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班工坊研究的文献计量及可视化分析

作者: 付安莉

鲁班工坊研究的文献计量及可视化分析0

摘要:应用文献计量和可视化研究方法,对中国知网2016—2022年234篇鲁班工坊研究文献进行数量分布、作者、研究机构、来源期刊及高被引文献分析;采用CiteSpace软件绘制关键词共现图谱、关键词聚类时间线图谱和关键词突现图谱,探寻热点主题与演进趋势。发现:发文量呈三个阶段分布;作者合作关系现“单一聚焦、整体分散”状态;发文机构“政、行、企、校、研”五业联动,显“多中心网络化”格局;研究热点为职业教育、国内发展、产教融合、知技素点、国际化、境外办学六大主题;前沿演进过程可划分为起步发展、稳步发展、快速深入发展三个时期,呈现明显的政策促进和实践推动作用;现有研究在内容、方法及视角方面仍存在可拓展空间。

关键词:鲁班工坊;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CiteSpace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3)06-0016-08

作者简介:付安莉(1985—),女,博士,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国际中文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2021年度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等教育专项)“基于‘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的技能人才分布与培育研究”(项目编号:2021GXJK062);2020年度天津市教委科研计划项目“‘一带一路’视阈下高职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与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0SK168)

鲁班工坊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蕴涵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特色和核心理念的中国职业教育优质品牌,是我国职业教育走向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创新典范[1]。截至目前,我国已在23个国家建成了25个鲁班工坊,对3000余人开展了学历教育,对10 000余人进行了职业技术培训;开设49个专业,实现学历层次由中职到研究生的全覆盖;人才培养标准和专业建设质量被广泛认同,已有11个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被纳入合作国国民教育体系,1个国际化专业标准被纳入发达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体系[2]。鲁班工坊实现了国际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了一批国际化能工巧匠[3]。2022年,鲁班工坊建设成果亮相首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其发展成就令世界瞩目。当前,关于鲁班工坊的研究不断涌现,为全面、客观地把握鲁班工坊研究现状,本研究从多元、分时、动态的视角出发,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下简称“中国知网”)中收录的鲁班工坊相关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分析,绘制知识图谱,以呈现鲁班工坊研究的核心要素与结构关系、研究主题与发展进程,以期为鲁班工坊后续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与处理

以鲁班工坊“Luban Workshop”为检索词,依次进行关键词、主题、篇名检索,时间跨度始于鲁班工坊研究初始年(2016年),止于2022年8月31日,共获得来源于中国知网的样本文献260篇。经人工方式筛选、剔除主题不符文献以及会议发言、新闻、评论、作者随笔等非学术论文,最终获得有效样本文献234篇。

(二)分析方法与工具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同时结合CiteSpace软件最新版本6.1.R3进行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值得注意的是,实际研究中如若检索词与研究主题匹配度过低,可能会导致分析结果偏差,因此,CiteSpace开发者认为该软件更适用于研究某个主题的演进,有针对性的主题检索效果相对更好[4]。在本领域研究中,研究者一般会在标题或关键词中明确提及“鲁班工坊”,说明“鲁班工坊”这一关键词标识度较高,主题与关键词高度吻合,进行“针对性的主题检索”能够获得准确和客观的分析结果。

二、计量结果与可视化分析

(一)发文数量年度分布

鲁班工坊文献发文量年度分布如图1所示,鲁班工坊的研究最早出现在2016年,发文量与时间折线呈上升趋势,2018年之后增幅显著扩大,2019年开始出现高位震荡走势。据此可将鲁班工坊发文数量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初期起步阶段(2016—2017年),年均发文量为10.5篇;二是稳步发展阶段(2018年),年均发文量为22篇,同比增长109.5%;三是爆发增长阶段(2019—2021年),年均发文量约为54.7篇,同比增长约148.6%。

