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建设技能型社会的政策轨迹与实践路径
作者: 张学英 刘月悦 吕馨怡 麦颖怡摘要:广东省技能型社会建设聚焦于农村劳动力技能开发、职业教育院校和企业技能人才育训以及校企合作技能人才育训四个方面。农村劳动力技能开发融于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扶贫以及乡村振兴之中。职业教育院校技能人才育训以职业院校改革为主线,面向新增劳动力技能育训,同时逐渐将存量劳动力技能提升纳入,旨在建设广东技工队伍。企业技能人才育训包括创新培训和技能培训,覆盖内部培训、外部培训、岗前培训和岗中培训等多种类型,旨在培养技术技能骨干。校企合作技能人才育训的合作模式以无合作实体、联合实体和集团化办学为主,主要采用企业新型学徒制和现代学徒制。
关键词:技能型社会;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扶贫;人才育训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3)09-0027-08
广东省建设技能型社会的政策着重将农村劳动力技能开发贯穿于劳动力转移、扶贫、乡村振兴之中,以职业教育改革、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政策主线,促进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合育训存量和增量劳动力,旨在建设高质量的广东省技工队伍以匹配企业转型、产业结构转型发展的需求。
一、农村劳动力技能开发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
广东省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为缓解农村人地关系紧张,2008年启动“双转移”战略——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即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西两翼、粤北山区转移,东西两翼、粤北山区较高素质劳动力向珠三角地区转移,分两阶段实施。技能培训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前序环节,在两阶段中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第一阶段(2008—2011年),实施免费职业技能培训以拓宽技能培训覆盖面[1];第二阶段(2012—2020年),聚焦于建构可持续的技能培训体制机制,主要包括:转移劳动力终身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制度,以企业为主体的职业培训制度,区域劳动力转移差异化技能培训机制,转移劳动力培训配套制度,跟踪产业发展的职业开发机制[2]。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双转移”战略第二阶段注重因地制宜,根据经济发展基础等差异性划分了四个劳动力转移功能区,即重点输出区、就近转移区、聚集提升区、优化配置区。在重点输出区,一方面提升留守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另一方面引导青年前往聚集提升区或优化配置区的职业院校、技工院校进行学习和培训。在就近转移区,省政府提供就近转移培训补贴、实施就业培训基础设施建设,以吸引劳动力向周边城镇或临近聚集提升区转移。在聚集提升区,建立政府购买技能培训成果制度;建立产业园区与院校对接的“校在园中、园在校中”的技能人才培养机制①;为企业在岗培训和技能鉴定提供资金支持;为转移劳动力至少提供一次免费在岗技能培训。在优化区,一是实施在岗提升培训,实施粤港澳地区“一试三证”②职业资格认定评价机制,以及时补充实用型技能劳动力;二是建立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和产业职业标准,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求;三是促进企业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劳动力技能提升培训、开发新兴行业职业标准、提供职业技能鉴定。例如,梅州市为促进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通过校企互动促进劳动力转移培训与本地产业需求相匹配、技能培训与岗位对接,先后建立了具有本地特色的劳务输出品牌——“梅州的哥”“客家大嫂”等;丰顺县结合电声、木具产业集群发展特色推出电声、木制品“订单式”培训。
(二)农村技能扶贫
技能扶贫指促进贫困劳动力参加技能培训或创业培训,接受技工教育提升就业能力,通过就业或创业摆脱贫困。技能扶贫始终是广东省扶贫政策的重点内容之一。
2016年,新时期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主要以教育与培训提升劳动力技能为抓手。其一,实施劳动力就业扶贫工程。一是开设具有就业针对性的贫困户劳动力技能培训;二是促进贫困家庭子女就读职业院校以掌握至少一门致富技能。其二,实施教育文化扶贫工程。一是为贫困户子女接受从小学至大专阶段的教育提供生活费补助;二是推动职业教育资源向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倾斜。
2018年,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提出,实施贫困人口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行动计划,提供免费技工教育/技能晋升培训以及精细化就业创业服务,其中技能晋升培训涵盖家庭服务业、农村电子商务、农村实用技术等多个领域,覆盖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多个群体。贫困人口享有免费进行职业技能鉴定的机会,且可获得职业培训补贴。例如,清远市以技能培训为导向,对标农业农村建设“3个三工程”和“3+X”产业体系对技能劳动力的需求,推动农业复产,助力脱贫。
(三)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2019年7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广东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通过技能培训培养农村实用专业人才(包括现代农业技能人才),不再强调将高素质人才转向城镇。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广东省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年)提出实施农村劳动力精准培训工程,开展“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返乡创业培训计划”“领头雁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培育计划”和乡村工匠培训等专项培训,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素质提升计划”,广泛开展各类农村电商培训,并借助这些行动计划开展扶贫。乡村工匠指在农村社会从事传统工艺和乡村手工业的技能人才,广东省出台了针对乡村工匠的培训和评价试行办法,各地市相继制定了配套执行方案。例如,中山市通过校企合作开展乡村工匠技能培训,建立健全乡村工匠培养标准和技能评价体系,实施乡村工匠评价机制,广泛开展乡村工匠职业技能竞赛,完善相关政策以加大对乡村工匠就业创业的扶持。
此外,广东省在2019年实施“粤菜师傅”“南粤家政”“广东技工”三项工程,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覆盖农村和城市劳动力,旨在大规模、迅速提升劳动者素质。“粤菜师傅”工程旨在促进农村劳动力学习粤菜烹饪技术,实现“一人学厨,全家脱贫”;“南粤家政”工程旨在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即可享受优质的家政服务;“广东技工”工程旨在促进更多农村劳动力接受技能培训。各地市结合“三项工程”与本地实际需求相继建立了诸多特色品牌,如“羊城家政”“德庆管家”“丹霞月嫂”“客家大嫂”等。
二、职业教育院校技能人才育训
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既是培养新增技能人才的主要机构,也是为存量劳动力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载体。广东省多年来致力于培养广东技工队伍,依托职业院校培养中高级技能人才,面向用人单位开展在职员工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并于2018年实施“广东技工”工程,旨在为经济转型供给高素质技能人才。通过追溯广东省职业教育改革的政策轨迹,可探析职业教育院校技能人才育训实践的演进状况。
