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IT类专业群“五位一体”项目化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
作者: 姜建华 夏梦 郝刚
摘要:由于IT技术更新发展快,IT类专业群实施项目化教学普遍存在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不适应、教师教学改革积极性不高和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等问题。为此,结合我校软件技术专业群实施的“大类招生、分类精准育人”模式,从设计项目贯穿的课程教学内容、搭建支撑产教融合的项目教学平台、创新项目实战驱动的项目教学方法、开发规范项目教学的系列标准、制定项目教学改革保障制度五个方面,构建课程—平台—团队—标准—制度“五位一体”的IT类专业群项目化教学体系,为职业教育“三教”改革、高质量实施项目化教学提供一种新的实践方法。
关键词:IT类专业群;项目教学;项目化教学体系;项目教学标准;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3)09-0035-07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改革。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强调: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以服务发展、促进就业为办学方向的教育类型,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实践能力为核心,在发展路径上强调“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关键改革上强调“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大力推进教学模式、内容与方式改革,按照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设计开发课程,完善模块化、系统化的实训课程体系,普及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1]。
IT技术快速发展的特性及行业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实践动手能力的现实需求,决定了IT类专业群必须大力推行项目教学。通过持续优化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条件和改革人才培养方式等,提升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间的适应性和精准对接。然而,在项目教学实施过程中,由于IT技术发展更新快,普遍存在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不适应,教师实践能力偏弱导致项目教学改革积极性不高,基于最新IT技术的优质项目教材与课程资源匮乏,“课程—团队—资源—平台”等项目教学要素间的建设发展水平不协调等问题,导致项目教学难以高质量实施。
为此,结合我校软件技术国家高水专业群实施的大类招生、分类精准育人模式[2],从重构课程内容、搭建项目教学平台、创新项目教学方法等方面,研究项目化教学体系建设与实践方法,通过系统设计、整体推进、协调发展解决项目教学问题,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项目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项目教学经过多年的应用实践,在课程内容设计、教材开发、资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由于IT技术发展更新速度快,职业院校教师教学任务重、没有足够精力持续提升实践动手能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普遍不强,导致项目教学容易出现如下问题:
第一,项目真实性不强。受限于校企合作层次、教师实践动手能力、缺乏产教融合平台的支撑等,职业院校在构建课程体系、开发课程教学资源时,由于难以持续引进基于最新技术的企业真实项目案例,导致课程教学内容、教材与资源中采用的项目偏离生产实际,要么采用技术落后的陈旧项目,要么是学校教师主观设计的“假”项目,存在教学项目简单化、随意化等问题。
第二,项目化课程体系缺乏连贯性。将企业真实项目转化为课程教学内容,除了要求教师非常熟悉人才培养方案中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外,还要求教师熟练掌握项目的内容组成、具备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等,该项转化工作系统而复杂。实际中,在构建项目化课程体系时往往缺乏整体规划与系统设计,各门课程虽实现了项目化,但却自成一体,相互独立,没有关联,甚至相互冲突,项目间知识的关联性与连贯性欠佳[3],致使学生被动接受局部的知识,难以构建知识框架体系[4],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难以实现逐步递进的效果[5]。
第三,项目课程内容适应性不强。在项目教学载体与项目内容选取过程中,往往存在选取的项目过于简单,无法覆盖课程目标要求的知识与技能点;从复杂的大型项目中选取部分功能模块作为教学内容,却又容易导致课程内容系统性不够或连贯性不强等,还可能存在选取的项目代表性不强等问题。且随着项目技术的迭代,如果缺乏持续的校企协同研发真实项目和科技服务项目作为支撑,课程教学内容易滞后于技术发展,导致学生虽然掌握课内项目所涉及的知识与技能,却无法完成其他同类项目。
第四,教师参与项目教学改革积极性不高。项目教学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需要持续不断地学习和掌握新技术、优化知识结构等。受校企合作机制不够灵活、保障和激励措施不够完善等影响,企业往往不愿派一线工程师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或难以全身心参与项目教学;专任教师则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或由于项目实战能力不强、缺乏实际项目开发经验、对教学项目不熟悉,在优质的项目教材与资源匮乏时,极易导致教师参与项目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不高。
第五,学生学习兴趣不浓。项目教学建立在建构学习理论基础之上,强调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6]。在教学过程中,要求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带领学生从尝试入手、从练习开始,逐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然而,高职学生大多由于理论基础薄弱,且对新知识的领悟能力不强,缺乏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或不善于沟通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等,极易出现学习目标不明、方向不清等问题[7],导致学习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
