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术教育领域专业点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作者: 曹继华 张巍 曹晔
摘要: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已有7年、3届毕业生,需要系统总结培养成效与不足。文章围绕“双师型”职教师资的培养目标和定位,设计了3个一级指标和12个二级指标,经过广泛的问卷调查,计算出一、二级指标的权重,构建了职业技术教育领域专项评估指标体系。
关键词:教育硕士;职业技术教育领域;专项评估;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3)05-0053-06
作者简介:曹继华(1964—),男,博士,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电子工程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图像处理、盲信号处理、压缩感知、研究生教育管理等;张巍(1983—),男,硕士,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研究生处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曹晔(1963—),男,硕士,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政策与教师教育。
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教育学)“应用技术型高校标准体系研究”(项目编号:BJA150055)
开展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试点(简称职业技术教育领域专业点)的专项评估是学位授权审核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全面考察授权点建设及运行情况,对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备性和规范性做出评价,促进各学位授予单位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一、职业技术教育领域专业点的培养目标和特色
(一)“双师型”培养目标定位
职业技术教育领域专业点定位于为中职学校培养硕士层次的“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具有承担专业理论、实训教学工作和专业建设、职业技能课程开发的能力,使其成为本专业骨干教师或专业带头人,引领中职学校专业建设与特色发展。
(二)三方协同的育人特色
职业技术教育领域专业点的定位决定了它的特色,要融“学术型、职业性、师范性”为一体,既要体现专业学位的特色,还要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培养过程不仅要完成教育实习,还要进行企业实践。指导过程全面实施“三导师”制[1],高校导师指导研究生开展职业教育学与相关专业学科的学术训练,辅导研究生完成论文,把握学术标准,做出学术评价;中职学校的专业骨干教师作为教育实践导师,负责指导研究生教育见习、教育实践和教育研习,提升教学能力;企业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负责指导研究生企业实践等教学环节,提升工程实践能力。
二、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评估要素
通过专项评估检查学位授权点高校关于职业技术领域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完备性,有助于管理部门全面了解学位授权点的办学条件、管理水平和研究生培养质量。在评估要素的设计上遵循的基本原则为:
1.整体性原则
评估指标体系作为一个系统,应保持自身的整体性,要全面考察试点高校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整体状况,以及教育教学各环节的实际情况。
2.客观性原则
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应该客观可信、符合实际,客观评价试点高校研究生培养与规范办学的真实情况,通过评估发现问题,总结经验。
3.发展性原则
所建立的指标体系要适合试点高校的发展水平,有一定难度,但经过努力可以达到。这样可以有效促进试点高校形成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专项评估是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的重要内容,除了对学位授权点的研究生培养条件、培养过程和相关制度设计进行评估外,更要对其特殊性进行评估。通过专项评估,对规范试点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管理,推动其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二)指标体系分析
本研究基于CIPP评价模式和理念,设计的评估指标体系为3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32个主要考评点,一、二级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1.培养保障
培养保障是指人才培养过程中所需的软硬件资源,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保障。为保证学校良好的教学和科研环境,试点学校在人、财、物及管理方面要满足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需要,包括师资队伍、教学资源、教学管理和联合培养制度。
(1)教师队伍。2013年11月,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布了《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指出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要求培养单位聘请相关学科领域专家、实践经验丰富的行(企)业专家及国(境)外专家,组建专业化教学团队,推广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为主,重视发挥校外导师作用。职业教育要体现地方性与行业性、技术技能性、市场导向性等特色,故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研究生培养应实施“三导师”制[2],校内导师原则上均应具有教育学科背景或相应的专业背景,中职学校导师应为具有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行业企业导师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相当资质的人员。一个合格的职业技术教育领域专业学位授权点应该有一支实践能力强且有职业教育研究基础的导师队伍。
(2)教学资源。教学资源主要指研究生培养经费、可供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研究生参考的图书资料、以及专业实践基地等。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更加重视实践能力训练,专业实践基地是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保障,不但要有充足的实践基地和健全的运行机制,还要有一定数量的符合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基本条件的相关专业技术(业务)人员。此外,要保证有支持职业技术教领域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专项经费,而且投入的经费额度不低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全日制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研究生还需要有专项实践教学经费。
