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职业培训体系构建研究

作者: 禹梅 尹世堂 董博

摘要:构建国际化职业培训体系是建设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健全对外教育援助机制和服务国家周边外交战略、促进国际减贫的重要内容。对此,以澜湄职业教育合作为例,提出构建“一体两翼四轮驱动”的国际化职业培训体系,即以打造一流国际职业培训为主体,以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办学格局和“校政企协研结合”搭建的培训平台为两翼,以模块化课程设置、定制化教材开发、多元化师资配备、需求导向化教学实施为四轮驱动。

关键词:新职业教育法;国际化职业培训体系;构建路径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3)06-0052-05

作者简介:禹梅(1986—),女,硕士,云南民族大学澜湄国际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国际化;尹世堂(1968—),男,白族,云南民族大学副校长、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董博(1979—),男,硕士,云南民族大学党政办公室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澜湄职教。

基金项目:教育部2021年澜湄合作专项“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澜湄职业教育基地”(批准文件号:教外司亚[2021]35号);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校企协同境外办学中的运用探究”(项目编号:2021J0623)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已全面建成,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教育强国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体系“两张皮”等体系建设不够完善的问题。从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国际化经验来看,应以世界眼光来谋划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国际化促进现代化[1]。然而,现有职业培训模式单一难以满足国际化职业培训多元化需求,阻碍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走出去”战略,现有职业培训体系存在国际适应性不够强的问题,亟需构建系统化、国际化的职业培训体系。

澜湄职业教育合作具有澜湄六国山水相依、人文相亲的绝佳条件和多个合作机制加持的深厚基础。本文以云南民族大学建设澜湄职业教育基地的经验为例,深入探索构建澜湄国际化职业培训体系,对地方高校如何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新版《职业教育法》),实现社会服务和职业教育对外合作与交流的新路径有着重要借鉴意义。

一、构建国际化职业培训体系的价值维度

(一)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021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落实了职业院校实施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提出职业教育包括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新版《职业教育法》第十四条明确规定:“国家建立健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产教深度融合,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重,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和培训是一个不可分割的体系,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开始重视职业培训,面向新生代农民工、退伍军人、企业特需技术技能人才等群体开展职业培训,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促进了职业院校自身的发展。随着“一带一路”倡议越来越深入人心,一些职业院校自发“走出去”面向沿线国家开展技术技能人才的培训。相应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相关政策也做出了指引,《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不仅明确提出要强化职业培训服务功能,还提出要“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鼓励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在海外建设‘鲁班工坊’”。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也明确提出实施职业教育服务国际产能合作行动,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由此可以看出,国家现代化教育体系和职业教育提质培优需要职业教育国际化作为重要补充。

(二)可健全对外教育援助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教育为支点所撬动的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的必由之路。”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国际教育援助既是一种国际责任[2],帮助受援国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同时也是援助国的一种外交工具,是展示国力、塑造国家形象、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手段。然而2003—2016年,中国国际教育援助项目占中国对外援助项目总额不到20%,对东南亚教育援助更是捉襟见肘[3]。在此背景下,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援助如何实现错位竞争和特色发展是一个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4]。

为此,《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印发的《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均提出要发挥教育援助在“一带一路”教育共同行动中的重要作用,逐步加大教育援助力度。加大对沿线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的支持力度,重点投资于人、援助于人、惠及于人。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湄公河五国中的老挝、缅甸、柬埔寨均属于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但是与其他几个国家相比,湄公河五国拥有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高潜力劳动力,且有成本低廉的优势。然而,湄公河国家劳动力在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普遍面临失业风险高、高技能劳动力短缺、教育水平低下等挑战。

具体来讲,老挝约有四分之一的劳动力不得不到中国、泰国等国家从事技能要求低的工作,却从国外引进高技能劳动力。中老铁路项目90% 以上的劳动力来自中国。老挝最新修订劳动法规定,在老挝的外国公司,老挝国民应占总劳动力的70%。但是,这是一个挑战,因为当地居民不具备外国公司所需的技术技能[5]。越南69%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也面临同样的问题。2018年,在越南的1600万工人中,只有28%的工人具备高级技能,其余工人未接受过培训,其中只有8%的劳动力拥有大学学位[6]。2020年,缅甸人口为5487万人,缅甸劳动年龄人口占67%,却有四分之一的缅甸公民为了工作在缅甸各邦和地区之间迁移,也有部分国民赴海外寻找就业机会,出国务工成为缅甸劳动力市场的趋势[7]。柬埔寨2015年最新的劳动力市场调查数据显示,1070万的劳动适龄人口中只有28%完成了中等教育,1%的人参加了职业培训,2%的人最终进入大学学习。

全面提高湄公河国家劳动力素质,对于促进经济社会稳定、缩小澜湄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差距、促进中资企业境外投资建设顺利开展等有重要意义。《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等国家政策文件高度重视教育对外援助工作。《澜湄合作五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加强职业教育培训,支持在中国设立澜湄职业教育基地,在湄公河国家设立澜湄职业教育培训中心”。构建国际化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作为解决青年失业和技能短缺问题的有效手段,是健全我国对外教育援助机制的重要内容。

(三)服务国家周边外交战略,促进国际减贫

2015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表示“消除贫困依然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全球性挑战,也是人类的共同使命。扶贫必扶智。中国政府承诺未来5年成立100所学校和职业培训中心,为发展中国家培养50万名职业技术人员”。可见,习近平总书记把发展职业培训视为国际减贫合作的重要手段。

