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精神引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

作者: 杨淑萍 苏超举 朱星辰

摘要:劳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辉煌历程中形成的伟大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优秀劳动品质在劳动模范身上的生动写照。劳模精神引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有利于彰显劳动教育的思想性,培养高职学生形成“四最”劳动价值观;有利于把握劳动教育的实践性,培养高职学生积极投身劳动实践的精神;有利于突出劳动教育的社会性,培养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服务意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应重视劳模精神在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中的作用,实现劳模精神对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教师队伍培养和校园劳动文化建设的引领。

关键词:劳模精神;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社会实践;劳动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4)10-0036-05

劳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辉煌历程中形成的伟大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优秀劳动品质在劳动模范身上的生动写照。[1]劳模精神引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就是在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中弘扬劳模精神,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锻炼必要的劳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高职教育是肩负培养技术型人才的类型教育,具有开展劳动教育的价值优势”[2],以劳模精神引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能够帮助高职学生体认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和诚实劳动的精神品质,进而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近年来,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开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将劳动教育等同传统劳技训练、以智力劳动取代体力劳动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劳动教育中缺乏必要的价值引领有着直接的关联。在此背景下,探讨劳模精神引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对于彰显劳模精神在劳动教育中的关键作用,以及缓解当下劳动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劳模精神的时代内涵

劳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基础性概念。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3]而劳模精神便是劳动主体在劳动活动中形成的劳动价值理念、劳动情感态度、劳动品质及劳动行为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优秀劳动者在劳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伟大的品质。劳模精神来源于劳动实践,同时又反作用于劳动实践,是劳动主体、劳动行为和劳动习惯的精神动力。与此同时,劳模精神根本上是人特有的一种自我存在意识,属于社会历史范畴,“会随着社会劳动活动和劳动关系的发展而变化,既是对现存劳动状况的观念反映,也包含着对现存劳动现实的超越性要求”。[4]因此,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劳模精神也需要得到新的诠释。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2020年11月,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将劳模精神高度概括为“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5],也成为了新时代劳模精神的主要内涵。

爱岗敬业、争创一流是指热爱自己的工作,做到干一行爱一行,这是劳模精神的基础要素。同时,爱岗敬业又是争创一流的前提条件,只有热爱自己的岗位、尊重自己的劳动,才能进一步激发劳动热情;争创一流是爱岗敬业的深化,体现了劳动者勇攀高峰的职业追求。二者反映出劳动者从内心深处认可劳动、推崇劳动,视劳动为“最崇高、最光荣、最伟大、最美丽”事业的劳动价值观。

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是指在工作中能够克服艰难困苦,坚持不懈地为达到既定的目标而努力,通过思维、知识、技术等创新,创造新的生产条件、方式和成果,这是劳模精神的核心要素。其中,艰苦奋斗体现了劳动者不惧艰辛和勤劳苦干的精神意志,是劳动者不可或缺的劳动品质,同时也反映了新时代劳动者积极投身劳动实践的精神。在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唯有不惧艰辛、勤劳苦干才能克服种种困难,向既定目标前进。

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是指心甘情愿、默默坚守、全身心地工作,不追求功名和私利,不计得失、不求回报,体现了劳动者投身社会劳动实践,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突出了劳动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二、劳模精神引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

新时代劳模精神集中反映了劳动者“四最”的劳动思想观念、积极投身劳动的实践精神和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意识。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学生劳动技能、提升实训能力[6],以及培养学生形成“四最”劳动价值观的教育职责,以劳模精神引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有利于促进劳动教育更好地发挥思想性、实践性和社会性作用,助力高职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素养。

(一)有利于彰显劳动教育的思想性,培养高职学生“四最”的劳动价值观

劳动教育具有鲜明的思想性特征。劳动教育的思想性主要表现在劳动教育的价值引导功能上,具体来讲,即劳动教育要深入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注重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价值观。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是劳动主体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的思想基础,要将育人与劳动结合起来,避免出现劳动教育中有劳动而无教育的问题。因此,要在高职院校有效开展劳动教育必须明确劳动教育的思想性特征。时下高职学生劳动教育中,思想性的注入往往被很多教育者忽视,最常见的现象便是将劳动教育等同于传统劳技训练。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是学生劳动能力提升的表现,也是劳动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但是将劳动教育简单地等同于传统劳技训练则忽视了劳动教育对劳动价值观的引导功能。劳模精神作为新时代我国劳动者精神面貌的高度凝结,以劳模精神引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教育者更加关注劳动教育的思想性,更加趋向于站在“教育”的立场上认识劳动教育,在设计劳动课程、制定劳动计划及参与劳动活动时,自觉将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培养作为首要因素考虑在内,进而增强学生对“四最”劳动价值观的感受。

