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师资本科生职业感知教育体系构建初探
作者: 梁峰 张培青
摘要:为提升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构建职教师资本科生教育体系,文章在分析职教师资本科生职业感知教育现存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优化职业感知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一专多能”职教师资本科生教师职业技能提升培养体系,建立多主体评价的职业感知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措施,以促进职教师资本科生职业教学能力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职教师资;职业感知;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3)03-0075-05
作者简介:梁峰(1983—),女,硕士,广西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感知及职业教育; 张培青(1982—),男,硕士,海南省财税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2018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职教师资本科生职业感知教学实践与改革”(项目编号:CXCZJG2018A037);2021广西师范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网格化管理+对分课堂’的师范生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2021JCA32)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改善专业结构和布局,提升系统化培养水平,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大力推进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202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则明确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着力提升职业教育认可度,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完善职业教育保障制度和措施,更好地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在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职教师资本科生职业感知教育作为近些年的一种职教探索,有探讨的必要性。
一、职教师资本科生职业感知教育存在的问题
设置职业感知教育的初衷是使职教师资本科生获得关于自身未来职业的原始经验,并在此原始经验的刺激下聚合起更加具备组织能力的反省经验,由感知到内化,然而,经验的积累是一个持续的、经常性的过程。从一定程度来说,这个过程决定了每一个人的未来,而每一个人未来的发展空间、发展方向都是难以局限、难以预测的,虽然有职业梦想,但对于一个人未来究竟会从事什么职业也是未知的[1]。
广西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以下简称职师学院)作为广西职教师资主要培养单位,经过重新审视本科人才培养过程发现以下问题:在本科职教师资培养过程中,过于重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忽视学生职业启蒙和职业感知的关注与指导,相关职业感知教学内容设置不足,未能建立职教师资专业化志向和热爱,学生对口就业率不高,不愿到中职学校任教。因此,如何完善职教师资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职业感知教育教学设计,对职教师资本科人才进行职业感知培养亟待加强。
(一)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对职业感知教育的重视度不高
在职师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中,大一、大二以基础理论讲解介绍为主,职业感知实践教育欠缺;授课方式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学生缺乏对职业教师整体上的认识,职业感知教育流于形式,不能调动职教师资本科生参与职业感知教育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效果不佳,职业导向不明。
人才培养方案中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对职业感知教育培养目标不明确、不能突出职业感知教育的培养要求。这导致学生进入教师角色过慢,职业定位不明,不能体现全程系统化的培养,不利于更好地培养职教师资本科生的职业感知能力,也就无法构建满足职教师资定位的职业感知教育体系。因此,需要完善职业感知与教师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职教本科职业感知教育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加强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培育有较深职业认同感且能力突出的职教师资人才。
(二)职业感知教育与各学科教育融合不足
按照职师学院“能做、会教、善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既要求职教师资本科生学习各专业的相关理论知识和职业教育的相关操作能力,又要学习师范教育的基本理论和课程与教学研究教师技能,在教师教育课程中不断获得各专业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技巧,具备分析与解决各个专业教育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2]。但在职业教育教师基本技能训练中,大三开设“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二”课程时,学生普遍对课程不了解甚至不理解,以致出现厌学心理,对教师教育类课程的认知程度比较低,对个人职业方向较为迷茫。究其原因,一是学生没有很好地解读人才培养方案;二是在整个职教师资注重厚基础、宽口径的专业课程开设上还存在诸多问题。结合职师学院职教师资人才培养特点,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大力推行职教师资学生对教师教育类课程的认知能力,是培养职教师资本科生教师职业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职业感知教育实践体系不健全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关于印发〈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通知》要求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的毕业生须达到四项要求,即学会育人、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和学会发展。(见图1)
当前的职教本科生职业感知教育体系不健全,未能全面结合职教岗位要求及近年来职校人才结构,在职教师资本科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各个阶段也未能科学设计课程内容。职业感知教育到职业能力的递进提升过程不明显,从职教师资本科生到实习生再到职校教师的角色转换较为突然,忽视了职业感知教育是面向职教师资本科生感知融渗、能力递进的综合训练体系。
二、职业感知教育改革实施措施
