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一体化:内生逻辑与支持系统评价体系
作者: 刘蓉 宋杰
摘要:探究职业教育一体化的内生逻辑,构建其支持系统与评价体系,是职业教育一体化从理论研究进入实际应用的重要步骤。文章从动态发展过程、内涵要义、实现路径等层面对职业教育一体化的内生逻辑进行解析;根据“承载力—支持力—吸引力—延续力—发展力”(CSAED)模型,从共生发展的职业教育环境支持体系、统筹共建的产教融合发展体系、共享发展的职业教育资源联动体系、包容开放的职业教育科创互动体系、运行有效的职业教育政策制度体系等层面构建支持系统评价体系,为系统研究职业教育一体化提供理论依据与方法体系。
关键词:职业教育一体化;内生逻辑;支持系统;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3)03-0063-06
作者简介:刘蓉(1969—),女,博士,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与系统工程;宋杰(1982—),男,博士,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科科长,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区域经济与生态评价。
基金项目:2021年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长株潭人才一体化评价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1C1316);2022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优秀青年项目“圈层体系视角下高职教育生态可持续发展质量评价研究”(项目编号:22B1015)
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推进区域职业教育均衡发展是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的关键环节,对推动区域优势互补、解决区域人才供需矛盾具有重要支撑作用[1-2]。职业教育一体化已是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是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一体化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延伸[3],是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推进区域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内容。
当前,专家学者对教育一体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领域[4-6],关于职业教育一体化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已有的成果多是对职业教育一体化改革创新的经验做法、发展路径与战略设想的总结提炼[7],如闫志利等剖析了美国区域教育合作共享、欧盟职业教育一体化、大巴黎教育协同发展等国外模式,概括了长三角职业教育一体化、泛珠三角职业教育一体化、广东—台湾职业教育区域联动等国内区域职业教育一体化的实践经验,总结了典型区域职业教育一体化的发展特征与实施路径[8];魏明总结了“都灵进程”中欧洲职业教育一体化的实践经验与典型做法,提出了有助于提升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决策绩效的实施路径[9];翟俊卿等指出加勒比共同体的“教育就业计划”的实施,促成市场应对型的职业教育体系,加快了区域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进程[10];方洁研究发现区域发展一体化、机构设置一体化、产业教学一体化已成为新西兰高职教育一体化发展改革的主要形式[11];张铁军指出应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的引领作用,促进区域职业教育资源优化与共享,推动校企合作、校校联盟,以实现地市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12];李欣旖等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合作主体、合作资源等六个维度,探究了京津冀职业教育一体化阻力因素,提出了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六大动力机制[13];王琴指出长三角职业教育一体化深受职业教育的不均衡发展、技能人才培养无统一标准、区域协同发展机制不完善等方面制约[14];雷前虎提出安徽省应遵循接续—内生、移植—他生、嫁接—共生的发展路径,更加有效融入长三角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进程[15]。也有部分学者探索了职业教育一体化的动力来源与发展机理,如柯婧秋等依托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探析区域职业教育一体化的动力溯源、内在机理与发展路径[16]。
纵观国内外职业教育一体化的相关研究文献,大多偏重于职业教育一体化实践进程中的现实困境、发展路径与实施策略分析,而对职业教育一体化理论架构、发展逻辑、过程机制等方面的理论依据探寻与综合评价分析的系统研究较少。本文从动态发展过程、内涵要义、实现路径等层面对职业教育一体化的内生逻辑进行探析,基于“承载力—支持力—吸引力—延续力—发展力”模型框架建立职业教育一体化支持系统评价体系,为系统研究职业教育一体化提供理论依据与方法体系。
一、职业教育一体化的内生逻辑
(一)职业教育一体化的动态发展过程
当前,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面临着职业教育服务供给联动不够、产教融合服务区域发展布局分散、职业教育资源共享共育有限、职业教育科创开放协同不足、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与协调机制乏力等诸多问题[17-22]。
职业教育一体化实质包含了五个动态发展过程:一是职业教育环境支持带动,是推进区域职业教育成长效益提升的过程,实现职业教育环境服务质量改善;二是产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推动,是推进区域职业教育竞争与合作、产业与职业教育空间配置优化的过程,实现职业教育规模效益持续增强;三是职业教育资源配置联动,是推进职业教育各类资源的跨区域自由流动的过程,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分工合作的发展格局,实现职业教育资源结构优化;四是职业教育科创协同互动,是职业教育创新协同、职业教育开放共享、职业教育开发效益增强的过程,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产出价值;五是职业教育体制机制驱动,是职业教育发展治理协同推进的过程,使职业教育投入活力显著提升。
具体来看,首先,产教融合推动引导职业教育环境、职业教育结构、职业教育投入、职业教育产出的有序发展,实现职业教育规模效益持续增强;而职业教育环境质量提升、职业教育结构优化、职业教育投入与产出效益增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产教融合,推进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空间均衡、职业教育资源高效整合、职业教育一体化制度完善。其次,职业教育环境服务质量提升和资源结构不断优化强调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集约与高效。通过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供给水平、创建适合技能人才发展的生态环境,以改善合作办学条件,健全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服务体系,消除技能人才选择发展的后顾之忧。最后,职业教育投入活力的显著提升和产出价值的充分发挥,在于以师资队伍共建、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共创、技能人才流动治理为推进重点,体现一切以人为本,实现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这五个过程相辅相成,构成了职业教育一体化的动态发展过程。