2016年3月23日,澜沧江-湄公河六国领导人共同宣布澜湄合作机制正式成立。由于贫困问题一直比较突出,国际减贫合作是澜湄合作机制的优先发展方向之一,其中人力资源开发合作、职业培训成为高频词。

边境口岸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也是“一 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平台。云南全省边境线长达4060千米,16个地、州、市的129个县市中有8个地 、州、市 的26个边境县市与缅甸、老挝和越南直接接壤,占全省面积的23.23%,其中中缅边境云南段占49%。

由于与云南省边境接壤的缅甸、老挝、越南一侧经济发展滞后,当地人生活水平较低,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就业机会很少。相比较而言,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较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产业发展成效明显,就业机会较多,对跨境人口流动形成了强大的拉力。

近年来,云南省德宏州依托区位优势,借助缅籍员工的成本优势,使公司运营成本大幅优化,提升了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雏形初现的“德宏服装制造”,成为德宏融入中缅经济走廊建设、加快建设中国(云南)自贸试验区德宏片区的积极实践,领跑跨境产能合作。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推进“澜湄合作机制”,也把“为投资企业提供稳定充足的外籍务工人员”作为政府支持内容之一。

缅籍产业工人合法入境后从事行业主要为劳动密集型、技术要求低的加工行业和服务行业,并主要分布于商业、服务业、农业、生产、运输等领域。而老挝籍、越南籍边民到中国流动打工的现象也很普遍,主要是到中国边民村辅助边民种植农作物,务工具有极为明显的季节性。

据相关调查,缅甸籍、老挝籍、越南籍合法入境人员主要是产业工人、经商人员及跨境婚姻妇女,文化程度、职业技术能力、汉语水平限制了他们对工作的选择及薪酬的提高。部分外籍人员对中国的法律法规了解不足、健康意识较差等问题,也给政府相关部门的管理、企业用工带来了困扰,阻碍了兴边富民的早日实现,也给边疆稳定带来潜在的威胁。对此,职业教育如何服务好边境建设成为急待解决的问题,构建国际化职业培训体系成为服务国家周边外交战略和促进国际减贫的重要内容。

二、构建国际化职业培训体系的实践路径

早在2014年12月,外交部、教育部就已同意增设云南民族大学成为第二批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承办单位。此后,该校在瑞丽、磨憨、天保三个国家级口岸分别设立培训基地,面向缅甸、老挝和越南三国合法跨境产业工人、经商人员、跨境婚姻妇女等开展国际化职业培训。2016年12月,在澜湄合作机制成立后,外交部支持云南民族大学建设了澜湄职业教育基地。在澜湄合作第二次领导人会议上,时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正式宣布“澜湄职业教育基地在云南成立”。会上,澜湄六国领导人一致通过了《澜湄合作五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其中明确提出“加强职业教育培训,支持在中国设立澜湄职业教育基地,在湄公河国家设立澜湄职业教育培训中心”。澜湄职业教育基地不仅成为澜湄合作机制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成为国家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一)国际化职业培训体系的基地建设

打造一流国际职业培训基地。中国高校可在中国边境地区设立职业培训基地,以国际劳务流动比较频繁的云南瑞丽、麻栗坡、勐腊、镇康、孟定、孟连、沧源、腾冲、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和德宏片区,以及广西东兴、凭祥、靖西、那坡等地为先导和基础,通过培训效果提升国际声誉,吸引境外中资企业和高校寻求与中国高校合作。而越南、缅甸、老挝和柬埔寨等国培训基地的建设需求,又可激励中国高校不断提升培训水平和质量,带动和优化境内培训基地建设。

(二)国际化职业培训体系的平台建设

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办学格局,“校政企协研”结合的培训平台。为解决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两张皮”问题,促进产教融合,国内高校应整合相关资源搭建“校政企协研结合”的培训平台。在境内基地采用“高校+当地政府+企业”,而在境外基地采用“高校+对象国高校+中资企业”。为了协调统筹好各合作方,高校可成立国际职业教育基地联合管理委员会。联合管理委员会可由高校、当地政府部门、主要合作企业组成,其他承办相关技术培训的职业院校、研究院为理事成员并组成理事会。在学校内部成立国际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国际职业教育基地管理委员会,出台一系列基地培训管理制度、培训规范流程、外派师资和驻地人员聘用及管理规定等。

以最早建设澜湄职业教育基地的云南民族大学为例,该校成立了由澜湄六国高校、企业、政府等组成的澜湄职业教育联盟,现已有六十余家成员单位。联盟企业单位在湄公河国家均有大型基建项目,对本土化高层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量较大,为澜湄合作行稳致远提供人力资源保障。联盟院校以职业院校为主,覆盖了农、林、医、交通、经贸、建筑、冶金、艺术等行业领域。合作基本原则是政府提供政策和后勤保障,企业提出培训需求并配合组织学员,学校提供培训所需的课程、教材和师资等等。经过七年多的探索,云南民族大学逐渐构建了“一体两翼四轮驱动”多元立体的国际化职业培训体系,即以打造一流国际职业培训为主体,以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办学格局和“校政企协研结合”搭建的培训平台为两翼,以模块化课程设置、定制化教材开发、多元化师资配备、需求导向化教学实施为四轮驱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