(一)优化职业感知教育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教育课程改革和教育机制创新的重要保证,对构建科学完善、反映时代特征、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职教师资人才培养体系有着重要作用。在修订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要根据学校的总体设计拟定方案,而职教师资方向的教师教育课程在职师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至关重要。从课程体系的整体框架入手,在培养目标的主导思想指导下,以职业(认知)为出发,将“职业感知体验课程”分为校内专业导读和校外职场感知见习(见图2)。根据“新生入学—专业导读—职业感知见习—了解与掌握专业知识—教师技能训练—教育实习”六学段教学模式,从传统职业教育的“理论—实践”转变为“感知—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培养方式。
1.构建三层能力递进实践体系
职业感知教育改变了原来的教育观念。它以“建构主义教育观”为基础,旨在通过职业感知教育使学生在开放式的大学学习环境中初步认识中职学校[3],将专业知识融合渗透至将来的职教师资课程中,为将来成为一名有职业责任感、使命感的职教教师做好准备,树立学习榜样和奋斗目标。从职业感知培养出发,教育见习实行“走出去—请进来—迎回来”三个阶段。大一学生在军训结束后,学院开设“职业感知与教师发展”课程,通过专业导读的学习了解本专业,接着进入新生见习,初识职业学校,改变学生对职校的旧有观念;大二学习专业知识与教师教育知识,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训练中发现问题,优化解决方案;大三通过模拟试讲将专业学习与教师教育学习全面融合,从能力培养出发,教育实习前试讲,考评实行“请进来—走出去—迎回来”三个阶段;大四组建实习团队,在学生实习的同时,与实习职校师生交流的过程中找到职业教育教学的“共情点”,了解中职生需求,在实习中不断进行改进,努力完成从“职教师资学生”到“中职教师”的角色转换。通过区内教育实习基地与实习学校沟通交流,利用实习一线职校教学实践资源,利用企业空间、实训中心、职校见习和顶岗实习实践平台,引入职业感知教育思维模式。在此过程中,对职教师资学生从认知影响到职业影响,以“专业知识整理—教师技能实践—教学方法创新”三层次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全过程递进式实践培养体系,实现职教师资本科生校内学习与职校工作的一致性,达到“职业感知融渗—职业基础能力—职业单项能力—职业综合能力”递进的效果。同时,针对当前职教师资学生对职教师资培养目标不明确、职教师资毕业生对口就业率低的现状进行职教师资教育体系改革。
2.职业感知教育实践课程改革
职业感知教育实践课程采用角色扮演、访谈法、文献分析、现场调研、调查问卷法、案例研究等方法,边实施,边反思,边完善,以“启发式教学”改革师范生培养模式,以“平台+生长”的方式将课程能力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有机结合,循序渐进地进行职业感知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提升项目教学的效果。
职业感知教育实践课程改革需要先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并提取出学生的职业感知能力。根据课程大纲要求,设置相应的实践环节,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推动实践教学改革。职业感知教育采用课堂情境模拟,进行体验式教学,教师从实际工作出发重构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教师职业和各技能岗位,在谈话、交流、沟通的真实场景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进行指导、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创设场景至关重要,学生慢慢地感受教师职业的特点,进一步明晰专业教师的从业要求。整个课堂教学从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式教学,将课堂延伸到工作岗位中,把课堂的理论教学带入专业课程见习中,将课程内容情境化、实践化、岗位化。(见图3)
(二)构建“一专多能”职教师资本科生教学技能提升培养体系
职教师资本科生“一专多能”培养体系以“教师职业技能”为主体。目前,从2009年建院以来开始制定十四年的人才培养方案,到2019级人才培养方案理清各指标点,毕业要求包括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等四个维度的能力,对应师德规范、教育情怀、工匠精神、专业知识和能力、专业实践操作能力、教学能力、班级管理、职业指导、综合育人、创新创业、学会反思、沟通合作十二个二级指标。各维度下指标点具体分解为参考标准和指标点的“毕业要求—各维度下的指标点分解表”,形成“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关系矩阵”。
职教师资培养以各个专业教育贯穿就业教育为始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科专业性,教学内容注重实效性,教学方法的选择注重灵活性。在注重专业教育的同时,分别开发满足直接就业需要的课程系统和满足继续升学需要的课程系统,提前和中职学校实现专业化对接,为今后给就业单位提供职教师资人才打下坚实基础。摒弃阻碍课程改革的、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教育观、教学观,注重课程创新,进行多元化评价体系探究,不断改革与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不相适应的课堂教学设计、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等,阶段性和连续性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取得教学的实效性。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第一,编制凸显职业感知课程理念的教学大纲。从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学大纲出发,从各专业课中找到职业感知教育的切入点,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开展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同的专业课教师根据所授课程特点重构教学内容,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和大数据平台,突出创新,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关注时事”。第二,推出“职业感知引领、专业能力提升”系列设计课。通过系统化的内容设计、信息化运用、榜样示范等教育开展“说课”教研、“微格”训练营、大学生“模拟讲师团”等教师教育类职业感知课程系列活动,将学习融入生活中,将职业模拟引入课程。第三,加强政策引导,激发教师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针对教师,鼓励他们开发体现职业感知教师教育课程特点的专业课程课件、教学设计,鼓励学生和教师在每学期制作以职业感知教育为主题的微课视频,举行以职业感知教师教育课程为主题的微课视频竞赛、优秀教师示范课和公开课,将职业感知课程与思政教学案例相结合。针对学生,鼓励他们参与信息化教学大赛案例和“互联网+”等能体现职业感知特点的竞赛活动。
加强职业教育教学系部团队建设,以教学技能实践及先进教学理念为指导,完善工作规范,使微格训练营和教学技能大赛成为促进职教师资本科生职业感知发展的平台。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发展的信息化教学时代,培养职教师资本科生的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尤为重要,在“‘志趣培养、任务驱动、实践贯穿’职教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教学成果奖的指导下,密切结合学科,以学生为中心,构建“一专多能”职教师资本科生教师职业技能提升培养体系,对职教师资本科生进行全面培养,促进本科生能力的提升,加快师范生的成长。
(三)教师技能大赛引领多元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