(二)职业教育一体化的内涵要义
回归职业教育一体化的基本属性,职业教育一体化的内涵在于从整体上把握和解决职业教育环境服务一体化改善、产教融合质量一体化提升、职业教育资源结构一体化优化、职业教育产出价值一体化发挥与职业教育投入效益一体化增强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促进职业教育环境质量改善、职业教育规模效益增强、职业教育结构优化、职业教育产出价值发挥、职业教育投入活力提升的协同发展,实现职业教育环境支持带动、产教融合推动、职业教育资源配置联动、职业教育科创协同互动与职业教育体制机制驱动等职业教育一体化五个动态过程的共生发展。
职业教育一体化的核心要义表现在对职业教育发展的质量与结构进行整体谋划与综合设计,构建统筹协调、资源共享与制度共治的职业教育联动系统,最终形成职业教育环境质量有效改善、规模效益持续增强、结构体系不断优化、产出价值充分发挥、投入活力显著提升的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三)职业教育一体化的实现路径
基于职业教育一体化的动态发展过程与内涵要义,其实现路径可归纳为两个层次:
一是内部协调,即职业教育资源结构不断优化、产出价值充分发挥、投入活力显著提升,表现为职业教育培养质量与治理效能的提高,可通过建立社会文化互动机制、科创开放合作机制、制度共建共享机制等路径,促进职业教育社会文化效益、科技创新效益、政策协调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职业教育资源结构一体化优化、职业教育产出价值一体化发挥与职业教育投入效益一体化增强。
二是外部拓展,即职业教育环境质量有效改善和规模效益持续增强,表现为环境资源整合与经济空间调整两个层面,可通过建立环境承载支持机制和区域平等竞争合作机制等路径,促进职业教育生态环境效益、经济发展效益的共同提升,实现职业教育环境服务一体化改善和产教融合质量一体化提升。
二、职业教育一体化的支持系统
(一)支持系统的构建
职业教育一体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存在诸多阻碍其发展的现实难题(见表1),因而维持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需要一个多维支撑体系。职业教育一体化支持系统的构建,不仅要考虑到环境服务提升带动职业教育一体化的基础作用,同时还考虑到环境服务提升带动职业教育一体化、产教融合支撑职业教育一体化、资源结构优化推动职业教育一体化、科创协同引领职业教育一体化与体制机制协调保障职业教育一体化“五位一体”的协调作用。
基于职业教育一体化的内涵特征和制约其发展的问题,职业教育一体化支持系统可视为一个多维度弹性发展框架,在功能上表现为职业教育环境质量改善、规模效益增强、资源结构优化、产出价值发挥、投入活力提升。参考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体系[23],可将职业教育一体化支持系统的功能归纳为“承载力—支持力—吸引力—延续力—发展力”(CSAED)模型[24],包括5个子系统(见图2):承载力(Carrying capacity)——构建共生发展的职业教育环境支持体系,实现职业教育环境质量有效改善;支持力(Supporting capability)——打造统筹共建的产教融合发展体系,实现职业教育规模效益持续增强;吸引力(Attractive capability)——形成共享发展的职业教育资源联动体系,实现职业教育资源结构不断优化;延续力(Evolutional capability)——健全包容开放的职业教育科创互动体系,实现职业教育产出价值充分发挥;发展力(Developing capability)——完善运行有效的职业教育政策制度体系,实现职业教育投入活力显著提升。
(二)支持系统的功能分析
依据CSAED 模型,职业教育一体化支持系统是由承载力、支持力、吸引力、延续力和发展力等互相关联又具有各自特点的5个子系统组成。CSAED 模型体现了职业教育一体化支持系统(资源环境基质→经济社会支撑→科教与政策服务)三个层次的功能特征(见图1)。首先,承载力处在职业教育一体化支持系统的第一层次,包括提升办学合作环境承载、优化一体化人才培养服务生态、改善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水平等三个方面,不但为支持系统提供物质基础与文化基础,也是其存在的基本介质。其次,职业教育一体化支持系统的第二层次是支持力和吸引力。前者表示在维持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过程中通过产业—职业院校—城市均衡发展,为系统的健康发展提供支持力;后者代表在维持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过程中营造有利于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社会环境,在“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统筹、教育资源共享共用等方面产生了更多有利于提升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能力和层次的功能。最后,第三层次代表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在支持系统中的主导地位。科技与职业教育、产业的结合度全面提升是激发支持系统功能和活力的内在体现。提升职业教育科创开放合作质量,意味着在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进程中通过强化专业技术服务交流、加快科创协同平台建设和促进社会培训服务合作,对支持系统的延续发展提供强大支撑。这些都是支持职业教育一体化延续发展的基础,称为延续力。维持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政策,在支持系统各方面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是职业教育一体化的发展根本,称之为发展力。
三、职业教育一体化支持系统的评价体系
以CSAED为模型,对职业教育一体化支持系统的评价体系进行系统、深入的调查与分析,结合关于职业教育一体化的研究成果及有关专家建议,根据支持系统的功能特征,将支持系统划分为承载力、支持力、吸引力、延续力和发展力五个层次,得到以共生发展的职业教育环境支持体系、统筹共建的产教融合发展体系、共享发展的职业教育资源联动体系、包容开放的职业教育科创互动体系、运行有效的职业教育政策制度体系等五要素为基础的支持系统评价体系(见图1)。
(一)承载力评价体系
在承载力评价体系中,共生发展的职业教育环境支持体系的功能表现为职业教育环境质量有效改善,以提升办学合作环境承载、优化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服务生态、改善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水平为其评价内容(见图1),主要体现在高职教育一体化显性环境(基础设施、教学场地、实训基地等)建设治理能力提升和一体化隐性环境(政策环境、社会认同、文化感染等)保障机制完善,重点关注显性环境建设,统筹显性环境与隐性环境中的资源要素,构建职业教育一体化保障条件,实现显性环境和隐性环境的正向互动,打破区域间体制机制障碍。创建适合培育技能人才的职业院校校园环境,不断优化教书育人环境,有效提升一体化办学质量,促进形成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