(二)有利于把握劳动教育的实践性,培养高职学生积极投身劳动实践的精神

劳动教育具有显著的实践性特征。劳动教育的实践性是指劳动教育要充分面向劳动实践,并且在此过程中要以体力劳动为主,实现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有效结合。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践性更加强调体力劳动,是形成和锻炼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关键所在。要解决当前在学生中存在的不会劳动、不爱劳动、轻视体力劳动、轻视体力劳动者的问题,教育者必须全面理解和把握劳动教育的实践性特征,充分发挥体力劳动的作用,让学生在出力流汗中切实感受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劳动价值观。在机械化和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一些教育者认为体力劳动已经过时,劳动教育应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脑力劳动上,既然脑力劳动也是劳动的一种形态,那么学生在课上“听”劳动也是一种劳动实践,同样能够锻炼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基于此种观念,高职教师通过课上教知识、讲劳动来实施劳动教育,从而将体力劳动排除在劳动教育之外。事实上,随着时代的发展,体力劳动的形式可能会随之发生改变,但其育人价值是知识学习无法替代的。“学生参与体力劳动的过程,既是他们实现手脑并用的过程,也是实现其心理、认知、情感、意志等身体要素深度融合、协调统一的过程”[7],可以说,这种“身心合一”的实践体验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念形成的基础。以知识学习取代体力劳动的劳动教育割裂了体力劳动和知识学习、动手与动脑的统一性,很难使学生形成对劳动的真情实感和正确认识,最终很可能导致劳动教育走向形式化。新时代的劳模精神脱胎于劳动主体的劳动实践,其中,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劳动品质深刻体现了体力劳动对创造幸福生活的独特作用。以劳模精神引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有利于教育者全面理解和把握劳动教育的实践性特征,进而帮助高职学生养成积极投身劳动实践的精神。

(三)有利于突出劳动教育的社会性,培养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服务意识

劳动教育具有突出的社会性。劳动教育的社会性是指劳动教育与社会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要求劳动教育必须高度关注高职学生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生产实践的直接联系。劳动教育最终要通过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服务意识的时代新人,来实现劳动教育的社会价值。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实践。因此,劳动教育必须突出其社会属性,避免学校教育在空间范围上与社会的脱节。近年来,全国各地高职院校纷纷开设了劳动课程,相关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一是生活技能类课程,包括烹饪课、插花课等;二是生涯规划课程,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确立职业发展方向;三是专业类课程,主要任务是以劳动实践为形式,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如农业类种子生产技术专业中的种苗生产、农作物生产、作物病虫害防治、种子检验等实训课;四是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的的课程,包括DI课程、机器人课程等。这些课程虽然关注了高职学生的知识掌握、高职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但是却很少提供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学生很难在奉献社会中体会到劳动的快乐,进而难以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服务意识。新时代劳模精神全面反映了劳动者在社会活动中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奉献的精神,其中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集中体现了一位合格公民应有的社会担当。以劳模精神引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有利于在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中弘扬劳动者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和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身价值的精神,进而引导新时代劳动教育面向社会开展,在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活动的有机结合的同时,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服务意识。

三、劳模精神引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实现路径

劳模精神引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是实现劳模精神对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全方位引领,包括引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构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培养、高职院校校园劳动文化建设等几个方面,以此助力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锻炼必要的劳动能力、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等。

(一)以劳模精神引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是培养学生劳动素养的关键,有效实现劳模精神对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引领,必须首先实现劳模精神对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引领。

一是在课程目标中突出劳模精神的重要地位。课程目标作为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的重要参照,对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因此,必须在课程目标中突出劳模精神的重要地位。首先,在高职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中要将劳模精神作为学生良好劳动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精神的培养作为高职劳动教育致力实现的主要目标,让学生在劳模精神的培养中领会“幸福是靠劳动创造出来”的内涵和意义,体认新时代劳动人民艰苦奋斗、致力创新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其次,在不同学年根据学生认知差异,将劳模精神融入具体的阶段性劳动教育目标。如在低年级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使学生懂得人人都要劳动的道理”为主要目标;在高年级以“初步养成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情感态度”为主要目标,为他们以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打下思想基础。最后,还要重视“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精神的融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劳动品质、公共服务意识和担当精神。

二是在课程内容中凸显劳模精神的特征。劳模精神集中反映了劳动者“四最”的劳动思想观念,积极投身劳动的实践精神和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意识。在此意义上,将劳模精神融入高职课程内容就是在课程内容中体现劳模精神的这三种特征。首先,要始终以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为核心把握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通过劳动模范进校园、事迹进教材等方式,宣扬新时期劳动者“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价值观念,在讲解劳动知识、劳模故事的同时,做好拓展说明和反思交流,以此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引领。教师也可以在“传授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将培养德技兼备的工匠精神融入教学中,将技能大师的工匠精神与劳模精神结合起来”[8]。其次,以体力劳动为主,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重视劳动实践课程在劳动课程中的重要地位,适当增加劳动实践课时,丰富劳动实践内容。如开设劳动实践周、组建以专业方向为基础的劳动社团等,真正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劳动机会。最后,“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在空间上实现学校与社会的联结。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服务意识均来源于社会活动。“引进来”主要指劳动文化进校园等教育活动,“走出去”即带领学生参加社会服务劳动,以学生参加社区和社会公共场所的公益、志愿活动及勤工俭学等劳动为主要内容,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培养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精神。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