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提升职技高师思政课亲和力路径探析

作者: 宋瑞璇

摘要: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既是职技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也是职技高师院校培养德学兼修的高质量职教师资的重要途径。职技高师院校思政课必须遵循以生为本的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提高吸引力、感染力、渗透力的实践路径,从而实现思政课的亲和力、获得感提升的最终目的,充分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的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

关键词:职技高师;思政课;以生为本;亲和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3)03-0085-06

作者简介:宋瑞璇(1985—),女,硕士,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机制研究”(项目编号:TJJX15-035);天津市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培训与研究中心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少数民族预科班思想道德教育课程机制研究”(项目编号:JJSZK202207001)

一、研究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思政课教师要把每一节课上得“有意义”,更要“有意思”,切实提升教学的亲和力和实效性,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思政课亲和力专指思政课教学对学生所具有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渗透力,具体表现为学生对思想理论、价值观念乃至行为方式上的亲近感和悦纳度,其本质为实现认同、内化[1]。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

二、职技高师院校思政课亲和力不足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思政课教师积极探索提升课程实效性的途径与方法,虽多有成效,但职技高师院校思政课的亲和力不足仍是不可回避的现实,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课堂生命力欠缺。部分思政课教师单向、单线的填鸭式和灌输式教学,忽略了学生的精神需求和现实需求,使学生由鲜活的生命个体变成机械接收知识的工具。二是对学生的关注度偏低。部分思政课教师授课时未能及时捕捉学生对课堂的反应,更没有及时地反馈到教学过程中。学生慢慢发现自己在课堂中实际上是隐形的、不被关注的、回应是无效的,不愿对课堂给予更多的反馈。三是未做到因材施教。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路径异常便捷,方式灵活多样,对知识质量的要求日益提升。然而,部分思政课教师却在课堂中大量使用网络热门案例,缺少深度的分析和阐释,令学生有“刷新闻”之感。职技高师院校生源比较复杂,学生人文社科知识基础普遍薄弱。部分思政课教师忽视了当代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知规律以及职技高师生源的特殊性,没能做到因材施教、恰当地把教材体系转化成教学体系,使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性、参与意识被压抑。职技高师院校思政课亲和力不足,不仅制约了教学实效性的提升,影响了职技高师思政课育人功能的实现,而且还直接关系到职技高师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能否达成。因此,提升职技高师思政课亲和力势在必行。

三、提升职技高师院校思政课亲和力的对策及建议

(一)答疑解惑构建认知体系

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

学生走进教室,带着对知识的渴求而来。尤其是职技高师院校的学生人文社科基础知识普遍偏低,对相关理论的需求感更强、更迫切。扭转思政课在学生心目中“必须上但没有必要上”的认知,最根本的解决方法就是提升课堂的吸引力,让学生走进来、听得进、坐得稳,才能让他们做出对课程更客观、正确的判断。如果让学生走进教室,教师却不能有针对性地为其答疑释惑,学生就会觉得课堂“无用”,那么教室中的两个教学主体就疏离了。

1.做好课程衔接,搭建知识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强调:“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接续的过程,要针对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职技高师院校的生源相对复杂,既包括普高的中等偏低分数段的生源,又包括中专、职校、技校“三校”生源。提升职技高师院校思政课的教学亲和力,必须完成学生中学阶段已形成的知识体系与大学阶段的知识体系的有机衔接,实现学生接受的知识既不重复,也无断档、倒置,依据实际情况,实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助力学生实现知识体系的搭建。

职技高师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衔接需要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教学多方面持续、精准发力,做到因材施教、以生为本,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切体验到“量身定做”的“金课”。

(1)明确课程目标。《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这是一条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培养路径。具体到职技高师院校,面对生源复杂的现状,更要有针对性地分析普高、中专、职高、技校不同的生源在以往的学段中所接受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规律和特点,在教学中要针对不同的生源做出不同的教学方案,实施分类培养,以实现教学目标有针对性的延展和深化,弥补断点,搭建链条。

(2)整合教学内容。职技高师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面对不同的生源需要使用统一的教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用对教材、用好教材。职技高师院校思政课教师要研读高中学段的教材框架和重点内容,分析教材内容结构特点,理清不同生源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知识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与整合,对不同的生源采取多样化的知识强化和内容补充。通过作业、互动、实践、考查等环节,检验教学效果,进一步完善衔接机制,促进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

(3)完善备课机制。职技高师院校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利用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集体备课平台,与本地区普高、中专、职高、技校等不同类型的院校教师开展定期的集体备课活动,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避免不同学段、不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各自为政。通过集体备课,打破不同学段、不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壁垒。

通过以上举措,多方发力,完善职技高师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学段之间的有效衔接机制,真正实现有针对性地为学生答疑释惑,切实做到因材施教,巩固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体系,让学生真正受益。

