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中餐烹饪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研究
作者: 刘恩丽 王群 潘荣娜摘要: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日益深化,对职业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为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国门创造了机遇。鲁班工坊为校际国际合作与交流提供了平台。“英国鲁班工坊”项目以中餐烹饪技艺培训为载体,通过创建中餐烹饪国际教学标准,构建了中餐烹饪国际化学历认证体系,并以此推动中国职业教育中餐烹饪专业的国际化发展,助力国际化中餐烹饪技能人才培养。
关键词:一带一路;中餐烹饪;鲁班工坊;职业教育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3)05-0020-04
作者简介:刘恩丽(1963—),女,天津市经济贸易学校校长、高级政工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王群(1978—),男,硕士,天津市经济贸易学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标准探索;潘荣娜(1984—),女,天津市经济贸易学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与人文交流。
一、中餐烹饪国际化的背景
(一)“一带一路”对经济的推动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年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简称“一带一路”。当今世界,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互相影响,尤其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往往会影响到周边国家,甚至会对整个世界的经济格局产生影响。“一带一路”建设正是针对这一特点,以经济共同繁荣为目标,以贸易往来为载体,促进信息有效交流,经济有序增长,资源合理流动,让资源、信息、商品有效流通起来,提高资源市场配置效率,使市场深度融合。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拉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增长,最终实现经济的共同发展。
此外,经济的单边发展已经成为历史,一个国家很难实现独立的经济增长,单边独惠或许在某些地区仍然存在,但是世界大趋势是多边互惠,多个经济体的合作才能实现共赢。“一带一路”将中国和亚洲、欧洲、非洲各国联系起来,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多元、平衡及可持续发展。
中国经济在面对疫情的考验后仍然保持增长势头,这无疑在世界经济中起到了示范作用,同时也提升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信心。“一带一路”使沿线国家经济高度关联,我国及沿线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沿线各国保持高度的开放状态。“一带一路”的共建不是简单设想,而是世界经济共同繁荣的需要,这也意味着中国将承担更多责任义务,也需要我国坚持开放、包容、互惠互利的原则。
(二)“一带一路”对职业教育的促进和对中餐烹饪的推动
教育发展为经济发展服务。有怎样的经济环境,就需要有相应的教育与之相对应。尤其是现在打造大国工匠、培养高技能产业工人的背景下,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在职业教育中体现得更为明显。“一带一路”建设对经济的推动显而易见,而经济的发展又对职业教育产生深远影响。中餐烹饪作为一项技能,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其教育教学的优化和标准的建立也日趋紧迫。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经不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发展,而是世界各国共同的发展,并且这种发展对中餐烹饪的国际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各国制造业不断融合,经济合作日益深化的环境中,我国企业与世界经济紧密相连,各国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日趋迫切。各国的制造业各有长处,同时也存在短板,各个国家需要互相学习,以此培养自己需要的产业工人,尤其是高技能产业工人的培养,往往需要更加系统、更加合理、更加科学的教育体系,这就需要职业教育互相学习、交流,以此来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
我国的中餐烹饪技术虽然不是尖端科技的代表,但是作为中国传统技艺的典范有着独特的优势。中餐烹饪技术虽然不能作为高精尖技术输出,但是可以拉动旅游产业,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并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不断加深,世界各国对中餐的接受程度不断提高,中餐烹饪技能人才在世界范围内的需求也持续增长,世界范围内中餐烹饪技艺系统、科学、规范的培训显得日趋紧迫。
天津市于2015年首先提出在海外建立“鲁班工坊”的设想。天津市经济贸易学校(原天津市第二商业学校)于2017年在英国建立了第一家鲁班工坊,以院校合作的方式实现中餐烹饪国际标准的建立和技能人才的培养,建立的中餐烹饪国际标准受到英格兰国家普通和职业学历承认,实现了中餐烹饪标准的世界输出。鲁班工坊的建立,以中餐烹饪技艺培训为载体,推动了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
(三)“一带一路”对职业教育国际化和中餐烹饪的促进
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中国始终坚持开放共赢、合作协商、互惠互利的原则。职业教育的国际化是各国对高素质技能人才迫切需求的体现,高素质技能人才在本地培养成本要小于人才在世界各国流动成本。职业教育的国际化是建立在标准统一的基础上,中餐烹饪标准向世界的输出是以职业教育国际化为依托,同时职业教育国际化又推动着中餐烹饪的国际化。
职业教育的基础性、导向性和前瞻性作用越来越突出,职业教育国际化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通过职业教育,不但培养了高素质技能人才,同时也提高了整个地区或国家的人才素质。职业技能和科学文化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餐烹饪则是中餐烹饪技能和中国饮食文化的良好载体。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中英职业教育合作
(一)中英职业教育合作机遇
中英以中餐烹饪为桥梁进行职业教育合作是顺应“一带一路”建设原则的产物。在建设“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通过职业教育培训高素质技能人才,实现了合作国家技能人才素质的提升,同时也带动了经济和就业增长。