(3)教学管理。教学管理是由管理机构、管理制度与档案管理这3个指标构成。管理机构是组织管理的具体形式,是教育教学顺利开展的保障。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研究生培养从招生、理论课程教学、实践课程教学到学位论文选题等环节不同于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也不同于普通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由于生源是非教育学专业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既要开设教育学的基础理论课,也要有一定数量的专业方向课程;实践环节不但要突出教育实践,也要加强企业实践。管理制度是保障人才培养有效运行的重要条件,要求培养单位管理制度健全,且实施情况良好。在招生、学籍、学生考勤与奖惩,任课教师和导师遴选,教学评估与督导,课程考试,中期考核,论文选题开题,论文指导,论文答辩,学位授予等方面要严格规范管理。
(4)协同培养。协同培养是培养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研究生的重要手段,协同培养基地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培养单位要积极与政府部门、中职学校及企事业单位合作,积极寻求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支持,深化校校、校企合作,实现人员双向流动,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不断探索联合培养的道路。
2.培养过程
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研究生培养过程一般包括招生遴选、培养计划、课程学习、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企业实践、学位论文选题等环节。
(1)招生选拔。2015年,国务院学位办在教育硕士下增设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后,允许应届本科毕业生报考,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对该领域的研究生招生要求报考专业要与前置专业一致,这为达到“双师型”的目标提供了保证。
(2)培养计划。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指导性文件,是研究生教学、实践、选题、论文撰写等各项工作安排的依据。制定个人培养计划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研究生培养目标明确,就是为中职学校培养“双师型”职教师资,强化实践教学,突出技能训练,课程要围绕“双师型”的目标设置。
(3)课程学习。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研究生课程要体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特点,课程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应用性,教学方式方法要体现做中学、做中教的思想,可采用课堂讲授与案例教学、自学、行动学习、模拟教学和实践考察等相结合的多元化学习方式,应特别注重案例教学。
(4)教育实践。教育实践是“师范性”的重要载体,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研究生培养过程一般包括观摩教学、微格教学、课堂教学和班主任经历4个必修环节[3]。研究生在中职学校实践教学基地中完成教育管理岗位见习、研习和实习等三种实践教学内容。“班主任与班级管理”是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开设的一门课程,研究生学习这门课程后,在中职学校教育实践基地实习期间要承担班主任的工作。研究生通过参与中职学校相关专业教育教学及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工作,完成与相关学位论文选题相关的教学实践报告。
(5)企业实践。企业实践要求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研究生在学校统一组织的企业实践基地完成。企业实践是职业教育最显著的特征,实践结束后需提交专业实践总结报告。由企业实践考核小组根据研究生的专业实践工作量、综合表现及实践单位的反馈意见等评定专业实践成绩。研究生通过相关理论培训和实际操作训练,掌握职业技能,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6)学位论文。2019年,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函件《关于进一步规范职教教育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的通知》明确要求:学位论文选题应聚焦中等职业学校相关专业的课程、教学、教材、技能培养等重点领域,应注意专业方向的对应性,避免教育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及超专业方向的问题研究。形式可采用调研报告、案例分析、课程开发等。
3.培养成效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成效反映了培养质量,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同时还体现着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情况。培养成效也是判断一个学位授权点的培养质量是否合格的重要条件。本评估指标体系主要从专业素养提升、培养特点及社会声誉几方面体现人才培养成效。
(1)专业素养。学生在学期间的成绩或取得学位后的业绩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的专业素养水平。对于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的研究生来说,毕业后能否顺利进入中职学校就业,也是衡量其专业素养的一项指标。培养单位还要构建完善的研究生就业服务体系,为研究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引导毕业生走上职教岗位,服务国家职业教育。
(2)培养特色。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双师型”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是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研究生培养的宗旨,最显著的特征是“理实一体化”。这就要求研究生在学期间参加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证培训,并获得相应职业分类中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3)社会声誉。社会声誉是学校研究生人才培养理念、培养行为、办学条件、社会贡献等身份识别要素在社会人群的心目中产生的认知结果和情感反应,或者说是社会从模糊的角度对学位点的一个评价。它虽是一个主观指标,但却本质地、准确地反映着一个学校研究生培养的地位。在本研究设计的评估指标体系中,将用人单位评价作为社会声誉的体现。用人单位评价是将学生毕业后所在单位的部门领导的反馈信息作为主要依据,来评价培养单位的培养质量。
三、评估指标权重的确定
(一)问卷设计
本问卷按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教育硕士专项评估要求,将设计的一级和二级指标分为五个等级,即非常重要、重要、比较重要、一般、不太重要。根据重要程度建立指标权重的数学模型,“很重要”记5分,“重要”记4分,“较重要”记3分,“一般”记2分,“不太重要”记1分,进而确定各指标权重。在统计问卷数据时,设培养保障、培养过程和培养成效3个一级指标的权重分别为W1、W2、W3,五个等级的票数分别为U、V、X、Y、Z,则相应指标的权重 (i=1,2,3)为:
指标权重的大小反映该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程度,权重大的评估指标重要程度大,权重小的评估指标重要程度小。以此为依据,使用重要程度调查统计的分析方法,也可以反向推导出指标体系的权重分配。
(二)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
本次调查以某培养研究生的院校和毕业生就业的10所中等职业学校为调研对象,共发放220份问卷,发放对象为指导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研究生导师、研究生、中职学校教师。其中,培养院校导师60人,在校学生60人,中职学校教师100人,收回205份,回收率为93%。本次问卷调查的数据在可操作范围内,具体数据如表2至表5所示。
(三)指标权重的计算
对表2的数据,应用公式(1)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