21世纪以来,广东省职业教育经历了从被忽视到逐渐受重视的发展历程。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一直低于普通高中教育。数据显示,2000年,从招生规模和在校生规模来看,中等职业教育人数占高中阶段教育总人数的50%以上[3],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支出为101.82亿元,而中等职业教育教育经费支出仅为14.12亿元[4]。基于此,2011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的通知》,首次提出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至2019年,普通高中生均一般公共预算经费为2.17万元,中等职业教育生均一般公共预算事业经费约1.99万元,两类学校经费投入差距大幅缩小[5]。此后,政策重点支持省属和经济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旨在促进职业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广东省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改革一直以扩大规模、提升质量为主线。早期改革聚焦于整合调整职业教育资源、扩大职业教育规模、优化专业设置、拓展职业教育服务功能。2001年,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进行撤并以改善中等职业学校的规模、条件、布局、专业结构,并丰富培养方向 [6]。2003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提出在“十一五”期间校均规模达到1 500人左右;到2005年建设45所职业技术学院与20所高级技工院校和技师学院,在校生分别增至28万人与10万人。2008年,政府提出促进校企合作,建立集约化的职业教育培训基地,为更多地区提供职业技术教育资源。2019年,提出实施省属职业院校集体办学,扩大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2022年,全日制高职在校生人数比2015年增长了44.4%,为26万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等特殊群体提供了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机会。2020—2022年,广东省实现了21个地市高职院校全覆盖,在深圳市18所职业院校实施职教集团化办学改革,探索建立贯通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大学本科教育的通道,实现职业教育一体化协同发展;招生形式不断丰富,涵盖高职单招、统招、对口单招,面向应往届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和社会考生实施高职扩招。
随着中国职业教育正式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广东省职业教育改革逐渐聚焦于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强化对区域经济社会的服务功能。以《广东省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强服务”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为代表的一系列政策给出了广东省职业教育发展的行动逻辑:扩容——增加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提质——建设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强服务——提高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即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行动计划,以服务扶贫、乡村振兴、区域发展战略和产业规划等国家宏观重要战略开展职业院校服务发展行动计划,以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开展职业教育对外交流合作计划。
就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指向而言,广东省职业教育经历了从宽基础向精准针对性的转变。2003年,提出以“大专业、宽基础、活模块”为课程改革宗旨,强调技能人才的宽基础培养方案。随着社会分工细化,精准培养技能人才便越发重要,则于2017年提出职业教育“双精准”发展战略,旨在实现职业教育校企精准对接和精准育人,并于2018年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率先开展试点,后在技工院校广泛实施。2019年,提出推广现代学徒制、订单培养等“双精准”人才培养模式。2021年,《广东省职业技能培训“十四五”规划》提出增强职业技能培训的精准性、实效性,将精准培训的理念由职业院校教育拓展至技能培训领域。在“双精准”战略改革下,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愈发凸显特色。例如,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与三一海洋重工有限公司共同组建“广科三一海工学院”,校企共同培养技能人才,学生在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员工,“学分制”与“走班制”相结合,其中“学分制”覆盖常规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由学生选择老师或班级,实施“走班制”的选修课由学生根据兴趣和特长修读[7]。
三、企业技能人才育训
(一)企业技能人才育训的类型与内容
企业提升劳动力技能的路径有两个:一是参与职业院校的新增劳动力育训,确保新入职者技能符合需求;二是针对企业存量员工开展在职技能培训。在空间维度上,在职技能培训可以划分为企业内部培训和企业外部培训。根据广东省的相关政策,规模以上企业主要通过中国特色学徒制开展企业员工技能培训,中小微企业主要依靠企业外部培训。2022年,广东省人社厅联合省工信厅、省国资委印发了《关于推动实施产业技能根基工程的通知》,提出实施国家技能根基工程培训基地建设计划,为产业链上下游的中小微企业职工提供培训服务。在时间维度上,在职技能培训可划分为岗前培训和岗中培训。广东省的岗前培训实践着重促进劳动力实现行业转换,其中“技培生”是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能人才需求开展的特色技能培训。在职培训依据劳动力是否在岗参加培训可分为在岗培训和脱岗培训,其中在岗培训比较常见。例如,广东省实施“技能更新行动”,保证企业职工每年享有一定的职业技能培训时间,并鼓励企业为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职工灵活调整工作任务和时间,能够于在岗期间完成培训,并保障参训期间的各项利益,倡导创新使用“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
1.技能培训
岗前培训一直是中国劳动人事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1991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出《广东省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的通知》,提出实行“先培训、后上(转)岗”的劳动人事制度,此处培训涵盖系统的学校教育、短期培训、单项技能培训以及按照工程或岗位特点实施的职业道德、劳动纪律、安全卫生教育等培训。随着经济转型和技能需求不断变迁,岗前技能培训成为劳动力转换职业领域的重要前序环节。2019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年)》,要求各类企业制定实施企业新入职员工和转岗转业职工的适岗能力培训计划。例如,实施新生代产业工人培养工程,促进有意愿向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新产业领域迭代者成长为“南粤工匠”③;实施“粤菜师傅”工程,促进劳动者提升广府菜、客家菜、潮汕菜等粤菜烹饪技能;实施“南粤家政”工程,促进家政从业者学习母婴服务等职业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