二、大类招生、分类精准育人模式
我校软件技术国家高水平专业群由软件技术、移动应用开发、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云计算技术与应用6个专业组成,2020年开始实施“大类招生、分类精准育人”模式改革,如图1所示。
该育人模式的主要特征包括:
其一,分类设置培养岗位。面向“云移大物智”新一代数字技术产业发展,依据IT岗位人才需求,分类设置三类培养岗位:技术研发岗(Java应用开发、大数据应用、鲲鹏云应用开发等)、设计服务岗(软件界面设计、软件测试、大数据处理等)、IT运维岗(5G部署运维、云平台运维、鲲鹏云运维等)。
其二,动态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根据各培养岗位的目标与规格,以合作企业的生产项目为源头,分析项目工作任务,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遵循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教学规律,构建“大一通用基础课程模块、大二岗位课程模块、大三个性发展课程模块”的模块化课程体系[8],实施“基础实践能力→岗位核心能力→就业创业能力”的分层培养。
其三,实施两次分流的教学组织形式。大类招收的大一新生统一分配形成自然班,学习专业群通用基础课,培养计算机基础实践能力。大一学年结束前,学生结合个人兴趣爱好、各培养岗位的报名人数等信息,自主选择分流到大二岗位班,学习岗位核心课程模块,培养岗位核心技能。大二学年结束前,按学生个性发展与真实项目研发岗位需要,双向选择分流到大三项目班,学习个性化发展课程模块,培养就业创业能力。
其四,分类重组基层教学组织。打破以专业为单位的教学组织,按教师的技术专长与课程模块技术要求分类组建基础课“双高”(高学历、高职称)团队、岗位核心课程“双师”团队、综合实践课程混编“双能”(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团队,签订团队发展目标与任务书,促进教师专业化、团队化发展。
三、项目化教学体系架构设计
为了系统推进项目教学要素——“课程—团队—平台—标准—制度”的建设与协调发展,确保项目教学高质量地实施,有效解决项目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与系统论方法,从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保证等层面,设计项目化教学体系架构,构建课程—团队—平台—标准—制度“五位一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统一整体,如图2所示。
其一,课程建设。基于校企双方最新研发的生产、科研与创新创业等真实项目,按照教育教学与学生认知成长规律,构建项目贯穿的课程体系,按项目工作任务设计课程,融入IT新技术,持续迭代更新教学内容,开发配套项目教材与资源。
其二,平台建设。与IT知名企业合作共建研究院、产业学院、项目工场、协同创新中心等具备项目生产研发真实工作环境与企业文化氛围,支撑生产运营、项目教学、科技服务的多类型项目教学平台。
其三,团队建设。组建校企混编团队,创新大一情景项目(生产项目中某个特定情景下的任务)、大二案例项目(生产项目中某岗位承担的系列任务)和大三真实项目(社会实际需求的产品或服务)的教学,开展模块化、协作式、混合式教法改革。依托大三项目班,以生产项目研发为驱动,将产品研发、课程教学、科技服务融为一体,提升师生团队实践动手能力和校企协同创新与育人能力。
其四,标准建设。与IT行业协会和知名企业合作,围绕项目教学的课程设计、教材与资源开发、教师实践能力、教学平台建设等方面,开发项目教学系列标准,全方位指引和规范项目教学的实施。
其五,制度建设。改革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机制,制定项目教学、团队建设、科技服务、绩效激励等管理办法,激发校企团队的积极性,全面推动项目教学改革和保障项目教学的顺利实施。
四、项目化教学体系建设与实践方法
(一)重构项目教学内容,推进项目课程建设
1.构建项目化课程体系
对接IT职业岗位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养的需求,以企业的生产项目、教师的科研项目、师生团队的创新创业项目等为源头,分析项目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项目贯穿的课程体系,如图3所示。
项目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实现大一专业基础能力→大二岗位核心能力→大三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基于情景项目任务设计大一通用基础课程模块、基于案例项目的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大二岗位核心课程模块、基于真实项目研发任务设计大三个性发展课程模块,根据IT技术发展动态更新和调整课程设置。
2.融入课程思政元素
按专业群不同培养岗位课程模块分类聚焦思政主线,精心选择、设计、开发思政元素与专业技能融为一体的真实项目作为课程思政教学载体,创新“入脑、入心、入行”导向的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方法,重构思政教学与专业教学相融相促的项目化课程,融入思政资源,线上线下结合,打造“模块化、项目化、数字化、思政化”四化融合的专业课程。
3.设计与岗位需求相适应的课程教学内容
分析IT岗位需求,结合IT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校企共同制定项目课程标准,基于校企师生团队最新研发的真实项目,按项目工作过程与职业能力发展逻辑序化教学单元模块,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将最新的项目开发技术、教师团队科研成果等融入课程,建立项目课程内容及资源的动态更新、持续迭代优化机制,确保教学内容与IT技术发展和职业岗位需求变化相适应,如图4所示。
4.开发适应IT技术发展的项目教材与资源
基于校企最新研发的真实项目,选取情景项目任务开发大一活页式教材与资源,选取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开发大二工作手册式教材与资源,基于真实项目开发任务编写大三项目实战指导手册与资源,实现真实研发项目向项目教材与资源的及时转化。
(二)建设产教融合基地,搭建项目教学平台
1.校企共建产教融合基地
通过与IT知名企业合作,基于“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开放共享”原则,根据企业项目生产过程与要求,设计空间结构尽可能模拟企业情境,给学习者以身临其境的体会,具备生产运营、实训实战、科研服务等功能的“一云、两院、三中心”(协同创新混合云平台、华为鲲鹏数字学院、职业教育大数据研究院、教育部软件工程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广东省移动应用开发工程技术中心、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创新中心)产教融合基地,支撑校企协同开展生产运营、项目教学、科技服务等。(见图5)