业,而是要投入广大的社会中去”。[17]这极大地拓展了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和服务范畴。

在职业教育目的论上,黄炎培明确提出了职业教育的其中一个目的是要“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能力之预备”。[18]要努力增加人们所必需的生产、生活资料的供给,服务提高生产力,发展生产,保障供给。

在职业教育与生产的关系上,黄炎培认为,“有教育而无职业,则生产减少,反之则生产增加”[19],“职业教育,是今后增加生产、繁荣经济的国策实施时所必要采取的措施[20]。”强调了职业教育是增进人们知识、技能,提高人们生产、生活能力,从而增进社会总供给的最好手段。

在职业教育的社会适应性上,黄炎培认为,“办理职业教育,须注意时代趋势与应走之途径,社会需要某种人才,即办某种学校。”[21]在专业设置上,他强调“凡职业学校之设科,须十分注重当地社会状况”[22],在教学内容上,注重“使其所学与社会相配合”[23],反复强调了职业教育必须面向社会,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注重结合社会需求,实现技能型职业人才的培养与训练。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将职业教育纳入整个社会发展的运行机制中,“将个人生计问题演进为社会生产问题,再演进为国防生产问题,再演进为民族生产问题。”[24]强化了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和时代使命。

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理论透射出了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教育观、职业观、生产观、社会观与服务观,从职业教育的核心要义与本质要求,以及职业教育要适应并服务时代社会需要的职业教育理念和使命等方面,为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现实需求

需求是激发动机的原始驱动力。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是职业教育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双向需求驱动的结果。新质生产力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的人力支撑与技术支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新质生产力理论来指导新实践。新质生产力与职业教育发展双向驱动的内在需求,决定了新质生产力与职业教育之间具有相互促进、双向赋能的关系。

(一)从新质生产力视角来看,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职业教育赋能为其提供动力与支撑

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先进生产力质态,表现出诸多新的时代特质。从关涉职业教育发展的角度来看,新质生产力体现出两个重要表征,即高新技术的应用与创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与集聚。通过分析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特征可以看出,职业教育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是各级各类教育中最能体现生产力属性的教育,是加快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因素和积极变量。职业教育通过技术支持与人力支撑,为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一方面,职业教育通过积极参与技术研发并推动科技进步而助力锻造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在于科技创新。职业教育是加快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职业教育可以通过科技研发与科技创新助推技术升级,以技术升级推动产业创新,以产业发展助力经济转型升级,从而促进新质生产力良性发展。

另一方面,职业教育通过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助力提升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既需要牵引源头创新的基础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拔尖人才,也需要服务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工程技术人才和大国工匠、能工巧匠。[25]在现实的生产过程中,如果缺乏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即使有了新工艺和新技术,也将难以在生产实践中得以运用和推广。这将直接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生产力的增长。由此可见,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进步,需要通过职业教育来培养更多掌握和应用新技术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从职业教育视角来看,职业教育需要通过赋能新质生产力来完成自身的增质与升级

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是推动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职业教育要在主动适应并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中获得新的发展优势和存在价值。

一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诉求。目前,我国正大力提倡并积极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各级各类教育都在致力于实现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亦不例外,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上,需要新质生产力理论来为其提供科学指引。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就必须全面推进适应新质生产力需要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模式等各项改革。需要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特征和要求,适配产业转型升级,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发展,为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二是职业教育增强社会适应性诉求。新质生产力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新方向,对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将是全面而深刻的。新质生产力通过工作方式和工作场所的变化,带动了社会对人才需求和培养模式的变化。无论是从代表新质生产力的新兴产业体系来看,还是从新质生产力的数字技术内核来看,新质生产力与职业教育的耦合互嵌,都使得职业教育领域各类要素发生相应变化。[26]职业教育要适应这种新的发展特征和发展形势,就需要相应地进行职业教育理念、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治理的系统性变革,推动职业教育及其所映射的教育生产力跃迁和升级,使其在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增进自身的发展质量和服务水平,以便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因此,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既使职业教育明确了新时代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攻方向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战场,也为职业教育破解当前发展难题、增强社会适应性提供了新的科学回答和方向指引。

三、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向

新质生产力作为生产力新形态,其发挥作用的过程就是具备相应知识、技能和素质的新型劳动者通过新型劳动工具作用于新型劳动对象的过程。[27]职业教育要结合新质生产力的特征和要求,以及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使命,围绕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进行分析和研究,助力推动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和质变,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职业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