2.实施问题链教法,完善知识结构

思想性、理论性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标志,但课程的生动性、趣味性是学生的合理诉求,特别是职技高师院校学生还存在人文社科相关基础知识较差、学习习惯不佳、课上注意力不集中等现实困境。因此,将学生吸引到课堂中来,是提升职技高师思政课亲和力和实效性的重要前提。实际教学中,实施“问题链”教学策略,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在保证理论教学系统性、科学性的同时,提升课程的生动性,极大调动学生思考与参与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强化主动思维、完善知识结构。

(1)创设情境,引发兴趣。学生从一节课到另一节课,从课下到课上,思维、状态的调整对于能否迅速融入一堂课至关重要。除了学生自我调试,还需要教师主动参与,双向发力,在有限的授课时间中,迅速将学生引入课堂。问题链教学策略的实施,首先需要教师为问题的设置创设恰当的情景,而非生硬地抛给学生一个问题,只进行单方面的发问与解答,要避免教与学变成两条平行线。教师在备课环节梳理教材知识点,针对不同的知识点,铺陈不同的情境。上课铃声响起,情景引入,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从课下状态自然调整为听课状态,被教师设定的情景吸引,还未学习知识,先入学习氛围,即吸引住学生。

(2)提出问题,搭建链条。学生进入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气氛被调动起来,好奇心被点燃。此时就需要教师抛出一个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且符合学生思维方式、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引发学生初步思考,将学生拉入教师提前布置好的问题链条之中。问题链的首个问题必须是令学生感到困惑的问题、社会热点、学术前沿问题、体现职技高师学校特色的问题;提问的方式、表达的方法、语句的设置、提问的语气要根据学生的专业、经历、状态等有针对性地设置,既要做到以生为本,又要避免过度迎合学生。问题链的诸多问题之间需要有严密的逻辑关系,相互联系、层层深化。问题间、问题与答案间、问题内部各要素间有着清晰的内在逻辑关系,环环相扣,能够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在教师的引导与帮助下,完善学生头脑中待形成的知识体系,构建思维框架。

(3)总结问题,夯实基础。思政课教师不仅承担着知识传授的任务,而且肩负价值引领的使命。问题链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每一个知识点的讲授之后,及时对这一知识链条进行梳理和总结。在总结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站在提问者的角度对知识点、问题链进行系统地思考。经过这一过程,学生不仅了解问了什么,更要了解为什么这么问;不仅了解是什么,更要了解为什么。一个问题链的实施与完成,就是对一个知识点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为学生今后举一反三地解决同类问题打好基础。学生身处一套完整的流程之中,在追寻答案的同时,感受理论的魅力,体验解决问题的喜悦。对职技高师学生来讲,提升了自信心,也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

层层递进的问题链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的同时,学会科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逻辑思维能力。一次又一次链条式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对于职技高师院校培养的创新型“工匠之师”,也是一次又一次对未来教学实践的演练与期许。

(二)共情共鸣,强化认同,提升感染力

一门课程强烈的感染力对学生的影响是持久而深刻的。每一位思政课教师都要切切实实在课程感染力上下功夫,以便达成师生间的共情共鸣。

1.优化案例教学,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

案例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缩减教师与学生、教学内容和大学生生存现状之间的距离,贴近时代,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启心智,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优选案例,搭建情感相接的桥梁。一堂课伊始,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并不对等,这种不对等体现在教师是在充分备课之后面对一个个熟悉的知识点,而学生却是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面对一个个陌生的知识点,师生之间的情感互通形成屏障。职技高师院校思政课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专业素养、文化素养、道德素养、人格素养等。一个优秀的思政课教师,只有具备社会学、经济学、哲学、法学、心理学等复合型知识结构,通晓职教师资的培养特点和规律,关注学生的所思所想、兴趣爱好,才能做到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敏锐、准确地发现和捕捉案例,实现“细水长流”式的积累,而非“临时抱佛脚”式的搜索。思政课教师优选出具备吸引力、问题性、典型性、理论性、冲突性的案例,问题抛出时学生的思维之灯随即被点亮,师生之间对话的距离逐渐缩小,心与心的距离拉近,师生之间形成双向奔赴,迅速擦出思想的火花,实现情感上的相接,达到共情的目的。

(2)精讲案例,营造情感共融的氛围。案例教学本身是在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其间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构建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以提升创新能力。任课教师只有科学阐释与合理地引导,在启发学生思考之后,激发其参与课堂的热情,才能真正展现案例教学法的魅力与作用。一个好的案例展现于课堂之时,不是平面式地铺陈在学生眼前,而是营造一个情境,让其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在阐述案例的过程中,教师面对不同专业、不同的听课状态的学生,需要精心铺陈背景,设置悬念,抽丝剥茧,逻辑紧扣,力求让学生成为案例的“主人公”,在课堂之中思维动起来,情感热起来,实现师生共情共鸣,从而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