天津以在国外建立鲁班工坊的方式,在当地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了一批了解中国技术、熟悉中国装备、掌握操作技能的技术人才,满足了当地对技能人才的需求[1]。鲁班工坊是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平台,为国际技术人才的本地培养打开了思路。英国鲁班工坊的建立,则是这种思路的具体实施。
在中英职业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双方需要就培养方式、文化背景、实施手段、推进方式进行交流,就人才培养、教育体系、产业结构等问题进行探讨。在交流过程中,中英职业教育的这一构想得到了英国、意大利等国家的众多职业院校的关注。这为中餐烹饪国际化起到了积极作用。天津市经济贸易学校与英国奇切斯特学院合作共建的英国鲁班工坊于2017年开始运行,这为中餐烹饪国际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二)英国本土中餐烹饪专业技术人才供需情况
英国属于经济发达国家,国民构成中华人约占0.7%,且每年去英国旅游、交流、学习的华人众多,这为中餐烹饪在英国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中餐在为华人提供服务的同时,其影响也深入英国各个阶层。由于中餐不断改进,并且随着英国居民对中餐了解的深入,英国居民逐渐摒弃了对中餐的偏见,英国本土居民对中餐的消费不断增长,并且中餐因其独特的色、香、味、形而得到英国居民的青睐。中餐企业的发展不但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入,还提供了就业岗位。中餐消费的攀升,也带动了周边产品的增长,如中餐餐具、中餐调味品、中式装潢等。
相对于不断发展的中餐市场,高技能中餐技术人才的培养显得力不从心。英国在鲁班工坊建立前,其中餐烹饪培训学校和具有中餐烹饪资格的从业人员明显不能满足行业需要,中餐烹饪技术人才缺口将近44%[2],部分地区高于50%。这为中餐国际标准的建立和中餐技术的国际推广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三)英国国民教育体系
1.英国的普通教育架构
英国的教育体系分为义务教育、延续教育和高等教育。其中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属于义务教育,同时也是法定强制教育。在完成此阶段学习后,学生获得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进入继续教育阶段,其中约85%的学生会选择继续教育。在继续教育阶段,学生可在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进行选择。在完成继续教育阶段的学习后,选择学术教育的学生一般参加普通教育高级考试(即GCE-A level),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需要参加普通教育高级考试和普通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即GNVQ)。英国的高等教育学位分别是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在英格兰、北爱尔兰和威尔士,高等教育学生需要学习三门A级科目,有些特殊的课程需要完成特定科目。除此之外,学生也可以选择英国规范资格框架(RQF)中的其他项目进行学习,也可以进入高等教育。
2.英国的职业教育架构
英国职业教育受到世界认可,其特点是涉及专业广泛,有商业类、设计类、工程类、酒店和餐饮类等上千门专业。职业教育在英国的接受程度很大,但是中餐烹饪迟迟未纳入其职业教育体系,这主要与中餐烹饪缺乏统一的培训标准和操作标准有关,这也是制约中餐烹饪职业教育在海外发展的原因之一。
英国职业教育重视公共能力的培养,这是英国职业教育的另一特点。这种公共能力不是某一具体能力,而是从事任何工作都需要掌握的技能。在新职业主义理念的影响下,采取“培养关键能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融合”的方式,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中高等职业教育体系。英国的职业教育体系连贯且丰富,分为职业教育、职业技术培训和普通教育渗透职业教育。英国国家职业教育体系从2级开始共有7个等级。其中2级为初等学历、3级为中等学历、4级和5级为大专、6级为本科、7级和8级为硕士、博士。从5级开始学生便可进入普通教育,也可选择职业技术岗位,向管理、研究方向发展,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
(四)英国鲁班工坊建设
英国鲁班工坊的建设经历了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设立标准,主要解决中餐的概念、中餐烹饪如何教学等问题。在此阶段,将中餐烹饪的教学进行标准化,确定中餐烹饪的教学标准,并要考虑教学标准和教学方式的可操作性。通过努力,在这一阶段将“英国鲁班工坊中餐烹饪艺术”纳入英格兰国家普通和职业学历框架,以此获得欧盟及美国三千余所大学和学院认可。第二阶段是开发资源,这一阶段解决的是如何制作中餐和中餐的内容与品种等问题。这一阶段的教学主要将中餐烹饪专业分化为五个模块,分别是中国饮食礼仪文化、盘饰及冷菜制作、热菜制作、面点制作、津派面塑,与之开发了配套的“英国鲁班中餐烹饪艺术”教学资源,主要资源有大纲、教材及200个案例视频。第三阶段主要解决将教学标准和操作标准进行融合、展示的问题,以实现中餐更好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就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进行探讨。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建立了利物浦教育教学中心,既为中餐烹饪的教学、训练和考核提供场地,同时也对外营业,为学员提供就业机会,为中英鲁班工坊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解决方案。
(五)英国鲁班工坊可持续发展路径探索
1.学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中餐烹饪的中国标准向国际标准的转化是中餐烹饪学历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中英双方合作开发的英国鲁班中餐烹饪艺术二、三级证书和英国鲁班中餐烹饪艺术管理四级证书均通过相应机构的认证。
二级以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是对中餐烹饪知识的储备,学习内容主要有中国饮食文化知识、主要食物来源等,要求能够开发菜品;在操作技能上能够达到熟练掌握中式烹饪操作。三级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专业知识更具深度和广度,要求掌握中国烹饪文化和饮食文化,掌握烹饪原料的选择、加工、品鉴和烹饪,能够使用简单的中式厨房设备和工具。四级主要是培养学习者的组织管理能力,要求具有相应机构认证的三级英国鲁班中餐烹饪艺术文凭,能够进行财务分析、业务分析,为企业制定发展战略等;在技能上要求熟练掌握中餐烹饪操作,保证稳定的产品质量。
2.项目运营的可持续发展
英国鲁班工坊的建设经历了数年时间,建立了独立的学历教育体系。天津市经济贸易学校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在利物浦共建产学研一体的校外实训基地。该基地配有中餐培训厨房、品鉴室、中餐示范餐厅、菜品研发区等,既可作为学员标准的中餐烹饪实习训练场地和考核场地,也可对外营业。学员在基地内可以进行现场演示教学和教学实践活动,接受规范的中餐技能培训,学习、体验中餐饮食文化。通过对外营业的方式可获得营业收益以支持鲁班工坊持续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