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学”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梁卿
摘要:传统的“思政融入教学”实践存在整体性不够、系统性不强、融入性不显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职业教育学”课程组以教师、教材和教法改革为抓手,开展课程思政的整体设计;建构了贯穿“课前、课中、课后”的一体化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增强了系统性;将学校办学特色、学科德育特色、课程反身特色融入到课程思政实践之中,强化了融入性。“职业教育学”课程思政改革在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各个层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职业教育学;课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融入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3)03-0080-05
作者简介:梁卿(1978—),男,博士,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天津市职业教育“工匠之师”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原理与哲学、职业教育测量与评价。
基金项目:天津市职业学校“十四五”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职业技术师范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10007);天津市首批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新文科导向下的职业教育学课程教材及辅助教学资源建设”(批准文件号:津教高函[2021]13号)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70年代末,为适应改革开放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我国开始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职教师资,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因此走上了历史舞台。为培养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纷纷开设“职业教育学”课程。时至今日,不仅老牌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如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江苏理工学院)面向职教师范生开设“职业教育学”课程,新兴的职技高师院校(如福建技术师范学院)、工科大学(如浙江工业大学、湖北工业大学)和普通师范大学(如内蒙古师范大学、南宁师范大学)等也将“职业教育学”课程纳入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之中。不仅如此,为了实现与普通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错位发展,凸显职业教育特色,一些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如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等,还将“职业教育学”课程纳入教育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总而言之,“职业教育学”课程不仅是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而且也成为职技高师院校教育学专业实现差异化发展的重要表征。
1981年,应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需要,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首次开设“职业教育学”课程。自此之后,“职业教育学”课程一直是我校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学生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1993年和2013年,我校相继设置职业教育管理和教育学两个本科专业。“职业教育学”课程一直是这两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数十年来,课程组持续开展课程建设,进行教学改革,教改成果先后两次荣获天津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在长期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课程组始终坚持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注重在职业教育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要求“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职业教育学”课程组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开展课程思政改革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二、“思政融入教学”实践存在的局限
任何一项改革都始于问题,都应该坚持问题导向,围绕着问题的发现、界定、解决来设计改革方案。“职业教育学”课程思政改革实践也不例外。
教育科学明确认为,各门课程的教学活动应该处理好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知识学习之中,做到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2]。这一要求可称之为“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学”,简称“思政融入教学”。按照这一要求,“职业教育学”历届课程组都高度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职业教育学”课程先后获批国家精品课程和教师教育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但从“课程思政”的理念来看,“思政融入教学”的实践还存在不足,还有进一步深化和拓展的空间。
(一)“思政融入教学”的定位:整体性缺乏
传统上,“职业教育学”课程注重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的教学过程之中,以培养学生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在这种实践中,“思政融入教学”改革主要是教学层面的改革,“思政融入教学”的设计主要是教学设计。应该承认,这种实践具有焦点明确的优点,但是,在推行课程思政改革的背景下,这种只注重教学层面的改革存在明显的不足,这需要从课程思政的理念谈起。
所谓课程思政指的是“通过运作整个课程,即显性课程(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和各学科课程)和隐性课程(包括物质层面的、精神层面的、行为层面的、制度层面的隐性课程),在全员参与下,对学生予以全方位、全过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与过程。[3]”按照这样的认识,在各门显性课程中,课程思政改革最终的确要落实到教学层面,因为只有通过教学活动,一门课程才能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发生影响。但是,课程思政强调的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而不是教学,从这个角度讲,传统的“思政融入教学”的实践就存在着过于注重微观教学而忽视相对宏观的课程,过于注重教学这一局部而忽视了课程这一整体的不足。
(二)“思政融入教学”的实践:系统性不强
教育科学对教学这一概念是有着严格界定的。一般来说,教育科学中的教学指的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具有课内、课外、班级、小组、个别化等多种形态。从时间序列看,教师和学生课前的准备活动、共同进行的课内活动、课后的作业批改、练习、辅导、评定等都属教学活动”[4]。显然,从教育科学的角度看,教学活动的具体形态是相当多样化的。但是,一方面由于教学工作的日常性使得人们往往只关注其中可见性比较好的环节,另一方面由于将“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理解为师生在时间上同时参加的活动,使得人们或自觉或不自觉地将教学等同于课堂教学。因为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同时参与的,且其可见性最强。在这一背景下,“思政融入教学”在实践层面就局限于思想政治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融入,而忽视了课堂教学之前和课堂教学之后这两个教学环节,导致“思政融入教学”的系统性不够,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思政融入教学”的方式:“融”的色彩不够浓厚