(二)作者分析

1.作者共现知识图谱分析

设定节点类型为“作者”,时间跨度为“2016年1月—2022年8月”,时间切片为1年,TOP N=50,将三组c、cc、ccv都设定为1、2、20,其他参数为默认值,得到图2鲁班工坊研究作者共现知识图谱。节点面积越大说明作者发文越多,发文量较多的作者依次是吕景泉、杨延、张磊。此三位作者处于不同作者群落的桥梁路径上,显现出高中介中心性。作者间的合作关系由连线表示,连线粗细代表了合作强度。如图2所示,N(节点数)为165,E(连线数)为107,Density(密度)为0.0079,这表明对于鲁班工坊的研究,主要研究人员及团队之间呈现出较深的合作态势。CiteSpace软件将作者的合作汇成若干个自然聚类,聚类内部作者合作密切,聚类之间作者合作较少。图2形成了一个以吕景泉、杨延为主要中心的较大聚类,也就是说鲁班工坊研究呈现以上述两位作者为核心的辐射型网络合作模式。二位作者分别来自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二者的合作不仅促进了高校、科研机构间的知识、资源共享,更有助于提高科研产出和增强学术影响力。除此辐射型合作网络外,其他作者的合作呈现或合作关系较为单一,或合作较为分散的特点。总的来看,鲁班工坊研究作者呈现“单一聚焦、整体分散”的状态,绝大多数作者之间联系较弱,有待进一步加强合作与交流。

2.核心作者分析

(1)核心作者候选人选择。借鉴普赖斯定律确定核心作者候选人的最低发文量和最低被引量,只要符合以上之一要求的作者即可作为核心作者候选人进入测评样本[5]。依照普赖斯定律,核心作者最低发文量为M篇,发文量最大的作者发表的论文数计为Nmax,计算公式为M≈0.749×。经计算M≈3.59,向上取整后为4。

同理,核心作者候选人的刊发文章累计最低被引量是:Mc≈0.749×①,计算得出Mc≈3.3496,向上取整后可确定被引量为4次。经统计,发文量为4篇及以上的核心作者候选人共7位;被引量为4次及以上的核心作者候选人共26位。

(2)核心作者测定。对同时符合上述最低发文量和最低被引量的作者进行统计,可确定核心作者为7位,详见表1。统计时段内7位核心作者共计发文51篇,约占所有样本总发文量的20%;该51篇文献在统计时段内共被引368次,约占本文所有样本总被引量的61.4%。可以看出,鲁班工坊核心作者的研究充分体现了专业性、权威性,起到了良好的科研带头作用。

(三)研究机构分析

1.研究机构发文数量

鲁班工坊研究发文数量排名前十的研究机构如表2所示。排名前十的发文机构全部来自天津市的政府、高校和科研机构,这表明天津市的职业技术类高校和教育科研机构作为现阶段鲁班工坊研究的主力,取得了比较丰硕的学术成果。

2.研究机构合作情况

在CiteSpace 6.1.R3软件中设定节点类型为“机构”,时间跨度为“2016年1月—2022年8月”,时间切片为1年,选择标准TOP N=20,得到图3鲁班工坊研究机构共现知识图谱。N(节点数)为115,E(连线数)为67,Density(密度)为0.0102。如图3所示,多个节点面积较大,研究机构之间连线较粗且数量较多,形成了一个比较大的多中心自然聚类和若干小型聚类。这说明各研究单位之间合作十分密切,已形成多中心网络化格局,本研究领域知识与研究成果的共享与流动性较强。

3.研究机构类别

分类统计样本文献第一作者来源机构,发现鲁班工坊研究的作者来源机构共计65个,分别为政府、行业、企业、高校(普通高校、高职院校)、科研机构五类,结果详见图4。高校为鲁班工坊的研究提供了人力、经费和技术支持,拥有一手资源,因此成为鲁班工坊研究的绝对主力。“政、行、企、校、研”五业联动参与鲁班工坊研究,是鲁班工坊产教融合原则在科研层面的落实。“政、行、企、校、研”五业联动对于拓展研究思路、加深产学研融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4.研究机构的地域分布

