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金课”的质量标准与建设路径探析

作者: 卢彦红 刘泓

高职“金课”的质量标准与建设路径探析0

摘要:在国家大力推进“金课”建设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的“金课”建设已经成为引领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新途径。文章聚焦高职院校,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把握高职课程教学现状,并基于高职教育岗位技能性及职业发展性的育人特点,从价值引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以及教学效果等六个维度建立高职“金课”质量标准指标体系,并提出教师、学生、学校、企业“四位一体”的高职“金课”建设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金课;质量标准;建设路径;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3)05-0075-05

作者简介:卢彦红(1984—),女,硕士,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旅游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研究;刘泓(1977—),男,硕士,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现代物流管理。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两性一度’的专业课程‘金课’建设路径研究——以工商管理类专业为例”(项目编号:B-b/2020/03/21);第五期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云课堂环境下五年制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模型构建和培养策略研究”(项目编号:ZYB27)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提升教育质量成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要求。课程作为教学体系的基本单元,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因而成为教育质量提升的根本落脚点。早在2018年,教育部便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随后,“金课”建设迅速从教育概念落实到国家各层面的教育教学实践行动中。

高职院校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办学力量,为我国的产业升级培养了大量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虽然“金课”是针对一流本科院校的一流课程建设而提出的新兴概念,但无论是普通高等教育还是高职教育,其办学宗旨都是为社会经济发展输送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最核心的落脚点是构成专业的课程元素,这是教育最微观的问题,也是最根本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何种教育都离不开“金课”建设。尤其是当前高职教育已进入“提质培优”的关键时期,如果课堂教学仍停留在以知识传授为主的理论课堂阶段,只会导致高职教育停滞不前。因此,在迈向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时期,打造高职“金课”同样重要。

一、“金课”的特征及类型

(一)“金课”的特征

2018年11月,教育部高教司领导在第十一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上将“金课”的标准归结为“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1]。李志义教授直接总结出“金课”课堂的“金”应该由五个要素组成,即高阶课堂、对话课堂、开放课堂、知行合一、学思结合[2]。而对于高职教育领域来说,张新启认为高职“金课”应体现三个特征,即能工作、体系化、有动力[3]。综合上述专家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高职“金课”在其建设过程中需要紧密联系职业教育对技能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的特点。高职“金课”之“金”在于学生课程学习之“深”及学业之“成”,即课堂教学要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学生的“深度学习”和课堂活动的“有效参与”,以促使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二)“金课”的类型

在类型上,教育部高教司领导提出了我国建设五大类型“金课”的目标,这五种类型分别是线下“金课”、线上“金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虚拟仿真“金课”、社会实践“金课”。当前,基于大数据、云平台、智慧终端等信息技术的智慧教育发展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成为引领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方向。本文聚焦探讨的是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它有机融合了线下“金课”与线上“金课”的双重优势,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集中体现。

二、高职“金课”建设的必要性

(一)有效解决高职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建设高职“金课”首先应深入了解课程教学现状,从而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有针对性地构建提高课程教学育人成效的“金课”建设路径。高职课程教学质量现状调查以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实证研究对象,从构成课程“教”与“学”的教师及学生两个视角,通过金数据平台分别实施“课程教学质量教师自评问卷调查”和“课程教学质量学生评价问卷调查”。该校150位专业教师及2112名学生参与调查,问卷有效率100%。综合分析两种问卷调查的数据,得出如下几点结论:一是教师课程教学表现自我评价偏低,学生课程获得感不足;二是混合式教学开展频率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亟待提高;三是学生渴望高质量课程教学,并愿意付出更多努力;四是教师对“金课”内涵了解不够,课程教学理念和方法手段未能与时俱进。由此可见,高职课程教学质量不容乐观,引入“金课”建设一方面对教师的“教”提出更高要求,促进教师自我提升与成长;对学生的“学”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内驱发展动力,推动课程“教”与“学”同向同行。

(二)契合提质培优背景下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

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等政策的深入推进,我国职业教育已经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而课堂教学改革是实现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最有效途径。“金课”建设所聚焦的正是课堂教学环节,旨在为课堂挤“水”添“金”,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育人质量。尤其是在“互联网+教育”的智慧教育背景下,教育信息化引发课堂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等多方面的变革。建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已经成为“金课”五种类型中最主要的课程教学改革。

(三)满足职业教育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相比普通高等教育,高职教育在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加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并且其人才培养目标也更加强调与行业发展、企业需求以及岗位技能的吻合度。课程作为教学体系的细胞,是人才培养最微观、最基础但却是最重要的载体[4]。而“金课”建设就是从人才培养的最小单元入手,通过提高课程高阶性,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养的有机融合,培养其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使之更好地成长为具有一技之长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

