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广西与印尼职业教育合作研究
作者: 张鑫鑫 李曼玉
摘要:职业教育合作是中国与印度尼西亚人文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为两国经贸合作提供技能人才的重要方式。在人口红利与经济转型升级的双重驱动下,印尼正积极开展“衔接与匹配”计划,以期实现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有效衔接与匹配。作为面向东盟的门户,广西依托区位优势和平台优势,与印尼在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均衡性、可持续性、沟通协同渠道等方面的问题。在新形势下,广西应紧紧把握发展机遇,拓展与深化广西与印尼职业教育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品质,努力构建中国-印尼职业教育开放合作新格局的前沿地与示范区,更好地服务两国的社会经济发展。
关键词:广西;印尼;职业教育;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3)06-0057-07
作者简介:张鑫鑫(1994—),男,广西民族大学东盟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印度尼西亚社会与文化、东南亚文化等;李曼玉(1996—),女,广西民族大学东盟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际关系、海洋合作等。
基金项目:2020年广西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新形势下的广西与印尼职业教育合作研究”(项目编号:gxun-chxps202100)
新世纪以来,中国与印度尼西亚的合作不断深化,诸多领域的合作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背景下,两国共克时艰,双边关系取得了新进展,成为地区国家互利合作的典范。同时,伴随《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成功签署,中国—东盟关系迈入新的历史阶段,也为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在地区经贸合作框架下扩展合作范围、提升合作质量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在此新形势下,两国将进一步加强合作,推进贸易合作与投资开放来刺激经济复苏的规模和速度。因此,深入分析新形势下广西如何借助区位优势,在现有职业教育国际化合作基础上,拓展广西与印尼职业教育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品质,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
一、印度尼西亚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一)印度尼西亚职业教育层次与类型
印尼职业教育通过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以及非正式教育多方式,为公民提供知识、技能普及以及满足终身学习的条件和机会,其中,正规教育中的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是印尼职业教育的最主要方式。据印尼中央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0年印尼中职学校共14 078所,学生数量为5 258 607人,高职院校共1190所,学生数量为502 154人。详见表1、表2。
从教育类型中的教育层次来看,中职教育发展优于高职教育。从教育层次中的教育类型来看,中职教育发展迅猛,但高等教育中的职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其中原因包括:首先是观念问题,社会普遍认为只有那些“学业不佳”的学生才会接受职业教育;其次,普通高等教育在师资、教学资源、教学条件等方面都要优于高职教育,学生就业也更具竞争力、能有更高的薪资待遇;最后是职业院校自身发展原因,如专业教师紧缺、专业课程时效性差、与劳动力市场匹配程度低等问题十分明显,导致高职教育面临着高辍学率和低毕业率的情况,严重影响高职教育的发展。
(二)印尼职业教育发展政策
在人口红利与经济转型升级的双重驱动下,印尼正积极开展“衔接与匹配”计划,以期实现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有效衔接与匹配。2020年由印尼教育部牵头,印尼工商会、印尼雇主协会、印尼工业区协会等多个社会组织共同成立了“职业教育指导论坛”,通过该论坛促进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之间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资格认证、技术引进等方面的衔接与匹配[1]。
1.新形势下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衔接与匹配的迫切性
从经济转型升级来看,工业化、旅游开发及创意与数字经济发展是目前印尼经济的主要战略发展方向。工业化的重点在于促进工业部门结构多元化以及增加工业附加值,特别是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部门,优先发展化工、制药以及传统医药、金属加工、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光电设备行业。旅游业则是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努力提升国际旅游竞争力。创意与数字经济的重点是发展视频动画、软件与游戏开发、音乐、工艺品、食品以及时尚等相关部门[2]。
从产业转型升级来看,产业结构转型对就业结构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第三产业目前是印尼国民经济的最大产业,尤其是旅游业与信息通讯产业对第三产业具有极大的拉动作用。从世界银行公布的印尼就业人口数据可以看出,印尼“三一二”就业结构特征明显,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人数仍不断上升,工业就业人口比重基本保持在18%~22%[3]。
印尼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迫切性不断凸显,尤其表现在人口红利与就业存在显著结构性矛盾。近年来,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劳动力失业率居高不下,“毕业难就业”的问题严重,但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中高级技术工人却出现严重缺口。从中高级技术工人需求上看,在政府优先发展的领域中,主要源自海事与渔业、农业与旅游业;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主要源自工程、建筑与交通运输;在工业部门,主要源自食品、服装以及木材加工及其相关产业。此外,数字时代也对劳动力提出了新的要求[4]。
2.印尼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政策措施
第一,从政策与财政上扶持职业教育发展。首先,近年来颁布的《2045年愿景》《2005—2045年国家长期发展规划》等多份纲领性文件对人力资源开发进行了顶层设计,也为职业教育发展明确了政策方向。基于此,印尼职业教育总司制定的《2020—2024年职业教育总司战略规划》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导性文件[5]。其次,近年来教育预算连年增加,划拨给教育与文化部以及用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预算总体呈上升趋势。2020年,教育与文化部拨款给职业教育总司3.4万亿印尼盾用于推进“衔接与匹配”计划[6]。2021年教育与文化部专门划拨5%的预算,即4.06万亿印尼盾,用于职业教育的振兴与发展[7]。