统计样本第一作者来源机构所在地域发现,来自天津的研究机构约占81%,居于二、三、四位的分别是北京(占比4%)、江苏(占比3%)、福建(占比2%)。显而易见,天津已成为鲁班工坊研究、建设、推广的排头兵和先遣队,为全方位推动鲁班工坊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科研支撑。政府统筹、行业主办、教育管理、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机制成为天津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6]。此外,鲁班工坊的研究亦体现出地域非均衡性,亟待向全国推广。

(四)来源期刊分析

刊发鲁班工坊研究文献数量较多的5本期刊,按发文量由多到少排序为:《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发文49篇、《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发文22篇、《职业教育研究》发文19篇、《天津市教科院学报》发文11篇、《中国投资(中英文)》发文9篇。排名前四的期刊均属于教育研究类期刊,其中《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职业教育研究》属于职业教育研究类期刊,表明鲁班工坊研究在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领域获得了较高的关注度。此外,《中国投资(中英文)》是经济与管理学科期刊,其发文量排名第五,显示了除教育领域外不同学科领域对鲁班工坊研究的关注及推广。在排名前五的来源期刊中,《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天津市教科院学报》为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说明了鲁班工坊研究具有较高的专业度及学术影响力。

(五)高被引文献分析

对高被引文献的研究有助于把握研究领域的前沿理论、历史和核心内容[7]。被引频次排名靠前的5篇文献(见表3)介绍了鲁班工坊的核心概念、创建基础、发展脉络、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教学模式、建设标准以及可持续建设发展路径,为鲁班工坊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六)关键词共现图谱分析

为揭示该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应用CiteSpace 6.1.R3软件进行关键词共现图谱分析。按照阈值Top N=50,Top N%=10参数进行设置,可得到图5鲁班工坊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图谱显示有207个网络节点,434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204。图5中“鲁班工坊”“职业教育”“一带一路”“国际化”“产教融合”“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等关键词出现频次较高。图中大多数连线多且粗,说明对应关键词联系紧密。总体上看,该关键词共现图谱呈现如下样态:形成了以“鲁班工坊”和“职业教育”两个关键节点为中心辐射的大聚集群,同时伴有几个联系紧密的小型聚集群,聚集群内关键词关系非常紧密,共现频次很高。

(七)关键词聚类图谱分析

应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关键词聚类分析以精准考察鲁班工坊研究热点的知识结构。使用对数似然算法(LLR)进行聚类,可得到图6鲁班工坊研究关键词聚类图谱。其中Modularity Q=0.6009>0.3,说明聚类结果可信,平均轮廓值Mean S=0.9469>0.5,说明聚类合理。图中聚类顺序从0到5,数字越小,聚类中所含关键词越多。如图按照聚类顺序由小到大排序,依此得到“职业教育”“国内发展”“产教融合”“知技素点②”“国际化”“境外办学”六大聚类群组,表明鲁班工坊研究文献主要围绕这六大关键词群组展开。在职业教育学科背景下探讨鲁班工坊的国际化发展路径,探寻国内发展与境外办学、EPIP教学模式与产教融合方式,呼应了鲁班工坊建设实践的诉求。

进一步整理聚类信息列出聚类内代表性关键词,可得到表4鲁班工坊研究文献关键词聚类表。聚类大小表示该聚类中包含的关键词个数;紧密程度代表各关键词之间的联系程度,值越高聚类效果越好[8]。六大聚类紧密程度均在0.8以上,其中1个聚类紧密程度为1,说明聚类效果很好,提示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加强同一聚类中关键词的联系,将研究视角置于同一聚类的关键词所建构的知识体系之中。如#5“境外办学”聚类紧密程度为0.986,提示在研究时要将境外办学置于“一带一路”背景之下寻求其“发展路径”,并突出对“教育服务贸易”“孔子学院”主题的探讨。“职业教育”是最大的聚类标签,说明鲁班工坊在职业教育领域的研究最为广泛,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一带一路”“国际化”关键词有密切联系;“境外办学”是最小的聚类标签,说明目前有关鲁班工坊境外办学的研究尚待推广。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