思想政治教育既要解决学生在思想政治知识上知与不知的问题,也要解决学生在思想政治态度上认同与不认同的问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专门的思想政治课程要在解决知不知问题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的认同程度。思想政治类课程在解决“知不知”问题时,一般是通过公开的讲授、辩论等显性方式进行。在解决认同与不认同问题时,既可以通过显性方式展开,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隐性方式“潜移默化”地进行。与专门思想政治类课程不同,“思政融入教学”主要是通过“隐性渗透”的方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影响。“思政融入教学”的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渗透性”的发挥情况。
课程思政本质上就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门课程,特别是非思政课程之中。对于非思政类课程而言,课程思政在教学层面的落实同样要坚持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的原则,否则,就有将非思政课程思政化之嫌。在课程思政实践中,一些教师生硬地在非思政类课程中讲解思想政治知识,效果并不让人满意。“职业教育学”课程如何在已有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渗透”,更好地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是摆在课程组面前的一个问题。
三、“思政融入教学”到“课程思政”的升级
面对“思政融入教学”的局限性,“职业教育学”课程组对课程思政理念进行了深入研究,及时将“思政融入教学”实践升级拓展为课程思政改革。在改革实践中,课程组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增强课程思政的整体性;通过将课程思政贯穿教学活动全过程,增强课程思政的系统性;通过将学校、学科和课程三种特色全面融入课程与教学活动,增强课程思政的渗透性。
(一)顶层设计:以“三教”改革为抓手,增强课程思政的整体性
2019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将推动实施职业教育教师、教材和教法改革,以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工作。教师、教材和教法改革被合称为“三教”改革。众所周知,课程思政改革最终需要落实到教学层面。从教学供给的角度看,教师是主体,教材是内容,教法是方式,三者共同影响着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效果。学生虽然也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主体,但是从改革的角度讲,学生无法成为改革的直接要素。因此,将“三教”改革作为具体抓手推动“职业教育学”课程思政改革恰如其分。
1.加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可以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又可以分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各项工作中,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通过矛盾主要方面的转化来带动矛盾的解决,通过主要矛盾的解决来带动次要矛盾的解决,以促进工作不断取得进展[5]。那么,在“职业教育学”课程思政改革中,教师改革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呢?总体来讲,不外乎两个矛盾:一是教师的意识与课程思政改革之间的矛盾,二是教师能力与课程思政改革之间的矛盾。从“职业教育学”课程组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各位教师均长期研习教育科学,熟悉各种教育教学理论,对于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道理了然于胸,因此,对于“职业教育学”的课程思政改革而言,教师改革的主要矛盾就不可能是教师意识与课程思政改革之间的矛盾,而只能是教师能力不适应课程思政改革要求之间的矛盾。在教师能力与课程思政改革这一对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教师课程思政实施能力。因此,解决这一矛盾的着力点就是,提高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能力。课程组主要从两个方面着力提升全体任课教师课程思政的实施能力。
(1)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同理,课程思政要通过课程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就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水平。可以说,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是课程思政改革的根本保障。基于这一认识,“职业教育学”课程组多措并举,不断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一是配合学校和学院党委的工作要求,支持并组织教师积极参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四史”教育活动等各项思想政治教育学习活动;二是在平时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中,深入践行思想政治学习成果,将学习成果落到实处,通过实践巩固学习成果,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2)持续提升课程思政实施能力。具有较强的思想政治水平是教师落实课程思政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该具有将思想政治水平落实到课程建设活动之中的能力。为了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实施能力,“职业教育学”课程组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了工作。一是组织教师参加教学能力和课程思政相关方面的培训。如组织教师参加了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提升高校立德树人成效”专题网络培训班、“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与经验分享研修班等培训,增强教师的课程思政实施能力。二是开展教研活动,深度研讨各部分内容如何落实课程思政。在研讨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不断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实施水平。三是组织教师建设课程思政资源,按照课程思政要求,组织任课教师修订《职业教育学新编》教材,进行课程思政实践,在课程思政实践中提高课程思政实施能力。
2.深入挖掘教材的思政元素
在教材建设上,为了落实课程思政要求,着力做好三件事情。一是每部分内容的思政目标明晰化。例如,在职业教育目的这部分内容中,让学生体会到国家职业教育目的的先进性,对我国现行职业教育目的形成高度的认同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在职业院校学生这部分内容中,力图让学生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二是深入发掘教科书每部分内容所蕴含的思政要素,找准教学内容的思政融入点。如表1呈现了课程内容所蕴含的部分思政元素。三是收集、整理和建设课程思政素材。根据思政目标和具体内容,课程组着力加强课程思政的资源建设。例如,在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部分,收集并推荐学生观看《大国工匠》系列视频,让学生体会职业教育的价值,增强学生对职业教育的信心;在职业教育历史部分,搜集了关于天津半工半读实践的视频,整理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就职业教育做出的指示、批示以及国家和地方政府发布的各项政策文本;在职教教师部分,梳理了我校在职教教师教育领域所取得的代表性成果、职业教育领域教书育人楷模的事迹,用以熏陶学生的师德情感,增强学生从事职业教育教师工作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