(四)构建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

相比本科生生源,高职学生生源构成更为复杂,类型多样。这个群体的学生综合素质差异性较大,普遍存在学习兴趣不够、学习动力不足、逆反心理强等问题。与此同时,他们又有着活泼、好动、可塑性强等优势,好奇心和探索欲强、接受新事物速度快。基于高职生源的特点,其课堂教学应更加突出因材施教,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综合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分层多元化”为培养目标开展课堂教学。这与“金课”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形式应呈现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高度契合,建设“金课”能够构建出更加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建立高职“金课”质量标准指标体系

(一)质量标准指标体系的设计

由于“金课”诞生于大学本科教育领域,是针对本科院校一流课程建设提出的。而本文的研究实践立足于高职教育教学,其“金课”的内涵与要求必然区别于本科“金课”,二者的区别和联系需要进一步明确。因此,为更好地进行高职“金课”建设路径的探索,笔者以学习成果导向为理念,反推高职“金课”的内涵要义和质量要求,从价值引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以及教学效果等六个维度建立高职“金课”质量标准指标体系[5]。详见表1。

(二)质量标准指标体系的特征

在充分强调高职教育技能性、岗位性、职业性和创新性的育人特点上,本文建立的高职“金课”质量标准指标体系更契合高职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并且具有如下四个突出特征:

一是深化推进“三全育人”,以课程思政作为“金课”的价值引领。每一门“金课”都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将知识和技能学习与思想品格教育相结合,通过挖掘背后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巧妙融入专业教学,实现专业课程知识“显性教育”和思政“隐性教化”的有机融合。

二是强调以学习成果为导向进行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高职教育注重基于行业和企业人才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金课”在进行课程教学目标的顶层设计时,应以OBE(Outcomes-based Education)成果导向理念为指导,基于专业人才培养的终端需求,反向设计教学目标,而后采用更有利于教学目标达成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三是教学过程和课堂活动实施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金课”之“金”在于学生学习之“深”及学业之“成”,即学生课堂的“深度学习”和课堂活动的“有效参与”。因此,“金课”教学要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作为课程教学的组织者,更多的是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自主思考、主动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课程教学中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是“金课”考核更加强调过程性的多主体评价。课程考核坚持终结性与过程性相结合的原则,增加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综合表现及努力程度的监测点,多点引导和督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力,杜绝“平时放养,考前用功”的不良学习习惯。与此同时,课程教学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基础上,还可引入第三方企业评价,客观、真实地反馈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合理增加课程“挑战度”。

四、高职“金课”的建设路径

“金课”建设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既涉及课程教学的构成主体教师与学生,还根植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机制建设中,同时更应突破学校的藩篱,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无缝对接。因此,笔者尝试从教师、学生、学校以及企业四个层面构建“四位一体”的高职“金课”建设路径。

(一)教师层面:“金课”建设的第一主体

教书育人是每位教师最核心的本职工作,教师理应承担起“金课”建设第一主体的角色。

1.立足课程教学,树立高标准和严要求

思想决定行动。“金课”建设首先需要教师本身就具备对课程教学的高标准和严要求,而这不仅针对学生的“学”,更对教师的“教”提出更高的挑战。教师要立足自身的课程教学,站好三尺讲台,做强育人文章,树立以“金课”建设提升课程教学水平及育人质量的理想信念。

2.加强个人修养,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有了目标,还需具备促进目标达成的能力。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国家政策动态以及教育教学理念发展,通过参加培训进修以及开展教学研究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及信息化教学技术武装自己,并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善于总结反思,更新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3.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金课”要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高阶思维,就需要教师以信息化为抓手创新教育教学模式,通过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信息化教学手段,打造辩论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参与式教学,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知识传授型课堂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探究型课堂的转变。

(二)学生层面:“金课”建设的实施对象

学生作为课程的受众,是课程教学的实施对象。一门课程打造得再完美,假如学生意识不到它的重要性,不能主动配合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那课程的价值也就无法发挥了。

1.正确认识金课价值,端正课程学习态度

“金课”建设作为国家推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举措,最直接的受益者是学生本人。通过更高标准、更严要求的课程学习,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和素养水平也会相应提高,更有助其今后的求职就业和职业发展。因此,学生要正确认识“金课”对自身专业学习和能力培养的价值,并且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端正态度,以积极、主动、配合的姿态迎接“金课”时代的到来。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