第二,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此前,印尼职业教育主要由教育与文化部、研究技术与高教部、劳工部和国家教育标准机构四个部门通过法律政策规定、国家教育标准等把控职业教育发展整体方向,多部门协同推进[8]。2019年,为整合国内职业教育相关部门,印尼政府在教育与文化部下设立了职业教育总司,统筹印尼国内职业教育工作的推进,以及指导与审批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三,鼓励多元主体广泛参与职业教育“共治”。通过在企业建立培训中心,邀请企业人员兼任教师,以及建立符合企业标准的资质认证机构等方式来培养更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在课程改革方面,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建立“需求驱动课程”,将真实工作岗位的关键知识与技能融入课程内容之中[9]。此外,印尼教育部门通过开展在职教师教育与培训(PLPG)项目提升教师的能力和专业水平[10]。
第四,努力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目前,印尼已与德国、荷兰、日本、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开展了包括学生派遣、师资培训、课程开发等方式的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2021年印尼研究技术与高教部还成立了印尼高等职业教育国际项目联盟,旨在推动印尼高职院校与国外院校在人才培养、课程开发、教师交流、研究合作以及学术交流等方面积极开展合作[11]。
近年来,中印尼双边关系不断深化,给双方人文交流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机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教育合作,尤其是职业教育国际化合作,一方面可以共享教育理念与成果,另一方面又有利于高素质人才培养,为持续深化两国关系提供人才支持。
二、广西与印尼职业教育合作现状与问题
(一)广西与印尼职业教育合作现状
自2007年起,广西就已经开始接收印尼留学生进行高职学历教育,部分高职院校还通过实地调研、参观互访等方式同印尼学校进行合作洽谈,陆续推进互派教师、互换学生等项目,少数院校通过短期交换学习、“寻根”夏令营活动吸引印尼学生来桂学习汉语。
近年来,广西与印尼的职业教育合作获得了从国家到地区全方面、多领域的有力支撑。除通过中国—东盟职业教育中心、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暨论坛、广西教育联盟等合作机制和平台开展交流外,广西已有5所职业院校与印尼开展持续性职业教育合作,分别为柳州城市职业学院、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双方对于职业教育合作的热忱与期待,也推动着合作项目有条不紊地开展,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
1.合作模式
目前,中印尼职业教育合作主要存在四种合作方式:第一种是国内职业院校与印尼高校、机构合作,招收印尼留学生,进行语言或学历教育;第二种是职业院校在印尼设立分部,以“鲁班工坊”为代表;第三种是配合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为在印尼投资的中方企业培养、培训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第四种是承接我国政府人力资源援外培训项目[12]。广西与印尼职业教育的合作方式主要集中在前三种,具体的合作模式可以归纳如下:
(1)企业需求驱动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命线。在印尼的中资企业投资项目对技能强、国际化的职业技术人才有着巨大需求,而当地职业院校无法有效供给相应人才,用工难成为制约中资企业海外可持续发展的瓶颈。2015年上汽通用五菱在印尼投资建厂,并带动了10多家配套企业“抱团出海”。该项目的有效落地与后续运营需要大批国际化、合标准的技术与管理人才作为支撑。柳州城市职业学院是广西最早接收印尼留学生的高职院校之一,也是区内印尼留学生人数最多的高职院校。上汽通用五菱十分看重该校在印尼的渠道及影响力,2015年双方就汽车产业高技能人才订单培养、共建中印尼汽车学院达成共识,签订校企合作、联合办学的合作协议,联合开展学历教育、语言文化、技能培训等合作。此外,该校还牵头与印尼职业院校开展合作,三方共建中印尼SGMW汽车学院。2021年柳州城市职业学院的“中印尼汽车产业人才联合培养项目”入选“中国—东盟高职院校特色合作项目”,成为中国职业教育伴随企业“走出去”的典型范例。
(2)院校自主探索型。院校是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实施主体,需要依靠院校的自主探索与开发。广西与印尼的职业院校积极互动,创设短期交流、派遣留学生、合作办学等合作项目和方式,推动职业教育合作深入发展。作为广西唯一一所培养交通运输专门人才的高等学校,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依托职业教育品牌优势,面向东盟国家,围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与培训,积极探索“职业教育走出去”的渠道。2018年,该校与印尼国立技术大学、中国国际教育研究院在印尼万隆共建“一带一路”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下设“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发展实训基地、中印尼(汽车)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开展交通土建和汽车运用两大合作项目[13]。此外,该校还通过在印尼的基地和实训室,向印尼当地的技术人员和学生提供土建方面的技术技能及考证培训,相关培训可获得中国公路建设行业协会的授权,成为国内首个可以为东盟培训人员颁发交通行业职业资格证书的高职院校,为当地培养本土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技术建设人才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规范。
(3)校政校协调推进型。职业教育走出国门、推进国际化合作,需要学校的主动探索、企业的实践指导,同样也需要政府的支持引导和牵线搭桥。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作为中国与东盟国家战略合作桥头堡区域内唯一一所铁路类院校,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搭乘“一带一路”倡议和高铁行业大发展的东风,大力推动轨道交通职业教育国际化项目的实施。2017年第一期印尼高速铁路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班正式启动,印尼3所院校的8名教师参加了为期19天的高铁专业相关课程培训[14]。2018年,该校同印尼交通部人力资源发展局围绕共建中印尼高铁学院开展高速铁路职业教育师资培训、招收印尼留学生、教师互访与科研合作等展开讨论并初步达成了合作意向。此外,中职院校也充分利用政府资源推进对外合作。广西华侨学校是广西唯一的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自2007年起先后与印尼多地政府或教育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在政府支持下,双方院校聚焦华文培训,互派教师、学生,合作举办夏(冬)令营等活动,加强交流与合作,提升华文教育办学合作层次,提高广西中职学校国际化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